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金融學教程
  • 陳英
  • 7178字
  • 2020-08-14 12:22:16

第二節 金融學及其學科體系

一、傳統金融學的研究領域

傳統的金融學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貨幣銀行學。內容包括:貨幣本質、信用形式、銀行職能、利息和貨幣流通等,實際上是以貨幣和銀行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核心是貨幣問題。這是我國金融學學科體系中最主要的內容,也一直是金融學專用的正統名稱。第二部分指的是國際金融。以國際間的貨幣流通和資金融通為研究對象,內容包括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信用、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等。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經濟金融化趨勢日益凸現。以金融投資活動為研究對象的證券投資學,逐漸成為金融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以新型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金融手段的開發和創造性地解決金融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金融工程學也呈現方興未艾的趨勢。

1997年,教育部(當年的國家教委)對我國高等學校學科目錄作了調整,將原來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以及“保險學”合并,統稱為“金融學”。根據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金融學為經濟學大類的一級學科,下設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投資學4個二級學科。目前,金融學科大的專業方向,比較普遍的是按行業分工的方式,設置為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和證券投資學等。

關于金融學的學科體系,目前國內的意見并不十分統一。黃達教授認為:按通常理解的金融口徑,金融學學科體系應大體分為宏觀金融分析和微觀金融分析兩個部分,分別從個體和整體的角度研究金融運行規律。微觀金融分析應有兩大分支:金融市場分析和金融中介分析;在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分析之下是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的學科。黃達.金融、金融學及其學科建設[J].當代經濟科學,2001(7).

陳學彬則將黃達的觀點繪制成以下學科體系圖(見圖1.2)。

圖1.2 金融學科體系

資料來源:陳學彬.金融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3.

延伸閱讀

學習金融的5個理由

第一,了解金融有助于你管理個人資源。你可以在對金融缺乏了解的情況下有所成就嗎?也許可以。但是,如果你完全一無所知,那么,你的命運就掌握在他人手中了。記住這句古訓:“愚人同其金錢會迅速分道揚鑣。”

在某些情況下,你可以求助于專家。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金融從業者和金融服務公司,如銀行家、股票經紀人、保險代理人、出售共同基金和其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公司。如果你是一位潛在的客戶,專家的建議經常是免費的。但是,你如何評價專家對你的建議呢?學習金融學將為你建立起進行評價的概念框架。

第二,對金融的基礎性了解對于商業世界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即使你并不期望在金融領域有所鉆研,你還是必須對金融專業人士所使用的概念、技術和專業術語有充分的理解,以便與他們進行交流,并認識他們能力的局限性。

第三,你可能對金融行業很有興趣。在金融領域有多種潛在價值的從業機會,并又存在很多途徑可以使你成為金融專業人員。大多數金融從業人員在金融服務行業工作,包括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也有很多人以金融管理人員的身份服務于非金融企業或政府部門,家庭、企業和政府機構經常征詢金融顧問的建議。而且,金融方面的背景會為一般管理方面的職業提供良好的基礎。許多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是從金融干起的。

第四,作為公民,要做出有根據的公共選擇,應該對金融系統的運作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對于任何市場經濟社會,金融體系都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性行業。實際上,許多人認為,一些狀況良好的金融機構是經濟增長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作為公民,有時必須做出可能影響金融體系運行的政治選擇。例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主張廢除政府存款保險,另一個要加強對股票交易的控制,你投誰的票呢?

