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漁具和漁法

浙江海洋漁業的真正開發是從漁船出現后才開始的。作為海洋捕撈生產的主要工具,漁船的出現是海洋捕撈業進步的重要標志,它使海洋捕撈跳出灘涂采捕業的小圈子,邁向廣闊海洋,形成規模宏大的海洋捕撈業。在漫長的海洋漁業捕撈歷史中,漁業捕撈工具的革新與捕撈海域的擴展有前后因果聯系。漁船形制逐漸變大,從以前的竹筏、小漁船、單桅漁船、多桅漁船向機帆船過渡,與此相伴的是漁船噸位越來越大,其載重噸位也隨之增長,從以前的幾百斤、十幾噸向上百噸演變,特別是從事遠洋捕撈的大型遠洋漁輪已有上千噸重。漁船的增大不僅意味著捕撈海產品的增多,還意味著其搭載網具形制的變大以及捕撈海域的擴展。在早期捕魚時期,浙江海洋漁船沒有向遠洋捕撈擴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受船只大小的限制。

浙江漁船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其功能已經由單一的捕撈向多元化變化。早期漁船僅在近海捕撈,早出晚歸。慢慢地,隨著漁船向遠洋的海域探索,所捕撈上來的漁獲物必須在海面加工,這就使得許多漁船同時具備了捕撈和加工的功能。而隨著海上捕撈的復雜化,一些漁船專門供漁民日常生活,一些漁船專門搭載漁具從事捕撈活動,一些漁船搭載食鹽和冷冰從事海產品加工工藝。海洋漁船從建造材料劃分,有木材、鋼材、水泥、玻璃鋼等四種;從使用動力劃分,有人力、風帆、機帆兩用、機動等四種。漁船發展歷史的總趨勢是,船體從小向大發展;動力從人力向風帆、機帆、機動發展;在建造材料上,越來越多的漁船選用鋼材代替木材。現代漁船多采用機械化,除搭載漁具還有許多的捕撈輔助設備與導航設備,如垂直探魚儀、漁用聲吶、雷達浮標等。現代漁船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已經擺脫了靠傳統經驗尋找魚群的方法。而大量漁業輔助設備的推廣,有效保障了浙江海洋漁業的近海與遠洋作業,有效降低了漁民的海上作業風險。

浙江傳統的漁船為以人力和風力作動力的木帆船,又稱非機動船。早在7000年前,浙江先民就劃著獨木舟在沿岸淺海港灣進行漁業生產活動。宋代時,浙江海洋捕撈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明代時,浙江海洋漁船已有蒼船(圖2-1)和殼哨船(圖2-2)之分。根據明代史書的記載,浙江捕魚蒼船的吃水約為2米,其船型長度超過30米,寬約為4米,為三桅大型漁船,載員可超過30人,是浙江近海的主要捕魚船型。殼哨船是溫州沿海的捕魚船型,船型很小,為單桅近海小漁船,載員3人。到清代初期,由于政府政策限制,浙江沿海漁船為單桅近海小漁船,載重不超過15噸。不過隨著其后政策的放開,浙江漁船形制逐漸大型化。晚清浙江漁船一般長約15米,寬約3米,仍為單桅小漁船。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時期浙江的漁船已經根據搭載漁具及功能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種類,如近代舟山有大捕船和小釣船之分。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浙江沿海漁船有1493艘。晚清浙江漁船超過萬艘,其中近一半為大小對船。這些漁船多集中在鎮海、象山、海門和岱山等靠近浙江舟山漁場的區域。民國時期,浙江漁船數量達28735艘,其中絕大部分為傳統的木帆船。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機帆船的推廣,浙江木帆船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其規模仍有近萬艘。浙江木帆船一般尖首、寬尾,大部分無龍骨,兩舷外拱;甲板平坦,艙口低,有舷墻;舵狹長而向前方斜插;為軟帆或硬帆,船體多用對開原木制成。一般船只長17~20米,寬3~5米,深1.5~2米,載重15~20噸。船殼甲板等多用杉木,而肋骨橫梁等多用桑木。全船共分11個艙:淡水艙、網艙、出水艙、脫魚艙、魚艙、網艙(貯干網)、出水艙、繩艙、火艙、淡水艙和臥艙(位于繩艙、火艙和淡水艙三艙之上,另加棚蓋,作為全船人員臥室)。漁船桅桿共3根:大桅1根,備桅1根,各長17米左右;小桅1根,長13米左右。另外還有1領大帆,1領小帆,2個舵(其中1個是備舵),2支櫓,1個大錨,1個副錨。浙江漁船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船只所載網具的不同,不同漁船本身的形制差別不大。

