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本草通玄》作者李中梓 (1588—1655),字士材,號念莪,又號盡凡居士,為明末云間 (今上海松江)人,長期寓居蘇州。弟子有沈朗仲、馬俶、尤乘、華藻等。李氏著有《內經知要》2卷,《藥性解》6卷,《醫宗必讀》10卷、《傷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機沙篆》2卷,《診家正眼》2卷,《刪補頤生微論》4卷,《李中梓醫案》等。其中《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篆》三書,經尤乘1667年增訂匯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書》。
《本草通玄》臨床實用性強,補充了李中梓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為藥學增添了新的內容,并糾正了世俗用藥偏見與記載錯誤,所以本書的研究對中醫臨床組方用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約刊于明末。《中國醫籍考》認為此書可能是李氏晚年之作,有“成書于清順治十二年 (1655)”之說。1667年又經尤乘增訂,收入《士材三書》中。流傳最廣的是經尤乘校定的《士材三書》本,自康熙六年 (1667)初刊以來,已翻印20余次,各地多藏。另外還有日本元祿七年 (1694)序刊本。比較少見的是康熙十七年 (1678)吳三桂建立大周后在云南所刻的單行本。
經調研發現,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建立大周后在云南所刻的單行本 (簡稱“云南本”)是現存單行本中年代最遠、最接近原書成書年代的。另外云南本中“序”“重刻本草通玄序”“本草通玄序”“本草通玄凡例”等內容保留完整,而其他版本沒有這些內容。云南本字跡清晰,刻印質量高,錯誤率非常低。故本次整理,以康熙十七年 (1678)吳三桂建立大周后在云南所刻的單行本為底本。以日本元祿七年 (1694)序刊本 (簡稱“元祿本”)為主校本,以康熙戊子 (1708)年大盛堂梓行《士材三書》本 (簡稱“《士材三書》本”)為參校本,他校則旁涉《本草綱目》(明萬歷三十一年夏良心、張鼎思江西刻本)等書的內容。
本次整理,采用對校為主、四校合參的方法,具體整理原則如下:
1.原書為豎排繁體,今改為橫排簡體,并加標點。原書“按”后內容字號同正文,為閱讀方便,現改成小號字體。
2.凡底本無誤,校本有誤者,一律不出校記。
3.底本與校本不同,兩者俱通,但難以斷定是非者,保存底本原貌,出校記說明。
4.底本中的俗寫字、異體字、古體字統一以規范字律齊,不出校記。底本漫漶不清、脫漏之文字,用虛闕號“□”表示,不另出注。
5.底本因俗寫、誤寫等出現的藥名,改為當今規范藥名,不出注。如:柯子改為訶子,豨簽改為豨薟,篦麻改為蓖麻,黃蓍改為黃芪,黃蘗改為黃檗、白芨改為白及等。
6.底本中的通假字,出校記說明通假關系,并征引書證進行注釋。
7.底本卷上、卷下后原有“云間李中梓士材甫著三韓吳世珵玄甫訂”等字,今一并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