第五,僅從學術上說,金融也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加深一個人對現實世界運行狀況的認識。對金融進行科學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于1776年出版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認為是經濟科學的開端。今天的金融理論家是專門研究“金融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實際上,在1990年和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授予了在金融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學者。

資料來源:茲維·博迪,羅伯特·莫頓.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

二、金融和金融理論研究的迅速發展,極大豐富了金融學知識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機構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金融”這一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在現代經濟中已大大擴展了,經濟業態金融化、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產品虛擬化、金融機構混業化已經成為大趨勢,金融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樞紐。

1.金融業的覆蓋領域日益廣泛。傳統金融通常被理解為貨幣或貨幣資金余缺的融通、調劑活動的總體。也就是將經濟生活中所有貨幣資產借貸、買賣等活動以及在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這兩個不可分割部分的集合,金融的實質是貨幣與信用。隨著金融的創新與發展,現代金融突破了傳統的貨幣信用領域。隨著各類金融機構的大量設立、金融工具的不斷涌現、金融產品不斷創新,金融業完成了從單純為生產與流通服務的傳統金融產業,向為社會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各種金融服務的獨立的現代金融產業的轉化,使得金融涵蓋了貨幣、信用、票據、證券、保險、信息咨詢、家庭理財等多個領域,產業地位迅速上升。

2.經濟日益金融化。一是社會資產日益金融化。金融化一般以金融資產總量/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即金融相關率來衡量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達國家的金融相關率大體在0.7~0.8。到20世紀90年代初,最高曾達3.26~3.62,韓國曾高達4.36,中國最高曾達2.34。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迅猛發展,經濟金融化迅猛提高,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快得多,發展進程短得多。二是經濟關系日益金融關系化。社會上的經濟關系越來越表現為債權與債務關系、股權與股利關系和風險與保險關系等金融關系。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人口的1/4直接持有股票與債券,3/4的人口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與債券,包括醫療保險基金、社會保障保險基金和各種投資基金。

3.金融傾斜發生“逆轉”。在人類金融發展史上,一般是間接金融發展在前,直接金融發展在后;短期金融業務在前,長期金融業務在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金融比例大幅度向間接金融傾斜,社會融資體制以間接金融為主,間接金融所占比重大大超過直接金融,即使是直接金融比較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人們將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間的這種不平行發展和不均衡發展稱之為金融傾斜。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非銀行金融的迅猛發展,融資非中介化、證券化發展,最終導致原有金融傾斜發生“逆轉”,即直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地高于間接金融,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加大,迅速趕上乃至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所占比例。

4.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越來越普遍。全球金融業出現了以銀行中介融資居主導地位的銀行體制逐漸向以直接融資居主導地位的資本市場體制轉變,專業銀行制度逐漸向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兩種金融體制和兩種銀行制度逐漸趨同融合的趨勢,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工商企業及個人等,均成為了金融市場上地位平等的交易主體。

5.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現代經濟已經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再發展到了金融經濟。在傳統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以商品市場為中心,以“實物流”為主導,以商品價格為傳導機制,圍繞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引導稀缺資源實現有效配置。在現代金融經濟中,“資金流”已經取代“實物流”居于主導地位,資源配置越來越金融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密集型程度日益提高,金融的穩定、發展與安全,直接決定著一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經濟與金融相互滲透融合,密不可分,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因此人們把現代市場經濟稱為金融經濟。

除了金融實踐的飛速發展之外,金融理論研究的不斷突破也給金融學理論寶庫增添了極大營養。研究金融主體投融資決策行為及其規律的金融決策分析,該領域的分支學科包括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公司財務學、金融工程學、金融風險管理、金融資產定價等,在近幾十年來的研究得到十分迅速的發展,并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就,多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例如,199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馬科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莫迪里安尼—米勒定理(即M-M定理);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布萊克—斯科爾斯—莫頓的期權定價公式等。這些理論在推動金融理論研究和金融市場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延伸閱讀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一國經濟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金融的經濟核心地位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金融是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過程也就是整個社會的商品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的任何環節,都是以貨幣和貨幣資金為中介和載體的。不僅如此,貨幣資金在生產過程和經濟運行中具有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的作用。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都是銀行信用貨幣,都是通過信貸渠道投入流通的,從而金融具有啟動生產和經濟運行的功能。