圖2-1 明代浙江蒼船

圖2-2 明代浙江殼哨船

浙江主要的木帆漁船種類有大對船、小對船、大釣船、小釣船、流網船、大捕船、張網船等。大對船船長15.42米,寬2.48米,深1.32米,首高2.64米,尾高2.89米,桅高16.17米,舵長2.72米、寬0.74米,載重10~15噸。大對船中間部分有三大艙一小艙,用以盛魚,大梁前面有四小艙,為漁民安息之所(供有神佛),駛風梁的前面也有三艙,為貯藏食物和飲水之用。造船原料上,橫放的木材用樟木,豎起來的木材用松木。大對船主要分布在寧波、舟山漁區,為對船作業,分煨船和網船。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大對船將軟帆改為硬帆,60年代初開始逐步改裝為機帆船。

小對船分布于浙江沿海各地,不同地區結構外形稍有不同,名稱叫法各異。小對船作業方式與大對船相仿,僅船網工具略小。船長7.84米,寬1.57米,深1.07米,有梁三道,肋骨八道,首高0.5米,尾高0.58米,載重2~5噸,適宜近距離沿岸海域捕撈集群性魚類。

大釣船俗稱釣艚,又名哨船,為母船式延繩釣船,船的大小不一定,船上有舢板船四只,船長17.92~19.60米,型寬5.20~5.40米,載重20~50噸。背子船4艘,載重1.5噸,置竹桅、軟帆等。母船運輸,子船釣魚。大釣船主要分布在玉環、溫嶺、洞頭縣,作延繩釣作業。

小釣船俗稱烏郎鼓、小白底,船短、艏尖艉寬中寬大,干舷矮,艏艉脊弧低,舵伸入船底,有龍骨,木質結構。船艙密封,分魚艙、水艙、船員艙。置單桅,并備竹桅、軟帆,具有堅固耐浪、操作靈巧、穩性好、航速快的特點。船長11.24米,寬3.24米,深1.35米,載重3噸,漁民5人,單船作業。小釣船主要分布在玉環、溫嶺、洞頭縣,作延繩釣漁業現已廢棄。

流網船有大、中、小之分,大流網船分布于鎮海蟹浦和定海金塘,一般稱蟹浦大流網船和金塘大流網船。中型和小型流網船分布于舟山和臺州,分別稱為舟山中型流網船、舟山小流網船和臺州小流網船。舟山中型流網船船長14.88米、寬2.9米、深1.35米,最大吃水1米,載重15噸;舟山小流網船船長9.63米、寬2.58米、深1.07米,最大吃水0.76米,載重6噸;臺州小流網船是小平頭烏茄型,前艙覆板,后艙呈鱉殼形,船長5~6米,載重2~3噸。

大捕船起源于象山港內,奉化棲鳳村、桐照村較多該類船,船長14.5~15.5米,寬3~3.4米,深1.15米,載重13.5噸。

張網船船型較小,結構簡單,進行定置張網作業,一般船長5~11米,載重2~6噸。有分別從事內港和沿岸海域張網作業的小型漁船,也有在水深35米海域進行張網作業的大型漁船。

20世紀初期,浙江開始從國外引進新式漁輪。與傳統木帆船不同,新式漁輪為機器動力鋼制漁輪。1905年,張謇開辦的江浙漁業公司向德國人購買新式蒸汽機拖網漁輪“福海號”,開啟了浙江的海洋漁業捕撈技術革新。“福海號”船長33.3米,寬6.7米,功率367千瓦(500馬力)。此后在浙江從事海洋捕撈的漁輪有浙海漁業公司的“府浙號”、“富浙號”、“裕新號”、“富海號”,海利遠洋漁業公司的“海利號”,以及寧波源源漁業公司的“鎮寧號”。這些漁輪都是單拖作業,以舟山群島和長江口為漁場。另外,浙江省立水產科職業學校購買了“民生一號”和“民生二號”漁輪,作為學生實習之用。

