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
- 俞佳根
- 5793字
- 2020-06-05 17:33:54
2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與產業結構升級影響機制分析
2.1 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理論
2.1.1 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經典理論
發達國家相關學者基于企業跨國投資行為較早地進行了相關研究,對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進一步完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經典理論所處的時期和研究對象不同,研究假設和內容各有側重,因此理論影響不盡相同。
2.1.1.1 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又稱所有權優勢理論或公司特有優勢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海默(S. H. Hymer)于1960年提出,隨后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 P. Kindleberger)補充、完善了這一理論,故也被稱為“海默—金德爾伯格理論”。該理論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性是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市場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現在:①產品市場,如產品的異質性、商標優勢、營銷手段的差異等;②要素市場,如專利、專有技術形成的壟斷,以及因資本獲得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導致的不完全競爭;③市場不完全,主要由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所導致;④市場扭曲,來源于政府干預、政策導向。該理論認為,一國具有的壟斷優勢主要包括市場壟斷、生產壟斷,而企業正是憑借這些壟斷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控制東道國市場,謀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因此,對外直接投資是具有某一壟斷優勢的跨國公司為控制國外市場、獲取更多壟斷利潤的投資行為。
壟斷優勢理論突破傳統理論思想的束縛,以不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具體分析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條件,較好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的內在原因。但是該理論主要是基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無法解釋同一時期不具備壟斷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日益增加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因此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1.1.2 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最早由英國學者巴克利(P. J. Buckley)和卡森(M. Casson)于1976年提出。該理論基于競爭不完全和中間產品市場不完全等基本假設展開研究,認為在市場不完全的前提下,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市場獲得企業所需的營銷經驗、管理經驗等各種知識中間產品,以謀求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了克服外部市場障礙或彌補市場機制存在的內在缺陷,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實現管理權與控制權的擴張,進而拓展中間產品市場,為企業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創造條件。該理論還認為,企業在實現內部化過程中受企業所在行業、地區、國別和自身特定因素影響,只有當內部市場的邊際效益高于外部市場的邊際成本時,市場內部化進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內部化理論認為行業特定因素對企業內部化進程至關重要。如果企業所在行業產品生產進程單一,則不存在內部市場交換中間產品的情況。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對外直接投資等相關理論思想,因此該理論較好地解釋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內在動因,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釋企業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區位選擇問題。
2.1.1.3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又稱國際生產綜合論,由英國著名學者鄧寧(J. H. Dunning)于1977年提出。該理論結合了要素稟賦理論、壟斷優勢理論和內部化理論,同時引入區位優勢理論,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分析了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的動因。該理論認為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具備三個優勢:所有權特定優勢(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內部化特定優勢(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和區位特定優勢(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企業只有具備了這三個優勢,才能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所有權特定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者能夠得到他國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資本、規模、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等方面的優勢,這是決定企業能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先決條件。內部化特定優勢是指企業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利用,進而比通過市場交易獲得更多收益的優勢,這個優勢可使企業避免不完全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繞開外部市場障礙,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潤最大化。區位特定優勢指東道國固有的優勢,包括自然稟賦、經濟條件、市場規模、法律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企業愿意將生產增值活動放在東道國進行。
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集大成者,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吸收了要素稟賦理論、壟斷優勢理論和內部化理論等相關投資理論的主要精髓,并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對后續投資理論的不斷拓展起了積極作用。
2.1.1.4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R. Vernon)于196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一個企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新產品、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產品三個階段。弗農認為,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的生命周期有關,企業往往根據產品所處的不同階段,來決定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地點。
在新產品階段,企業主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由于產品處于初始階段,尚未定型,且需求價格彈性較小,需求收入彈性較大,加之國內市場容量大,易于新產品的推廣和普及,因此在新產品階段,創新企業主要圍繞國內市場進行市場開拓,獲取利潤最大化。在成熟產品階段,國內創新企業技術日益成熟,產品基本定型,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且國外對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增大。此外,由于技術擴散等原因,產品競爭加劇,國外市場設置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貿易保護政策紛紛出臺,直接導致國內創新企業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難度增加。國內創新企業為了實現規模經濟而降低成本、突破貿易壁壘限制,從而進入國外市場。當出口產品的邊際成本、運輸成本等其他費用超過國外生產的邊際成本時,國內創新企業就會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到東道國進行產品的生產、銷售,從而產生占領當地市場的意愿和需求。在標準化產品階段,由于產品和產品技術趨于標準化,國內創新企業逐漸失去壟斷優勢,產品競爭的主要形式取決于產品成本和價格因素。因此,國內創新企業為了繼續獲得壟斷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又將產品生產轉移到資源更加豐富、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從而產生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結合生產要素稟賦的國際流動,把對外直接投資與一國企業所處的產品周期的各個階段動態地聯系起來,相對于傳統理論更進了一步。該理論在初期主要用于分析美國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然而在發展后期,美國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壟斷優勢逐漸喪失,雖然其對外直接投資依然存在,但該理論的解釋效力仍有所削弱。
2.1.1.5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日本著名學者小島清(Kiyoshi Kojima)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研究日本企業跨國投資活動時,基于國際分工原理和比較優勢學說,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也被稱為比較優勢投資理論。
小島清具體比較分析了日本與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他認為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別于美國,兩者存在顯著的差異。美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是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屬于逆向貿易型投資。投資的結果是使得美國喪失了本可以通過出口獲得的巨額貿易收益,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貿易條件惡化,因此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日本則正好相反,該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基于本國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部門,屬于順貿易型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沒有取代出口,而且促進了關聯產品的進一步出口;不僅有利于東道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而且對本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基于此,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基于投資國已經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或部門。與此同時,這些產業或部門對于東道國而言又是具有明顯或潛在優勢的,因此,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國就可以獲得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進而促進本國產業結構升級。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較好地解釋了20世紀60—70年代日本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也較好地解釋了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地區的產業調整進程。但是該理論局限于部分由市場組織和協調的國際分工,因此難以解釋當前全球化生產網絡條件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
