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小史:西進東出,不以山海為遠(陸絲卷)
-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
- 8310字
- 2021-04-07 18:19:05
被戰俘改寫的歐洲文明史 走向世界的中國造紙術
絲路上的中國紙
所謂紙,在漢代《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紙,絮(即纖維)也,一曰苫也。”這是個形聲字,構成紙的植物纖維從肉眼看確像白細的絲絮,故而從“糸”。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西漢就出現由植物纖維制成的紙??脊殴ぷ鳛槿藗兞私庠旒埿g的發明過程提供了第一手史料。1957年,在陜西西安市郊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紙,原料主要是大麻和苧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史稱“灞橋紙”。該紙呈淺黃色,紙上纖維束較多,間有未松解小麻繩頭,但整體而言仍以分散纖維為主,因而被判斷為早期麻紙。20世紀70年代,公元前1世紀的麻紙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漢代遺址出土。由此可見,早在西漢時,中國人就已擁有造紙技術。不過,西漢早期的麻紙還較粗糙,不便書寫,且當時的造紙原料麻主要用于縫制衣服,造紙業難有大的發展。但曙光已現,迫切的社會需求又在催促著技術的改進。有道是時勢造英雄,東漢出現了一位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偉人,造紙術的革新家——蔡倫。
蔡倫是一個東漢宦官,去世于公元121年,生年不詳,其生平事跡見于《后漢書·宦者列傳》。他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利用東漢皇室工場的物質條件和能工巧匠,采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等原料(用樹皮做原料,是現代木漿紙的先河),變廢為寶,又改造了造紙工藝,造出了一批質量較高的紙。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紙獻給朝廷。這件事受到漢和帝劉肇的稱贊和嘉獎,漢和帝通令全國推廣,還讓史官記錄在冊。后來,人們就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
經蔡倫改進后,中國古代形成一套較為定形的造紙工藝流程。大致有四道程序:第一是原料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為纖維狀;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或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之帚化,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篾席上交織成薄片狀濕紙;第四是干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了紙。

明代木刻中國古代造紙過程中的五大步驟: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
《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中記載,不論竹紙與皮紙(以樹皮為原料),大多以圖中方法制造?;鸺埮c粗紙的制造步驟略有不同,脫簾之后不必烘焙,壓干水分在陽光下曬干即可。
漢代以后,雖然造紙工藝不斷成熟完善,但上述四道程序基本未變。即使到了現代,濕法造紙的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法仍無根本區別。學者邁克爾·哈特在其著作《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中說:“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絕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杰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早在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通”西域返回長安的時候,其身后已經跟隨著來自異國的商旅。這條橫亙亞歐大陸腹地的商路以“絲綢之路”為名聞名后世。商人從長安(或者洛陽)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穿越西域并跨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后繼續西行,便進入了粟特人居住的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的河中地區。