圖2-3 浙江鋼質機帆漁輪

新中國成立后,浙江海洋生產力獲得了解放,廣大漁民的積極性空前提高。舟山地區的大部分機帆船都是從原有的大捕船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為降低造船費用,加快發展,1955年,浙江省農林廳水產局沈家門水產技術指導所試驗成功30噸級、29.4千瓦的大捕型機帆船。1958年,浙江省海洋水產試驗所與玉環縣坎門民主大隊合作,設計建造了省內第一艘母子延繩釣機帆船;同年又與定海縣金塘人民公社合作,設計建造了第一艘大型流網機帆船。機帆船在生產實踐中,顯示了木帆船所不及的優越性:能靈活地找捕魚群,提高產量,增強抗風浪能力,操作技術基本上沿用了木帆船的操作方法,易為廣大漁民所接受。因而機帆船一經推廣,便得到廣大漁民的歡迎。但由于機帆船多為木帆船改裝,漁民也只會簡單使用,在實際捕撈中出現的事故較多。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國家和浙江省采取有力措施,對漁船和船用機械進行定型和定點生產,加強漁船的修造能力,提高新建機帆船的質量。另外,浙江省水產廳成立了水產干部培訓班,加強對機帆船船長和輪機員的技術培訓。因此,這一時期機帆船在浙江得到普遍推廣應用。不過,這一時期所造漁船具有單一化的特征,這加重了對網作業漁業資源的壓力。此后,為適應漁業資源變化的情況,開發新漁場,利用新資源,機帆船也向大型化和多功能發展,調整作業結構,以克服單一對網作業的弊端。1978年,舟山地區利用外貿貸款,設計建造了80艘75噸級、110千瓦的機帆船(圖2-3)。1982年,岱山船廠先后成功設計建造了90總噸鋼木結構對、拖漁船和88總噸鋼制對、拖漁船,均符合Ⅱ類航區穩定規范,能常年在禁漁線外生產作業,被稱為“線外船”,成為浙江沿海群眾漁業的主要船型之一。

在浙江漁船形制不斷改進的同時,其搭載的漁業捕撈設備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浙江傳統海洋漁業捕撈中,不同的漁具被用來捕撈不同的海洋種群,其種類之多、捕撈方法之復雜遠遠超過內陸淡水漁業。漁具是海洋漁業捕撈的一大要素,有什么樣的漁具就有什么樣的漁法。各種漁具都有其特殊性能,能捕獲各種不同的對象。傳統漁業社會中,漁網多用粗布加上麻作為原料,通過捆卷的方式制成。隨著浙江海洋漁業經濟的發展,晚清浙江沿海很多農村婦女都將制作漁網作為副業。小商戶在沿海農村中收購漁網,然后將其販賣給漁行或個體漁民。

隨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開展與現代生產技術的引進,浙江海洋漁具和捕魚方法也不斷進步。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浙江漁民用的漁網除鱭魚流刺網用蠶絲編織和海蜇草繩網,其余全部用苧麻編織。此后,浙江沿海各地先后使用棉綸(尼龍)漁網取得成功。20世紀70年代,浙江的漁網、漁繩、纜索等,基本實現了化纖化(通稱尼龍化)。除漁網,其他漁具諸如浮子、沉子、繩索、船錨、標花、網板的材質也多有變化。此外,浙江漁船逐步采用并推廣雷達、定位儀、衛星導航、魚群探測儀等設備,用于遠洋航行和尋找魚群;使用絞鋼、起網機械作業以代替過去拔網、起錨、拉篷(帆)等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了捕魚效率。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交流學習,浙江海洋捕撈技術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當今種類繁多的漁具、漁法。海洋漁具有網具、釣具和其他雜具三大類,按其作業方式可分為對網、圍網、拖網、流網作業、刺網、張網、敷網、抄網、釣具、掩罩、地拉網、陷阱、耙刺、籠壺等100余種。這里主要介紹對網、圍網、拖網和流網作業等四種目前比較常見的海洋漁業捕撈方法。

