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1.作用
(1)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的脅肋脹痛等;還可用于氣、血、痰、食、濕、熱諸郁所致的胸膈滿悶,吞酸嘔吐等;亦用治寒凝氣滯的胃脘疼痛。香附乃疏肝、行氣、解郁之要藥。
(2)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的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本品為婦科調經要藥。
2.認知
(1)關于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香附乃是治療肝經氣滯的主藥,所謂“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后百病”為要藥。臨床凡婦科疾病,香附為首選。所以諺語講“得了婦科病,挖點回頭青”,此處回頭青就是香附,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莖,因將其地上的葉片掐斷,很快又長出新的嫩葉而得名。李時珍稱其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在調經方面,本品為首選,此藥習慣上多用于女性患者,因為大抵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其實對于氣郁之證,用于男子何嘗不可。
(2)關于走血分:香附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止痛的作用。李時珍認為香附“炒黑則止血”,也就是說香附也是走血分之藥,可以治療出血病證,尤以治療婦人崩漏為好,但必須炒黑。臨床上香附是治療氣分病證為主,還是治療血分病證為主,存有爭議。香附主要走氣分,其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湯液本草·卷三》載:“《圖經》云:膀胱、兩脅氣妨,常日憂愁不樂,飲食不多,皮膚瘙癢癮疹,日漸瘦損,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王好古認為香附主要是治療血分病證,作者認為此說不妥,實際上香附主要還是治療氣分病證,李時珍說得非常清楚,“乃氣病之總司”,作者認為香附應為氣中之血藥,非血中之氣藥,而郁金才是血中之氣藥。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時,如果將香附與郁金配伍以后其疏肝解郁的作用增強,也可以將香附、郁金配伍制成丸劑服用。若婦科月經不調、痛經等,二者同用則達到氣血并調的作用。
(3)關于補虛作用:香附最早記載于《名醫別錄·中品》,云:“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這是講香附具有補益作用。元代的王好古《湯液本草》載香附能夠“益氣”,那么香附是否具有補益作用呢?①認為具有補益作用,代表人物是王好古,前人認為香附能推陳致新,故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唯氣是資。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于氣分為君藥,臣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本草綱目》引《瑞竹堂經驗方》之:“交感丹:凡人中年精耗神衰,蓋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腎氣憊,水不上升,致心腎隔絕,營衛不和。上則多驚;中則塞痞,飲食不下;下則虛冷遺精。愚醫徒知峻補下田,非唯不能生水滋陰,而反見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藥,絕嗜欲,然后習秘固溯流之術,其效不可殫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鐵甕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猶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終也。因普示群生,同登壽域。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黃,茯神去皮木,四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侵早細嚼,以降氣湯下。降氣湯用香附子如上法半兩,茯神二兩,炙甘草一兩半,為末。點沸湯服前藥。”這也是講香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張山雷的《本草正義》也有類似看法。②認為不能益氣,如倪朱謨《本草匯言·卷二》引張卿子先生曰:“按韓氏方稱香附于氣分為君藥,統領諸藥,隨用得宜,為婦人氣病要劑,然性燥而苦,獨用、多用、久用,反能耗氣損血。其所主治,調氣和血,皆取其治標,非治本也。”清代黃宮繡說:“氣香多燥,陰虛氣薄者禁用。”對此關于香附的使用就有爭議。結合現在臨床對香附的使用情況來看,并不將其作為補益藥,主要還是以行氣為主,只是行氣作用不強,但并不耗氣。
(4)關于美容:傳統用香附是取其行氣作用,但臨床發現將香附與板藍根、薏苡仁、木賊配伍以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治療扁平疣、痤瘡、蝴蝶斑等,據此又認為香附有美容作用,參看本書薏苡仁消痤湯。
(5)關于四制香附丸:四制香附丸由酒、醋、姜汁、童便各取一份制成,由于童便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故四制香附丸可以治療氣滯血瘀痛經病證,但由于人們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童便,所以四制香附丸所用的現多是鹽水制。
(6)關于治療瘡瘍:在古代用香附治療外科瘡瘍病證,因為瘡瘍、疽疾有可能是因為怒氣導致,故用香附行氣,氣機流暢,而使瘡瘍愈合,如《外科精要·卷下》載獨圣散:“凡瘡瘍皆因氣滯血凝,宜服香劑,蓋香能行氣通血也。如瘡初作,便以此藥入茶飲之。香附子(姜汁淹一宿,焙干,研碎)。”這是說用1味香附可治療因氣滯血凝,瘡瘍初作的病證。李時珍也認為其治療“癰疽瘡瘍”,因此,臨床上若瘡瘍因氣郁者就可以選用香附。
(7)香附何以名“子”:香附藥用其根莖,在古代的本草書中名“香附子”,如《新修本草·卷九》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大下氣,除胸腹中熱,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勝。打者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荊、襄人謂之莎草根,合和香用之。”李時珍說:“《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衰也。《爾雅》云:薃侯,莎,其實緹是也。又云:薹,夫須也。薹乃笠名,賤夫所須也。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上古謂之雀頭香。”這是說香附因為根莖連續生長,猶如子女多,故命名帶有“子”字。現在語言表達或書面語言不說“香附子”,統云“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