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實踐家李價民評傳
- 仲建維
- 8893字
- 2020-08-14 12:22:05
第二節 輾轉的求學歷程
清末廢科舉,興建新式學堂,但是傳統的教育形式——私塾教育,在民間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這種情形在民國前期并沒有多少改變。民國初期,政府致力推進新式教育,傾向壓縮私塾教育空間,1912年6月28日,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司曾下發取締私塾令。但是,別說新式小學在鄉間許多地區還不普及,就是在有新式學校的地方,童蒙教育也常常是從私塾教育開始的,尤其涉及傳統語文教學,私塾教育還是受到比較大的重視。李價民的童蒙教育,就是從私塾開始的。他最先接受的是家庭私塾教育,啟蒙教師是張幼棠。張幼棠是父親李琯卿的朋友,在古文和白話文方面的造詣都頗為深厚,思想深刻且語言幽默,因而素為李琯卿所信任。這種私塾教育的特點是偏重傳統,張幼棠身上帶有較為濃厚的學究氣,在私塾里教授的多是古文。為了讓孩子們打下良好的語言和古文基礎,出于對張幼棠的信任,李琯卿不但指定張幼棠做李價民的啟蒙教師,而且后來又把五、六、七這三個兒子送到當時已在寧波的張幼棠那里接受私塾教育。不知李價民在私塾里有什么樣的學習收獲,但五弟李健民曾在回憶中提及自己在張幼棠那里念了一冊《詩經》和一冊《莊子》,竟沒有絲毫的興趣。
不管李價民在私塾里有什么樣的收獲,這位啟蒙教師張幼棠倒值得特別書寫。張幼棠不但是李價民幾兄弟的私塾教師,而且在敬德小學創辦時,李琯卿還聘請他擔任學校首任校長。張幼棠一生以教師為職業,從敬德小學離開后,張幼棠輾轉多地教書。1945年擔任過鎮海莊市中興學校的校長,為期半年多,此后曾赴縣立定海初級中學(舟山中學的前身)任教,然后又任教于奉化中學。張幼棠是個老派的知識分子和語文教師,擅長教授古文,教學風格也是秉承前人的教法并自成一格。張幼棠自己喜歡吟誦,也多教學生吟唱。當時普通話尚不普及,課堂上張幼棠跟學生一起用賊骨硬的寧波話吟誦,張幼棠先是搖頭晃腦地領學生大聲吟唱,然后叫學生背誦,不多講修辭方法,每逢張幼棠的語文課,教室門縫里總是飄出抑揚頓挫的讀書聲。對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們的接受度和興趣因人而異,不過,現華東師范大學著名教授、數學家張奠宙先生倒是對張幼棠的語文課印象深刻。張幼棠在奉化中學教書時,張奠宙是奉化中學的學生。張奠宙曾回憶說,在老奉中,他特別喜歡上張幼棠先生的語文課,因為張幼棠是能夠‘吟’詩的老先生,古文極好。課堂上常常針砭時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樣的幽默大師,現在已經沒有了,后來語文課太一本正經,“字詞句篇”當作技術來學,難以以情動人。李價民后來擔任鎮海辛成中學校長時,把自己的這位啟蒙教師請到學校教書,當時張幼棠已年邁,李價民尊稱他為“幼師”,經常到宿舍探望,執禮甚恭,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多加照顧,在當時的師生心目中樹立了尊師重教的典范。之后,張幼棠長期在鎮海中學任教。
繼私塾教育之后,李價民6歲進入敬德小學讀書。敬德小學是父親李琯卿創辦的,校舍就設在小李家東廳。李價民是敬德小學的首批學生,當時同時入讀的還有大哥、二哥和四弟。在敬德小學李價民接觸了各種新思想和新知識,包括最新潮的馬列主義,但是對于年幼的李價民來說,這些思想和學說是朦朧復雜的,還不足以影響其清晰的思想取向。
李價民并沒有在敬德小學畢業,中途他從橫河鄉下轉到寧波就讀寧波四中附小。寧波四中附小坐落在寧波城內月湖西畔的馮公祠(清代紀念抗法名將馮子材的祠堂)內。當時的浙江公立學校按照舊時代杭、嘉、湖、寧、紹、臺、衢、金、嚴、溫、處十一府先后排列次序,寧波居第四位,故有第四師范及第四中學。寧波第四師范有附屬實驗小學,后來寧波第四師范撤銷,并入第四中學,所附屬小學于是改為“四中附小”。李價民之進入四中附小,當然是父親的決定,可能李琯卿也意識到,鄉下的學校比之城里的學校,在軟硬件、知識和視野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李琯卿讓李價民轉到四中附小讀書,另一個原因是李琯卿正“擔任四中附小主任,以附小第二部試行設計教育法,實驗‘道爾頓制’”。當時李琯卿在寧波的影響力正蒸蒸日上,他抱持教育救國的心志,對探索和實驗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充滿濃厚的興趣。