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擊的軍師:司馬懿傳
- 李瑋
- 2820字
- 2021-04-07 17:45:04
古代中國的家國制度
既然說到了家族和封建制度,那就多說幾句,介紹一下我們華夏文明的封建以及家國制度。
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從其起源一直到現在不曾中斷的文明,中國由于其漫長的封建時間,經常被稱為封建古國。如果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來說,在秦朝設立郡縣制的時候,封建制度就已經消亡了,因為諸侯都變成了縣長,所有的權力都收歸中央。但按照中學歷史課本里的說法,一直到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才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
但不管怎樣,這封建制度的起點就是周。
中國的文化,說到底是周人的遺產。在周以前,從神話時代的三皇五帝到夏,都是在摸索,是蒙昧時代。商朝,狂放不羈、自由奔放,是華夏民族的少年時代。而周以后就變得沉穩,也變得穩定,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清,是有著一以貫之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氣質的。
大約在公元前1044年,在現在陜西寶雞周原一代的周部落聯合反對商的其他部落發動戰爭,從發兵到攻占商朝偉大首都朝歌只用了三十天的時間。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幾年時間攻打一座堅城卻攻打不下來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能不爬城墻就別爬城墻。武王伐紂這場滅國之戰的迅疾堪稱舉世罕見。
忽然的勝利,讓原來偏居渭河與涇河沖積平原的弱小的周部落一下成了天下的主人,武王姬發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害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商朝中樞突然死亡,但是大量商朝舊貴族和同情商朝統治勢力的存在,以及反商聯盟并非鐵板一塊的事實,都使得各種勢力在暗中起伏,一旦擦槍走火,更大的戰亂必將像火山噴發一樣不可遏制地爆發。所以武王在周公的建議下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讓商朝的貴族們覺得周朝只是反對倒行逆施的商紂王,并沒有滅亡殷商血脈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個兄弟,即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封在殷周圍的管(今河南鄭縣)、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縣),用以監視殷地的武庚,史稱“三監”。
由于這樣通過邀買人心與緩和矛盾來建立統一戰線的一系列舉措,西周初年紛亂的局勢終于慢慢平復下來。
一直到周公攝政。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繼位,由于年紀小,就由周公攝政,代成王行事。這本來是一個使周王朝保持先進性和正確發展道路的利國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
我們知道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二兒子,周公姬旦是四兒子,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三哥。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圖篡奪王位,這就是后世一再重演的年富力強的皇叔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之間的故事。只是這一次,皇叔的運氣不太好。管叔對周公旦攝政殊為不滿,便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周公將不利于孺子,就以清君側的名義,煽動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蔡叔、霍叔公開與周公作對,并慫恿武庚及東方諸侯國反叛周室,妄圖里應外合,顛覆周王朝政權。
眼看著來監管自己的管、蔡等人先造反了,以武庚為代表的殷商舊勢力看到了機會。殷商的舊貴族勢力本來就對故國的滅亡懷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機復辟,此時更是積極響應管叔的號召,聯合地處東夷 (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地區)的部落發動了叛亂。
新生的周朝面臨了自建國以來最為危機的時刻。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頭,周公旦肩負起鞏固周王朝政權的歷史重任。他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斷然采取措施,興師東征。
周公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
第一年,周公揮師兵鋒直指叛亂的策源地,原殷商京畿之地——朝歌,沿著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再一次討伐殷商舊部,殺武庚、滅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勢平滅了始亂者。
第二年,周公率軍向趁亂而起的淮夷發起了攻勢,平滅東方淮夷的勢力薄弱但是數量眾多的小部落,“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取得了東征之戰第二階段的勝利。
第三階段是征討“踐奄”。周公決定趁著一路凱歌的勢頭,進一步開疆拓土,將周王室的統治推進到東方地區。在征服了淮夷諸小國后,周公再接再厲,揮師北上“踐奄”,討伐東方最后一個叛亂據點。奄,在商朝時曾是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周滅商后,奄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亂的爆發,奄也積極參與,成為周在東方的一個勁敵,所以自然是周公東征中的重要打擊對象。由于此時周師已經占領了奄國西、南兩面的鄰國,對其構成戰略包圍,奄已處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奄君束手無策,只好被迫繳械投降了。奄國滅亡后,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一下子擴大到了渤海、黃海邊上。
經過三年風餐露宿的軍旅生涯的周公,回到首都鎬京,心里充滿了憂患。雖然平定了叛亂,但迎接他的并不是凱旋的欣喜,而是重重的危機和挑戰。地處函谷關之內的鎬京,雖然地勢險峻、雄關環伺,但是距離中原太遠。一旦關外有事,根本來不及有所動作。于是,周公親自主持在商朝舊都不遠的洛陽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都城于周成王五年建成,并置有九鼎。號稱“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銘文中記載的周成王五年“宅茲中國”即是指此事。這也是“中國”二字第一次見諸史實的記載。鎬京地區的國家行政區域被稱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傳繼承人管理,而洛陽地區的第二首都被稱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繼承人管理。
對于執政穩定性問題的考慮,其實從西周立國的第一天就開始了,那就是諸侯的分封。周天子為了控制當時自己根本無法控制的廣袤國土,依靠血緣關系的親疏將姬姓的貴族分封到各個遙遠的地方。這些地方雖然名義上屬于周朝,但其實周在很多地方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統治。這樣的分封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血緣關系維系起來的國家制度很好地推廣了華夏文明,各國各自向四周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周朝勢力范圍擴張的速度。這就是所謂的邦國制度。
而邦國制度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度。
所謂封建,包括兩部分含義,就是封土和建國。也就是周王將國土授予諸侯,使得諸侯得以建立所謂的邦國,但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和最終解釋權都屬于周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主權和產權都是周王的,而諸侯只有財權和治權。然后,受封的諸侯將封國作為自己的天下,將周王的這一套封土建國的制度在自己的封國里再套用一遍。也就是把自己的邦國再分成幾份,分給自己的兒子們,這就是所謂的“成家”。但是這個家就不能再分了,而且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其他的兒子雖然從血統上來說也是貴族老爹的親兒子,但是已經不能算貴族,只能算平民了。看到了吧,基本上就算是周天子的親戚,嫡系三代以外也都是平民了。《三國演義》里,劉備雖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后,但在沒有招兵買馬成就一方割據之前,也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封建制度,說到底是一種秩序,他把世界分成了三個層次。在這個三層的結構里,最大的是天下,它的領袖和所有者是這個天下唯一的合法擁有者——周天子。他的宗族是王族,他的家庭是王室。次一級的叫封國,封國的主人叫作國君,而且他們還根據與周天子的親疏關系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爵位,統稱公侯。他們的族人則被稱為公族,他們的家庭是公室。第三個層級被稱為家,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叫作家君,也就是大夫。大夫也被稱為某某氏,例如司馬氏就是,他們的族人被稱為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