大黃
1.作用
(1)瀉下攻積:用于大便秘結,以熱結便秘最為適宜。亦用于寒積便秘,以及大便瀉而不暢、里急后重者。其瀉下通便,蕩滌積滯作用較強,為攻下導滯之要藥。
(2)清熱解毒:用于多種熱毒證,無論有無便秘,均可應用。如溫熱病,高熱神昏,煩躁;臟腑火熱證之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熱毒瘡癰;水火燙傷等。
(3)瀉火涼血: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病證。本品入血分,涼血又能導熱下行。
(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滯引起的多種病證,如婦女產(chǎn)后瘀血阻滯,腹痛,惡露不盡;以及跌打損傷。
(5)清泄?jié)駸幔河糜跐駸狳S疸,淋證。
2.認知
(1)關于藥材:大黃因橫斷面黃棕色,微有油性,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又由于其瀉下作用強,作用峻快,“定禍亂而致太平”,故俗稱“將軍”,以產(chǎn)于四川者為良,又名“川軍”。醫(yī)生開處方時往往用“錦紋”、“川軍”的名稱,主要是因為人們熟知大黃的作用,避免病家不太喜歡大黃瀉下,應用另外的名稱可以減少病人的擔憂。無論哪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fā)黏者為佳。大黃藥用歷史悠久,歷代對大黃也都非常重視,張景岳把它與附子列為“亂世之良將”,同人參、熟地又稱為“藥中之四雄”。
(2)關于功效:從傳統(tǒng)的應用來看,大黃主要是通便和治療黃疸。但由于其活血、解毒作用亦很強,因此,大黃在臨床使用很廣泛。大黃的功效較多,一般對其功效歸納得比較亂,且難于記憶,總結大黃的功效,作者將其功效總結為兩清(清熱解毒和清利濕熱)、兩瀉(瀉下攻積和瀉火涼血)、一活血(活血化瘀)兼止血。大黃通便只是其中之一的作用,但通便又是其主要特點。又由于大黃含有苦味質,小劑量粉劑可促進胃液分泌,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藥理學研究認為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生大黃瀉下之力較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后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炙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好,適用于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于出血證。所以,大黃既是氣分藥,又是血分藥;亦是常用的通便瀉火藥;且止血不留瘀,應用非常廣泛。
(3)具有瀉下和收斂的雙重作用:使用時尤其應注意大黃含有的蒽醌類物質,這是促使通便的主要物質,所以,大黃可用于大便不通;但同時大黃又含有鞣質,這是一種具有收斂作用的物質,因此,當服用大黃以后,初則具有通便作用,但當大黃內(nèi)鞣質開始發(fā)揮作用,又會導致繼發(fā)性便秘,所以,大黃并不適用于習慣性腸燥便秘證。張仲景所創(chuàng)立的麻仁丸,因其中含有大黃,因此,有的人服用麻仁丸后,大便秘結不但不能減輕,反而更加嚴重。
(4)關于止血:大黃入血分,具有涼血作用;同時大黃也是一味良好的止血藥物,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金匱要略》之瀉心湯乃黃連、黃芩同用之方。大黃的止血作用較迅速,因此,在表述大黃的功效時可以說具有止血作用。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能縮短出血時間,作用確切,見效迅速,促進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數(shù)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收縮損傷的局部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就達到了止血的作用。取大黃止血之功效需要炒炭用。
(5)關于利尿:大黃不僅可以通大便,也可以利小便,作用明顯。《藥性本草》載:“利水腫,利大小腸。”作者認為茵陳蒿湯、八正散中所用大黃就是取其利尿之功,也云利濕。也就是說,大黃具有通利二便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也證明,大黃可以促進輸尿管的蠕動,有利于尿素和肌酐隨尿液排泄。