這里乃是歐亞大陸東西貿易的重要地段,地勢平坦并有很多綠洲,有最古老的綠洲城市,系索格底亞納(粟特)地區與波斯地區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從河中地區的撒馬爾罕向西南行,出卡拉庫姆沙漠,便到達了薩珊波斯王朝最東部的城市木鹿,大批中國物品出現在位于底格里斯河岸的薩珊王朝都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等地。368年左右,在幼發拉底河岸的巴達尼亞(Batnae)每年一次的集會上,已有中國(賽里斯人)貨物出售。中國的許多物產隨著往來于絲綢之路的東西方商隊,或者政府間的信使人員而傳播到絲路沿途的各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中國紙。20世紀以來,沿這條商路,各地出土大量漢、魏及晉、唐古紙,因此也可將這條商路稱為“紙張之路”。
中國紙大約在3世紀從敦煌開始西傳。新疆正是通往中亞、西亞的必經之地,中國紙由駱駝商隊經甘肅、新疆向西販運,西域商客也在甘、新停留,從事貿易。早期探險家斯文·赫定與斯坦因在新疆樓蘭地區曾發現3世紀中國麻紙殘片。經研究,這些殘片是由客居涼州(今甘肅武威)的商人南奈·萬達(Nanai Vandak)在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寫給其居住在撒馬爾罕的友人的信。而在吐魯番與高昌地區,20世紀初期的德國及日本考察隊也發現了4到5世紀的中國古紙。近年來,中國考察團在發掘中亦發現了寫有漢文、藏文、梵文及古代龜茲文的8世紀寫本。1972年在吐魯番發現的文書中,有一份被認定為公元620年之物,上面有造紙人“紙師隗顯奴”和高昌行政官員的姓名。另一殘片上寫有派遣囚徒到造紙場做工的行文。這說明在中原人民廣泛造紙以后,紙張很快就傳到西域各地,并且被當地人所利用。

斯文·赫定,著名瑞典籍探險家,曾多次深入中國西北部考察,是樓蘭古城的發現者。
1900年,斯文·赫定率探險隊計劃穿越羅布荒原,一位隊員由于丟失了鐵鍬回頭尋找而誤闖入一處遺址,斯文·赫定聽其形容后大驚,想立即返回一探究竟,但由于飲水不足作罷。次年,斯文·赫定再次率隊回到這一帶,終于發現被黃沙淹沒的古城遺址,即曾經的絲路重鎮樓蘭。

斯文·赫定于1906年停留過的商隊客棧。
撒馬爾罕紙
751年7月,唐朝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邊防軍在中亞怛羅斯城發生了一次沖突。唐軍大敗,殘余數千人,高仙芝僅以身免。但這場戰役的一個始料未及的后果是,阿拉伯人俘獲的唐朝戰俘中有造紙工匠,這些工匠被帶回到阿拉伯的中亞軍事駐地撒馬爾罕后,造紙技術開始在伊斯蘭世界生根。11世紀阿拉伯作家薩阿立比(960—1038年)在所著《珍聞諧趣之書》中就寫道:“造紙術從中國傳到撒馬爾罕,是由于被俘的中國士兵。獲此中國俘虜的人是齊牙德·伊本·噶利將軍。俘虜中間有些以造紙為業的人,由是設廠造紙,馳名遠近。造紙業發達后,紙遂為撒馬爾罕對外貿易的一種重要出口品。造紙既盛,抄寫方便,不僅利濟一方,實為全世界人類造福?!?/p>
的確如此,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世界后,撒馬爾罕興建了第一批造紙工場,由中國工匠傳授技術,而且設備也是中國式的。撒馬爾罕豐富的大麻和亞麻植物加上灌溉渠中的水,為造紙提供了自然資源,紙的產量逐步上升,不僅滿足了當地需要,而且在與外地貿易中,紙張成為撒馬爾罕的重要商品。如同在中國內地造紙的習慣一樣,造紙工匠們以地方命名,把當地生產出來的紙叫作“撒馬爾罕紙”。不久,阿拉伯帝國各屬地都熟知了這種紙,當時的阿拉伯人說,在撒馬爾罕的特產中,首先應該提到的就是紙。
在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絲綢之路空前通暢。哈里發朝廷在商路上為客商設置了宿舍和驛站,開掘了水井,設立換馬站;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商路上的驛站已達到1000個。帝國最著名的驛道即是橫貫中亞的呼羅珊(Khorāsān)大道(絲綢之路的中段),它西起帝國中心巴格達,向東經布哈拉、撒馬爾罕,直至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奧什,更自奧什東南行,過特列克山隘至我國新疆的喀什,循“絲綢之路”至大唐的京城長安。正是反向沿著這條驛道,造紙業繼續從撒馬爾罕傳到巴格達。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是宗教(伊斯蘭教)與文化的中心。793年,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哈倫·拉希德在巴格達建立一家造紙工場,聘請中國工匠造紙。
1877—1878年,在埃及的法尤姆、烏施姆南及伊克敏三地出土了大量古代寫本,總數達10萬件,用10種不同文字寫成,時間跨度長達2700年,多數寫在莎草紙片上,也有寫在羊皮及紙張上的,此發現震動世界。其中的阿拉伯文紙本文書,其紀年換算成公歷后相當于791年、874年、900年及909年。文書都是麻紙,紙上有簾紋,與中國唐代麻紙一樣。顯然,這些阿拉伯文紙本是以中國唐代技術制成的。