(2)金融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核心手段。在傳統的貨幣經濟中,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只是消極地推動著生產的發展,而在金融經濟中,信貸、利率等經濟杠桿引導著貨幣在經濟活動中流轉,從而使貨幣充分發揮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的作用,并引導著生產要素的轉移。正因為有了這一變化,以實行貨幣政策為主要方式的金融調控也就比傳統的市場調節顯得更有效。利率水平變化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的狀況,利率杠桿成為調節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貨幣政策調控也因此而成為現代經濟中主要的宏觀調控方式。

(3)金融是國民經濟綜合反映的核心。金融是現代經濟的神經系統,金融活動是經濟活動的集中體現,經濟運行的狀態、經濟發展趨勢都首先從金融運行狀態上反映出來,金融運行數據是國家監測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主要指標和依據。因此,全融運行具有反映、監督功能。

資料來源:戰玉鋒.金融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2.

三、中外金融學研究領域的區別

在我國,金融學被定義為“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第1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418-419.隸屬于經濟學,大多設在經濟學科門類下。

而國外對金融(finance)的一般解釋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基本的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行、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第2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27.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

國外的金融學專業大多設在管理(商)學院,研究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或稱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國內常譯為公司財務或公司理財。其實,公司金融除了公司財務外,還應該包括:一是公司融資,包括股權/債權融資、收購合并等;二是公司治理問題,如公司組織結構、公司各有關人員之間權利和義務關系,即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問題。公司財務討論如何評估(實物)投資項目的收益與風險、投資項目的融資、股利政策和破產與重組等課題。公司兼并與收購探討如何利用公司財務所學到的評估與融資手段進行企業或項目的收購。公司治理探討公司財務政策對股東權益的影響,也就是如何通過公司財務的運作以追求公司價值的最大化。公司財務主要是探討公司實物投資與財務運作的決策過程,而公司治理就是探討這些決策對股東權益的影響,因此,公司財務和公司治理很難清楚地分開。

第二部分是投資(investment)。主要是探討金融市場和各種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產品的定價,如資產均衡定價(CAPM)理論、套利定價(APT)理論、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課程方面,投資學領域主要開設如下課程:投資學(探討金融市場的組織和特性,股票、債券和期權與期貨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價)、固定收益債券(專門探討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的特性和定價)、國際金融市場(介紹國際金融市場的組織、運作和金融工具的運用以及利率、匯率的定價和特性等等)、期權與期貨(專門探討期權與期貨的特性和定價)等。

由此可見,對于金融的理解,國內和國外存在很大差別。國內說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這部分內容在國外也有,但不屬于金融學范圍,而是屬于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領域,相關課程大多設在經濟系。國外說的金融(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資產定價等國內所說的“微觀金融”,相關課程通常設在管理(商)學院。而這部分內容,國內多數的金融專業則涉及較少,但是近年來有的高校已經開始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

四、本書的結構與基本內容

本書作為應用型大學金融學本科專業的主干課《金融學》的教材,內容包括金融基礎、微觀金融、宏觀金融、國際金融等4篇共12章。

第一篇是金融基礎。該篇共有3章,依次為金融與金融學、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利息。第一章金融與金融學,是金融基本概念和金融學基本概念的介紹。金融體系是金融運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討論金融運行之前,必須了解金融體系的基本概貌,讓讀者建立一個比較全面而概括的知識框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我國傳統金融學的研究領域、中外金融學研究領域的差異、當代金融學飛速發展對金融學理論與實踐的貢獻等內容。第二章貨幣與貨幣制度,從貨幣開始,介紹了貨幣的起源與演進、貨幣的本質與職能、貨幣制度及其演變、我國的貨幣制度。第三章信用與利息,分別介紹了信用與信用的產生、信用體系、現代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利息、利息率的本質與種類、決定和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利率的計算方法等。本篇旨在使讀者對貨幣與信用、金融體系和有關金融的一些基本范疇、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從而為后續各篇深入地分析金融運行奠定基礎。

