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動態效應研究標靶與路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創意產業對城市空間重構的作用機理研究:以滬、杭、甬為例(批準號41301110)”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大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調控模式研究(批準號13YJC790107)”的支持下,本書從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群落的成長和衰退的微觀動態出發,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的演變,揭示了產業空間動態背后的“創造性破壞”驅動因素,指明了產業動態之于城市—區域重塑的空間效應,突出了多尺度空間力量的重要作用。本書以企業視角研究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企業群集格局演變,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地理學研究。

一、科學問題

本書試圖回答城市與區域發展視域文化創意產業動態研究的三大科學命題。第一,文化創意活動自身有著怎樣的發展規律?在不同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群地區體現出怎樣的發展特征?第二,不同城市,文化創意企業地理格局與城市和區域有著怎樣的互動規律和驅動因素?第三,在城市群背景下,文化創意活動強調創意流和項目式生產網絡整合形成文化創意生產網絡,是否會促進城市和區域形成新形態?如果是,那么對于廣泛分布于這個城市群各城市的文化創意企業應當采取怎樣的管治思路和方案?

二、研究內容

本書以人文—經濟地理學、產業經濟學的原理為理論基礎;選用“理論研究—假設建構—案例驗證—理論總結應用”的研究邏輯;充分利用企業空間動態定量分析方法等對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群集、文化創意企業生產網絡進行空間性分析、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等數理統計、空間分析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兼顧理論分析與案例驗證相結合的研究手段;以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為研究對象。

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及動態分析

理清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概念、統計范疇,闡釋創意階層、創意城市、城市群結構等理論,文獻計量分析中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及其學術群體、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區域發展關系、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科技驅動,構建文化創意產業群集重塑城市—區域的分析框架。

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城市關系的理論解析

溯源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區位脈絡,甄別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過程特性,識別文化創意產業群集與城市的位序規模、職能、空間等結構之間的關系。

3.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

產業發展需要各種資源支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科技資源、基礎設施資源等。評估產業發展條件是分析長江三角洲文化創意產業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關系的前提。因此,梳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理論和方法,構建評估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指標體系,定量識別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核心因子,尤其重點剖析了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引力、文化資本的多尺度地域差異。

4.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增長態勢和文化創意企業空間動態研究

基于文化創意產業增速、行業構成、發展效率、地域特點,定量詮釋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趨勢與效率分異。隨后,基于文化創意企業的經濟普查數據,利用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空間自相關等方法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浙江省各市文化創意企業地理格局及其變化特征。

5.長江三角洲地區南翼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的驅動因素研究

構建文化創意企業區位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歸來識別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的驅動因素,進而利用結構主義詮釋各因素的作用機制,并重點以浙江省信息業、設計業為對象解析和佐證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的分析邏輯。

6.基于產業園和上市公司生產網絡微觀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動態的空間效應

追溯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梳理產業園分類,構建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屬性數據庫,空間分析產業園層面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及其變化,透視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的空間效應,繼而以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園生長模式的類型效益差異分析,佐證文化創意產業園之于城市—區域發展的效益。

基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總體狀態和園區層面地理格局分析,選取文化創意產業中典型企業,分析其生產網絡,通過文化創意企業上市公司總部和分公司數據的社會網絡分析,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典型文化創意企業的網絡格局,透視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影響長江三角洲城市位序規模和產業結構變化,實現了從產業動態分析轉向產業空間效應詮釋。

三、研究區域、數據源與方法

(一)研究區域概況

長江三角洲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中國最早躋身世界級城市群行列的地區,學界從不同研究角度對該經濟區提出了諸如長三角經濟區、長三角城市群、長三角都市圈等概念,且不同概念下又有“小長三角”“大長三角”“泛長三角”等說法。本書所指長江三角洲是上海市,浙江的杭州、寧波、紹興、嘉興、臺州、湖州、舟山7個城市和江蘇的蘇州、無錫、南通、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泰州8個城市,共計涵蓋16個城市的長三角地域范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十一五”就已重視發展創意產業,特別是滬、杭、寧等城市在“十二五”大量建設創意產業園,2015年末各市建有創意產業園數分別為上海230家、杭州128家、南京45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僅在產業戰略上重視創意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且城際差距逐年減少,而且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競合發展格局。馬仁鋒.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及效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23(1):1-9.當然,本書個別章節以長江三角洲南翼為具體分范圍,主要是浙江省行政管轄地域單元。

(二)長江三角洲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在國內發展尚未成熟。學界對其認識和理解尚有較大爭論,官方也尚未提出國家層面統一的具體概念和分類標準,從而造成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統一性的缺失,而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城市在實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過程中,從謀求產業標準話語權角度出發,依據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和自身城市發展需求來制定城市層面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由于城市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條件也不盡一致。因此,城市層面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源于不同城市自身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解析,自然出現總體相似、細節交叉的情況。另外,長期以來長三角地區城市受行政區劃和經濟、文化地位的影響,形成三個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南京,相對而言這三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在受到全域城市群影響的同時,行政方面還受到各自省會城市更大的影響,特別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起步階段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行的情況,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他非核心城市并未提出自身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而是模糊、淡化這一概念,在實際規劃發展中大都采用核心城市的標準。