原本西亞地區廣泛使用羊皮紙作為書寫材料。羊皮紙是一種統稱,指使用動物皮革制成的紙張,以綿羊皮為主,也包括山羊皮、小牛皮等。質量最好的羊皮紙是用犢皮制成的,稱為犢皮紙。地中海地區在古代一直有使用動物皮作為書寫材料的傳統,但是成熟的羊皮紙制造工藝在公元2世紀中期后才出現。羊皮紙的價格高昂,加上寫一部書需幾百張羊皮,一般人是負擔不起的。生活于11—12世紀的阿拉伯作家雅古特給我們留下了第一手資料,他寫道,歷史學家泰伯里“40年間,每天寫40張稿紙”。如果在造紙術尚未傳入的地區,即使有博通諸學、作業勤奮的譯員、作家,也無力支付昂貴的紙張費用。直到造紙術開始傳入西歐的14世紀上半葉,西歐市場每張羊皮紙仍需要1.5便士,相當于一個謄錄員的日薪。當時的銀制湯匙值10便士,按市場商品價格比值估算,6~7張紙就是一把銀制湯匙的價值了。相比之下,中國技術制造的新型紙美觀、實用、輕便,而且更加廉價,不需要依靠畜牧業副產品,僅需廢舊布料等原料,這些原料隨處可見并且供應充足,因此新型紙迅速取代了先前用于書寫的羊皮紙。

埃及莎草紙畫,現藏埃及博物館。莎草紙用紙莎草的莖制成,在干燥的環境下可以千年不腐。
畫中繪的是奧西里斯,他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冥王,主宰對死者的審判。傳說死者由長著胡狼頭的死神阿努比斯引到奧西里斯面前,死者的心臟會被放到一架天秤上與真理羽毛比重,心臟重于羽毛,則說明此人罪孽深重,應受審判和懲罰。

小羊皮紙(犢皮紙)文書。傳說埃及托勒密王朝為了阻礙帕珈馬王國在文化上與其競爭,嚴禁向帕珈馬輸出莎草紙,于是帕珈馬人發明了羊皮紙。
哈里發朝廷非常欣賞新型紙張的優勢,通過法令規定政府辦公須用紙張,以代替之前使用的羊皮紙。很快,紙張憑借它優越的書寫特性、低廉的成本和穩定的供給,將羊皮紙完全排擠出了巴格達的市場。政府在紙張量大、價廉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官僚機構,新增的官僚部門達數十個。這些官僚部門的運作大量依靠文本溝通,從而形成了對紙張的依賴。而在其他領域,紙張也迅速占領市場,伊斯蘭歷史學家伊本·卡爾敦(Ibn Khaldun)指出:“紙張被用于政府公文和外交文本。后來,人們也將紙張用于對公文書和學術著作,而造紙的技術也達到了精湛的水平?!?/p>
而真正促使紙張贏得阿拉伯帝國朝廷信任的,除了質量和成本優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相比于羊皮紙,阿拉伯紙的纖維材料更容易吸墨,從而使字跡變得無法擦除和更改。在中世紀,羊皮紙文獻易于涂改的特性一方面增加了羊皮紙的重復利用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獻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這對于阿拉伯帝國這種集權程度較高的國家來說尤其致命,這也堅定了哈里發朝廷使用紙張的決心。在這一時期,帝國的首都巴格達出現了數百家經營書籍和紙張的店鋪,底格里斯河上的船只除了載滿谷物,也同樣裝滿了紙張,沿河形成了繁榮的紙張生產、運輸和貿易區域。即使在盛產莎草紙的埃及,植物纖維紙也取代了曾作為通用書寫材料達3000年之久的莎草紙。一份公元9世紀末的埃及信函末尾寫著“請原諒,這封信是用莎草紙寫的”,對沒有用植物纖維紙寫表示歉意??梢娂词故前<埃敃r使用新型紙張寫信也已是很普遍的事了。
阿拉伯人見造紙有利可圖,于795年又在敘利亞大馬士革開辦了一家造紙工場。由于它臨近地中海海岸,交通方便,歐洲各國在本地建立造紙廠之前,紛紛向大馬士革購買紙張。從此,大馬士革紙壓倒撒馬爾罕紙,在歐洲大陸風行數百年之久。有趣的是,敘利亞境內有一個地方叫班畢城,后來也生產紙張。本來該地出產的紙叫作班畢紙,可是因為“班畢”(Bambycina)的發音跟歐洲稱棉花(Bombycina)的發音相近,以致出現了訛傳,結果在很長的時間里,歐洲人都認為阿拉伯紙是棉紙,這當然是一個有趣的誤會。
阿拉伯的學問中心
阿拉伯帝國最初在半島的沙漠地區建立,由于缺少莎草紙的供應,羊皮紙也不十分豐富,所以紙張的傳入對其意義重大。8世紀,紙張傳入巴格達,阿拉伯人開始學習造紙術,這與巴格達的學術繁榮幾乎是同時出現的。紙張是中華文明對阿拉伯這個新生文明的贈禮,可以說阿拉伯文明從誕生到發揚光大,紙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造紙業的發展及社會生活中廉價紙張的應用,令抄書成本大大下降,私人藏書成為可能,大學也有了更加廉價的教學載體。這一切都為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關于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政策,曾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的是當年阿拉伯人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亞歷山大(今屬埃及)的時候,哈里發歐麥爾曾下令把亞歷山大港圖書館豐富的藏書扔去澡堂做燃料。
中世紀歐洲人對此傳說津津樂道,盡管它與史實并不相符。亞歷山大的托勒密大圖書館遠在公元前48年就已被愷撒的羅馬軍隊焚毀。后來建筑的姑娘圖書館也依照羅馬皇帝的法令,在389年前后被焚毀。因此,當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港已經沒有什么重要的圖書館了。
