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根
1.作用
(1)清熱生津:用于氣分熱證所致發熱,汗出,煩渴;亦用治溫熱毒邪壅于肺胃之小兒痘疹,透發不暢者。本品入氣分,作用緩和,無戀邪之弊,多作輔助藥。
(2)清瀉肺熱:用于肺熱、痰熱咳嗽,咯痰黃稠;風熱感冒咳嗽。
(3)清胃止嘔:用于胃熱傷津之口渴多飲;或胃熱上逆之嘔逆。本品善清胃熱,作用平和。
(4)祛痰排膿:用于肺癰咳吐膿血,胸痛,痰涎腥臭等。
(5)利尿:用于濕熱淋證及濕熱水腫,多與其他利尿通淋藥或利水退腫藥同用。本品性趨走下,作用較平和。
2.認知
(1)關于藥用部位:目前所用蘆根為蘆葦的根莖,因藥用其根,故名。春末、夏初及秋季采挖。以粗壯,表面黃白色,有光澤,無須根,體輕質韌,不易折斷者為佳。在唐代多用葦莖,即蘆葦的嫩莖,其性能、功用、用量、用法均與蘆根相同,然葦莖更長于清肺排膿,多用于肺癰。蘆根長于生津止渴。現藥肆中多無葦莖供應,可以蘆根代之。孫思邈《千金方》的葦莖湯,尤以葦莖為治療肺癰要藥。
(2)關于作用特點:蘆根性寒不傷胃,味甘不膩膈,生津不戀邪,甘淡而力緩,利尿不傷陰,多作為輔助藥物使用。凡溫病熱戀衛氣,或熱病后如有傷津口渴的癥候都可應用。因蘆根性味平和,所以在使用時劑量可以適當大些。
(3)關于解毒:古代本草書中記載蘆根能解毒,如河豚毒、魚蟹毒、酒毒、狗肉毒等,從臨床使用來看,作用并不強,多只作輔助藥物使用。其實古代早就發現了蘆根能解魚蟹之毒,如唐代《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載:“剉蘆根,舂取汁,多飲良,并治蟹毒。亦可取蘆葦茸汁飲之,愈。”民間亦有此用法者,若突然食物中毒,可用新鮮蘆根汁飲服。
(4)關于清熱:蘆根清肺熱作用并不強,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痰稠、口干等,一般多作輔助藥物,可大劑量使用。夏季風熱外感之咳嗽,多用桑菊飲治療,其方中就含有蘆根。在清熱方面,蘆根上清肺熱、中清胃熱、下清膀胱之熱,雖然此3個臟腑居于人體上、中、下三焦,但一般不說蘆根清三焦之熱,這主要是與梔子清三焦熱之功進行區別。現代研究證明蘆根有良好的鎮痛解熱作用。
清代醫家吳鞠通創立了“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門冬汁、藕汁)一方,專治熱病傷津、口干心煩,其中也含有蘆根。該方用藥省,無論煎湯還是沸水泡飲,對夏令汗多、頭暈、咽干、煩悶、便秘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現用麥門冬、蘆根為主方,用于放射治療后口干、食欲不振、大便不暢的腫瘤病人,能明顯減輕癌癥放療后的副作用。
(5)關于利尿:蘆根具有利尿之功,但作用很平和,可大劑量用治熱證小便不利。如夏天小便灼熱澀痛、尿少、尿黃赤,可用蘆根、白茅根、車前草水煎服,有良效。夏季戶外勞動者,應用此方作飲料也有防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