圖2-4 機帆船對網作業

對網作業是浙江海洋漁業中最主要的生產方式之一(圖2-4)。根據漁船和網具規格的大小,有小對、中對、大對之分。此外,還有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機帆漁船對網作業。機帆漁船對網作業是在木帆船大對網作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使用范圍以舟山居多。根據捕撈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帶魚對網、黃魚對網等。對網作業以兩條船作為一個生產單位,兩船按照其分工的不同,有網船和煨船之分。網船負責放網、起網等事項,并裝載網具和漁獲物;煨船則配合網船進行對網作業特有的帶煨工作。對網作業采用的是拖圍結合的方式,分放網、拖曳和起網三個步驟。具體是確定放網后,副船自主船右前方相向駛攏,兩船右舷靠近時,主船投過右翼曳綱及其支綱,副船即將其經過船尾系于自身左舷,同時保持船速前進;主船以順時針方向開始放網和左翼曳綱,并將曳綱和支綱系于與副船相對應的位置上;兩船各以曳綱、支綱調整船首方向和間距,并以預定船速曳行。起網時,兩船逐漸靠攏,副船從主船船首繞過,互以左舷相遇;待主船鉤住右曳綱后,副船即投過右曳綱和帶煨綱,解去支綱;并轉至主船正橫方向,把主船橫向拖曳;主船此時用前、后絞鋼機絞收左右曳綱和引提綱,并拉進叉綱;人分兩列,每列10~12人,起拔翼網,直至囊網,用抄網撈取。一般一次捕撈時間2小時左右,其中放網5分鐘,曳網40~60分鐘,起網30~40分鐘,取魚時間不一。根據不同的捕撈對象,對網作業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冬汛捕撈帶魚以圍、張形式為主;捕撈大黃魚、小黃魚和烏賊時兼有圍、拖、張三種形式;捕撈鮐鯵等上層魚類以圍為主。

圍網是一種圍捕集群魚類的網具,在浙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圖2-5)。圍網主要是利用燈光誘捕魚群,因此又稱“燈光圍網”。機帆船圍網作業是在傳統木帆船圍網捕撈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0世紀70年代在浙江沿海逐漸推廣。機帆船圍網作業包括捕撈起水魚群、光誘捕撈魚群和瞄準捕撈魚群3種方式,每個作業單位(組)由1艘網船、1艘煨船、1~2艘燈艇和1艘帶網舢板組成。網船是圍網船組的主船,負責放網工作,一般使用大型機帆船;煨船裝備有光誘設備,主要負責誘集魚群,在起網時有時也用來帶煨;燈艇在誘魚、送魚、集魚等操作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一般使用1~2噸的小舢板;帶網舢板在放網時起帶網頭作用,在起魚時起輔助作用,由3人操作。

圖2-5 機帆船燈光圍網作業

機帆船燈光圍網作業的操作過程包括誘魚、送魚、集魚、放網、起網和起魚等步驟。用燈光誘魚的時間以黃昏和拂曉最好,一般采用三角形布位、梯形布燈,漂流光誘的方法。煨船在上風、上游,兩燈艇在下風、下游,相互間距視風、流情況而定,一般保持20~100米。送魚也叫“并火”,具體操作是兩燈艇向煨船靠攏,魚隨燈光慢慢移向煨船,魚群集中時,煨船逐盞關燈,漂離兩燈艇光照區,然后副艇以同樣的方式向主艇送魚。集魚階段一般是把水下燈由遠至近逐盞收回,并提離至水面3~4米,然后熄滅,最后留1~2盞水下燈和1盞水上燈,再調弱燈光強度。放網的時候是網船先拋出網頭浮標,以順時針方向依次快速放出各種綱索、網片,當放至中央取魚部時,燈艇對著取魚部浮標前進,將魚群帶入取魚部,放網畢,撈取網頭浮標,準備起網。起網階段,網船前、后絞鋼機同步絞收各綱索,同時,煨船靠近網船,投過帶煨綱,以快倒車帶煨。網圈縮小到適當程度后,燈艇提起水下燈,離開網圈。取魚的時候燈艇配合網船取魚,水上和水下燈均不熄滅,直到取魚完畢。圍網作業具有圍網規模大、網次產量高、捕撈對象穩定等特點,是浙江遠洋漁業捕撈普遍采用的作業方式。