在阿拉伯帝國生機勃勃的興起時代,阿拉伯怎么可能輕視圖書館內的藏書呢?恰恰相反,在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傳遞和保存知識的書本被視為巨大財富。9世紀時,巴格達人以城內有百余家書商而自豪。穆罕默德先知就曾教導穆斯林信眾:“求知,是每個男女穆斯林的天職?!痹诓痪弥斑€過著游牧生活的貝都因人(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雖然只有很少的一點科學、哲學和文學基礎,但是他們從沙漠里帶來了強烈的好奇心,難以滿足的求知欲”,“從沙漠來的征服者……證明自己是何等好學的學生”。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前幾任哈里發崇尚學問,把巴格達變成了當時世界的學問中心。曼蘇爾設立專門的機構掌管醫學和星象學,并積極鼓勵通過絲綢之路引進異國先進的文化知識。而第七任哈里發麥蒙(813—833年在位)本人就是一位學者,對數學和天文學深感興趣。他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綜合性的學術機構——智慧館(由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三部分組成),并曾給出與書稿等重的黃金的天價作為報酬。在這里,世界各地的科學知識被譯成阿拉伯文,深入人心。
在阿拉伯人的勢力范圍內,各地區先后掀起了亙古未有的翻譯、考證、勘誤、謄錄、注釋、增補古典遺產的運動。這場運動從9世紀開始,以各大城市為中心,以翻譯、注釋為主要內容。在這場長達百年的“翻譯運動”中,古希臘重要的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對話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倫理學》,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理》,托勒密的《天文集》,等等;還有印度的數字(即今天的阿拉伯數字)、波斯的歷史巨著《列王記》,從絲綢之路的兩端匯集到巴格達,隨后在智慧館里被譯成阿拉伯文。巴格達城建成后,僅僅75年工夫,阿拉伯學術界就已掌握了亞里士多德主要的哲學著作、新柏拉圖派主要的注釋、格林醫學的大部,還有波斯、印度的科學著作。希臘人花了好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東西,阿拉伯學者在幾十年內就把它完全消化了。若沒有阿拉伯人發現、整理和吸取希臘的成果,并做出有價值的注釋和寶貴的貢獻的話,人類很可能要失掉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譬如格林所著的解剖學的七本希臘語原本早已散佚,幸賴阿拉伯語譯本得以流傳至今。
在當時的歐洲人幾乎完全不知道古希臘的思想和科學之際,這些著作的阿拉伯語翻譯工作已經完成。在中世紀的黑暗中,是阿拉伯世界的星光照亮了地中海的科技天空。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學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么都沒留下?!薄爱敋W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得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阿拉伯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泵绹翱偨y尼克松曾這樣總結。
如果說阿拉伯利用翻譯、著述等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動形成的豐富藏書為人類豎就了一座歷史的文化豐碑,那么,以中國的造紙技術和方法生產出來的阿拉伯紙,正是豎就這座豐碑不可替換的坯石。而就絲綢之路來說,阿拉伯人使用印度發明的數學字母在以中國技術制造的紙張上繼續發展由古希臘人開始的“精確的自然研究”這一事實,已經比任何言辭都更雄辯地證明,這條貫通歐亞的古老商路,同樣也是聯系古代人類智慧的重要紐帶。
造紙術進入歐洲
不過,造紙術繼續向西傳播的過程卻并不順利。在長達400年的時間里,造紙術竟成了阿拉伯人的“專利”。阿拉伯人為了不泄露造紙技術,維持自己的壟斷,把制漿部分的生產環節安排在偏僻的地方,并且嚴加把守,決不讓人弄清楚紙漿是怎樣制造的。但是,他們公開造紙的具體操作,甚至讓造紙工匠在大街上表演撈紙,以吸引觀眾。這種撈紙表演的遺風,在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國家流行了相當長的時間。

阿拉伯人翻譯的古希臘《藥理》