一定程度上李琯卿從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杜威那里找到了教育救國的思想依據,李琯卿對杜威較為推崇,后來甚至借用杜威的社會政治思想來為他的新國家主義理念加以辯護和論證。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由于杜威訪華,掀起了一股杜威旋風,其思想在中國傳播較廣,許多地區和學校對實驗杜威教育思想有自發的興趣。受這種教育潮流的影響,李琯卿也積極投入宣講和實踐杜威的教育思想。他以宣講杜威教育學說為主要目的在寧波開辦暑期教師講習所,曾有“四師”的校友王任叔提及這個講習所:“1922年暑假,寧波開辦暑假講習所,聘請國內著名之士講學,促進中小學教師教學修養……而這一教師講習所,在那時是提倡杜威的教育學說和新文化的傳播為目的。那時來講學的有鄭振鐸及沈雁冰等。我在這暑假里,也偶然去那里聽講?!?img alt="王任叔.憶寧波建黨初期[EB/OL].[2018-03-04].http://www.nbzx.org/contents/610/10686.html."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71EE/1553251220592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63312-VClQ8eN4NmqcwZboTu5HZ5ox8ZhXStBh-0-34e291153709e3435cd9e3e6ebe93909">這其中,鄭振鐸就曾在講習所做過《兒童文學的教授法》報告。
李琯卿積極在四中附小試行“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這兩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制度都是從杜威教育思想中衍生出來的。其中設計教學法是杜威的弟子、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創造的一種教學方法,既經提出,就在全世界迅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0世紀20年代初,設計教學法傳入中國,當時的“全國教育聯合會”在1921年第七屆年會中推出了《推行小學設計教學法案》。這是李琯卿實驗設計教學法的時代背景。所謂“道爾頓制”,全稱是“道爾頓實驗室計劃”,它是由美國人帕克赫斯特受杜威夫婦的影響于1920年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學習能力,并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暗罓栴D制”又被稱為“契約式教育”,顧名思義,即在教師和學生以及教授和學習之間引入一種契約精神,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的重點不在于系統的集體教學,而是側重于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創建各種有利于自主學習的學習計劃和學習資源,并同學生訂立“學習契約”,具體說來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個別學習情況,指定安排學生完成作業,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契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自由地掌握學習的速度和時間。“道爾頓制”創行后就迅速傳到了中國,并在20世紀20年代有較大的影響,但十來年后就逐步衰落下來。
無論是推行試驗設計教學法還是“道爾頓制”,都說明李琯卿不只是在一般意義上興學利教,而且有著鮮明的教育學意識。
所幸,四中附小校友周退密(原名昌樞,曾任上海法商學院、大同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著有《墨池新詠》《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退密樓詩詞》《安亭草閣詞》等,在20世紀20年代曾就讀于寧波四中附小)有過一段珍貴回憶,從中我們可以概括了解李琯卿及同人在寧波四中附小試驗“道爾頓制”的情形:

中國最早實驗道爾頓制的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圖為學生工作室。
