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精神與法律生命: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研究
- 尹華廣
- 3893字
- 2020-08-14 14:03:30
第二節 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現狀
一、研究概況
目前,學界對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鄉村建設理論、佛學思想、倫理學思想、心理學思想、法律思想等各個領域都已展開研究。有些領域的研究已相當成熟,但有些領域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對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研究,應是介于成熟與起步之間:數量不多,但涉及面較廣,部分成果質量較高。其研究主要包括了梁漱溟對法的概念的理解、法文化思想、法律思想的分期、法律思想研究方法、法律思想對現代的啟示等多個方面。
(一)關于梁漱溟法的概念的研究
雖然梁漱溟不是專業法學家,從來沒有對法或法律下過學院式的定義,但他對法有自己的定義。對此,學者們意見一致,但對梁漱溟法的定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學者們有不同意見。
許章潤認為,梁漱溟法的概念所揭示的是“法律作為一種人文設置的意義,即作為一種表達生活方式的規則、制度和意義三位一體的社會—文化設置的意義”??梢詫⒘菏榉ǖ母拍顨w結為五個不同方面。第一,秩序的制度化。包括法是秩序本身,也是秩序的結果兩個相關聯的方面。第二,公眾意見。即法應是國人所“公認而共守”者。第三,生活方式的表達。法是人世生活的常識、常理、常情,法規則即為生活規則。第四,合理的人世規則。這里所謂合理,是指理性意義上合乎邏輯與道理,知性意義上合乎情理與合乎價值,即合乎“天理”。第五,文化的一部分。即法為體現文化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陳景良則認為,梁漱溟的法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法是一個團體中多數分子的公共意思”;另一種“是為國人所公認而共守的,此所以有‘國法’之稱”??偲饋碚f,梁漱溟的所謂“法”,就是一個團體或一個國家中多數人的意思表示。他認為,梁漱溟的這個法的概念不十分準確,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觀點。
(二)關于梁漱溟的法文化觀研究
法文化觀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中的一個重點。許章潤從中國法文化與西方法文化兩個不同視角對梁漱溟的法文化觀進行了探討。在中國法文化視角下,許章潤認為,中國人人世生活和人間秩序所追求的最高價值是和諧。在中國文明的人生態度下:(1)法律就是刑律,法律是禮俗的補充,包含在禮俗之中;(2)形成以禮俗規則形式呈現的“禮法”結構,大小傳統之間沒有嚴格分別;(3)形成各盡義務,權利便也就在其中的“情義本位”;(4)造成中國法中不存在神俗兩分的結構。在西方法文化視角下,許章潤認為,西方法的根源是“人生與人心”兩項:(1)西方“人生”是指它的“社會構造”,主要表現在如何調理集團與個人的關系上。這是西方用“法”而不用“情”的原因。(2)西方“人心”是指西方的“民族精神”,包括“爭”、“有對”、以“我”為中心、人性“惡”論、“理智”的工具理性等。這是西方法得以出現與發展的原因。具有西方“人生與人心”特色的法移植于中國,必然出現問題,對此,梁漱溟的解決方式是:調和中西法律精神以聯系社會的上下結構,形成新的治道與治式,從而調整中國人的身心,重組整個國家生活。
陳景良認為,梁漱溟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可稱為法文化思想,梁漱溟的法律文化觀是其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另外,對梁漱溟“中國法律基于義務而立”的觀點、對人治與法治的區分、預測民主與法制在中國必將逐步展開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孫季萍主要探討了梁漱溟的傳統法文化思想。她認為,梁漱溟先生從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發,研究探討了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特征,指出中國傳統法文化的基本價值內涵與取向是基于“情理”、本于“義務”、趨歸“和諧”,在傳統中國,法律的社會角色認定退居其后——禮俗在上,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沖突與碰撞中,梁先生堅決主張復興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精華,在此基礎上合理學習西方,重建現世中國的法律規則。
曹駿揚認為,梁漱溟把“法”作為文化的現象之一,通過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較,對中西的法文化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梁漱溟試圖在近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兩難境地中尋求既適應中國民族文化特點又符合現代文明發展趨勢的法律新路,這條新路是帶有“中體西用”色彩的“中西融合”之路。
郭岳梅對梁漱溟提出的人治與法治的調和的主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梁漱溟提出的“人治的多數政治”或“多數政治的人治”實際上是想吸收西方法治文明的精華而培育適合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宇培峰從“中國社會與中國法律”的視角,對梁漱溟法文化觀有所述及。
(三)關于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發展階段問題
梁漱溟的思想發展經歷了功利主義、佛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或者說新儒家思想三階段。那么,他的法律思想是否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呢?許章潤認為,梁漱溟的法律思想一生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存在三種不同的態度。早年堅決擁護與追求“法治”與“憲政”;中年認為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不通的路”;晚年欣慰于民主與法制的前途必將在中國逐步展開。孫季萍認為,梁漱溟在青年時期,力倡“法治”,主張實行憲政,后來的歲月里,他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從中國的本土中尋找屬于這個民族的成功“治道”,儒家的理想在他這里有了實踐的機會。到晚年,他漸漸意識到“人性”的難以依靠,因而越來越傾向于以外在方法約束人心與人身,他提出了“法治”的主張,盡管在這同時他還在構想著未來世界儒家文化的復興。
