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群集重塑城市—區域關系

工業社會以來,城市—區域形成一定規模和結構體系。然而,進入21世紀后文化創意產業迅速興起,日益成長為各大、中、小城市的重要產業。國內外實踐表明創意產業對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創新發展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城市群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轉型的作用能否帶動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崛起,從而實現城市群內部城市結構體系的改變?另外,文化創意產業的行業范疇比較寬泛,包括媒體業、藝術業、網絡信息業、軟件業、時尚業、建筑設計業、工業設計業、咨詢服務業、廣告及會展業、休閑娛樂業等,那么這些小城市又憑借什么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城市位序提升,這些城市在國家、區域、城市群等不同尺度下所發生的等級躍升又有什么不同?

一、文化創意產業生產過程特性與生產網絡

英國DCMS(Department for Culture, Music, Sport)創意產業工作小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發表的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 1998首次明確界定文化創意產業:“所謂的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知識產權開發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實質包括文化創意企業提供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特性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Scott指出蘊含觀念價值于其中的文化資本是決定創意產品價值的關鍵而不是單純的使用價值Scott A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M].London:Sage,2000:204-206.; Howkins強調創意產品的原創性,認為源于創作者創意的創造性使得創意產品成為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創造性商品或服務 Hartley 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M].London:Allen Lane,2001.; Carreiro認為技術對于創意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具有重要影響。中國學界郭小東等通過對創意產品的出口研究認為創意產品對知識產權較為敏感,產品貿易受到距離遠近的影響郭小東,吳宗書.創意產品出口、模仿威脅與知識產權保護[J].經濟學(季刊),2014,13(3):1239-1260.;林明華等認為文化、經濟和技術的有機融合形成了創意產品的本質林明華,楊永忠.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策略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8):19-23.。可見,文化創意產品注重原創性和文化價值的蘊含,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在市場上具有高風險性且受到貿易距離的影響。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性除了體現在產品方面,還體現在產品生產過程方面。(1)創意人才的集聚性。由于原創性的要求,創意創新是文化創意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而創意創新的源頭是創造者自身知識、文化、信息等。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過程需要大量具有創意的人才,以保證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2)經濟環境的適宜性。一方面,文化創意產品的高附加值性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風險性需要尋求市場資本的投資來降低風險。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均需要較高水平的經濟環境。(3)文化環境的適宜性。文化創意產品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實質是一種特定消費群體的價值觀念。同時,由于不同消費者持有的文化觀念不同,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也呈多樣性。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需要和諧、包容、多元化的文化環境。(4)技術創新的渴求性。作為產品創意創新核心的一部分,技術的研發和遷移應用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構成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導致文化創意產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環境。

正是由于文化創意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具有以上特性,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生產網絡特征。Caves等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通常表現為集聚性,其產業組織則呈現出網絡化特征Caves R.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J].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eur B.The clustering of creative networks: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J].Urban Studies, 2009,46(8):1531-1552.;Yusuf認為由于文化創意產業需求情況的不穩定性和依賴多種資源融合的特性,創意企業比普通制造企業更依賴于產業網絡;Scott認為這種跨越產業邊的網絡關系,能促進創意程度提升,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創意資源Scott A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J].London:Sage,2000.; Jason Potts試圖從社會網絡市場角度基于市場的需求與供給來界定創意產業Potts J, Cunningham S, Hartley J, et al.Social network markets: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8,32(3):167-185.。國內對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網絡的研究較晚,基本延續國外的研究思路。楊銳等從網絡結構、關系互動視角對蘇州IT產業的創新活動影響進行分析,認為基于不同知識基礎的創新活動需要建構不同的網絡關系組合和相應的網絡結構。楊銳,李偉娜.網絡結構、關系互動對創新活動的影響——蘇州IT產業集群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0,28(7):1094-1103.朱華晟等以上海市創意設計業為例,認為創意產業存在網絡關系,基于投入產出關系的產業鏈分工協作仍然是網絡驅動的重要邏輯。朱華晟,吳駿毅,魏佳麗,等.發達地區創意產業網絡的驅動機理與創新影響——以上海創意設計業為例[J].地理學報,2010,65(10):1241-1252.李蕾蕾以深圳傳媒產業“大事記”作為數據來源,詳細敘述了影響深圳傳媒產業發展歷程的社會地理關系網絡可視化的方法,揭示了傳媒產業“社會地理網絡”的存在。李蕾蕾.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或園區)的經濟與政治分析:網絡集群與空間政治[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2,26(1):53-61.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的區位網絡化趨勢已經逐漸顯現,但這些案例多是單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某一行業,在更大區域和維度上尚未突破。

