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周刊/中文版:英國問題:衰落與崛起(商業周刊/中文版)
- 商業周刊
- 2939字
- 2020-01-10 15:22:10
世界仍然是平的
英國脫歐無法阻擋全球化的步伐。在西方之外,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正日益緊密,不斷深化。
很長時間以來,全球化猶如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可避免地、無情地推動這個世界扁平化?,F在,這股力量似乎正在退卻。貿易增長從未恢復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在借助選民對自由貿易和移民的恐懼,助推其總統競選活動隆隆前行。他在6月份的一次演講中炮轟道,美國的經濟問題是“領導階層擯棄美國主義,尊崇全球化主義所釀成的惡果?!苯酉聛砭褪怯摎W。于歐盟這項最雄心勃勃的全球化實驗而言,這是一次最嚴重的挫折。著名基金經理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聲稱,英國脫歐標志著“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全球化宣告終結?!?/p>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羅斯是對的。富裕的西方國家啟動全球化進程時,是懷揣著用貿易、資金和文化等紐帶將國與國連接在一起的理想,它們不太可能相互摧毀這一美好愿景。如今,許多認為自身被全球化所帶來的巨變傷害的歐美人想扭轉這一進程。孤立主義正被譽為光榮獨立。
而那些認為全球化已死的人,切切實實地誤讀了正在發生的事情。盡管有零星抵抗,但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國家、企業和社區之間仍然在締結更加緊密的聯系。換言之,無論特朗普那些憤怒的支持者或者那些投票支持英國脫歐的選民喜歡與否,全球化并沒有收縮,而是在深化、擴大。
這個新的——甚至更加令人興奮的全球化階段,給各國——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決策者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在受困于收入停滯和失業問題的工薪階層猛烈抨擊資金、商品和人員自由流動之際,他們選出的政治家面臨著從這樣一個日益相互關聯的世界分離出去的壓力。但如果這樣做,他們或許會把這種嶄新聯系將創造的潛在利益讓渡給那些非西方競爭者。國家的命運,可能取決于它們是否繼續奉行全球化。
幾十年來一直如此。第一輪全球化大體上是一場從西方向其他國家延伸的運動。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促成了開放性的資源交換。加之技術不斷進步,為開展國際規模的業務鋪平了道路,于是金融資本和工廠從最富裕的國家流向最貧窮的國家。與它們一起流動的,還有西方學說(從資本主義到基督教福音派)和西方文化(從麥當勞到米老鼠)。那些充分利用這種趨勢的國家——比如中國、日本、韓國。是的,還包括美國——均獲得了驚人的回報。發展中國家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緩解了貧困問題,而發達國家則收獲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那些坐在一旁觀望的國家,比如俄羅斯、中東大部分地區和非洲,仍然在嘗試著收復失地。
全球化早期階段的成功,催生了另一個向四面八方涌動的階段。隨著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財富、影響力和信心與日俱增,新興經濟體彼此之間的聯系開始變得更加緊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數據顯示,2014年,52%的發展中國家出口流向其他新興經濟體,較1995年的38%顯著增加。1997年,中國和印度的雙邊貿易額為17億美元。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激增至720億美元。在短短4年間,印度與非洲的貿易總額飆漲了逾60%,在該國的2014-2015財年增至近480億美元。
正當特朗普嘲諷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是一場“災難”,英國脫歐公投導致歐洲第二大經濟體退出歐盟一體化市場的時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仍然在繼續推行自由貿易。中國正在推動成立泛亞洲自由貿易區;東盟的10個成員國正在構建一個共同市場;非洲國家已開始協商組建一個橫跨全洲的自由貿易區。
今天的全球化也開始納入那些此前受到冷落的國家。去年,來自孟加拉國、中國和土耳其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商在埃塞俄比亞投資22億美元,開設了一批面向歐美市場的工廠。在東南亞這樣一個充斥著超級互聯經濟體的地區,菲律賓向來都是以落后者的形象示人?,F在,該國已然成為一個主要的呼叫中心樞紐。
支持這些趨勢的新機構正陸續組建。今年6月份,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一個類似于世界銀行的開發組織)批準了首批4筆總計5.09億美元的貸款項目,它們分別位于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兩個月前,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攜手創建,總部設在上海的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宣布了其首批貸款項目。這批貸款總計8.11億美元,將用于資助除俄羅斯外“金磚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項目。
此外,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公司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投資者。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投資額高達1110億美元,是2005年的10倍多。印度企業的海外投資額在2015年達到1390億美元,在短短5年內飆漲43%,比印度吸引的外國投資額增長更快。俄羅斯總統普京在6月份訪華期間表示,兩國正在共同承擔價值50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
對移民與日俱增的反感情緒,也沒有阻擋人們邁出國門的步伐。據世界銀行估計,去年國際移民上升至創紀錄的2.51億人。2013年,超過38%的移民是從一個發展中國家轉移到另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相比之下,有34%的國際移民前往發達經濟體。
當然,這種新的全球化可能會遭遇類似英國脫歐那樣的挫折。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也沒能逃過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世貿組織估計,2014年,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出口增長下滑至1.3%,較僅僅4年前的33%大幅下降。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國家的關系并不像表面上那樣緊密。盡管中國和俄羅斯的高層友誼不斷加深,但持續存在的不信任感使得他們承諾的許多合作僅僅停留在承諾層面。致力于阻止全球主義的政客和決策者,可能會妨礙每個人的進步。一旦付諸實施,特朗普宣揚的保護主義可能會引發報復措施,進而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在歐洲,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對英國脫歐擺出強硬姿態,稱英國不能“挑挑揀揀”(“cherry-picking”)——只想要歐盟成員國身份帶來的好處,不想要這一身份蘊含的責任。英國即將啟動的脫歐進程不僅將抑制歐洲的經濟增長,還有可能殃及全球經濟。
然而,全球化的敵人是無法阻止它的。太多的國家認為,唯有參與一項更龐大的事業,他們才能擁有光明的未來。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對參與全球化抱有疑慮。但今年6月份,在放寬了外國直接投資管理規定之后,印度總理莫迪的辦公室發表推文稱,他的國家是“世界上對外國直接投資最開放的經濟體”。在其鄰國緬甸,軍人統治者意識到,這個貧困的國家再也不能隔絕于世,隨即接受了民主改革。他們希望從最新一輪全球化蘊含的機會中獲得新的增長、融資和利潤來源;新的信息和創新源泉;新的就業機會創造者和消費者;以及在最新出現的全球文化中萌生的新理念。
那些將自身問題歸咎于全球化的人認為,要是不參與全球化,他們的境遇會變得更好。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爭辯說,構筑高墻(真實的和象征性的)將讓美國的就業崗位和產業免受不公平的全球經濟傷害。但早期的跡象并非如此。英鎊在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后大幅貶值,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投資者認為,脫離一體化的歐洲之后,英國的競爭力將顯著降低。在巴黎和法蘭克福,銀行家和政治家們都渴望利用英國脫歐這次機會來搶奪倫敦的金融業務。
政治家們無需迎合孤立主義勢力。相反,他們應該直接解決非常現實的擔憂。被自由貿易擊垮的工人們需要更多的強化訓練,為新的工作做好準備。大學教育必須變得不那么昂貴,職業教育必須更加普及。讓勞動者在企業管理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將有助于工薪階層更公平地分享全球化為大企業創造的利潤。隨著世界市場不斷趨于扁平化,在這種不可避免的無情巨變面前,反對者們務必要當心,千萬別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原載于《商業周刊/中文版》2016年7月25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