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實踐家李價民評傳
- 仲建維
- 5407字
- 2020-08-14 12:22:04
第一節 家族源流述略
舊時的鎮海由甬江分割為江南江北,而江南側又有嶺里嶺外之分,嶺里頭即大碶、柴橋和郭巨區域(今為北侖大碶、柴橋、白峰、春曉和郭巨街道所屬之地),嶺外則是甬江以南的長山區(今為小港、戚家山街道)。所謂“嶺”,計有育王、靈峰、布陣、孔墅、??又T嶺。在舊時,鎮海江南嶺里的人到鎮??h城去,多是翻越孔墅嶺這條最近的官道,去寧波則走育王嶺。其中孔墅嶺西峻而東緩,當年登上孔墅嶺向西南方向瞭望,可以看到層層的村落中有一家堡壘狀的大房子,這便是當時被稱作橫河小李家的家宅所在地,李價民童年時就住在這所大房子里。大房子是橫河小李家的創始人早年間從小港遷來橫河時建造的,房子呈“一字長蛇陣”排列,僅有一重的縱深,而東西卻有一百多米的長度。房子之所以如此形狀,是因為小李家初遷來此地時,鄰接屋基地的於氏堅決不肯出賣其前排宅地,因而房屋只能按這樣的格局建設。不過也因為這樣的結構,那戶不愿出賣房地的於氏人家,從此被高墻大屋擋住了風光。如果當年建宅時沒有這一阻扼,那么這所小李家的大宅,會更具有重門疊戶的縱深格局。
橫河鄉就坐落在嶺里頭,屬大碶?!按\”這個名稱應該是寧波特有的,寧波有不少以碶為名的地名。碶是古代寧波沿海民眾為拒咸泄洪所發明的水利設施,其功能就是在河流與海洋的銜接處阻隔并調節河水與海水交流。在大碶所在區域,原本有一條長山碶,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歷經四百余載后,漸次堙沒,堙沒后人們把它所在的地方叫作大碶。
橫河首先是一條河。舊時的橫河,是與海域相連的巖泰水系的一脈支流,長2公里,寬約15米,橫河水總是清凌凌的,微風拂過,泛起一陣陣漣漪,給人以安詳、寧靜的感受。直到20世紀60年代,橫河尚保持著舊時的風貌,河水碧波盈盈,隔一段距離有一座小小的石橋,河岸邊和田地間散布著稀稀落落的農家,一切就如古詩中描寫的那樣:小橋、流水、人家。
橫河也是被譽為留學生文學領頭雁和鼻祖的著名美籍華裔作家於梨華女士童年的樂土。於梨華創作的第一部被稱為“民國版紅樓夢”的長篇小說《夢回青河》(根據小說拍攝的同名電視劇于2006年上映)中,“青河”的原型即為“橫河”。自從1949年隨父母赴臺灣后,橫河就時時縈繞在她夢中,寄托著她濃濃的懷鄉之情。1975年,懷著被歲月阻隔了太久的鄉情,於梨華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故鄉。但她記憶中的“青河”已變了模樣,她小時坐在光滑的石板上看農婦洗衣淘米的河流竟變得十分狹窄與混濁,加之記憶中有高高圍墻和大院子的老宅子已變得破敗不堪,這令於梨華十分傷感。2002年,橫河一帶的幾個村子連片開發,成為現代化的寧波保稅南區,昔日清澈的橫河已轉入地下,被水泥管道替代了。
橫河又是一個村名,1936年后當地根據村名建成鄉鎮。當時橫河地方有好多個李氏村集,小李家的正南有槽頭李,西北側有槐花樹下李家,都只相距兩三里路。這些李姓家族是早年已聚居此地的,而小李家則是從小港的大李家分遷過來的,到李價民所屬的“名”字輩還只延續了五代,經歷了一百來年時間。小李家來到橫河后,憑借海運事業和圍繞海運發展起來的其他事業,成為當地的望族,鄉里稱之為橫河小李家,以區別于小港大李家。