二、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集聚—擴散及其影響因素

全行業或區域層面文化創意產業的布局特征是傾向集聚于大城市中心區以及邊緣區。Caves認為創意活動的空間集聚往往會發生在大城市Caves R E.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M].New York:Elsevier,2006.;Scott強調大城市對創意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Hutton發現大都市創意產業傾向集中于城市中心及邊緣地區Hutton T.The new economy of inner city [J].Cities,2004,21(2):89-108.; Currid發現在紐約具有原創性和創新性的地方往往容易集聚藝術和文化行業,它們的行業分布也相對集中Currid E.New York as a global creative hub:a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four theories on world cit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6,20:330-350.。李蕾蕾指出國內文化創意園集聚更多是政府主導規劃而成而不是自發集聚,導致園區內企業“各自為政”,互不交流,沒有產生集群效果,此類創意產業園發展實際上已經步入誤區。李蕾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概念誤區與研究趨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26(4):66-67.分行業或城市內部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布局具有一定的分異性。如O'Connor認為高度集聚的藝術園區表明城市特定地區對創意產業有強烈的吸引力。Hutton提出大城市內城和中央商務區邊緣地區特別是那些歷史建筑對于以設計和創意服務部門為主的創意產業園有特別的吸引力;同時還認為不同層次的設計和創意服務行業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點,知名的設計企業和普通設計企業的集聚分布多數按層次從中央商務區向中央商務區邊緣和內城區域延伸,從內城的外圍向中等規模城鎮擴散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擴散路徑。Hutton T.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 [J].Urban Geography,2000,21(4):285-317; Hutton T.The new economy of inner city [J].Cities,2004,21(2):89-108.Markusen等研究發現休斯敦以南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分布經歷由房租低廉的舊城區向周邊遷移的過程。Markusen A, King D.The Artistic Divided:The arts hidden contributions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3.禇勁風對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園研究后指出,上海創意產業園空間分異是市場和政府多方發力導致的,最終形成了市場需求導向、政府主導推進輪流影響互相聯動的園區發展模式。褚勁風.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分異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2):23-28.羅蕾對武漢市中心城區不同類型的創意企業進行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后,認為創意企業具有顯著的趨城市中心特性,并且有“多中心”的商圈集聚格局,不同類型的創意企業表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密度和發展階段。羅蕾,田玲玲,羅靜.武漢市中心城區創意產業企業空間分布特征[J].經濟地理,2015,35(2):114-119.馬仁鋒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形成”和“發展”兩個階段受到的影響因素并不完全一致,這將導致不同階段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區位選擇上出現差異性。馬仁鋒.創意產業區演化與大都市空間重構機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具有一定要素趨向性。Florida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提出“3T”準則,認為科技、人才、寬容度是影響創意階層集聚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Florida R.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J].City&Community,2003,2(1):3-19; Florida R.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M].London:Routledge,2005.;Glaeser在Florida的“3T”準則的基礎上提出了“3S”理論,即陽光、技術和城市蔓延,強調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Glaeser E L.Review of Richard Florida'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593-596.;Landry將文化創意產業區位因素總結為七要素Landry C.The Creativity City Index [J].City, Culture and Society,2011,(2):173-176.;Frenkel等分析美國創意階層對居住區位選擇時發現除了最重要的經濟水平、住房負擔能力、通勤時間外,文化和以文化為導向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對重要的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Florida在創意階層“3T”要素中以寬容度為指標代表的文化導向對創意階層集聚的影響Amnon F, Edward B, Sigal K.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of knowledge-workers:the role of amenities, workplace and lifestyle [J].Cities,2013,35:33-41.。Christopher Ling試圖探究景觀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認為生態邊緣具有多樣性的景觀對創意階層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多樣性的景觀與城市社區的創造活力有著潛在聯系。Ling C, Dale A.Nature, place and the creative class:Three Canadian case studie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99:239-247.不同于國外學者注重創意階層的研究,國內學者更多從產業視角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因素。蔣慧等認為創意產業園所在城市或地區為創意階層和創意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包括文化政策、產業政策和法制環境等,這對各種創意企業的進駐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蔣慧,王慧.城市創意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及運作機制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2):6-12.申玉銘在個體城市層面對中國35個主要中心城市創意產業發展支撐條件進行定量評價,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受基礎設施、科技、人才和政府服務等影響。申玉銘,鄧秀麗,任旺兵,等.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評價及空間發展戰略[J].地理研究,2012,31(7):1269-1279.文嫮從省域尺度出發以考慮空間相互影響為前提,實證計量、分析了人才、技術、寬容、政策和基礎設施5種要素對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認為技術因素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寬容和人才因素。文嫮,胡兵.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2):101-107.陳漢欣分析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基本特點,提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原因:一是提供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和載體;二是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以及創意產業和其他產業經濟之間的互動機制;三是搭建中小型創意企業展示自我和溝通交流的平臺。陳漢欣.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點與集聚區淺析[J].經濟地理,2009,29(5):757-764.

