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芪
甘而微溫,氣薄味厚[4]。入肺而固表虛之汗,充膚實腠;入脾而托已潰之瘡,收口生肌;逐五臟惡血,去皮膚虛熱。原其功能,惟主益氣。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下陷之憂也。
東垣曰: 《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芪補衛氣,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熱之圣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益衛氣而補三焦。
丹溪云:肥白而多汗者宜與黃芪。若黑瘦而形實者,服之則必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黃芪同陳皮、白蜜能通虛人腸閉,補脾肺之功也。
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古人制黃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達表,又行其泥滯也。若補腎及崩帶淋濁藥中,須鹽水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