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識結構演化分析的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
- 單鵬
- 2890字
- 2020-08-14 12:23:3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又稱為企業家精神,是極為稀缺的社會資源。21世紀以來,創業活動的蓬勃興起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全民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了主旋律。有研究認為,創業精神不僅對企業至關重要,對一個國家來說,它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優勢。創業推動了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是社會變化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動力;創業提供了一種使信息技術向產品和服務轉化的機制;創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創業是經濟改革的來源,是經濟部門迅速增長的發動機和社會部門迅速增長的推動力。總之,創業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經濟形態之一。
創業熱潮興起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的轉型。20世紀80年代之前,企業管理多數是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由于工業社會管理范式強調的是秩序性、連續性、穩定性,因此必然會出現官僚化管理體制。隨著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整個社會迫切需要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企業既要創造滿足社會需求的新方法,又要創造新的需求,這就必須進行傳統管理轉型。
創業管理屬于企業管理活動范疇,但又明顯區別于傳統的企業管理。傳統管理通常面對的是既有企業在運營中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它致力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取得組織績效的最大化,是單一的、確定的、靜態的管理;而創業管理則需要從創意開始,在面臨資源缺乏和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時,創造性地運用包括管理理論在內的多學科理論知識,深入研究、分析和把握市場規律,整合各項資源,創造出新的社會財富。因此,創業管理是一種綜合性、創新性、動態性的管理,是一項更加復雜、更具挑戰性的管理工作。
一直以來,人們把個人的稟賦看作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個人的稟賦不是最為重要的,甚至提出了創業是可以管理的觀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他指出,個人天賦并不是最為重要的,事實上創業也是一種有組織的系統工作,是可以組織的。從某一層面上說,創業活動其實就是一個機會,是企業與環境互動,為完成某一目標所經歷的整個過程。客觀上說,透析了解這一觀點,對于更好地進行管理創業活動是會有很大幫助的。正因為這樣,這一觀點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及全球管理領域的廣泛關注。
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作為創業管理中的核心概念,對創業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很早就被創業管理和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者所重視。隨著創業研究從個體層面向組織層面的不斷轉化,對創業導向的研究也漸漸地超過了對公司創業本身的研究。截至2014年,用詞條“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在ABI/INFORM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有367篇學術文章涉及了創業導向的概念,其中發表于2008—2014年的有324篇。與之形成對比的詞條“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即公司創業)在檢索時得到了343個結果,其中僅有108篇文章是發表于2008—2014年的。盡管創業導向根植于公司創業的大框架下,但從檢索結果看,在創業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轉向為對創業導向的關注。
有關創業導向和企業家精神的關系問題,Lumpkin和Dess于1996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有詳盡的闡述。具體來說,企業家精神描述的是一種新進入(new entry)的概念,包括進入一個新市場、提供一種新服務、創辦一家新企業或者全新改造一家原有的企業,它重點闡述的是創業的內容;創業導向強調的是如何通過新進入的策略(strategy)、程序(process)、態勢(posture)來抓住市場機會,重點闡述的是創業的過程。
創業導向作為創業企業的一系列決策過程(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先行性、自治性、競爭侵略性),被認為是影響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研究背景下所得到的結果卻存在較大的分歧。并且與其他成熟學科相比較,對創業導向的研究還缺少對本身知識演化的自省(introspection)研究。作為一個與其他眾多學科交織的新興研究領域,對創業導向知識結構的研究有助于找出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從而更好地指導企業利用創業導向來取得創業的成功。基于此,本書試圖從創業導向的知識結構演化入手,分析其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
二、問題的提出
創業導向這一新興概念的產生是為了描述創業企業在創業過程中一系列具體的戰略決策過程。與其他新創的潛在構念(latent construct)一樣,創業導向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研究者的廣泛認同。主要的分歧首先集中在創業導向代表的是一種傾向的(dispositional)概念還是行為的(behavioral)概念。例如,Pearce等把創業導向定義為一系列相互聯系但又有所區分的行為,這些行為體現了組織的風險承擔性、創新性、先行性、自治性和競爭性。其次,創業導向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其學科發展極大地受益于與其他學科的交織與融合。然而這種學科的重疊也會使其自身缺乏獨立性。許多學者將創業導向的研究成果發表于一些綜合性的期刊而不是本學科的專業期刊。而且模糊的學科研究范圍,會使得學科獨有的理論模式和研究工具被其他競爭學科分享,最終導致雖然存在創業導向這一研究領域,但“這個領域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這個研究領域的前景如何,什么樣的條件有助于該領域更好地發展”等問題長期存在。再次,創業導向作為創業企業的戰略選擇被學術界一致認為是影響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然而具體是怎樣影響的學術界還存在著許多分歧。有學者認為,如果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不是魯棒性(robustness),那么單純地強調創業導向可能并不會增加組織的創業績效,反而會浪費組織過多的資源。基于以上論斷,本書提出并試圖回答如下問題。
1.創業導向概念的本質內涵、外延及其維度是什么?
由于創業導向屬于創業學中新興的研究領域,其所表述的創業現象在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從而導致學術對話中的分歧。研究者經常會發現某一研究中所表述的創業導向并不是他們所理解的創業導向的含義。此外,內涵的模糊導致對創業導向所包含的維度也存在分歧。以Covin和Miller為代表的用三個維度來表述創業導向的學派和以Lumpkin為代表的用五個維度來表述創業導向的學派,長期以來都各執己見。本書希望通過文獻的梳理來明確創業導向的內涵及其邊界,這是進一步探索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影響機制的基礎,也是創業導向繼續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所必要的條件。
2.創業導向理論的知識結構及其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雖然對創業導向的研究興起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卻已經與眾多其他學科知識所交叉,包括戰略管理、知識管理、市場營銷等。正是這種跨學科的屬性,導致了創業導向知識結構的極度復雜性。目前尚沒有研究試圖對創業導向的知識圖譜進行描繪,這就使得創業導向的研究無法像其他一些成熟的學科一樣進行知識的有序演化。因此,通過對創業導向知識結構的研究,找出創業導向發展過程中重要及核心的研究成果,并描述及刻畫出這些成果在創業導向知識結構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方式,從而清晰地呈現創業導向的知識演化過程,就很有必要。
3.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作用機制有哪些方面,是如何影響的?
研究創業導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創業導向所描述的戰略決策過程的分析來探索其可能對創業績效產生影響的機制。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綜合的過程,而不單單是一般理解上的簡單的、線性的過程。因此,創業導向對創業績效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有助于創業企業更好地尋找著力點,從而提高創業績效,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