我想談一談發生在附小里的一場教育大改革。但是那時候我們年紀太小,只是把這一大改革當作饒有興趣、鬧著玩的事情。一天老師說,我們要實施“道爾頓制”了,既沒說出這是個什么東西,也沒說出怎樣配合實施的方法。說了就做,一時間,各個班級里辦起了“小郵局”“小銀行”,引起一番亂哄哄的熱鬧場面。由級長向同學分發預先印制的仿真郵票,叫同學們向別的年級熟悉的同學寫信,然后把信投入自制的郵箱,由專人開啟遞送給收信人。同時,不知是誰叫我們向“銀行”存款,由“銀行”給出存折,現在已記不得當時用的是銅元和銀角子等真的貨幣,還是用學校預制的“鈔票”。此外,手工課上老師拿來毛竹給同學,叫同學“發揮各自的才能”,把毛竹制成對聯、筆筒和擱臂之類的文房用品。一時間在手工課上拿刀劈的劈,鋸的鋸,削的削,忙個不停。記得就在這時,我拿回一段毛竹制成了一個擱臂,還請父親給我寫上“耽書是宿緣”五個篆字,并由自己鐫刻后放在家里,直到抗戰中才丟失,迄今還時時想念著它。記得這次手工課上,老師并不參加勞作,只是從旁照料,免得學生弄傷手指,發生意外。
上述的“小郵局”“小銀行”,以及同樣的手工課經行過一次以后,學校再沒做過第二次嘗試,而“道爾頓制”四字也再沒有人提起它。
想不到在抗戰中我在上海遇到當年的同班同學翁景惠、翁信惠姐妹倆,無意中談起當年四中附小的各種情形和“道爾頓制”,信惠說:“這是當年國外最先進的教育制度(The Dalton Plan)。那時我們還處在二十年代,在小學里推廣這一制度可真了不起呀!”后來我查了《辭海》,才知道“道爾頓制”是怎么回事。據《辭?!方榻B,這一制度自一九二二年起才在中國中小學實行,這個年代正是我們在四中附小當學生的年代。四中附小得風氣之先,而我們又恭逢其盛,真該在這里大大的記上一筆。
周退密所回憶的寧波四中附小實施道爾頓制的情形,只是道爾頓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片段,不能反映實驗全貌,但從其記敘來看,李琯卿的實驗似乎是不算太成功的。
不知周退密是否曾與李價民同學過,也不知李價民對道爾頓制是否有同樣的學習體驗,關于李價民曾在四中附小就讀的情形,已少有人清楚,甚至多數人不知其曾在四中附小就讀,只有李偀民在回憶中略為提及。李偀民小時經常從父親李琯卿口中聽到什么“道爾頓制”,一頭霧水,不明所以,于是就跑到三哥那里求教。李價民向八妹解釋說:“這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反正,這個從外國傳過來的教育制度,在現時的社會現時的學校很難推開。不過,我自己倒是得了“道爾頓制”的好處?!?img alt="紀念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籌備組.碩德清芬:李價民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紀念[Z].2002:204."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71EE/1553251220592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63312-VClQ8eN4NmqcwZboTu5HZ5ox8ZhXStBh-0-34e291153709e3435cd9e3e6ebe93909">這里李價民所說的好處是,到寧波四中附小就讀后,李價民本應該插班到三年級就讀,但由于他的作文特別好,所以他的國語一科就直接插班到五年級去了。這種插班制對李價民來說是一種促進和激勵,由此促使他用心自學各門學科以求其平衡,最后通過努力,把別的課程也一門門地趕了上去,等六年級國語科學完,算數等學科也趕到了五年級程度。李琯卿看到兒子有如此的學習表現,于是就讓李價民試考寧波效實中學,結果一擊而中,就這樣李價民成了中學生,比起按部就班地一級級就讀,李價民足足跳了兩級。
李價民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效實中學就讀的。效實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創辦于1912年,效實之名,取自嚴復所譯《天演論》中之“效實”一詞。學校教學質量十分優異,各種科學課都實行外文教學,開辦短短幾年,就居于寧波公私中學之冠。當時上海圣約翰大學在考察了學校的教育質量后,于1918年與效實中學訂約,規定凡效實中學畢業生皆可“免試直入約翰大學正科”,由此可見效實中學辦學質量之高及其受信任的程度。到今天,效實中學依然是寧波市最為著名的兩所高中(另一所即鎮海中學)之一,聲譽卓著,辦學有自己的特色。