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擊的軍師:司馬懿傳
- 李瑋
- 2769字
- 2021-04-07 17:45:03
序
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法)雷蒙·阿隆
從在天涯論壇里開始發帖子灌水到現在也差不多有二十年了,這并不算太悠長的一段時光里,我從二十歲來到四十歲,見證了互聯網時代的起起落落,也見證了新浪和搜狐這樣當年風光一時無兩的天之驕子逐漸被馬云馬化騰們這些互聯網2.0的后起之秀們打得沒有招架之力,當然也看著自己慢慢地老去。
原來是博客,后來有了微博,再后來朋友圈。跌跌撞撞地來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屏幕越來越大,視力卻越來越不好,直到有一天大夫姐姐跟我說,就我這眼神以后基本要告別朋友圈了。時代像輪子一樣越轉越快,我們也急匆匆往前跑,有一瞬間發現自己好像再也停不下來了。就像你的車變好,你的房子變大,你也無法再如一個少年般于清晨推開窗戶,任由清新的風伴隨著鳥叫撲在你的臉上。這是不是就是人們所說的現代化的陷阱?
當然也要感謝現代化,感謝互聯網,因為這是我第一部作品,沒有它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會擁有一本自己的書。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決定坐在屏幕前碼字的時候,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被歸入寫手的行列。
時間過得飛快,四十歲的時候好像還沒有多久,轉眼間兩年已經過去了。來不及嘆息。所謂青春,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每個人,不管多年輕,都會覺得已經年華不再。當多年以后回頭看看,那些你不斷嘆息的年月拼湊起來就是你的青春。拋開那些傷春悲秋的情緒,當下就是你此生最年輕的時候,以后的你,無非是一天天變得更加蒼老而已。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不再熱衷于飯局,不再熱衷于追求生命,不再熱衷于熱熱鬧鬧的場合,不再需要那么多朋友。
以前在看《論語》的時候,老夫子說四十不惑,我想當然地認為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把很多事情參透,從而余生沒有什么疑惑。這兩年突然覺得老人家的意思是不是說,其實人生的迷惑依然在,但已經不想知道它的答案了,讓上帝的歸于上帝,讓愷撒的歸于愷撒。《論語》中記載的,老夫子在將要終老之時慨然嘆息:未知生,焉知死。我覺得可能他老人家窮其一生也還是有很多事情沒有想明白,有很多抱負無從實現。能參透這一點,我覺得比我苦苦求索生活的意義更讓我欣慰。
這一年,我其實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高曉松說過,歷史的功底是童子功。已經記不起來什么時候開始對歷史感興趣了,只記得高中時代語數外成績一直乏善可陳,只有歷史、地理似乎總是能讓我找回一點點自信。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最后我成為理工男。冥冥中我最終還是捧起了厚厚的史書,硬著頭皮啃著艱澀難懂的古文。我對西晉的題材非常感興趣,因而把能想起來和能找到的書都看了。從西晉到隋唐三百年似乎在人們心中是一段含混不清的時期,似乎從三國以后就開始做一場春秋大夢,夢醒了就已經是隋唐盛世了。這個民族多少彌足珍貴的東西就是這樣被自己忘了或者毀了。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個被人們刻意遺忘或者篡改的時期。原來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有一種錯覺,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歷史就停了,似乎一切都結束了。其實,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諸葛丞相身后偉大的將相依然像繁星般閃耀,歷史也沒有一刻因臥龍先生而有所改觀。你覺得三國是亂世,但后面的三百年更亂。
現在我想說說所謂史觀。史觀這個東西不知道是不是屬于三觀之一,我的史觀是由我在成年后讀的一本本的史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很多年以后,我才覺得在歷史課本里讀來的、建立起來的對于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不全面的。我原來建立起來的那種不知道能不能被叫作歷史觀的東西轟然倒塌。到很后來,我才意識到大多數來源于歷史課和小說電影的歷史觀是多么可笑。誠然,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東西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但如果你將各個方面或者各個不同人眼中的信息融匯起來,加上自己的判斷,你就會得到越來越接近真相的東西。我真的覺得國人的史觀有必要重塑,拋棄那些想當然的善惡觀。真的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所謂好人和壞人嗎?真的每個人都是他們身上的標簽所顯示的那種大忠或者大奸嗎?劉備就代表時代的潮流,就是正義的化身,曹操就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故紙堆里的故事,告訴我,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21世紀的人一樣,都有著復雜的人性。每個人都是懷著善意去生活,都想和我們一樣出人頭地,有更美好的生活;只是在時代潮流的裹挾之下,無可奈何之下,有的成為忠良,有的成為佞臣:千百年之下人性并無二致。將歷史人物分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沒有意義的。正面人物是時代造就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反面人物又何嘗不是?他們都是在歷史的車輪裹挾之下別無選擇地成為所謂好人或者壞人。不帶偏見地去看人物和他的選擇,理解他們的選擇對于歷史進程的影響,對于后人來說可能更重要。如果說有所謂的史觀,這可能就是我拋開非黑即白的史觀之后我的史觀。
司馬懿此人,是三國時代的終結者和兩晉時代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三國時代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此人承接了曹魏帝國的衣缽,成長于三國這個大時代,最終將三國這個大時代親手埋葬。但是,他也埋下了華夏民族痛不欲生的百年動蕩的種子。由他的繼承者所開創的兩晉,以及后來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堪稱這個國家最為黑暗和無序的時代。而在南北朝的一片廢墟之中,站起了盛唐這個輝煌盛世。
由于家族的背景,司馬懿很早就進入曹魏的官員體系。其在三國時代領兵打仗的韜略應該能排在前三;如果拋開《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成分,作為帥才應該在諸葛亮之上。而且他進退感非常強,知道該進取的時候進取,該消停的時候消停。對手一個微不足道的失誤就能被他抓住,一舉翻盤。三國時期豪杰輩出,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是勇武有余、謀略不足,或者是不知道隱忍,錯失好局,令人扼腕。雖然三國時代不是他親手終結的,但他奠定的基礎使得司馬師、司馬昭只要有中人之才,再加上魏國的實力,不出意外就能夠滅吳蜀,完成四海混一。
這部作品基本上就是把很多書里關于這個人的故事串起來。當然一同被串起來的還有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初年的這個大時代,以及這個時代里作為陪襯的林林總總的騙子、英雄、豪杰和懦夫。我試圖不從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馬懿,或者諸葛亮,而是從大時代下歷史人物的選擇來看待其導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司馬懿此人,不是生而陰險和腹黑;這個人和我們一樣也曾經年少輕狂,曾經胸懷理想。但官場險惡,讓他不得不隱忍。年少時,當惡少因其輕狂要殺之而后快的時候,他明白輕狂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不得不隱藏鋒芒;曹叡把他逼到墻角的時候,他不得不殘忍。他不殘忍,家族就要滅亡。陰險你就可以活下去,光明磊落你就要被夷三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
曹操那個“三馬食一槽”的夢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預感,但有的時候可能是求生的本能讓司馬懿成為曹魏的掘墓人。史料越是豐富,司馬懿這個大家印象中的亂臣賊子就越復雜,有著我們很多人的影子,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是為,自己給自己寫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