雖然如此,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潮流仍然是不可阻擋的。從12世紀開始,歐洲的檔案記錄變得多了起來,各種地契和城市、教會、國家政府的檔案記錄都需要書寫材料。文化和法律的復興、城市的興起、大學的建立越來越需要更加充足的書寫材料,而原本的羊皮紙供應無法滿足需求。這就使得造紙術終于沖脫桎梏,進入了歐洲市場。首先,隨著伊比利亞半島并入阿拉伯帝國,阿拉伯紙自然傳播到了那里。11世紀,造紙工藝也在西班牙生根。最早的造紙廠出現于1150年,這家造紙廠位于瓦倫西亞西南,附近有一條古代的灌溉水渠。當地從羅馬時代就以亞麻紡織業聞名,所以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主要生產麻紙。12世紀,這個地方生產的紙已經很有名氣,并向地中海其他地區出口,當然也包括臨近的西歐各地。當基督徒們的“再征服運動”最終將阿拉伯人的勢力從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趕走之后,當地剩余的造紙作坊成為歐洲造紙業興起的一個重要源頭。
歐洲接觸阿拉伯紙張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意大利商人。11—12世紀,阿拉伯紙通過地中海從北非的埃及、摩洛哥運往意大利,由此再轉運到歐洲大陸各國。最開始,意大利人是因商業需要接觸阿拉伯紙,由于商業活動涉及大量的票據和憑證,因此需要一種價廉、量大、不易修改的書寫材料,而阿拉伯紙正符合這種需要。相比于羊皮紙,它容易獲得,并且更加安全。阿拉伯紙的使用大大便利了意大利商人的商業活動,而這種書寫材料也逐漸進入意大利本土。1221年,因紙張的進口耗費了大量金銀,當局下令禁用阿拉伯紙,規定一律在羊皮紙上書寫,但未能生效。整個13世紀,阿拉伯紙仍源源流入意大利,而意大利金幣也不斷消耗于進口紙張上??梢娂垙埖膬炘叫允侨魏瓮獠苛α慷紵o法遏制的。1276年,意大利中部的法布里亞諾(Fabriano)出現了第一家造紙作坊(從埃及引進技術),雖然意大利人生產的紙張質量普遍不如敘利亞和巴格達的產品,但成本十分低廉,產量也很大。13世紀末期,意大利的造紙作坊已經發展到7家。于是,繼西班牙之后,意大利成為歐洲第二個重要的造紙中心。造紙術從這里繼續傳入歐洲大陸腹地的瑞士和德國等地。此后,歐洲各國都先后建立起本國的造紙業。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本地的造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有了造紙業。偏處北歐一隅的瑞典于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于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于奧斯陸的造紙廠則是挪威最早的紙廠。
在造紙術傳入歐洲后的很長時間內,歐洲人所造的紙質量不高。中世紀歐洲人造紙用破布和麻類做原料,與中國人用麻、竹、皮革等多種原料相比,略遜一籌。歐洲竹子少,歐洲人用的造紙工具不是竹簾,而是用木頭和銅絲等制成的篩網。篩網包含一個木制框架,鑲接一張金屬成形網,主要部分是金屬線,通稱網鏈,由成形網濾掉紙漿的水分后,得到厚度不一的紙,迎光可見明暗交織的網紋,再經上膠、上光等工序,即成涂布紙。這與中國單人掌簾或者雙人抬簾有所不同。歐洲人不在紙漿中加纖維懸浮劑,故歐洲紙較厚實光滑,這主要是為滿足鵝毛筆和染料墨水的書寫要求。十六七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向中國朋友贈送十張歐洲紙作為禮物,結果發現歐洲紙并不適宜中國毛筆書寫。
造紙術的掌握對于中世紀歐洲來說意義重大。有人認為阿拉伯紙對于近代歐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阿拉伯紙的推廣加速了意大利和北歐的商業發展。它促進了修道院院墻之外的著書立說……紙這個媒介把希臘科學、阿拉伯數字和效率更高的計算方法傳到歐洲”。正是紙本書籍的批量生產,為偉大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世紀的歐洲,禁欲主義和宗教主義統治一切,神學和經院學壟斷文化領域,整個歐洲都處于中世紀的黑暗之中。其根本原因是書寫材料(和印刷術)的限制,文化信息的傳播極其困難,人民處于蒙昧之中而甘受統治。并非普通人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而是沒有機會。當時生產一本羊皮紙的《圣經》需要300張羊皮,價格之昂貴是普通民眾所無法想象和接受的。因此,書寫材料和書寫行為本身都被歸于一種精英文化,只有極少數的修士才能讀書寫字,才能受高等教育,平民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直到有了中國的造紙術之后,過去傳播思想的昂貴材料被一種經濟的材料取代,這就促進了人類思想成果的流傳。從此之后,歐洲人得到了便宜的書籍,文化、知識、教育才真正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人民的思想才得以啟蒙,新的知識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成千上萬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涌現出來。可以說,經過絲綢之路最終傳播到歐洲的造紙術在這一變革當中,起到了絕對重要和無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