李價民兄弟多人曾在該校就讀,可考證的情況是:大哥李偉民1925年初中第二屆畢業,1927年高中第一屆畢業;二哥李俠民1926年初中第三屆畢業(后在上海光華大學附中高中畢業,上海光華大學附中即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一附中的前身),是名列效實革命英烈的人物之一,效實中學80周年校慶時,旅滬校友贈給母校12位烈士銅板刻像,其中一位就是李俠民;五弟李健民1933年初中第十屆畢業(實際上是1927年入學效實,中間因病在家休養三年,1936年在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畢業);七弟李俍民1935年初中第十二屆畢業,1939年高中畢業,在校期間,曾被選為校刊《效實學生》主編,1935年就在??习l表了他的第一篇文學翻譯力作《他回來了嗎》;九弟李杰民1940年初中第二十二屆畢業,同年他就參加了效實中學由學生組成的共產黨支部,此后效實中學因戰爭停辦數年,杰民沒能在效實繼續讀高中。因為這層淵源關系,所以舉辦李價民九十和百年誕辰紀念會時,效實中學都派人專程參加。
李價民1927年效實初中第四屆畢業,1929年高中第二屆文科畢業。其就讀效實時,大哥和二哥也在那兒就讀,李價民得哥哥們照顧甚多。李價民和二哥住在一起,因當時年幼膽小,每晚去廁所都必將二哥從睡夢中喚醒,伴他同去,而性格溫和的二哥也從無怨言。

17歲的李價民,攝于1929年。
1929年從效實中學畢業后,李價民考取了上海光華大學。光華大學是現在的華東師范大學前身的一部分,其母體則是上海圣約翰大學。圣約翰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管理權由外國人把持。1925年,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南京路上外國人的槍擊,使幾十位中國學生倒在血泊當中。慘劇激起了上海圣約翰大學學生的無限憤慨,學生會決定與其他高校的同學聯手罷課。學生的罷課行動,獲得了圣約翰大學中國教授如錢基博、孟憲承等的支持,但是師生的罷課行動遭到了當時的外國校長的粗暴壓制和羞辱。激憤之下,500多位學生和17位中國教授毅然和圣約翰大學決裂,憤然出走,在上海交大和復旦不予接收的情況下,決定自辦大學。1925年6月,光華大學成立,其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學,匯集了一批大師級的教授。李價民到光華大學就讀時,光華大學創辦才不過五年的光景,但是這所學校當時已經幾乎是與復旦齊名的私立大學。李價民考入的是光華大學歷史系,而當時的系主任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建國后華東師范大學兩位一級教授之一(另一位是教育學家孟憲承)。順便提及的是,小李家父子二代實與華東師范大學有不淺的緣分。除了李價民就讀光華大學外,父親李琯卿曾經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學,而大夏大學是華東師范大學前身的另一部分,它是1924年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師生在上海建立的一所私立大學,其1929年后的校址就是現在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址。1951年,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在該校址合并成立新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即華東師范大學。
李價民就讀光華大學歷史系的情形已難查考,簡而言之,他在歷史系就讀期間,曾輟學兩年多,后復讀,但又很快主動放棄在光華大學歷史系的學業,于1934年考入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從零開始就讀。李價民在光華大學歷史系的學習時光雖然短暫,但是也打下了一定的歷史學訓練的基礎。他“文革”后曾試圖撰寫一部有關橫河小李家的回憶錄,但遺憾的是只寫了第一章“封建家族的前轍”。單從這一章來看,李價民確實表現出很好的歷史學研究的素養,文筆也非常出彩。對此他那作為大翻譯家的弟弟李俍民曾評價說,三哥的寫作近乎是太史公的筆法,并認為這與他光華大學歷史系的學習很有關系。如果李價民在歷史學方向專心發展,很可能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歷史學家,但是他的這種學術能力并沒有發揮出來,不過,以后教書生涯中,歷史倒是他教過的主要科目之一。