說到小港大李家,從財富到影響力,都遠較橫河小李家更為顯赫。小港大李家是早期寧波幫的代表。寧波幫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和定海六縣在外地的商人,它是發端于明清之交,并主要伴隨近代資本主義萌芽而成長起來的中國近代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商幫,電視劇《向東是大?!肪褪且詫幉◣蜑轭}材拍攝的。寧波幫又以鎮海商幫最具有代表性,甬江口畔的鎮海是寧波幫的主要發源地,寧波幫近代的代表人物葉澄衷以及當代的代表人物包玉剛和邵逸夫,皆為鎮海籍,并且都生于被稱為“寧波幫搖籃”的鎮海莊市鎮。清朝道光末年,鴉片戰爭以前,資本主義早已萌芽,寧波府各縣以木帆船經營南北洋運輸業而起家的有寧波的趙氏、慈溪的董氏,鎮海則有李氏,這個李氏即是小港的大李家。從清末民初直到抗戰前后,不但在鎮海和寧波,就是在當時的上海,提到寧波小港李家,也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
小港李家源出甘肅隴西,即現在的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唐末輾轉至洛陽,遷福建,宋時遷徙到奉化同山,為遷到明州(寧波的前身)的一世祖,三傳后遷至奉化江口,宋末由江口遷徙至定??h(即今之鎮海)崇邱新堰頭,后裔遷至小港,然后又分支繁衍?,F在小港李家的宗譜已經失傳了,但是鎮海檔案館還收藏著小港李家乾坤二房支譜。小港李家的第一代創業者為李也亭,電視劇《向東是大?!防锒ズ愕脑停粺嵝挠^眾指認為李也亭,因為李也亭同劇中董芝恒的人生軌跡有很多相似之處。李也亭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15歲時離開小港闖蕩上海灘,先在漕坊當學徒,19歲時開始投入沙船業,由沙船業積累資本,后投入錢莊業真正致富,財富驚人,終成上海灘航運巨子。發家后李也亭在老家小港鎮上蓋了一處頗氣派的宅院,宅子分東西兩院,東院由哥哥李弼安居住,稱為乾房;西院由李也亭和妻兒居住,稱為坤房。此后李家代有能人,例如有聞名滬上商界的李云書、被稱為“上海灘最早的大亨”的李征五、愛國實業家李善祥,其中李善祥還是開國上將、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的岳父。李善祥與李價民的父親李琯卿相似,李琯卿的子女大都參加了共產黨并投身革命,抗戰時李善祥家中不少子女也先后參加了新四軍,其中嫁給張愛萍將軍的是次女李又蘭。
大碶橫河小李家是小港大李家擴枝散葉的一支,但小港大李家創造的巨大家族財富與橫河小李家的創業者沒有多少直接關聯。廣義上的小港李家是一個大家族,當然既有富戶也有貧戶。李價民之曾祖原先只不過是小港一個村中的“屠沽兒”(即村中小酒店中的小廝,“屠沽兒”這個詞指以屠牲沽酒為業者,亦泛指出身或職業微賤的人,是一個蔑稱),上奉養著老父,并有一個弟弟,家境十分貧困。后來求得族中叔伯富戶的提攜,到上海帆船運輸字號中學習,由于忠誠、老實、勤奮,從學徒到伙計,一直升任為“阿大”(即掌柜,也即后來稱呼的“經理”)。憑借歷年的分紅與積累起來的商業經驗,后來自己另立字號“鎮康號”,步步上升致富??少Y考證的是,至少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鎮康號在舊時上海應該還有不小的名頭。日本學者松浦章的專著《清代上海沙船航運業史研究》中曾列舉了上海的八家沙船業者,鎮康號位列其中。書中概括梳理了鎮康號使用“胡福興”和“金萬年”兩艘沙船在1898年到1902年間在牛莊港進行專門的豆類貨物貿易的情況。只不過當時的鎮康號的“經理”一職已落到了外姓人朱子謙的手里。朱子謙是浙江湖州人,在鎮康號爬上經理位置,很是博得主人的信任,并和小李家鎮南公一支分化下來的愷房結了親,李價民一輩遂稱呼其為姑丈公。朱子謙利用小李家的事業基礎和信用,活動于上海的十里洋場,逐漸提升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在上海商場的社會地位。到后來李氏的主人們反而要看他的臉色,李價民的伯父到上海經商,就曾仰仗他的提引和顧問。
