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bao)看冀縣地方奀(sui),伏羲皇帝頭一輩。
桑葉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臺。
伏羲爺出生本沒田,沒衣沒食沒房間。
先穿龍颪(gua)葉,后穿桑葉衫。
吃的是龍颪籽,喝的是龍眼泉。
龍颪背子厚,七口八口咬不透。
住的是土窯洞,窯洞沒底留人間。
羲皇故里古風臺,九龍騰云靈泉開。
太昊獨尊巽乾艮,五岳朝圣都得來。
在甘肅天水甘谷縣的山間地頭,老輩人總愛哼著這首民謠。伴著晨霧與炊煙,歌詞里藏著的,不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傳說,更有一種神秘古樹的千年故事——龍颪。
這龍颪樹可不簡單,它學名叫文冠樹,民間叫龍颪樹、神樹、降龍木,在佛學里,它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叫菩提樹。它的名字,就帶著股“龍”的威嚴勁兒,因為它誕生在伏羲的出生地太昊山古風臺。相傳,伏羲吃著龍颪籽,喝著龍眼泉的水長大,還用龍颪果的形態悟出了八卦。軒轅氏教會人們種植它,連《詩經》里都藏著它的身影。千百年過去,龍颪果早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承載著伏羲文化、易文化的“活化石”。
從外表看,龍颪樹就像大自然的“變形金剛”。它既能長成 1米多高的灌木,也能竄到 25米的參天大樹,樹形蒼勁如龍,威風凜凜。每到花期,白色花瓣帶著褐色、紫紅色,五瓣裂開呈五角形,就像天空撒下的五角星。更神奇的是,龍颪果分雌雄,雌果成熟后是三角形,甘谷人叫它“三棱子”,里面分三格六瓣,每瓣藏著 2 - 4粒種子,對應著 12個月、12年和 24節氣;雄果則是上圓下八角,內分四格八瓣,代表四象八卦,又叫“八卦果”“蓋天果”,每瓣 4 - 8粒種子,暗合連山易的 64卦。這些數字可不是巧合,相傳伏羲正是受龍颪果啟發,才發明了太極天球和八卦。
龍颪果不僅有文化內涵,還是個“寶藏樹”。它的果實能炒著當干果吃,果肉乳白色,咬一口油嫩潤滑,甜中帶點微苦,還有股獨特的芳香。種子能榨出香噴噴的食用油,樹葉還能制茶。它的木材堅硬細膩,是做高檔家具的好材料。開花時滿樹繁花,結果時形態各異,顏值與實力并存。
在古風臺的山崖邊,至今還生長著許多龍颪樹。老人們常說,“颪”字就來源于古風臺下的“風洞”,也叫“伏羲洞”。傳說洞里住著條大長蟲,風姓和龍颪的名字都由此而來。雖然聽著像神話,但這些故事一代代傳下來,讓龍颪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有人說,登上太昊山見到龍颪樹,今生能享榮華,來世還能當神仙。這話或許夸張,但足以看出人們對它的敬畏與喜愛。
如今,龍颪果依然是我國獨有的國寶級稀有樹種。它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
李繼承 202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