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進擊的軍師:司馬懿傳作者名: 李瑋本章字數: 3365字更新時間: 2021-04-07 17:45:08
王儲之爭
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這就是繼承人的選擇。曹操在自立為魏王之后,他也不出意外地面對了這個問題。在曹操三個最為后世所熟知的兒子中,老大曹昂死得早,從一開始就退出了奪嫡之爭。曹操在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很長時間都沒有下定決心。從一開始,其實,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曹操對于文學造詣很高的曹植更為青睞。但是曹植只繼承了曹操激揚文字的一面,在政治上幾乎是一個白癡。曹丕雖然略輸文采,但是隱忍低調,善于在各派勢力之中縱橫捭闔,頗得曹操幾分軍事方面的真傳。而且更要命的是,曹昂死后,曹丕就順位成長子,具有先天的繼承人的合理性。
高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古文《楊修之死》,說的是一個因為小聰明而招來殺身之禍的故事,似乎是要教育孩子們要腳踏實地,不要耍小聰明,小聰明最終都會害了自己。但如果翻開史書,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悲慘的故事,這記錄了一個在奪嫡之爭中失敗的人的悲慘結局。
楊修此人,在史書記載中是絕對的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其父楊彪是東漢太尉,是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而且楊修從小的聰明就是出了名的,二十五歲的時候他通過舉孝廉就做到了丞相府的書記,相當于現在國務院辦公廳的秘書。而且楊修經學修為深厚,全國上下不論公卿大夫都以結識楊修作為榮耀。除了根正苗紅、文字功底了得,他的業務能力也是不俗。在丞相府任職期間,軍國大事,內政外交方面的大事,他都能處理得很得體,因此很受曹操的賞識。
劇情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應該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問題就出在楊修很受曹操的賞識上。就像全天下的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都會不惜砸鍋賣鐵一樣,曹操也為了好苗子曹植能有更高的造詣,讓楊修去給曹植當老師。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悲劇的開始。
曹植與楊修一見傾心,他們都是有才情的大文人,意氣相投,一點兒都沒有文人相輕的嫉賢妒能。更何況,此時的曹植是曹操最為器重的兒子,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以后的魏王,所以楊修想都沒想就毅然投身到曹植的陣營中。但是,參與到任何的繼承人之爭中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粉身碎骨。
由于楊修態度堅定地站在曹植一邊,所以,他在曹操面前就說了曹丕不少壞話。由于楊修實在是太聰明了,曹操竟然也就慢慢地相信了。對于這樣的事態發展,曹丕非常驚慌,于是,曹丕將其鐵桿的支持者司馬懿和吳質藏在貨車中接來府上商量對策。這種王子與外臣的私下接觸是大忌諱,但是不想卻被楊修布下的眼線發現了,于是楊修向曹操告發。但因為沒有證據,曹操也是將信將疑。
曹丕慌亂不知如何應對,司馬懿卻淡淡地說道:“此事毫無證據,曹丞相又生性多疑,不會輕易相信楊修的說法。您可再派貨車入王府,故意讓丞相發現。丞相必然會心生疑竇,待其查驗之后,必會對楊修生起猜忌之心。”
果然,曹操派人到貨車上檢查,沒有發現曹丕私通大臣的證據,對楊修就有了戒備之心。
每次曹操率軍出征,曹植都會當眾吟誦自己為父親所寫的贊美詩,贊頌父親曹操如何功業蓋世。文章辭藻華麗,文采飛揚,大家聽了都嘖嘖稱贊,曹操也為兒子的文采所折服。面對這樣的情況,曹丕感到非常失落。
“我是不是也應該寫幾首給父親歌功頌德的詩作呢?”
“吟詩作賦不是您的強項,以后送別大王之時,您只需默默流淚就可以了。”司馬懿淡淡地對曹丕說道。
“這樣就可以了嗎?”