三、創意階層群集與創意城市—區域的浮現

自英國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創意經濟”概念后,創意經濟最先在國際性大城市興起,社會中逐漸出現了擁有豐富創意的人群;伴隨著創意產業的發展和空間集聚,大量有創意、有才華的人才被吸引,流向大城市,創意階層逐漸形成。美國學者Florida提出“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認為“創意階層是指所有需要創意的職業,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詩人、藝術家、設計師、衛生及法律從業者、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從業者” Florida 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M].New York:Basic,2002.。Florida指出未來的社會“創意”和“才能”將是財富的主要來源,城市的繁榮發展不再單單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發達的科技水平與政府支持,創意階層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將愈來愈大。Florida還將創意階層分為“高創造力核心群體”和“創造性職業從業人員”。“高創造力核心群體”包含科學家、學者、小說家、詩人、藝術家、演員、建筑設計師、文化人士、咨詢公司人員及有較強社會輿論影響力的人員。高科技和金融等知識含量高的行業從業者則屬于“創造性職業從業人員”。

創意階層是一個新興而獨特的階層,具有區別于其他社會階層的特征。①個人特征。創意階層不同于每天按部就班機械式完成工作的勞動者,他們更靈活,更愿嘗試具有一定創造力的工作,且年輕人是主要構成;創意階層整體上受教育水平高,如李振華在上海市創意階層研究發現上海的創意產業從業者中,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所占比例分別為81.5%、17.3%、1.2%李振華.上海市創意階層休閑消費認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創意階層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能力:他們都尊重和欣賞個性、喜歡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城市環境、崇尚實力、能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十分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等。②工作特征。團隊合作是創意階層的主要創作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特性決定的;工作帶給從業者的價值感以及工作本身的彈性和靈活性是創意階層進行工作選擇時考慮的重要因素。③消費特征。創意階層的文化消費具有多樣性。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們,在釋放自我和塑造自我的過程中,構建了獨特的消費方式,同時也彰顯了他們獨特的身份。 Anthinodors C, Ronald H.Theory building for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the use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tradition to analyz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2002.除了多樣性的文化消費,創意工作者也很喜歡參與式的體驗消費和體育活動,注重體驗性精神享受,渴望刺激。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s[M].London:Earthscan,2002.④地理特征。創意階層在地域選擇上偏向于城市,其選擇的城市又具有共性:擁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完善便利的生活設施,如充足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美麗整潔的環境、良好的社會治安、優質的公共服務和便捷的交通通信設施;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社會氛圍。