公開資料從來沒有提及的一件事是,在改讀中央大學體育系之前,李價民還曾報考過在南京的某所航空大學,這一說法來自於侃民的追憶。於侃民已說不清這所航空大學的名稱,實際上,那應該不是一所航空大學,可能只是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下設的航空班。李價民報考該航空班的時間,可能是在1932年之前,因為該航空班已在1932年獨立發展為“中央航空學?!辈⑦w址杭州筧橋。李價民應該是瞞著父母報考航空專業的,因為其雖順利通過了考試并被錄取,但之后卻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對這個三兒至為疼愛的母親方蟾卿,清楚在當時的時局下,報考航空專業意味著什么。其時父親李琯卿已患病在床,母親接掌家政大權,代表了家中的權威,面對母親的堅決反對,李價民也只好中途作罷,遺憾地放棄了自己的航空夢。李價民報考航空專業,或許是出于熱血男兒的報國心志,或者是出于對航空本身的興趣,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於先生在談及此事時,強調李價民報考航空專業是本身的興趣所至,於先生感嘆自己的丈夫興趣太廣泛了。確實,年輕時的李價民是一個玩性很重的人,他還沒有把自己的專業意向或興趣穩定下來,而是多方面試探和發展興趣。也是因為玩性重,所以李價民才會有就讀光華大學時輟學兩年和幾次變換專業的舉動,也正是因為玩性重,李價民才會在文體方面發展出那么多的愛好和特長。
其實,李價民幾次變換專業,不只表現出其專業意向不定或興趣多元的特點,更凸顯出一個熱血青年的家國關懷。這一點在他改讀中央大學體育系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對體育本身的興趣,但直接的動因是受到1934年在菲律賓舉行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鎩羽而歸這一社會事件的刺激。遠東運動會是亞運會的前身,創辦于1913年,中國是發起國之一并參加了1913年至1934年的歷屆運動會,但總體戰績每況愈下。在1934年最后一屆運動會上,日本人幾乎獨霸體壇,而中國選手成績多不理想。例如在田徑比賽中,日本得分最多,菲律賓第二,中國墊底,未獲一項獎牌,甚至連進入前四名的都很少,為此中國代表團遭到了諷刺和侮辱。而更為屈辱的是,這屆運動會被政治事件蒙塵,變成了中日政治斗爭的舞臺。日本堅持要把偽滿洲國拉入遠東運動會,處心積慮地想借此讓偽滿洲國獲得國際承認。中國代表團雖多次抗爭,但東道主菲律賓不愿開罪強國日本,最終同意了日本提出的方案。為表示抗議,中國代表團宣布此后退出遠東運動會,遠東運動會亦就此停辦。
中國體育代表團鎩羽而歸并受到屈辱的消息傳至國內,激起國內各界的強烈憤慨,并進而極大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忱。該事件同樣讓血氣方剛的李價民的內心經受了一次強烈的沖擊,并喚起了其體育救國的愿望和心志,其轉學體育的抉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的。其實,李價民轉學體育,恐怕也是受了當時的體育救國論的影響。體育救國論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的一種社會思潮和學術討論。當時面對民族危機,各種救國的口號頻出,其中“體育救國”的口號更是響亮?!绑w育救國”的口號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針對“東方病夫”或“東亞病夫”這個強加給中國人的稱號的一種情緒和理智上的回應?!熬乓话恕笔伦兒?,國人的“東亞病夫”恥辱感日益強烈,體育在民族危機和民族情緒的刺激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由體育而強身,進而強軍、強國并抵御外侮,這之間的邏輯關系,作為民族救亡圖存之道日益被國人認知和認同。中國體育代表團折戟遠東運動會的事件,是進一步激發中國人體育救國的愿望和熱情的導火線,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成了像李價民這樣的眾多熱血青年的共同心愿。以后李價民任辛成中學校長,跟人聊到體育的意義,還專門提到這次遠東運動會事件對他的影響。
不過,據八妹李偀民的說法,李價民之所以改學體育,還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五弟李健民的影響。李健民也是體育健將,他是小李家得過體育獎牌的第一人,獲得過1934年全省運動會的萬米賽冠軍,他捧回家的紫銅獎牌,不僅使全家驚喜,也讓當地好些青年人羨慕。
