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實踐家李價民評傳
- 仲建維
- 5950字
- 2020-08-14 12:22:04
緒論
筆者最初對李價民這個人物的粗淺了解,來自于偶然間看到的一本名為《碩德清芬: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的紀念文集,文集裝幀較為精致,但沒有正式出版。
該文集形成的背景,是2002年4月7日在浙江省鎮(zhèn)海中學隆重舉辦的“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文集里介紹了這次紀念會的盛況,當時參加紀念會的嘉賓足有200多人,他們大都是鎮(zhèn)海中學及其前身學校的校友——在與校長李價民的人生交集中親受其教的學生,此外參加者還有李價民的親屬、生前好友以及政府與社會各界的代表等。文集里收錄的主要是李價民的同事、朋友、學生和親人等撰寫的回憶性文章,每篇文章或長或短,或情深意濃,或真誠樸實,大都寫得細膩而溫馨。透過那一篇篇文章,一個生動感人的教育家形象呼之欲出。文集的最后羅列的是這次紀念活動的贊助款項,贊助主要來自于參加紀念會的校友們。從贊助款項的來源足可看出,本次紀念活動雖有官方支持,但從性質(zhì)上來說主要是民間性的——它是由李價民曾經(jīng)的學生自發(fā)舉辦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紀念會的民間性質(zhì)使這份情意顯得更加純潔、真摯和珍貴。這種民間性和自發(fā)性引起了筆者的好奇,一個普通的中學校長,是憑著怎樣的一種人格力量和事功,在身后享受這樣莫大的榮耀?
巧合的是,在筆者看到這本紀念文集之后不久,由寧波市教育局資助、主要由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寧波市教科所承擔的重大教育研究項目“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啟動了。在第一批計劃研究的15位寧波教育家中,李價民的名字赫然位列其中。帶著上述的感動和好奇,筆者參與了這項研究計劃,所選擇的子課題項目是“教育家李價民研究”。
“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見諸報端后,在寧波本地迅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久后就有人主動找到了寧波大學,并通過學校宣傳部張樂老師聯(lián)系到了筆者。在宣傳部旁邊的一間小會議室里,筆者和來人見面了,那是一位頭發(fā)花白、年約70來歲的長者,他自報姓名說“我叫鄭元良,是李價民校長的學生”。老先生手里拿著那份介紹“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的《寧波日報》,還有那本我先前粗略瀏覽過的紀念文集《碩德清芬: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以及另外一本介紹橫河小李家(李價民出身于這一名門望族)家族狀況的書《教育世家——李琯卿和兒女們》,原來老先生是看到報紙后為此專程而來。那本紀念文集里曾多次出現(xiàn)鄭元良先生的名字,也有他的文章收入,但先前我對文集僅是粗略翻閱,對里面的文章和人物無深刻印象。實際上鄭老先生恰是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活動的主持人和熱心的組織者,也曾是鎮(zhèn)海中學的前身之一辛成初級中學的學生,并擔任過校學生會主席。鄭老先生收錄在紀念文集里的文章名為《溫文爾雅,風范長存》,在文章里,老先生寫過這么一段話:“我一直在想,誰來寫寫我們的校長?盼呀盼,不想一直未能如愿。”
透過《寧波日報》知道自己敬愛的李價民校長位列“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之中,那個一直未曾實現(xiàn)的愿望現(xiàn)出了曙光,老先生心情自然十分興奮,也因而有了這次急切見面交流之舉。
李價民校長是鄭元良人生中最難忘的師長。交談時,每每談到李校長,鄭老先生眼中總是充滿敬仰,其真摯之情,發(fā)自肺腑,溢于言表。交談結(jié)束時,鄭老先生把兩本書交予筆者以資參考,并邀請筆者參加來年在鎮(zhèn)海中學舉辦的“李價民校長百年誕辰紀念會”。
