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框架和模式創新
- 張俊
- 1784字
- 2021-04-07 18:17:05
1.4 研究內容和結構安排
1.4.1 研究內容
(1)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概念框架的建構。明確界定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內涵,基于人地關系、城鄉發展、四項優化、生命共同體等理論邏輯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框架,主要研究開發空間整合的前提條件、階段劃分和基本程序,開發格局優化的系統取向和可能遭逢的困境,開發格局優化的框架模型。
(2)國土空間資源稟賦評價的理論方法。根據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框架,研究區域國土空間自然生態資源稟賦評價的理論方法,社會經濟文化資源稟賦評價的理論方法,以及二者整合評價的理論方法;建構區域國土資源開發潛力評價模型、開發優勢度評價模型及開發吸引力評價模型。
(3)國土開發功能分區。在國土空間資源稟賦評價的基礎上,研究國土開發功能分區與主體功能區、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等的區別和聯系;分析區域國土開發功能分區的內涵界定、指導原則、指標體系和程序方法。
(4)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策略創新。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社會文化空間生產與國土空間開發的互動過程,探索一種更有邏輯和更為嚴格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規則。
(5)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方法論和序參量。實施策略不僅是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探索起著支配子系統行為主導作用,以及用于描述整個系統動力狀態的序參量,以切實保障優化目標的實現。
(6)探究典型較大城市經濟社會條件變化輻射周邊地區后,所引發的被輻射地區的國土空間格局變化,從而為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演變提供一種地域間空間互動影響的解釋。因此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完成宜豐縣承受昌九輻射中心城區用地空間演變模擬,分析昌九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鎮化率輻射宜豐縣后,對宜豐縣生態空間、中心城區用地空間和大健康產業布局空間演變的影響。
1.4.2 結構安排
根據整體研究思路,全書一共包含了十章的內容,主要章節結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闡述了選題的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指明本研究著重解決的問題;然后,明確了研究目的和意義;最后,說明了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以及研究內容和結構安排,并對案例區的概況進行了描述。
第二章:文獻綜述。本章對國內外有關空間結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規劃、區域規劃以及文化空間研究等進行回顧和梳理,對于已取得的知識積累和存在的研究不足進行評述。
第三章: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框架。本章主要在明確界定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基于人地關系、城鄉發展、四項優化、生命共同體等理論邏輯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概念框架,主要研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過程中的系統分析、綜合評價、優化設計與實施策略四個階段的內容,最終目標是促進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協同演化。
第四章:國土資源開發評價的“三位一體”分析模式創新。主要闡明國土空間資源開發評價的方法論和技術方法,探索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三位一體”模式的一般分析,以及完成基于“三位一體”分析模式的九江市國土資源開發評價。
第五章: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宏觀模式。闡述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宏觀模式的一般分析思路,以及作為宏觀模式關鍵要素的經濟—資源—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評價、經濟—資源—環境未來發展環境趨勢預測以及重大事件對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影響研究。
第六章:基于“三位一體”評價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模式創新。探索基于“三位一體”評價和市場潛力模型對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傳統模式的修正,并以此作為依據進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分區、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布局優化等探索。
第七章:基于文化協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策略創新。一是探索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文化協同邏輯;二是研究歷史文化基因與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關系;三是研究文化復興重大工程對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的影響;四是探索文化復興導向下的國土空間開發策略。
第八章:基于序參量原理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實施模式創新。主要內容包括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實施與復雜系統的關系、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實施的序參量和基于序參量的開發格局優化實施案例分析。
第九章:宜豐縣承受昌九輻射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演變。探究典型較大城市經濟社會條件變化輻射周邊地區后,所引發的被輻射地區的國土空間格局變化。
第十章:結論與展望。總結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和可能的創新點,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展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