伴隨著創意經濟的發展,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逐漸興起。Peter Hall對雅典、佛羅倫薩、倫敦、維也納、巴黎和柏林做了有關創意城市產生條件的研究,發現秩序消失殆盡的城市不易產生創意,而高度保守和穩定的城市同樣很難產生創意;處在舊秩序將被推翻、新秩序尚未建立時期的城市卻擁有豐富的創意。他的發現對創意城市產生條件研究有很多的啟發。對創意城市類型劃分的研究較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是Hospers的四分法Hospers G.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 Intereconomics,2003,38(5):260-269.:①技術創新型城市,即因技術創新而獲得發展的城市,或者歷史上為技術革命的發源地,有很好的技術發展基礎;②文化智力型城市,即因文學和藝術等“軟”條件而興起繁榮的城市;③文化技術型城市,即既有技術又有文化,兼具以上兩類城市的特點,Hall稱之為“藝術與技術的聯姻”,并認為該類城市將是21世紀創意城市發展的趨勢;④技術組織型城市,即政府與企業聯手合作來建設與發展的城市。

顯然,創意城市影響因素的經典研究存在三因素說、七要素說和“3T”理論。Hospers主張三因素說,認為集中性、非穩定狀態和多樣性可以提高創意城市形成的可能性馬仁鋒.梁賢軍.西方文化創意產業認知研究[J].天府新論,2014(4):58-64.,認為人口數量和密度的增加可大大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效率,保證創意產生的信息需求,即集聚效應能促進創意的產生。多樣性包括城市居民個體的差異以及不同個體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的不同,甚至可擴展到城市不同的意象和建筑差異。多樣性為城市生活增加了活力,為創意產業的產生提供環境。另外,處于混亂時期的城市較容易產生創意,這表明非穩定性也是創意城市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Landry主張七要素說,認為“意志與領導素質、人力的多樣性、人員品質、人才的發展機會、地方認同、組織文化、都市空間與設施、網絡動力關系七大要素是創意城市產生的基礎”。Florida是“3T”理論的創造者,認為人才、技術和包容度是影響城市創意產生的主要要素。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預測并逐漸成為現實。盡管信息通信技術具有潛在的“區位解放(location liberating)”效應,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仍然是特大城市地區創意、創新和創業的孵化器。特別是,信息技術將散布全球各地大部分以知識為基礎和信息密集的“新經濟”活動,達成了多目標的經濟活動變得自由自在,這毫無疑問導致了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鏈過程更大的靈活性,促進了新形式的商業網絡的出現,實現了創意技能擁有者的創新、創業夢,通常這些都加強了生產網絡的集聚經濟作用。正如Florida告訴我們的那樣,這是大城市的步伐在各種活動中產生促進創造力的動力。在一般情況下,新技術和新方法推動企業選址決策的過程和力量導致企業在不同行業和職業中分配工作和就業機會的空間格局不均衡,影響移民模式以及地方發展程度,無論擴大還是縮小,增長、停滯還是下降。當然,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意和創業活動的集中行為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作為大都市地區經濟發展和地方表現的強大內生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延續甚至深度影響一些社會群體幸福感,進而加劇生活質量的空間不平等。

因此,更好地理解基礎的過程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尤其是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更廣泛的民間創造性生產活動,有利于我們更加了解創意活動由此產生的空間和社會分配結果。顯然,在知識經濟中,城市形態和功能主要由全球市場力量而非城市自身治理形成。隨著知識在創造財富發展的作用成為城市的關鍵問題,城市管理部門和規劃人員需要發現新的方法來利用創意生產的巨大潛能。毫無疑問,基于信息技術的創新活動和創意,必將促成創意城市—區域的崛起。

四、文化創意產業群集形塑城市群“三結構一網絡”

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不僅加快了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而且通過城市空間景觀塑造、城市歷史環境重生和傳統產業空間置換發揮著積極的空間效應79-83.汪毅,徐旳,朱喜鋼.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分布特征及空間效應研究[J].熱帶地理,2010,30(1):,并通過城市再生、結構調整、網絡構建和需求創造等路徑有力促進城市的全面轉型孫潔.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促進城市轉型[J].社會科學,2012,33(7):49-56.。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空間結構具有重構作用,進而也會影響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升級。那么,文化創意產業具體通過什么途徑對城市空間結構發生重構作用呢?