發家致富后,李價民的曾祖父遂奉老父自小港遷居橫河,因此價民的高祖父(陞階公)父以子富而成為橫河小李家名義上的始祖,但曾祖(東太公,謚稱鎮東公,字懶仙)才是橫河小李家的實際創業人。弟弟(西太公,謚稱鎮南公)沾了哥哥的光,得哥哥提攜,隨兄而富。以后兄弟分家,分成壎房和篪房,大房子由此從正屋中間的大堂前分為東西兩半,東半部(壎房)由價民曾祖東太公居住,李價民一家屬于東太公的后代,西半部(篪房)由季曾祖西太公居住。
遷到橫河的曾祖東太公,為家族取堂號為“敬德堂”。古之望族皆有堂號,“堂號”是家譜學里的基本術語之一,其本意是指廳堂、居室的名稱,演化和引申便變成了象征姓氏、宗族或家族的標志、徽號或圖騰。堂號是古代農耕宗法社會的產物,大概起源于魏晉,在明清間盛行。通常每個姓氏、宗族、大家族甚或家庭都有自己的堂號,名門望族會自書或請人把堂號書寫在匾額上,鑲嵌在門楣或懸掛于廳堂上。設置堂號是中國傳統姓氏文化和家族文化獨有的特點,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從功能上來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于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和教育族人等,堂號提醒著家族人自己的族源以及祖先的功德與教誨。堂號的設置,構筑了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共同體觀念和意識,體現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美德,反映著處于宗法社會的中國人最基本的文化心理結構,即血緣關系觀念、家族忠誠意識、地域觀念和道德觀念等。
堂號有不同的類別,或者說設置堂號有不同的依據,有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劃分堂號的(例如有些地方的李姓為紀念先祖的祖籍地隴西而將堂名取名為“隴西堂”),有以先祖的名言為堂號的,有以先祖的功德為堂號的,有以選取某種倫理概念例如忠、孝、仁、義等為堂號的等等。橫河小李家自取堂號名為“敬德堂”,應該是體現了多重意義。它深層的家庭教育意義是強調立家要以德為本,即在家庭倫理中要體現出一種敬德意識。“敬德”是傳統社會人文精神的核心,先有道德的積累,然后才能獲得上天對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庇護,小李家始祖取堂號“敬德”,恐怕也有希望家族及后輩躬行仁義并以德立家的愿望或訴求吧。后來小李家所創辦之靜德女子國民學校、敬德小學和接辦之公德小學,校名處處不離“德”字,在在承繼和體現了“敬德堂”堂號這層精神意義。
“敬德堂”堂號更直接的意義則是體現了橫河小李家先祖對小港港口祖上的紀念并有延續祖上功德之意,寓意不忘根脈所在。順便說明的是,小港大李家家大業大,擴枝散葉出去的李姓人家,攀附著這棵大樹,每每得其護佑。橫河小李家自立門戶多代之后,依然和小港李宗有著一定的經濟聯系。李價民的八妹李偀民曾回憶,雖然小李家后來在經濟上已敗落,但讀書還是有保障的,只要想讀書到初中,不論男女,港口那邊的李氏大祠堂,都會承擔全部學雜費和膳宿費。