表1-3-3-1梳理了長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上海將文化創意產業分十類,分別是:媒體業、藝術業、網絡信息業、軟件業、時尚業、建筑設計業、工業設計業、咨詢服務業、廣告及會展業、休閑娛樂業。杭州則分為八類: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業、設計服務業、現代傳媒業、藝術品業、教育培訓業、文化休閑旅游業、文化會展業。南京分為十類:建筑設計、廣播影視、工藝美術、計算機軟件設計、動漫游戲、廣告設計、時尚設計、表演藝術、出版發行、工業設計。表中可看出上海、杭州、南京的分類標準之間的差異,表象上主要是由產業之間的不同劃分產生。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設計業,南京分類較細致,分為5類:建筑設計、計算機軟件設計、廣告設計、時尚設計、工業設計;上海劃分為2類:建筑設計業、工業設計業;而杭州僅僅劃分為設計服務業。實際上這些分類都源于不同城市對文化創意產業不同行業核心的不同認知。南京劃分出計算機軟件設計而沒有再分,表明南京的分類標準認知中計算機軟件設計是其核心主要部分;上海則細分出網絡信息業、軟件業,并且沒有將其與設計行業分類相融合,表明在其分類認知中軟件開發設計僅僅是軟件業的一部分,不全是核心部分,而且與計算機軟件行業相關聯的網絡信息行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相關衍生行業內容與數量也較為豐富,并在此基礎上劃分出了網絡信息業。這種不同的認知既與城市自身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類型和數量有關,也與城市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的規劃和自身發展定位有關。

表1-3-3-1 長三角核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

注:數據源自各地市政府官方網站

分類標準發布時間,上海和杭州在2005年發布,南京則于2006年發布。南京在《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杭州和上海分別推出了自己城市的分類標準,南京也勢在必行。可見,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受到杭州、上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自己定位和特色的分類標準,這表明這些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并不是完全不兼容;相反,除了自身特色和需求,大部分內容是共通的。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分類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但核心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在本地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而且在產業發展中被具體實踐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這些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就本書而言,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涵蓋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然而核心城市的分類標準僅是城市層面的,針對性較強,對長江三角洲來說未免力不從心,特別是省級行政區劃對行政區內和區外城市的影響力不同,從而所受分類標準影響力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進而導致產業結構分析出現偏差,這無疑是研究所要力圖避免的。因此,本書從便于綜合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全域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出發,考量核心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的參考意義,從核心城市的城市層面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中提煉歸納出區域性的、城市群層面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這一分類將文化創意產業主要行業分為五類:①軟件及計算機;②設計咨詢;③休閑娛樂;④傳媒;⑤時尚藝術及文藝會展。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同行業之間存在交叉。因此對于這五類的劃分,本書除了考慮涵蓋已有分類標準中的行業外,還對產業名稱進一步明確為以某一產業自身發展為目的的才能歸為該類。當然,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南翼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內容均以浙江省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統計口徑為基準。

(三)研究內容、數據源及方法

學界對于三角洲地區城市群層面文化創意產業格局分析較少,采用數據大多從統計年鑒等處提取,采用方法也主要是主成分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等。本書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各層面數據均整理匯總到2015年,特別是在園區數據方面深入挖掘自2005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各項屬性。在分析方法方面,對經濟普查的文化創意產業數據分析時,采用4種以上的主流產業空間集聚研究方法,如表1-3-3-2所示。

表1-3-3-2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所需數據及其來源

本書從產業動態的地理格局演變視角探究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區域之間的關系機制,重點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增長態勢與空間動態,分析文化創意企業動態與企業空間動態驅動因素,甄別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動態在產業園、企業生產網絡兩個微觀層面的地理格局演變的空間功效,闡明城市—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何發生牽引作用,推動城市群的規模、空間、職能等結構重塑。這將豐富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是如何影響城市內部結構轉換、進而如何完成城市群結構升級的相關理論探索,從而為城市政府制定產業規劃方案提供科學參考,也有助于實現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內部文化創意產業協調發展,增強長江三角洲的國際競爭實力,實現城市產業與空間的雙轉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台州市| 杨浦区| 柳河县| 杂多县| 宕昌县| 鄢陵县| 金寨县| 曲靖市| 余姚市| 桐庐县| 汶上县| 元阳县| 竹山县| 定远县| 西华县| 阜平县| 绥德县| 明星| 阆中市| 齐齐哈尔市| 乐都县| 尼玛县| 荥阳市| 金山区| 武威市| 开化县| 额敏县| 阳朔县| 博野县| 新津县| 宁安市| 甘泉县| 隆回县| 内江市| 怀安县| 吉首市| 龙胜| 栖霞市| 大邑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