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法與法律關系

一、何為法?

事實上,關于法的定義,幾千年來一直備受爭議。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中這樣解釋法:“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什么意思呢?請注意,灋是“法”的古字,這里說的法,就是刑法。因為執法需要公平如水,所以是“氵”旁;“廌zhì”[也叫獬豸(xiè zhì)]是傳說中的獨角獸(見圖1-1),一種與鹿和牛類似的神獸,能辨是非曲直。傳說古代法庭上用它來辨別罪犯,每當出現多個嫌疑人的時候,人們通常把它放出來,它如果用它那鋒利無比的犄角頂誰,誰就是罪犯。所以“灋”字中含有“廌”“去”兩個部分,可見,灋是會意字。

圖1-1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斷案神獸廌圖片來源:http://image.baidu.com/i? tn=baiduimage&ipn=r&ct=201326592&cl=2&lm=-1&st=-1&fm=index&fr=&sf=1&fmq=&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7%8D%AC%E8%B1%B8.

上述關于“法”的由來屬于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也就是借助于神(獬豸這一種傳說中的神獸)的力量和方式來考察當事人,以確定是非曲直,判定其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圣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也使法更具有威懾力。

在我國古代,“法”可以從兩種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從哲理意義角度看,“法”與“理”“常”通用,指的是“道理”“天理”。二是從典章制度意義角度看,我國長期以來以“律”代“法”。從早期的秦律、隋律(《開皇律》)、唐律(《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一直到清代的《大清刑律》《大清民律草案》《欽定大清商律》等,“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法”的代名詞。除了“律”以外,“令”也是法,“典”“敕”“格”“式”“科”“比”“例”都是法。事實上,“律”主要是指刑事立法。從上述這些法的繁雜的代名詞中,我們依稀可見“人治”的特點。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的司法中,君主事實上享有最高司法權,君主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于一身,享有最終的司法裁判權。“朕即法律”使得皇帝可以根據其個人意志立法,甚至無須立法就可以決定司法的最終判決。這種“人治優于法治”的傾向,在司法領域也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從而導致司法與行政的界限不清。尤其是在地方上,“衙門”只有一個,地方長官既負責行政,也總攬司法,而且事實上地方長官的主要任務就是司法。這就使得刑事和民事的界限比較模糊。雖然先秦時代司法中即有“獄”和“訟”的區分,“獄”主要關乎刑事審判,而“訟”主要關乎民事審判,這一區分體現了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初步分離,但是,從司法制度的整體來講,我國古代民事與刑事的分離并不十分明顯。一個典型的體現是:審判的具體機構是同一的,審判人員也是同一的,審判方式甚至處罰方式也具有一致性。“重實體、輕程序”與“輕證據、重口供”的司法實用主義,自然會導致刑訊逼供的普遍適用。對于殺人放火等刑事案子,抓到犯罪嫌疑人后先是一頓板子,取得口供之后即可定罪量刑。可是,張三向隔壁王小二借兩吊錢不還,一旦涉訟亦有可能挨板子。如此,實踐中“刑民不分”“以刑代民”的做法,在立法上自然反映為“重刑輕民”,長期以來這對立法的衡平性和系統性造成了不良影響。我國幾乎每個朝代都非常重視刑事立法,可中國的民事立法卻一直相對薄弱。兩百多年前,法國就有了著名的拿破侖法典,可兩個世紀之后,我國的民法典依然在醞釀之中。

在西方語言中,法(law)的含義也一樣復雜。從語源來說,西方的“法”一詞都來自拉丁文。拉丁文的jus和lex,德文的recht和gesetz,法文的droit和loi,英語的law、norm、rule、act等,均具有法、權利、正義、公平或規律、規則等內涵。總的來說,西方法的詞義的核心是正義(公平、公正),法是正義的化身,其次是權利,再次是規則。法的這一核心詞義,在正義女神(Lady Justice)(見圖1-2)上體現得尤為清楚。正義女神名為朱斯提提亞(Justitia,由法律jus一詞轉變而來),她一手持天平,一手執寶劍。正義女神像的深意需要我們從她的表象特征來看。一方面,對于寶劍和天平的象征意義,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正義女神一手提著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著劍,用它維護法。劍如果不帶著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帶著劍,就意味著軟弱無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正義女神持劍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并駕齊驅的時候,一種完滿的法治狀態才能占統治地位。”

