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國時期的共同過失犯罪立法史考察
在辛亥革命之后,新中國成立之前,關于共同過失犯罪的立法規定,經歷了“全面肯定→部分肯定→不置可否”的過程。具體而言,1912年頒布的《暫行新刑律》全面肯定了包括過失共同正犯、過失教唆犯、過失幫助犯在內的共同過失犯罪,甚至將過失地助成他人故意犯罪之實現的情形也準照過失共同正犯處罰;1928年的《中華民國刑法》(史稱《舊刑法》,以區別于1935年的《中華民國刑法》)只肯定了過失共同正犯;而1935年的《中華民國刑法》(史稱《新刑法》)則只對共同正犯做出規定,但沒有明文限定其主觀形態。這一立法變遷是當時中國內憂外患、西學東漸這一時代背景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也飽含了當時的立法者、司法者以及學者對過失共同犯罪這一前沿問題的思考。圍繞共同過失犯罪這一立法規定,產生了大量的學說。必須說,這些學說不僅對于今日研究共同過失犯罪這一主題,發揮著作為珍貴史料的作用,同時對于促進我國當前共犯理論的發展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本章旨在考察上述三部刑法典關于共同過失犯罪的相關規定以及由此產生的學說狀況,以期刻畫出當時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尤其是過失共同正犯這一法概念所針對的法現象及其對今日研究共同過失犯罪這一主題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