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仿真綜合實訓
- 陳中放
- 1067字
- 2020-08-14 12:23:08
1.2 金融深化
根據《中華金融辭庫》,所謂“金融深化”亦稱“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主張改革金融制度,即政府改變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據此可知,目前中國的金融深化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具體深化程度可由以下幾個指標表示。
1.2.1 FIR(金融相關率)
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金融相關率,又稱金融相關系數。它是指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在總量上的關系,全部金融資產總量與全部實物資產價值之比,即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的比率。FIR可以用來考察宏觀經濟泡沫的存在情況,是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最為重要的指標。由于直接反映國民財富的數據采集比較困難,一般用GDP(國內生產總值)代表。2002年—2016年我國FIR相關數據變化見圖1-1-3。
從圖1-1-3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加深和資本市場擴展,我國經濟的金融依存度迅速提高。

圖1-1-3 2002年—2016年我國FIR相關數據變化
FIR的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根據盛松成的《社融與M2增速背離看金融去杠桿》一文,貸款、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股票、企業債券、銀行承兌匯票等屬于社會融資規模。而社會融資規模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分別反映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和負債方,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是硬幣的兩個面。社會融資規模假定相當于金融資產總量,則金融資產總量=M2+股票市值+債券市值+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
1.2.2 貨幣化率
貨幣化率,即社會的貨幣化程度,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指標。它指一定經濟范圍內通過貨幣進行商品與服務交換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叫馬歇爾K值。
貨幣化率的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貨幣化率=
式中,貨幣化率即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
M2/GDP實際衡量的是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占的比重。總體上看,它是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化程度的初級指標。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趨勢及其原因則受到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各經濟體對M2的需求差異、公眾的儲蓄動機、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所處的經濟周期階段等因素,都會影響各國的M2/GDP水平。1990年—2015年我國貨幣化率變化見圖1-1-4。

圖1-1-4 1990年—2015年我國貨幣化率變化
我國貨幣化率如此高的原因是國民傳統的儲蓄意識較強,直接融資還在逐步發展,各種生產要素處于資本化的過程中,等等。以上原因擴大了基礎貨幣的投放,并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進一步放大了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