雖然曹丕心里將信將疑,但以后每次曹操出征,曹植在慷慨激昂吟詩作賦時,曹丕就跪在遠處淚流滿面。曹操看到長跪不起的曹丕,深為其對自己的留戀和掛念所感動,不經意間竟也紅了眼圈。時間長了,一種曹植浮夸、曹丕有仁孝之心的輿論在曹魏朝廷之中慢慢流傳開來。
有一次,曹操問及此事。
曹丕真情流露道:“兒已成年,卻不能為父出征,只有長跪于地,祈禱父親得勝平安而歸,壯我曹家之威。”
曹操聽聞此言,心中不禁悵然。再想曹植雖然頗具才情,但喜好浮華,比不上曹丕的情真意切。滿嘴詩詞歌賦雖然表面上賞心悅目,但是對于治國理政來說毫無用處,于是,他漸漸地動了要立曹丕為繼承人的心。加之,曹操在暮年自封魏王之后,已經大失天下人心。考慮到曹魏將要面對的動蕩局勢,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曹操陷入了沉思。
為了最終確定繼承人的問題,曹操幾次與曹丕和曹植討論政局以及對軍國大事的看法。曹植總是能夠侃侃而談,并且很有章法,而曹丕的回答卻很樸實,不過比較接近曹操的想法。后來曹操經過一番了解,得知曹植的對答都是因為有楊修在背后參謀,便心中大怒,產生了一種被人欺騙的感覺。
最終讓曹操下決心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發生的司馬門事件。曹植酒后恣意放縱,私自坐王室專用的馬車,擅自開啟只有帝王舉行典禮之時才能開啟的司馬門,讓曹操對其種種狂放、蔑視父親權威的行為終于積累到爆發的臨界點。
當然曹操也知道,繼承人的問題他也無法自己決定,還要顧及曹魏集團中各股勢力的意見。曹魏集團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各個地區的士族豪門的角力場。通過后來一系列的旁敲側擊,曹操發現,重臣們大都擁戴曹丕。群眾基礎有了,那么立曹丕為繼承人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下令封曹丕為五官中郎將,而把包括曹植在內的其他兒子都封侯。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標志性的事件,因為封侯意味著肯定以后就當不了王了,也就是說和太子之位無緣了。曹操這是明擺著告訴朝廷之中的各派勢力,繼承人的問題已經塵埃落定了,他們該站隊了。在這種情況下,曹植的地位變得尷尬起來,雖然表面上他依然是曹操最為寵愛的兒子,但事實上他已經被踢出繼承人的選擇。既然已經決定立曹丕了,那么鐵桿的曹植黨楊修,其存在就對未來曹丕的政權構成了威脅。誰知道他會不會將來為保曹植而發動政變?畢竟,權力引發的骨肉相殘簡直可以說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曹操的最佳選擇就是在他活著的時候,替兒子除掉這個后患。楊修之死,就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了。《三國演義》里的說法是:曹操率軍出征與劉備爭奪漢中,戰事陷入膠著,夏侯淳來問曹操當晚的行動的暗號。曹操正在吃雞,看著碗里的雞肋,于是訕訕地說:“就用雞肋為號令吧。”此時任隨軍主簿的楊修聽到了以后,回到營中,就開始收拾行李。夏侯淳問他問什么要收拾行李,楊修說:“所謂雞肋,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謂,丞相是準備撤軍了。”
曹操聽說后大怒,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殺死。
總結一下吧,楊修處處賣弄他的小聰明并不是他被曹操殺的主要原因,恃才傲物的人多了,但因此招致殺身之禍的只有楊修。楊修的死不在于他自己做了什么;在他死心塌地地跟著曹植混的那一天,他的這個結果就注定了。也就是說,楊修與曹植的關系拖累了他。這種參與奪嫡之爭的工作,歷來就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職業,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粉身碎骨。楊修的結局就是粉身碎骨。所以,讓我們以聰明人楊修為戒:聰明和才干不要被江河日下的行業拖累,該放棄的就放棄,該改變的就改變。
面對自己突然間從備受歡迎的王位繼承人成為無人問津的人,甚至連自己的至交以及知己們都無法保護,心情憤懣的曹植寫下了一首辭藻華麗的詩作《野田黃雀行》,借以抒發自己憂傷的心緒。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讓我們暫時離開這場奪嫡之爭的失敗者曹植,看一下我們的主人公司馬懿在這場曹魏帝國最大變局中的表現。司馬懿早在曹植的司馬門事件發生之前,就敏銳地覺察到曹魏最高執政中央的風云變化。在取得曹操的信任離開太子府升任軍司馬的時候,他向曹丕建議,讓他的弟弟司馬孚離開曹植,補了自己的缺,做了太子中庶子。看一下司馬懿跟他弟弟司馬孚布的局吧,堪稱教科書般的翻云覆雨手:
第一,在曹丕和曹植的王儲之位的爭奪尚未明朗的時候,兩個兄弟分頭進入不同的陣營,以備后路。
第二,在曹丕勝出,但曹植并不是沒有一點兒希望的時候,暫時讓弟弟司馬孚留在曹植身邊,以所謂正道規勸曹植。讓曹植也無話可說的同時,也在為著日后將其拋棄做輿論上的準備。
最后,當曹植已經一敗涂地無法收拾的時候,在司馬懿運作下,司馬孚拋棄曹植投入曹丕的懷抱。甚至在曹操死后,司馬懿還主導為曹操置辦喪事,并義正詞嚴地教育曹丕,不要像老百姓那樣哭哭啼啼,趕快去處理繼位和逼漢獻帝禪位的大事。而這正是曹丕想說但不好說出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