圖1-2 英國倫敦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刑事法院(Central Criminal Court of England and Wales)屋頂的正義女神

正義女神揮舞寶劍的力量與操作天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處,恰恰是完美的法律狀態之所在。

在有些地方,正義女神被蒙上雙眼,這是為什么呢?何家弘.從正義女神的蒙眼布談起[J].人民檢察,2005(1).這是因為羅馬人想要賦予正義女神以兩層新的含義,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用心靈去觀察、去裁判。法律審判關乎正義,審判者不能被表象蒙蔽,不能被正義之外的任何勢力影響。

正義女神與獨角獸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東西方文明,包括法律傳統、法律文化、法律制度有著很大的不同。

綜上所述,我們給“法”一個相對統一的定義:所謂法,是指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用于維護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并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二、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定義與分類

所謂法律關系,是指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或者說,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法律為前提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的規定,就不可能形成相應的法律關系。

法律關系由三要素構成,即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人們之間基于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實而產生并為民事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體現。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調節或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的規定在經濟法主體之間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按照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將民事法律關系分為以下幾類。

(1)財產法律關系與人身法律關系。這是以民事法律關系是否直接具有財產或經濟內容為標準所作出的分類。財產法律關系是指與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相聯系、具有直接物質利益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財產法律關系又可以分為物權法律關系和債權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是指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人身(包括人格與身份)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物質利益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又可以分為人格權法律關系和身份權法律關系。

(2)絕對性民事法律關系與相對性民事法律關系。這是以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否特定為標準所作出的分類。絕對性民事法律關系是指與權利主體相對應的義務主體包括了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關系、人身關系、知識產權關系都是絕對性民事法律關系。相對性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義務主體是特定的、具體的某個人的民事法律關系,債權法律關系就是相對性民事法律關系。

(3)調整性民事法律關系與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這是以民事法律關系形成與實現的不同為標準所作出的分類。調整性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因主體的合法行為而形成、主體權利能正常實現的民事法律關系,這種關系是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形成的。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因不合法的行為而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是直接依法律的規定而非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產生的,其目的是保護受損的權利。

(4)單一民事法律關系與復合民事法律關系。這是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性為標準所作出的分類。單一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內容單一。復合民事法律關系是指有兩組以上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內容較復雜。

(5)主民事法律關系與從民事法律關系。這是以民事法律關系是否能獨立存在為標準所作出的分類。主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無須依賴其他民事法律關系就可以獨立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大部分民事法律關系屬于此類。從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必須依賴或附屬于主民事法律關系才可以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如擔保合同就涉及從民事法律關系。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一樣,是由三大必備要素構成的:主體、內容和客體。要素發生變化,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也發生變化。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然人。這里的自然人既包括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中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自然人是民事法律關系中最基本的主體。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必須具備下述條件才能取得法人資格: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有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之分。非企業法人是指不直接從事生產和經營的法人,主要包括國家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

(3)其他組織。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社會組織也可以依法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如合伙企業等。

(4)國家。國家在一些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也可以作為主體,如發行國庫券、作為稅收征管主體等。