“三結構一網絡”是中國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學的一個共享共用概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入,城鎮得到快速發展,城鎮體系規劃相關理論也逐漸豐盈起來。國內首次系統出現城鎮體系規劃理論與方法是由宋家泰、顧朝林1988年在《城鎮體系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初探》一文中提出的,將城鎮體系規劃基本內容歸納為結構與網絡問題,即城鎮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等級規模結構、職能類型結構和網絡系統組織,簡稱“三結構一網絡”宋家泰,顧朝林.城鎮體系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初探[J].地理學報,1988,43(2):97-107.。“三結構一網絡”在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城鎮開始大量建設但區域規劃理論和方法又匱乏的背景下,發揮了重要的規劃引導作用。但當時的“三結構一網絡”受時代環境影響,過于注重城市規模等級而忽略城市發展特色。換言之,僅是注重城市尺度的空間結構與網絡分析,缺乏明確的區域發展戰略與目標。由于理論時代局限,這一理論框架符合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鎮發展已經起步但水平較低的狀況;然而新時期改革開放已經過去40年,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早已邁入新的階段,因循守舊已然不可取。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城鎮體系規劃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和指導理論,國內部分學者如張泉等從“三結構一網絡”視角探究我國城鎮體系規劃創新與“三規合一”的關系張泉,劉劍.城鎮體系規劃改革創新與“三規合一”的關系——從“三結構—網絡”談起[J].城市規劃,2014,38(10):13-27;甄峰,席廣亮.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城市地理學[J].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姚士謀分析了城市群發展面臨的問題姚士謀,武清華,薛鳳旋等.我國城市群重大發展戰略問題探索[J].人文地理,2011,26(1):1-4.,方創琳分析了城市群發展的新驅動力方創琳.中國城市群形成發育的新格局及新趨向[J].地理科學,2011,31(9):1025-1034;王婧,方創琳.中國城市群發育的新型驅動力研究[J].地理研究,2011,30(2):335-347.。可見,城鎮體系規劃中的“三結構一網絡”理論經歷了由城市向城市群或區域的轉變,仍然是中國城市群發展與規劃的重要理論基點。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各類服務需求也越發多樣化、個性化。產業的多樣化、個性化和高端化引起了城市的多樣化、個性化和功能的強化,城市規模與城市能級不再是單一的正相關關系——現代城市強調功能強弱,而非規模大小張泉,劉劍.城鎮體系規劃改革創新與“三規合一”的關系——從“三結構一網絡”談起[J].城市規劃,2014,38(10):13-27.。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后工業社會城市經濟的政府新寵,同時其自身行業范疇的寬泛性、資源依托的隱性以及路徑發展的創新性等各種特性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某個行業具有成為特定城市職能的可能性,進而該城市在一定區域中的等級也相對得到提升,城市規模會得到逐步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相應會得到較大改善。因此,城市層面看,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作用于城市“三結構一網絡”使得城市具有等級躍升的可能性;城市支柱產業層面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改變城市“三結構一網絡”中職能結構的可能性,進而具有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的可能性;城市群層面看,文化創意產業在影響并改變城市“三結構一網絡”的過程中,也在改變著城市所在區域的結構性。顧朝林在《新時期城鎮體系規劃理論與方法》指出:“城鎮體系規劃以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為基礎,但絕不僅僅是規劃城鎮體系,要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化和城鎮發展機制的研究。”顧朝林,張勤.新時期城鎮體系規劃理論與方法[J].城市規劃學刊,1997(2):14-26.可見,文化創意產業重構城市群是基于城市節點發生作用的。因此,本書從單個城市入手,以文化創意園和文化創意企業群集為分析切入點,刻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演變軌跡,從而甄別不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行業比較優勢所在,并作為城市等級規模、職能、結構調整以及城市群內在結構性優化政策的重要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南汇区| 云林县| 贵定县| 宣恩县| 长海县| 从化市| 斗六市| 图们市| 平舆县| 河南省| 崇左市| 永胜县| 芦山县| 翁源县| 信阳市| 澄迈县| 梓潼县| 峨眉山市| 阿拉善右旗| 汉川市| 保山市| 乌什县| 合川市| 许昌县| 讷河市| 余庆县| 太仓市| 汉中市| 额尔古纳市| 丰台区| 宜阳县| 长汀县| 仁布县| 增城市| 大理市| 怀来县| 天全县| 新和县| 准格尔旗|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