周祿濤認為,梁漱溟的法制思想可分為新中國建立前與建立后兩個不同階段。新中國建立前的法制思想又可分為“對社會主義的朦朧思考”時期、“研修佛法”時期和“新儒家”時期三個不同階段。
(四)關于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方法的問題
梁漱溟作為現代新儒家的開創者,他的法律思想研究方法與專業法學家不同,帶有明顯的新儒家特色。主要表現在,以文化作為法律產生的根源,在中西法律的比較中研究中國法律。具體而言,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研究方法有兩個主要特點。
特點一,將法或法律置于文化之中,將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如陳景良指出,“梁先生總是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時涉及法律,或把法律置于宗教、禮俗、人生態度之中”。“梁漱溟的法律文化觀是其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孫季萍指出,梁漱溟的研究立足于一個基本的前提即把“法”作為文化的現象之一,把法文化放在大的文化的范疇中,他認識到,任何法律規則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定的價值判斷,都有其文化的內容,因而應從文化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考察法律規則的背景,找出不同民族所適合的法律樣式。
曹駿揚指出,梁漱溟始終將法放在文化的視域中進行研究。
特點二,將中西法律進行比較研究。如陳景良指出,當梁漱溟“在論述中國傳統文化時,往往把中國古代的法律與西方加以對比,或在對比中揭示其特點,或在其論述中迸發出睿智的火花”。曹駿揚指出,梁漱溟是通過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較,對中西的法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的。
許章潤指出,梁漱溟對于法律,特別是傳統中國法律與社會的認識,是在“中西法律文化及其傳統”的糾纏中鋪陳思旅。
(五)關于梁漱溟法律思想對現代啟示的研究
許章潤與曹駿揚各自從不同視角對此問題進行了簡略的探討。從“中國文明的人生態度與法律生活”角度,許章潤認為,梁漱溟法律思想對現代的啟示有三個方面。第一,法律與事實。即現代中國法律發展要從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對已成事實的確認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二,法律移植與法的價值理性。即現代中國法律發展要處理好“如何嫁接現代法理與中國傳統知識”的關系。第三,法律信仰與法的合法性神圣源泉。即現代中國法律發展要“返身回頭檢視和認取中國固有、深蘊于每個人心靈深處關于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最高價值與終極理想,乃是經由營建新法制規則而達致新的中國人理想的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并非充分,但卻是必要的條件”。從“在傳統與現代的兩難中尋求新路”的視角,曹駿揚認為,梁漱溟法律思想對現代的啟示是:(1)在現代化法制建設中注重對社會文化觀念層次的改造。(2)在現代化進程中堅持民族文化本體的基礎地位。(3)在處理社會關系中追求溝通和諧的群己關系。
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從上面的綜述可以看出,學界對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概括了梁漱溟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且抓住了“文化”與“中西對比”兩個顯著特征。特別是許章潤較為系統地對梁漱溟法律思想進行了研究。這說明,學界對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研究正走向深入。但從全面、系統的視角考察,仍存在較多、較大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梁漱溟作為新儒家的開山鼻祖,與其新儒家文化思想一樣,其主要法律思想也必然是新儒家的法律思想。這些新儒家思想的內容、特點、局限、價值何在?目前學界尚未有系統的研究。
第二,只是分別介紹、分門別類地研究梁漱溟的法律思想,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第三,梁漱溟的法律思想雖然不是專業法學家的思想,但同專業法學家思想之間還是有相通之處,那么這些相通之處在哪里?目前尚未見這方面的研究。
第四,關于梁漱溟的法律思想對當今法治建設的作用與價值沒有深入的、實質性的研究。梁漱溟法律思想對當今法治建設應會有著巨大的啟示與價值,并進而對建立具有真正中國特色的法治理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第五,至目前為止,尚無研究梁漱溟法律思想的專著與博士論文,研究梁漱溟法律思想的學術論文數量不多,整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梁漱法律思想研究有以下改進意見:以法律與文化關系為視角,研究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的內容、特點與局限;以法律與文化關系為視角,對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進行整體的、系統的解讀;系統整理與挖掘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對當今中國法律發展的啟示。
本書正是按照上述改進意見而進行研究的。具體而言,本書將以“法律與文化的關系”為視角,研究梁漱溟如何構建新儒家法律的社會秩序,并在此基礎上揭示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點與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