因為當時的鄉村宗族文化使然,從外面遷來的客戶,剛來時往往要受當地原住戶的歧視和欺負。從小港來的小李家,初時也不免遭到這樣的排斥,但好在小李家是有錢人家,錢可通神,因此在橫河當地站穩腳跟也不算難事。要落地生根,先要入廟。舊社會的農村地區,每隔一定的村集距離,就有一座廟宇,每座廟宇都供奉一位神祇,這些供奉的神祇多是功臣名將或英雄好漢,例如有的鄉村供奉楊五郎、薛仁貴等。每戶人家都要歸屬于某座村廟,村廟是一種群眾性的組織,是村里開展民間信仰活動的主要場所,并發揮著重要的管理和教育功能。橫河附近各村供奉的是吳君廟,廟里供奉的神祇是宋代治理當地水利工程有功而被人紀念的沿海守臣趙三昌。小李家遷來橫河時,為了入吳君廟,給廟里奉獻了不少的土地,據李價民夫人於侃民講,當時小李家為當地屬廟及公共事業捐了20畝左右的田地。
曾祖從小港初遷來時,依靠經營運輸業而積累起來的龐大財力,積極地在當地購置土地。當時小李家所購的土地數量是驚人的,據李價民的推算,鎮東公在當地購買的土地數大概在1500畝以上,所購延伸遍及到靈巖、泰邱兩大鄉。這種大規模的土地購買活動,反映了當時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劇烈流轉,也反映了新興商業勢力在農村經濟中的滲透和擴張。不過,像曾祖這樣大規模兼并土地,并不是為了從事資本主義經營,而只是為了穩固家庭在農村中的基礎,其希望在資本利潤所得和農村土地所得之間能有個相互呼應,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從而家庭的興旺可保穩定無虞。曾祖所購買的土地數,雖然比不上當時的鎮海三大姓,即方、李和葉三大地主家族各自擁有的萬畝土地,但就當地幾鄉來說,算是最大的地主了,孔墅、育王諸嶺的人,沒有不知道橫河小李家的。
從曾祖東太公開創基業始,到李價民輩,百余年來,橫河小李家家族延續了“肅、高、厚、光、明(名)”五輩。小李家經過幾代人的延續和積累,逐步從一個殷實富有之家演變為一個在當地越來越有社會勢力和影響力的士紳家族。這種積累和演變,初期靠的是財富,之后更多依靠的是在教育和文化上的累積。由商而富再而儒,這是寧波歷史上很多士紳望族的發展軌跡,士紳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通常都會熱衷于教育和文化,橫河小李家也循著同樣的軌跡成長。作為名門家族的小李家能享有那樣卓越的歷史聲名,憑依的主要不是財富,與鎮海許多商幫望族相比,特別是與小港李家相比,橫河小李家并沒有創造太驚人的財富傳奇,甚至到李價民這一代,因為父親李琯卿早期熱衷于社會活動以及后期病體羸弱而不能專心于財富經營,更加上投資辦學等原因,小李家的財富積累不但已經基本停滯,甚至常常有經濟捉襟見肘的情形。除了早年的財富積累,小李家卓爾不群的家族聲名,更多依恃的是其積代孕育而成的精神貴族式的家風和家族精神傳統,從這種家風里走出來的人,沒有高人一等的姿態,只有高人一籌的學識、見識。
人們在說起橫河小李家時,有“李氏三代”之說。所謂李氏三代,指的是李價民輩一代,上推到其父李琯卿一代,再上推到祖母曹氏一代。橫河小李家被稱為“教育世家”和“革命世家”,主要是由這三代創下的名頭。這三代之前的橫河小李家,基本上還是一個單純的地主家庭,但由李氏三代之第一代曹氏起,橫河小李家開始向開明士紳家庭轉型。廣義上的橫河小李家,是一個復雜的大家族,大家族里出來的人物,品流參差不齊。西太公一支分化出來的后代子嗣,發展情況與東太公一支迥然有別,其各種人物及關系相當復雜,腐化墮落者皆有;而東太公繁衍下來的一支,家風正派,算是代表了橫河小李家的正統。橫河小李家的歷史聲譽,主要是由東房打下的,更具體地說是由曹氏——李琯卿——李琯卿的子女這一條家族支線奠定的,因而,作為“革命世家”和“教育世家”的橫河小李家,在狹義上實際上主要特指的是李琯卿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