拖網是利用漁船的動力或天然風、流的力量拖曳網具,在拖曳過程中將各種漁獲物驅入網,以達到捕撈的目的,屬于過濾性運動漁具。拖網按捕撈方式有對拖和單拖之分;按捕撈水域有底拖、上層拖和變水層拖網業之別;按捕撈種類有烏賊拖網和蝦拖網之屬。烏賊漁業是浙江傳統漁業,其捕撈方式有很多,其中以專業化的烏賊拖網作業最為普遍。烏賊拖網又稱墨魚拖網(圖2-6),系小型單船底層桁桿拖網,分布于嵊泗、普陀、鄞縣(現鄞州區)、椒江、蒼南等地。往往是小木船搖櫓進行作業,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逐步被小型機動船所代替。與此同時,烏賊拖網的網具也有了很大改變。烏賊拖網有囊無翼,整頂網衣由腹網和背網縫合而成,整個網具由網衣、綱索、沉子、浮板、拖板、滾柱、滾輪和桁桿等構成。烏賊拖網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漁船抵達漁場作業,1人操作機器和掌舵,1人放網和曳綱,1人劃槳。放網后,手握曳綱,慢速拖曳,并根據海底巖礁情況及時調整放網的深淺,由外向里拖曳,靠近山邊起網。曳綱放出的長度一般為水深的2~3倍,每網拖曳5分鐘即行起網取魚。由于生產時全靠搖櫓劃槳前進,勞動強度很大,所以之前一般都在小潮汛的緩潮時進行生產。更換機動帆船后,也可在大潮汛時進行作業。烏賊拖網船一個魚汛一般備網5~10頂和桁桿10~20支,以備網具被巖礁鉤破時及時更換。

圖2-6 烏賊拖網作業

流網種類很多,根據作業水層不同可分為中上層流刺網和底層流刺網;根據作業漁場遠近可分為大流網與中小型流網;根據捕撈對象不同可分為鯛魚流網、鰳魚流網、黃魚流網和蟹流網等。鯛魚流網,即金塘大流網,又稱小眼子流網,因作業根據地在浙江北部的金塘島和蟹浦一帶,且所用漁船為大流網船而得名(圖2-7)。金塘大流網的捕撈對象以鯛魚、鮐魚、竹?魚、金線魚、鰳魚為主,其他還有蛇鯔、鰳魚等。作業漁場范圍廣闊,遍跨東海、黃海。作業季節從每年的12月下旬開始,至次年的5月上旬,共可生產6個月左右,單位產量可達15~20噸。金塘大流網作業每航次20~30天,是我國木帆船漁業中出海航程最遠、作業時間最長和冒險性最大的一種漁業作業。新中國成立后,金塘大流網作業最終因技術及其他原因,逐漸轉為對網作業。金塘大流網船也叫“紅頭流網船”,載重超過20噸,船員有7~8人。金塘大流網出海作業一般是每船備網200余片,每次作業僅用半數左右,其余為備用網。流網作業操作步驟包括準備、放網、漂流和起網。漁船到達漁場后,根據風速、水流大小等漁場環境確定放網方向及網片長度。放網一般是每日下午三或四時后,從左舷順序放出,最后當帶網綱放到預定長度時,在船首木樁上系緊,帶網綱一般比水深加長70米左右,風浪大時可增長至百米。全網投完放畢時升舵,放桅,順流漂行,并隨時注意網具狀況,防止網變形和網具折疊等情況發生。約經12小時后,在次日上午天明時起網,先拔帶網綱,拔到叉綱后,將網的沉子綱一方放在左舷前方,浮子綱一方放在左舷后方,同時摘魚。也有先起網具,然后進行網具整理和摘取漁獲物的。

圖2-7 金塘大流網作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汉源县| 百色市| 静安区| 江门市| 项城市| 乌拉特前旗| 重庆市| 望城县| 苏州市| 黎城县| 句容市| 莫力| 绥化市| 边坝县| 西华县| 庆元县| 泽普县| 灯塔市| 武胜县| 绥江县| 高雄县| 大同市| 木里| 镇康县| 娱乐| 呼和浩特市| 大方县| 柞水县| 博白县| 沈丘县| 荣昌县| 团风县| 随州市| 荥经县| 崇义县| 民勤县| 田阳县| 镇原县| 门头沟区|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