2.1.2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經典理論
也有一些學者將研究視角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就相關國家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相關理論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
2.1.2.1 小規模技術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斯(L. T. Wells)于197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憑借其小規模生產技術的比較優勢,以較低的生產成本獲取投資收益。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小規模制造技術優勢。小規模制造技術具有靈活性大、勞動密集度高、生產成本低的特點,適合小批量生產,能夠提供豐富的產品,滿足需求規模小、品種要求多樣化的一些市場。二是民族產品海外生產優勢。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出于服務國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要,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三是產品的價格優勢。發展中國家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以低于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迅速占據國外市場。發展中國家企業產品價格之所以比發達國家企業產品價格低,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普遍較低,廣告支出也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成本低、物美價廉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原因,也是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發展中國家企業正是基于小規模制造技術、海外生產、低價營銷等競爭優勢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
作為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早期代表,小規模技術理論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企業如何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是該理論繼承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部分思想,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限定于小規模制造技術,認為發展中國家是被動參與國際競爭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2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英國著名學者鄧寧于1981年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理論。鄧寧以67個國家在1967—1978年的直接投資量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研究對象,詳細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外資流入)、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出)和凈流量之間的關系,發現一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量與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關系密切。鄧寧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規模主要取決于該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即一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在內的資本流出能力就越強。根據人均GNP標準,該理論把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外資流入和資本流出分為此消彼長的四個階段。后來,鄧寧以一國人均GNP為標準重新劃分了這四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第五個階段。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較為客觀地分析了一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影響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有很多,僅把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唯一因素,顯得比較片面。
2.1.2.3 技術地方化理論
技術地方化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拉爾(S. Lall)在深入研究印度跨國公司競爭優勢和對外投資后于1983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與發達國家來源于前沿技術創新、高水平管理技術與市場營銷技能的競爭優勢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技術引進的再生,通過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引進和創新而非簡單的改進、消化和吸收,使產品更適合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發展條件和市場需求,即技術地方化過程。
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這種特有的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取決于以下四個因素:一是發展中國家有別于發達國家技術知識當地化的發展環境,這種新的環境往往由該國的生產要素稟賦決定;二是通過技術革新和產品改造,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能更好地滿足本國或鄰國市場需求;三是由創新活動產生的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小規模生產條件下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四是當東道國市場較大,消費者品位和購買能力存在較大差別時,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在東道國仍有一定的競爭力。
技術地方化理論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理論支撐。該理論認為技術創新和適當的營銷戰略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但是該理論將發展中國家定位在國際分工的邊緣地區,認為發展中國家獲取的原有技術只受限于發達國家,技術再創新也是被動的創新,沒有從微觀層面深層次探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4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是由英國學者坎特威爾(J. Cantwell)和托蘭惕諾(P. E. Tolentino)于1990年提出的,用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現象。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在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上遵循一定的規律,因而是可以預測的。在產業分布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往往最先投資于自然資源開發產業,之后投資于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關產業。在地理分布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受到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影響,會選擇由近及遠的對外擴張方式,遵循“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順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提出了兩個基本命題:一是技術能力提高與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密切相關。作為影響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生產活動的決定性因素,現有的技術水平對其對外投資形式和增長速度也存在影響。二是技術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將研究視角引入技術層面,將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因素歸結于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的技術水平提升。但是該理論過于強調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技術積累因素,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主要動機歸結于獲取先進技術,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1.3 理論評價
綜上所述,無論是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都從不同的角度就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方向和規律等進行了解釋與說明,對我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但由于上述這些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不盡相同,因此理論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這些理論強調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應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隨著國際直接投資領域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趨勢和新的問題不斷涌現,如發展中國家進行逆向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并不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也并非是對企業現有競爭優勢的運用,而是為了獲取戰略產業、核心技術等,以培養自身的競爭優勢。
此外,由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基于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的,因此運用這些理論來研究、審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其適用性有待商榷。另外,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是基于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的,但相關理論大多基于特定國家的個別案例,缺乏全局性、普適性,且尚未上升到統一的理論高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學習、借鑒這些經典理論時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