李價民1934年進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學習。中央大學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最高學府,是高等學校體育教育領域的領頭羊,無論在設施設備、師資力量、教學模式還是教學內容上都處于當時國內的領先水平。當然其招生要求也是最嚴格的,錄取標準相當高,李價民能被錄取,足見他的運動水平著實不俗。據不完全統計,中央大學體育系歷屆畢業生相加不過240余人,這些學生后來多成為中國體育界的精英人物。李價民在中央大學的同學和朋友已知有劉漢明、吳之仁和徐銘完等人,其中劉漢明后來在中央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體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任教,吳之仁后曾留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并獲碩士學位,是原上海體育科研所研究員。李價民大學畢業后也曾在高校擔任體育教職,如果李價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很可能也會成為卓越的體育教育家,不過其后來中斷大學教學生涯,因緣際會在中學教育管理領域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貢獻。對于李價民在中央大學的求學過程,李偀民了解得多一點,因為她當時隨著三哥在南京就讀中學,但可惜李偀民記錄不多。據她所講,在人才濟濟的中央大學,李價民的體育成績雖然出色,但并非是最好的,不過,他以其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組織能力,成為班級內絕對公認的領袖。在足球場上,李價民也是球隊的靈魂人物,司職中大足球隊守門員一職。后來中大的同學在他們的紀念冊上題詞,有“模范青年”和“青年楷模,君可當之無愧”等美譽,其人格魅力折服眾人,由此可見一斑。

國立中央大學就讀時期的李價民(后排右五)與同學的合影
在中大,李價民接受了系統的體育教育并多有擅長,他最厲害的項目是“三鐵”,即鐵餅、鉛球和標槍,因而被譽為“三鐵大王”。李價民去世后,其曾在辛成中學的同事沈華振查到了一份資料。資料記載,1935年,還在中央大學就讀的李價民曾代表民眾組,參加在杭州舉辦的浙江省第一屆運動會,參加了鐵餅、鉛球和標槍項目,在每個項目上都獲得了好成績,這就是“三鐵大王”的由來。沈華振是李價民在辛中校長任上引進的一位體育教師,李價民是沈華振體育教育生涯的引路人。1951年,當時沈華振還是上海體育學院的學生,一次,他應在鎮海教書的親戚邀請加入籃球隊參加鎮海舉辦的運動會,籃球隊在他的帶領下,取得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之后沈華振參加寧波地區和浙江省的三次運動會,都取得了好成績。李價民一直關注著這個優秀的小伙子,省運動會一結束,就找到了沈華振,邀其來辛成中學任教。沈華振對李價民相知甚深,他退休后曾協助編寫《鎮??h志》中的“體育篇”,因此他看到過記載李價民參加浙江省運動會的資料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的。不過,不知資料有誤還是沈華振的記憶有誤,他的說法和事實可能略有出入。民國時期浙江曾舉辦過六屆運動會,第一屆運動會是在1930年舉辦的,最后一屆是在1948年,1935年舉辦的是第四屆運動會。所以,李價民在1935年參加的應該是浙江省第四屆運動會而非第一屆運動會。不過不管怎樣李價民“三鐵大王”的名號是貨真價實的,后來李價民執掌縣中,這三個項目也被引入縣中來,縣中每年舉辦運動會,都將鐵餅、鉛球和標槍作為傳統項目保留下來。
李價民在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連續就讀三年,但又被迫中斷了學業。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日本法西斯的鐵蹄猖狂肆虐,直接威脅到南京,于是,當時的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決意西遷到重慶。其實早在1935年,羅家倫就有先見之明,他預感到中日必有一戰,于是命人趕制了900口大木箱,以備搬遷之用。戰事逼近南京,國立中央大學4次遭敵機轟炸,羅家倫緊急通知正放暑假的學生返校,宣布全校西遷重慶。1937年10月中旬,中央大學文、理、法、農、工、醫、教育七個學院的新老學生1500余人,教職員工1000余人,連同家屬在內,共約4000多人,由漢口分批乘輪船赴渝。但是這時的李價民,顧念到家庭,并沒有隨校踏上漫漫西遷路,而是選擇再次輟學回鄉。古語說小亂避城,大亂避鄉,在各地讀書的其他兄妹也都因戰爭原因失學回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