在此之前,李價民于筆者而言只是一個歷史人物,當天親見鄭元良先生這位歷史見證者,已讓這個名字有了一絲溫度,如果能參加紀念會,則是一個更好地與歷史交流的機會。能有這樣的機緣自是求之不得,因而筆者欣喜之下忙不迭地答應(yīng)了。時光荏苒,歲月匆匆,自2002年舉辦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后,倏忽間又過了九年了。九年前的紀念會結(jié)束時,大家相約到先生百年誕辰時再見,如今約定的時間即將來臨。對于這些多已邁入古稀之年的學生來說,近十年的無情歲月在他們身體上刻下的烙印無法忽視,他們越發(fā)蒼老了,但是他們對校長的那份感情卻一直不老,因而他們再次熱情地自發(fā)籌劃下一次的民間紀念活動,而鄭先生仍然是這次紀念活動的熱心發(fā)起人和組織者之一。他們之所以這樣不遺余力地自發(fā)組織舉辦兩次李價民校長誕辰紀念會,依照鄭先生的說法,目的主要有三:最直接的目的是悼念,即向他們的校長表達深切的懷念和敬愛之情;更深層的目的是重建和分享記憶,他們覺得,歷史對李價民似有不公之處,這個他們心目中偉大的教育者,這個鎮(zhèn)海教育史上標志性的人物,卻有泯然眾人之虞,他們不希望李價民只是他們的專屬記憶,隨著他們的老去而被歷史遺忘,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記憶;另外一個間接的但重要的目的是懷念和反思,即懷念一種獨特的教育生活,并以這種教育生活為參照來表達對現(xiàn)行以應(yīng)試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現(xiàn)狀的憂心。在紀念文集里,有些人在回憶其舊時的教育生活時,也直接或間接對當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現(xiàn)狀表達了某種批評和反思。
2012年4月7日,筆者依約早早趕到鎮(zhèn)海中學。在鎮(zhèn)海中學古色古香的校園里,響起了老校友們熟悉的二胡曲子《空山鳥語》《二泉映月》等,那是擅長二胡演奏的李價民校長最拿手的曲目,李價民演奏這些曲目的生動情形,如標志一般深深刻印在這些學子的集體記憶之中。來自天南海北的白發(fā)校友,從全國各地匯聚于此,共同悼念和追憶他們的恩師。相隔十年后他們再次見面,互相激動地握手,熱情地寒暄交談。在交談的人群當中,有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太太被眾人簇擁著,她就是李價民校長的夫人、雖已94歲高齡但身體依然康健的於侃民老師,這一天她顯得特別高興。后來筆者到鎮(zhèn)海登門拜訪於老師,於老雖聽力略有衰退,但身體尚好,思路依然清晰。2017年筆者再次登門拜訪,算起來於老師已有99歲高齡了。年輕時所拍攝的照片里的於侃民先生顯得溫婉秀麗、目光柔和,今近百歲高齡,歲月讓她的面容顯得越加仁愛慈祥,目光越加溫暖柔和。
紀念會既莊嚴又溫馨。會場設(shè)在鎮(zhèn)海中學圖書電教樓五樓演播廳,會場的背景音樂是二胡名曲《空山鳥語》等。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的老領(lǐng)導以及鎮(zhèn)海中學現(xiàn)任校長吳國平、書記張詠梅和老校長(鎮(zhèn)中名譽校長)何性善都出席了本次紀念會,他們的出席,彰顯了政府及學校對本次紀念會的高度重視。鎮(zhèn)海、北侖的地方媒體給予本次活動以高度重視,例如,《今日鎮(zhèn)海》以“先生風范長存——紀念李價民百年”為標題做了報道,《北侖新區(qū)時刊》也以“為人師表誨人不倦——鎮(zhèn)海中學百余師生校友追憶誕辰百年的北侖籍老校長李價民”為題,報道了該次活動。
如同九十年誕辰時一樣,百年誕辰座談會過后,這批白發(fā)老人再次坐車趕赴寧波育王公墓李價民的墓前。同學們共同懷念老校長,最好的表達形式除了舉辦紀念會外,還有墓前的拜祭,墓地祭拜是最直接地喚起記憶和人的情感的一種方式。
育王公墓坐落在育王山的山腰上,與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僅隔一兩百米。從山腳下到李價民墓碑前的路蜿蜒曲折,在李價民幺女李華山的引導下,大家順墓道而上。來拜祭的學生們一路的腳步虔誠但并不沉重,時間沖不走記憶,但畢竟已經(jīng)沖淡了傷痛,在他們的內(nèi)心里留下的是幽幽的情愫和綿綿的懷念。這批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來到了李價民的墓碑前,這一刻他們和深愛他們的李校長再次相遇了。墓碑是那么簡單,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照片,墓碑上只寫了“李價民先生”寥寥幾字,旁邊刻著李價民來到和離開這個世界的時間。唯一特別的是,李價民的墓碑后面佇立著一塊題寫著“碩德清芬”四個字的紀念石匾,石匾是2002年李價民九十年誕辰紀念會籌備組自費建的,匾名是由賀賢土院士書寫的。石匾略可告訴世人,在墓碑底下沉睡著的是一位德性品行上被高度認同的人。除此之外,墓碑沒有告訴人們墓碑主人擔任過的職務(wù)和做出的貢獻,沒有告訴世人,這里躺著的是一位多么受人尊敬的教育者!