這里我們特別需要了解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因為民事主體只有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才有資格參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所謂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自然人的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它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前提或者先決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第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法總則》第十四條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因此,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終生具有的。也就是說,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人的生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人的出生是一個法律事實,是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的起點。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就具有了民事權利能力,人死亡了,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也就消失了,也即,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在這一點上,世界各國都沒有差異。但是,在“出生”這一標準的界定上,不同國家的民法理論還是有些不同。比如有的國家采用“脫離母體說”,有的國家采用“斷臍說”,有的國家則采用“獨立呼吸說”。故認定一個分娩的胎兒是否符合出生的標準,關系重大。如果符合出生的標準,他就有了民事權利能力,否則就沒有。從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采用的應該屬于“獨立呼吸說”,也即,只有其在能夠獨立呼吸之后,才能享有民事權利能力,才能屬“嬰兒”,而不再只是“胎兒”。《民法總則》第十五條規定,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般采用當代醫學上公認的標準,即胎兒完全脫離母體,獨立存在,并能獨立呼吸,可以界定為“出生”。《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同樣的,由于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因死亡而終止,所以正確地確定自然人的死亡時間也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相互有繼承權的自然人的死亡時間直接關系到其遺產的歸屬。如假設甲、乙是夫妻,兩人于同一天死亡,都沒有遺囑。若推定甲死于乙之前,則乙對甲的財產有繼承權,乙繼承的甲的財產和乙自己的遺產一起由乙的法定繼承人繼承;若推定乙先于甲死亡,則甲、乙各自的繼承人在繼承的財產上可能與甲先于乙死亡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若甲、乙是互有繼承權的長輩與晚輩,《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則推定長輩先死亡。還需注意的是,在民法上,自然人的死亡分為兩種,即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民法總則》第四十六條規定,自然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①下落不明滿四年。②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兩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兩年時間的限制。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與自然死亡相同。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死亡宣告。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撤銷的,婚姻關系自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記機關書面聲明不愿意恢復的除外。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后,不得以未經本人同意為由主張收養關系無效。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依照繼承法取得其財產的民事主體返還財產。無法返還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取得其財產的,除應當返還財產外,還應當對由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所謂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以自己的行為親自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互相聯系的內容:一是行為人以自己的行為獲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二是行為人以自己的行為處分其財產的能力。三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獨立財產責任的能力。

由于自然人在民事行為能力上需要以自己的行為去取得權利、承擔義務,所以判斷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需要考慮兩個標準:一是年齡,二是精神是否正常。

我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作了以下分類。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無民事行為能力。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組織。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就是法人所享有的參與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從其成立時產生,在其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或因其他原因終止時消滅。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是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業務范圍決定的,并不是無限的,所以,不同的法人有不同的權利能力范圍。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取得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資格,由其法定代表人代行。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有所不同,法人依法定程序成立后,不僅取得民事權利能力,同時也具備了民事行為能力。在法人終止時,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也終止。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范圍與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相同。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主體之間經國家法律確認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

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某種利益而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為一定民事行為的可能性,可以表現為三種情況:①民事權利人直接享有某種利益或自己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②民事權利人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③當權利被侵犯時,請求國家機關保護的可能性。

民事權利的保護是指為確保民事權利的實現免受損害或對已經受損的權利加以救濟而采取的各種合法的措施。由權利人進行的自我保護,稱為自力救濟,包括了直接向義務人或侵權人請求、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等自衛、直接向侵權人實施的自助;也可以由國家提供保護,稱為公力救濟,如訴訟。

民事義務是指按法律或他人的要求為一定民事行為或不為一定民事行為的必要性,具體表現為:①義務人必須依法或依約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②違反義務時依法或依約承擔責任。

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和相互對應的。

民事權利可以作以下分類。

(1)財產權與人身權

民事權利以有無財產內容分,可以分為財產權與人身權。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如所有權、債權等。財產權一般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并且可以依法轉讓和繼承。

人身權是指以人身利益為內容、與權利人的人身不可分離的民事權利,如人格權、身份權。人身權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①人身權具有與主體人身的不可分離性。民事主體的人身權是與公民人身、法人組織不可分離的民事權利,這是人身權最本質的特征。也就是說,人身權是與主體人身相伴而生的權利,隨主體人身消亡而終止,它是不可轉讓、繼承的權利。②人身權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無法以金錢來衡量。③人身權具有絕對權的屬性。人身權是一種絕對權,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人,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人,即除權利主體以外的任何人都負有不得實施侵犯權利主體人身權的行為之義務。