第二篇是微觀金融。該篇共有4章,依次為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微觀金融活動中的收益與風險、金融資產的交易與融資決策。第四章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的基礎,金融市場的貨幣流通、信用關系和金融活動都離不開各種類型的專門從事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本章主要介紹了金融機構的性質、職能、種類與構成,我國現階段的金融機構體系,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第五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經濟系統中引導資金流向、溝通資金由盈余單位向赤字單位轉移的市場。這一章首先介紹了金融市場的概念、構成要素、分類和功能,然后分別介紹金融市場的兩大類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最后介紹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和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概念。第六章微觀金融活動中的收益與風險,從貨幣的時間價值入手,分別介紹終值、現值與貼現、年金,收益率的衡量方式,金融風險及其度量,風險的控制與管理。第七章金融資產的交易與融資決策,順次介紹金融資產價值評估,包括市場估價基本原理、債券價值評估、普通股的價值評估,然后是金融資產的交易,包括原生金融資產的發行與交易、證券的信用交易、衍生金融資產的交易,最后是融資決策,包括權益融資、債務融資等。

第三篇是宏觀金融。該篇共有4章,依次為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與貨幣均衡、貨幣政策。在第八章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與貨幣均衡里,重點討論了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及其循環機理,國民經濟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貨幣與國民經濟總量平衡的關系,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貨幣供求均衡與總供求均衡等問題。第九章貨幣政策,集中討論了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等方面,最后討論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機制。第十章金融監管,首先介紹的是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的目標、原則、手段和相應的金融監管理論,然后是金融監管的框架和內容,包括銀行業的監管、證券業的監管、保險業的監管,在本章最后,介紹了國際金融監管的主要模式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主營特點。

第四篇是國際金融。該篇只有2章,國際金融一般包括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信用、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等內容,本篇的兩章分別是外匯與匯率、國際金融及其管理。第十一章外匯與匯率,主要介紹外匯、匯率的基本概念,匯率變化和交叉匯率的計算方法,以及匯率制度。第十二章國際金融及其管理,依次介紹國際收支及其均衡、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等內容。

本章小結

1.金融是指貨幣資金的融通,即與貨幣、信用與銀行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是通過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以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2.金融體系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規制的總和,是金融運行的基礎和前提。金融體系的三大構成要素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規制。

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機構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金融”這一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在現代經濟中大大擴展,經濟業態金融化、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產品虛擬化、金融機構混業化已經成為大趨勢,金融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樞紐。

4.對于金融的理解國內外有所不同,國內說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國外說的金融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資產定價等國內所說的“微觀金融”。

課后練習

一、名詞解釋

金融 金融體系 金融機構 金融市場 微觀金融

宏觀金融

二、多項選擇題

1.金融的構成要素包括( )。

A.金融對象

B.金融主體

C.金融客體

D.金融方式

E.金融中介

F.金融場所

G.金融制度

H.金融監管

2.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主要由( )法律部分組成。

A.銀行法

B.股票法

C.證券法

D.票據法

E.保險法

F.信托法

G.金融租賃法

H.投資基金法

I.公司法

J.投資法

K.貨幣法

M.商業銀行法

M.金融監管法

N.互聯網金融法

3.以下金融機構中屬于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有( )。

A.中國人民銀行

B.中國進出口銀行

C.中國建設銀行

D.中國工商銀行

E.農村合作銀行

F.國家開發銀行

三、簡答題

1.簡述金融體系的構成要素。

2.簡述金融活動的過程。

3.簡述金融學的學科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名山县| 平原县| 库车县| 屏山县| 洮南市| 沙湾县| 沙洋县| 包头市| 兰坪| 布尔津县| 夏津县| 三穗县| 定州市| 丰城市| 江川县| 尖扎县| 开原市| 祁门县| 龙口市| 高碑店市| 商河县| 四平市| 巴楚县| 昭觉县| 百色市| 大名县| 镇坪县| 绥江县| 五河县| 襄垣县| 睢宁县| 凤庆县| 沾化县| 岐山县| 油尖旺区| 肥东县| 宜良县| 伊通| 施甸县|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