李價民已經(jīng)在這塊墓地里靜靜地躺了幾十年,和那么多生前素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靈魂靜靜地沉睡,他的墓碑甚至比其他墓碑更為簡樸。但是他又和他們是那樣地不同,因為他始終被那么多他愛過、護佑過、感動過和啟發(fā)過的生者感懷著、惦記著,他不曾被遺忘!空氣中沒有彌漫著鞭炮煙花的火藥味,也沒有墓前的香火味,只有一束束供奉的菊花。學生們?nèi)瞎蟀氧r花輕輕放置在墓前,然后用柔和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墓碑上先生的名字,隔著墓碑和他們的校長輕輕交談,情感深沉而樸實。在這深情目光的注視下,被鮮花簇擁著的墓碑不再是冰冷的,它似乎有了呼吸和溫度。
圍繞著紀念會而撰寫的所有文字再次被匯集起來整理成一本紀念文集,取名《難忘的記憶:教育家李價民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筆者寫的《教育是一項“關(guān)心”的事業(yè)》一文也被收錄其中。該文集同樣沒有正式出版,文集后面同樣羅列了贊助款的來源——贊助款全部來自于曾經(jīng)的學生,因而這次紀念會同樣屬于民間性質(zhì),同樣是學生自動發(fā)起的。如果說有不同的話,那就是,與上一本紀念文集相比,這本文集在李價民的名字前冠上了“教育家”三個字。實際上,在這些學生的心目中,李價民早已被認定為真正的教育家,只是這次紀念會的背景已經(jīng)有了新的變化,即先前“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的出臺。在他們看來,李價民被列為寧波教育家研究計劃的研究對象,意味著李價民的教育家身份和頭銜,已經(jīng)得到了官方和學術(shù)界的正式認可,這讓他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另外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碩德清芬:紀念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文集的序言是由鎮(zhèn)中校友、著名天文學家、我國空間天文學的主要奠基者張和祺教授撰寫的,而這本文集的序言撰寫者則是另外一名鎮(zhèn)中校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教授。賀院士雖然因工作繁忙沒有親臨紀念會現(xiàn)場,但他在紀念會之后依然不辭勞苦地從北京趕來,登門拜會於侃民老師。更值得一提的是,賀院士在得知甬籍教育家研究計劃后,還通過當時的寧波大學校長聶秋華教授表達了他對李價民研究計劃的關(guān)切。在筆者和賀院士的通話中,聽到的是院士十分親切質(zhì)樸的聲音,賀院士發(fā)自肺腑地表達了他對校長李價民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從育王公墓拜祭歸來,很長一段時間筆者的情緒都被紀念會和墓碑前的場景深深感染著,那些畫面,躍然地在心里涌動,濃濃的感動更加啟迪筆者對教育家內(nèi)涵的思考。如果讓我們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來列舉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之為教育家,涌現(xiàn)在我們頭腦里的人物通常都是如蔡元培和陶行知那樣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的人物。筆者最初的寫作意圖,也是想把重點放在挖掘和分析李價民的教育思想和學校管理哲學之上。在跟鄭元良先生見面交談時,當時筆者就想請鄭先生提供李價民撰寫的教育文章等一手資料并請他談?wù)劺顑r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老先生顯得頗為猶豫和為難。他坦然說,第一手的資料是很少的,至于李校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他說:“這我說不好,我們只是感覺李校長關(guān)心我們,關(guān)心學生。”鄭先生的話讓筆者意識到,原來規(guī)劃的寫作思路是行不通的,李價民并非是一個靠立言或者說創(chuàng)造某種教育理論而確立其教育家身份和地位的教育者。