人身權具體可以分為兩種,即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所必須具備的人身權利,主要包括姓名權、榮譽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肖像權。身份權是指因民事主體的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利,如署名權、監護權、親屬權。

(2)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與形成權

民事權利按其作用不同,可以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形成權。支配權是指對標的物直接加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如物權。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如債權。抗辯權是指對抗請求權或否認他人權利的權利,如合同中的履行抗辯權。形成權是指依權利人單方的意思表示即能使權利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權利,如追認權、撤銷權等。

(3)絕對權與相對權

依權利人可以對抗的義務人的范圍的不同,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是指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一般人的權利,因權利人可以對一切人主張權利,所以被稱為對世權,如所有權。相對權是指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權利人只能對該特定的義務人主張權利,所以被稱為對人權。

(4)主權利與從權利

民事權利依其相互關系,可以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主權利是指兩個有關聯的權利中居于主導地位、能獨立存在的權利。從權利是指以主權利的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權利,如債權與擔保權,前者是主權利,后者是從權利。

(5)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民事權利依其是否具有可移轉性,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專屬權是指專屬于權利人一人、一般不得轉讓和繼承的權利,如人身權。非專屬權是指非專屬于權利人、可轉讓和繼承的權利。

(6)既得權與期待權

民事權利依其實現條件,可分為既得權與期待權。既得權是指實現的條件已經完備,權利人實際可享有的權利。期待權是指實現條件尚未齊備,要等其余條件均齊備時才可實際享有的權利,如繼承權。

與民事權利相對應的是民事義務,民事義務可以作以下分類。

(1)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依現行法律規定而產生的義務;約定義務是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訂立合同而產生的義務。

(2)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積極義務是指要求義務人積極作為的義務;消極義務是要求義務人不作為的義務。

(3)本義務與附隨義務。這種分法主要出現在合同義務中。本義務是合同本身加以規定的義務;而附隨義務是指當事人約定之外、基于誠實信用的原則隨合同義務的發生而產生的義務,如告知義務、保密義務等。

3.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分別是物、行為、智力成果。

所有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物;債權法律關系的客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

三、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所進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法行為,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民事主體的行為是受意志支配的,意思表示就是行為人把內在的意愿表露于外,讓他人知曉。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要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與內在的意思相一致;必須是關于設立、變更、終止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

(2)民事法律行為是能夠產生行為人所預期的法律后果而實施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一切行為都能產生法律后果。只有能使行為人產生、變更或消滅其權利、義務的行為,才是民事法律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只有合法行為才能產生預期的法律后果。

(一)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雙方行為與多方行為

單方行為是指根據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特點是不需要他人的同意就可發生法律效力。

雙方行為,又稱契約行為,是由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特點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一致,否則不能成立。

多方行為,又稱共同行為,是由兩個以上同一目的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特點是包含多個意思表示且必須一致。

2.單務行為與雙務行為

單務行為是指只有一方當事人負有義務,而另一方當事人只享受權利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贈與、借用等合同行為。

雙務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均享有權利、均負有義務的民事法律行為。絕大多數民事法律行為是雙務行為。

3.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

諾成性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民事行為。大部分民事法律行為都是諾成性行為。

實踐性行為,又稱要物行為,指除了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才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贈與行為即為實踐性行為。

4.要式行為與非要式行為

要式行為是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必須采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的民事法律行為,如票據行為必須是書面的。不符合該形式,則行為無效。

非要式行為是指法律無規定、當事人也無約定必須采用何種方式的民事法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最后以什么具體形式出現,完全由當事人自由決定。

5.主行為與從行為

主行為是指可以獨立存在的民事法律行為。從行為是指以相關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存在為基礎而存在、不能獨立存在的民事法律行為。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要件

