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的領域之一: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根源
有些人可能認為,自然美與自然存在一樣,與人類社會無關,因為太陽、月亮以及青山綠水早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這種看法貌似“唯物”,但實際上并不符合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自然美與自然存在不同,它是一種價值,屬于社會存在而非自然存在的范疇,而社會存在則與人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
自然存在本身隱含著許多屬性,因而對不同的主體來說呈現為不同的對象。當我們在飛機上俯瞰大地上的壯觀景色為地球的美麗而驚嘆時,同樣飛翔在天空的山鷹也在俯瞰大地,而且它的視力比人類更能看清大地的景色。但山鷹的視力是為發現大地上的食物而不是為欣賞壯觀景色進化的。飛翔的山鷹當然能看到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河流、斑斕的色彩等自然屬性,因為這是它捕食的場所,但山鷹看不到山巒的起伏、河流的蜿蜒、色彩的斑斕等因素,因為這些線條和色彩關系所體現的審美價值不是山鷹的對象——也不是人類之外所有動物的對象。
自然美固然不能缺少自然的屬性,如大海的廣闊、群山的巍峨等,但自然事物的各種屬性只是為自然美提供了可能,而自然美的根源則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即“自然的人化”的實踐活動。所謂“自然的人化”,就是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在自然事物上刻上人的烙印,從而在外在世界中體現出人的本質。盡管人類并未在所有的自然事物上都留下實踐活動的印記,但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自然事物與人類生活建立起聯系,成為馬克思在《手稿》中所說的“人的無機的身體”,日月星辰、高山大海、花草鳥獸等許多自然事物由此成為人的觀賞對象。例如法國藝術紀錄片《夢與鳥飛翔》拍攝了許多種在熱帶與北極之間來回遷徙的候鳥如何艱難地飛越數千千米,啟發現代人對自由的感悟,恰如紀錄片的解釋詞所說:候鳥的遷徙,是對藍天的承諾。
美國近代哲學家愛默生早就說過:是人的眼睛所具有的塑造力量,才把天空、山、樹、動物之類的基本形式塑造成美的形式,并把單個物體融合為一片圓滿、和諧的風景。愛默生寫道:“在這片寧靜的風景中,尤其是在遠處的地平線上,人看到了某種與他自己的本性一樣美麗的東西。”德國現代社會學家齊美爾在《風景的哲學》中認為,“風景”的實質含義是在本來統一整體的自然中分割、孤立出某個局部的“一片自然”:“把一片土地及其上面的東西當成風景,就是把自然的一個片段當成了統一體……”人與自然界的矛盾、斗爭最終“創造了和諧的風景資源”:“具有個性的、自成一體的、自我滿足的,同時又跟自然界的整體及其統一不相矛盾的風景的資源。”
英國美術史家克拉克則從風景畫藝術的角度指出:“風景畫標志著我們對自然認識的階段。自從中世紀以來,它的產生和發展就屬于人類精神試圖再次創造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一周期的一部分。”
美國園林藝術家莫爾等提出:“自然風景在自然中,而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英國地理學者紐拜對哲學家關于風景的思考“竟然沒有考慮到文化的創造性和風景的進化”感到驚訝,因而頗為獨特地從“風景的進化”的概念指出“風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與人類活動的交接面上”:“風景與其說是自然所提供的一種形式外表,不如說它更主要是文明繼承和社會價值的體現。”按照紐拜的看法:“風景的形式和特征……是社會發展水平、生存本性以及自然所提供的機會三者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產物。”
這些觀點都程度不等地說明了“風景”并不等于自然存在,而是自然存在的部分特征——如形狀、線條、明暗、色彩等及其相互關系和比例,才是我們的觀賞對象,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以一定的人類實踐活動水平為基礎。所以,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很久以后,中國直到魏晉時期而西方則要到14世紀,自然界才逐漸轉化為人觀賞對象的“風景”。從今天看,旅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文化產業,甚至成為某些國家、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我們不能由此想當然地以為自然美一直是歷史上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作為觀賞對象的自然美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變化,大體經歷了從動物、植物到山水風景的擴展過程。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具有三個特征。
一是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美作為一種特定的美,一方面固然離不開人類社會,另一方面又必須體現出自然事物本身的特點。例如原始森林自然生長的蓬勃生機,非洲草原上各種野生動物的敏捷和強壯,就體現出其自然的特點。
二是自然美側重形式美。與社會美側重美的內容而藝術美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不同,自然美則偏重于形式美,如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等。這是因為:從客觀方面說,自然美的內容往往比較隱約、模糊,而自然美的形式則非常清晰、鮮明,故而形式在自然美的構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桂林奇峭的山峰、西湖柔美的水色等;從主觀方面說,人對自然美的觀賞往往因為其形式的鮮明而給予更多的關注,而因為自然美的內容比較模糊則容易忽略。不過,自然美并非沒有內容,只是自然美的內容比較隱約、模糊而且多變而已,如太陽作為一種自然美就隱含著生命、熱烈的意味,而月亮則隱含著寧靜、祥和等意味,這些意味雖然并不一定能歸納為明確的概念,但無疑包含著有益于人類的價值。目前,廣告以及日常用語中大量運用“綠色”——綠色通道、綠色食品、綠色建筑、綠色軟件,就是借用了自然美的綠色中隱含著自然本色的和諧、安全、健康等價值內涵。
三是自然美具有多面性。由于人類實踐活動的復雜性,所以人類社會與自然事物也處于多種關系之中,同一自然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顯示出不同的屬性。秋天景色,既可能顯示出安詳、沉靜、明麗、充實之美——所謂春華秋實,如杜牧《山行》所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但秋天景色也可能顯示出人生遲暮、短暫的憂郁和悲傷,如陸機所說“悲落葉于勁秋”、辛棄疾《丑奴兒》“卻道天涼好個秋”。自然美的多面性,最突出表現在自然事物可能具有美丑兩重性,如老虎同時具有“如狼似虎”“苛政猛于虎”的兇悍與“虎威”“虎將”“猛虎下山”的勇猛,狐貍、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聲名不佳而在西方卻頗受褒獎,這類現象都基于人類與動物的多種關系,其最終原因在于人類實踐活動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