由此筆者進一步梳理自己的寫作思路,如果依然堅持之前的寫作想法,即把重點放在分析李價民的教育思想和管理哲學上,最終的效果也會比較生硬。既然李價民并沒有怎么立言,為他強加一種教育思想或理論,則不免有許多虛飾和歪曲的成分,這樣不但不會揭示真實的李價民,而且對他作為教育家的價值也不會有任何的增益。當然李價民有自己確定的教育哲學和見解,但并沒有通過學術(shù)邏輯加以系統(tǒng)闡釋,而是產(chǎn)生、遍布在他具體的教育和管理實踐中。李價民是一個教育實踐家,換而言之,他留給后人的遺產(chǎn)并非落實在教育思想和理論上,而是體現(xiàn)在他作為教育家的人格特質(zhì)和具體事功上,他為千千萬萬名處于教育實踐中的普通教師確立了一種理想的教師人格形象。
因此,我們需要通過一種新的思路來開啟對李價民的研究或開啟本書的寫作。回到在紀念會和墓地前的感受上來講,那些場景對于筆者上述提到的好奇和問題,即“一個普通的中學校長,是憑著怎樣的人格力量和事功,在身后享受這樣莫大的榮耀”,提供了清晰的答案。能夠讓這些白發(fā)老人、這些李價民的學生多年來對他保有深沉的敬意的原因,不是他有什么卓越的教育思想,而純?nèi)皇抢顑r民所樹立的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高度,他只是一個溫暖而鮮活地駐扎在學生心目中的完美的師長。
這也呼應(yīng)了辛成中學(鎮(zhèn)海中學前身之一)校友陳瑤琴(曾任上海衛(wèi)生學校校長)的問題和答案。陳瑤琴說,兩次誕辰紀念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激動,她自問“這究竟是什么力量能驅(qū)動學子們?nèi)绱俗园l(fā)自覺地撰寫紀念文章、提供活動經(jīng)費、匯編紀念文集,而且不顧路途遙遠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紀念活動”,對此她的回答是:“我們雖然離開那個與先生相處的年代已經(jīng)相當遙遠了,但從內(nèi)心深處卻還在深深懷念那個難忘的年代,懷念師生間親密無間的校園生活,懷念先生德高望重的人品和為培養(yǎng)學子成材而付出的畢生精力,懷念先生給予學子們慈父般的關(guān)愛和雨露般的恩澤。這便是答案。”
李價民以一生對教育的獻身和追求,用他自己富有張力的人生經(jīng)歷,書寫了自己的教育傳奇,樹立起了一個教育家的精神豐碑。正是在這一點上,筆者確定了本書的寫作主線,那就是通過李價民的人生敘事,揭示他作為一個教育家的鮮活形象和道德人格。如果說李價民不朽的話,那主要是他作為教育家的人格和精神的不朽。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朽首先是帶有宗教意味的不朽,即一種精神升華意義上的不朽;然而就青史留名意義上的不朽而言,可想象的是,如果沒有李價民生前教過的這些學生自發(fā)推動的兩次紀念活動,喚起了人們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回憶和重新發(fā)現(xiàn),他大概會不知不覺地被世人遺忘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筆者格外地敬重鄭元良和王昌復這些積極籌劃紀念活動的熱心老人,也同樣敬重那些積極參與兩次紀念活動的鎮(zhèn)中校友,他們通過回憶和寫作把李價民的教育家形象從歷史中再現(xiàn)。也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再次確認這項研究計劃的價值。每個教育家都是一個價值坐標,我們的研究就是通過揭示和解釋讓李價民的教育家形象清晰起來,從而端正這個價值坐標,使之垂之久遠,在一代代的傳遞中,起到廣泛地啟鑒后人的效果。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介紹橫河小李家及李氏三代,李價民出身的家族——“教育世家”橫河小李家,蘊藏著他作為教育家的成長密碼;第二章講述李價民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歷程,包括他的童年生活、求學經(jīng)歷等;第三章概括李價民早期的教育生涯,包括他在福建任教和擔任鎮(zhèn)海柴樓小學校長的經(jīng)歷,這段時間的從教經(jīng)歷,為他后來的校長生涯奠定了經(jīng)驗基礎(chǔ);第四章講述李價民擔任鎮(zhèn)海簡易師范首任校長的情況;第五章概述李價民被任命為鎮(zhèn)海縣中校長后的治校經(jīng)歷,李價民執(zhí)掌下的鎮(zhèn)海縣中,代表著鎮(zhèn)海中學歷史上的中興階段;第六章講述李價民應(yīng)鎮(zhèn)海私立辛成中學創(chuàng)辦人黃聲遠先生邀請接任辛成中學校長后的艱難治校歷程;第七章介紹李價民教育人生后期的基本情況,這一階段主要包括其從政經(jīng)歷和在“文革”時的情形;第八章則從理論層面系統(tǒng)概括提煉李價民作為教育家的主要特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