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遺稿緘
- 吳露生
- 2442字
- 2020-08-14 13:48:01
序一 民族情結 文化情懷
欣聞《拾遺稿緘》將付梓出版,可喜可賀。我清楚地記得,最早是2010年在嘉興參加有關秀洲農民畫研討活動時,露生先生和我談到要出這么一本書,是有關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的一本文集。我為此期待至今。其間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唯此書時逾那么多年,可見作者所累積的幾多心血以及著述何等嚴謹,與當下之浮躁相比,尤其難能可貴。
露生先生是浙江省文化館研究館員,并任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特邀研究員、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專家、中國國際經濟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理事與傳統舞蹈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曾擔任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會長、浙江省藝術研究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館(原浙江省群眾藝術館)舞蹈室與民間藝術中心主任、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專家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等職務,有“江南舞界一才子”美稱。憶往昔,我們曾多次共同出席一些非遺項目考察和重要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包括浦江剪紙、浦江亂彈、浦江麥稈剪貼、嘉興農民畫、磐安祭孔、景寧畬族自治縣“三月三”、浙江大學非遺講座等。應該說,我直接感受到,他是一位扎根民族文化沃土的通接民間地氣的文化人和藝術家,所以他到哪里,哪里的人就都是那樣地親近和喜歡他;他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情結和文化情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所以他無論是到了什么地方,都是如此地熟稔和珍愛那一方水土世代綿延的傳統文化,如此發自內心地愉悅和充滿激情,既汲取無盡的養分和靈感,同時更加關注并致力于傳承、保護與發展等課題與工作。
浙江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極其豐厚,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試點省,浙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世界級文化遺產項目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露生先生浸潤于如此沃土,如魚得水,孜孜以求,在民間傳統文化廣闊領域中,經驗、心得、體會、研究、探索……所悟所思所獲,可謂良多,因此,他能夠在國內外發表各種著述數百萬字,而且榮獲國家文化部科研成果金獎、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藝術學科國家重點項目成果一等獎、WCPS世界生產力(中國)科學成果獎、世界華人12國藝術研究院(所)藝術交流會“中華百科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等國際、全國大獎10多項次,并獲浙江省人民政府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記功表彰“專家特別貢獻獎”等。《拾遺稿緘》正是此類成果的集成與補遺,從而成為一部言之有物、道之有情、論之有根的重要著述文集,讀之有益,頗多啟示,也不失為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及實踐、人才培養等方面可具指導價值的一本好書。
我們都知道,世界遺產從概念和實踐上成功地展示和保護了人類文明精粹,成功地倡導和踐行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交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和平與發展的理念,直接促進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發展,成為迄今為止對于傳承人類文明最成功的理念和載體。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而其中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文化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努力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選。
在每一個人的身邊和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會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其重要形式即為原生性文化。從歷史文化價值上講,原生性文化是民族、民間文化的積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記憶,其穩定的傳承性使之保留了古老文化的原貌,成為重要的活的歷史與文化遺產,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就文化的主體而言,原生性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因此,原生性文化以其突出的基因性、根源性,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這是原生性文化的民族文化基因價值,或可謂之原生態文化的民族價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各民族、各地域都流傳下了異彩紛呈、極為豐富的原生性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奇珍異寶,是中華文化園林中瑰麗奪目的奇花異葩。中華文明因之燦爛,中華文化因之輝煌,世界人民為之欣賞。這是人類共有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首先反映在活態的民間文化傳統上。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方式,活態性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不僅在文化方面、社會方面,同時包括它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活態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中華文明傳統的活態表現,也是其具有持久性的核心因素之一。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質上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復興。越來越多富有民族情結和文化情懷的人們,投身于這項偉大事業,寄情于浩瀚民間和鄉野,無怨無悔,甘之如飴,成為文化之根的探尋者和守望者。露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為此,我為《拾遺稿緘》出版喝彩,同時也要借此機會,向他和他這樣致力于保護和弘揚民間傳統文化事業的人們,再次致以由衷的敬意。
是為序。
趙學勇
(作者系《世界遺產》雜志社社長/總編、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巴黎)世界遺產文化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