1.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指一個行為已經具備了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全部構成要件,這是民事法律行為產生效力的前提條件。

(1)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一般要件,指任何一個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即意思表示。行為人使自己的內在意愿表露于外,使他人知曉,即作成了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作成,該行為即告成立。

(2)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特殊要件,指具體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所需要具備的特殊要件。例如,實踐性行為的成立除了有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外,還須有標的物的交付。

2.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產生約束行為人的法律效力。一個民事法律行為成立了,不見得一定能生效或馬上能生效,只有具備了一定條件后,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為生效的一般要件包括以下幾個。

(1)行為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基礎,并以產生相應的法律效果為目的,所以實施民事行為的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才能正確地認識和判斷自己行為的性質、后果等法律意義。自然人原則上只能實施與其年齡、精神狀況和智力發育程度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即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地實施民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部分與其年齡、精神狀況和智力發育程度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其余民事行為的實施需要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直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原則上不能獨立實施民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對法人而言,要求其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就是要求其只能在法律核定的范圍內實施民事行為。不具備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實施的民事行為,原則上無效。

(2)行為人意思表示真實。所謂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與其內心的意思相一致。意思表示真實一般要符合下述要求: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與其內心愿望一致,確系行為人內心真實想法的表述和流露;②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是自愿的,不是屈從于外界壓力。在欺詐、脅迫等情形下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也是不真實、無效的。

(3)行為內容不得違背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不違反法律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要符合憲法、法律和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主要是指民事法律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習慣、公共秩序,以及不允許損害公共利益等。

(4)形式完備。民事法律行為如屬于要式行為,形式完備也是其生效的必備條件之一。

對某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而言,除了具備上述一般要件,還需要具備特定的條件才能生效,我們稱之為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如附條件或者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比如,附延緩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成立后,只有當條件成熟時,才會發生法律效力。這種特定的生效條件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當事人約定的,而且絕大部分是當事人約定的。

民事法律行為符合生效要件后,即開始生效。其效力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該民事法律行為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

(2)該民事法律行為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

(3)當發生糾紛時,該民事法律行為所確定的內容是處理糾紛的依據。

(三)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及其法律后果

1.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種類

從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不同法律后果看,可以將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絕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和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絕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不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有效條件,因而不產生法律效力的各種民事法律行為。對于這種民事法律行為,無論當事人的意愿如何,都是無效的,而且從行為開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的規定,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且不被追認的;③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④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⑤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⑥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可以由一方當事人要求變更或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根據《合同法》規定的效力待定合同項下的行為。根據《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的規定,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以下幾種:

(1)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這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和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其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

(2)顯失公平的。這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當事人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

此外,《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可見,這類合同項下的行為,亦屬于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對于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變更,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如果當事人在行為成立起超過一年才申請變更或撤銷的,則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第四十八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上述三類合同項下的行為,在未被追認之前,其行為的效力一般處于待定狀態。

2.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法律后果

對于無效或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從行為開始時即為無效;尚未履行的,不得履行;正在履行的,行為人應當立即終止履行。

當民事法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后,雙方當事人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承擔以下民事責任:

(1)返還財產。一方當事人因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從對方取得的財產,應返還對方。

(2)賠償損失。過錯一方當事人應賠償對方由此所遭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3)收繳財產。當事人違反法律或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應收繳雙方取得或可能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返還給第三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司法| 西吉县| 芮城县| 凌源市| 富川| 宾川县| 新安县| 定襄县| 印江| 延长县| 龙胜| 台前县| 辽中县| 库尔勒市| 惠来县| 友谊县| 科技| 六枝特区| 融水| 吉水县| 石河子市| 隆昌县| 青河县| 河北区| 百色市| 达拉特旗| 普安县| 吉木乃县| 晋州市| 得荣县| 三穗县| 文山县| 合川市| 吉首市| 梁山县| 宿州市| 新郑市| 钟祥市| 汝州市| 瑞昌市|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