(6)關于劑量:大黃有斬將奪關之功、犁庭掃穴之能,藥性峻利,推陳致新,本草著作一般將其列入祛邪藥物。少量大黃無明顯瀉下作用,臨床上在辨證的基礎上,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張仲景應用大黃,特以解毒為主,故用量多較大。所以,大黃攻補作用取決于用量的大小,根據(jù)臨床應用來看,小劑量一般在3g以下。中等劑量(6~12g)有緩瀉、逐瘀作用,但若大劑量則攻下作用峻猛,所以大劑量以“攻”為主要作用。
張錫純在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中記載:“愚在籍時,曾至鄰縣治病,其地有楊氏少婦,得奇疾,赤身臥帳中,其背腫熱,若有一縷著身,即覺熱不能忍,百藥無效。后有乘船自南來北闈鄉(xiāng)試者,精通醫(yī)術,延為診視。言系陽毒,俾用大黃十斤,煎湯十碗,放量飲之,數(shù)日飲盡,竟霍然痊愈。為其事至奇,故附記之。”這是用大劑量的大黃治病的奇事。
(7)關于治療痢疾:中醫(yī)有“無積不成痢”之說,痢疾的特點是體內(nèi)有積滯,故治療痢疾應祛除垢滯。大黃瀉下通便,祛除積滯,是取其通因通用之法。一般用于治療痢疾初起;若久痢正虛則不宜選用。
(8)關于“上病下治”:大黃也可用于治療人體上部的病證,以熱毒病證多用,這是取其“上病下治”之義,亦即“揚湯止沸,不若釜底抽薪”之法。若上部火熱證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加用大黃后,往往效果會更好,如牛黃上清丸、牛黃清心丸、牛黃解毒片等,主治人體上部病證,方中皆有大黃。
(9)關于治療寒結便秘:大黃性寒,主治熱結便秘證,但寒結便秘也可以選用大黃,但需要配伍溫性之品使用,如溫脾湯。此乃祛性取用之法,即取大黃通便作用,并用附子、干姜抑制大黃的寒性。
(10)關于腹痛的處理:應用大黃后,部分病人會出現(xiàn)腹痛,這是由于大黃瀉下作用造成腸蠕動增強所致。所以,為了避免腹痛,可以同時配伍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或從小劑量開始,避免突然大劑量應用。
(11)關于用法:《本草綱目·卷十七》引用了梁代姚僧坦用大黃的2個案例:“梁武帝因發(fā)熱欲服大黃,姚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弗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y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這是講用大黃要根據(jù)個體情況,靈活采用,當用則用,不當用斷不可用。在具體應用中,可以水煎服、先下、后下、泡服、研末服等。
(12)關于以通為補:大黃的適用范圍很廣,藥材價格也相對低廉,但在實際運用中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很少有人對大黃的作用加以贊頌,即使用大黃治愈了疾病,人們往往也并不說大黃有多大功勞,這就是所說的“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其實根據(jù)中醫(yī)對藥物作用的認知,“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而大黃就具有清除腸中毒素的作用,以達到卻病延年之功,這就是所謂的“以通為補”的說法。實際上,只要藥證相符,大黃也補;藥不對證,參茸也毒。
(13)關于煎法特點:大黃有不同的煎法,一是用沸水浸漬,因大黃苦寒,厚重沉降,入煎劑易直趨腸胃而成泄下之勢,因此,通過沸水浸泡,取其氣之輕揚,使其利于清無形之熱,而不瀉有形之邪,如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二是同煎,一般多用于非急下證,因為大黃久煎則瀉下力緩。正如柯琴強調(diào)大黃“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如大黃牡丹湯、大黃附子湯等。三是后下,凡取其峻下熱結者,多予以后下,如大承氣湯后下就取其峻下之功,蕩滌積滯,瀉熱通便。
(14)關于禁忌證:大黃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掌握其適應病證,凡精血津液虧虛之證、表證、虛寒證禁用。所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百病皆然,誤用大黃,勢必造成津傷血枯,引邪入里等兇險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