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公眾家族史的建構

微課
線上講義
一、家譜是中國的特產
你們有聽過或見過家譜嗎?家譜是個什么東西呢?家譜是記錄同姓宗族世系和事跡的圖籍。本質上說,家譜是家族檔案。為什么會有呢?這和中國的家國體制是有關的,我們古代國家體制核心,叫家國體制或者叫家國同構。什么意思呢?上到政府,下到地方,都是家族形態的。家族的管理需要檔案,這就是家譜。
家譜怎么來的?家譜跟世系和家族傳承是有關系的。誰最早需要家譜呢?帝王。等到出現家族世襲制以后,因為他的兒子是要繼承皇位的,所以生下來以后必須要有記錄,來證明這個兒子是正宗的皇室血脈。最早是皇帝家族要家譜,后來慢慢往下走,貴族也要家譜,然后士大夫也要家譜,最后,普通家族開始編家譜。
家譜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前期夏商周到隋唐五代這段時期,我們把它稱之為官譜。特點是世系圖,基本上是譜牒。宋以前處在竹簡和卷軸時代,所以這個譜系圖很長,可以連下來。宋元以后,家譜進入另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把它稱之為私譜。它是士大夫家族編的一些譜。宋元以后,進入印刷時代,那個時候主流方式是一本本的書。所以宋元以后家譜越來越復雜,不再像以前的譜牒,譜系圖之外還增加了傳記,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宋以后的譜牒越來越復雜。我們去看一些好的家譜,體例分成十多類甚至二十多類。隋唐以前的家譜,看不到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家譜主要是宋元以后的,尤其是明清。宋元留下來的家譜已經很少,明代也不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多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據《中國家譜總目》統計,我們以前編過的家譜,有記錄的數量超過7萬部,現存52000多種,數量還是很大的。家譜的收藏都是家族圈內部收藏的,“文革”后家譜大部分集中到公共的圖書館里,比如上海圖書館收集的家譜數量全國第一,寧波天一閣收藏的家譜也很多。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私人收藏家,如慈溪收藏家勵雙杰,家里收集了很多家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為他出版了《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匯刊》。
今日很多地方都在續修家譜,多是照著古人的大家譜來編的。這些大家譜可能還有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編纂成本過高,續修太過麻煩。第二是史料征集機制較為被動。第三是編纂單位過大。第四是譜系圖缺陷大。第五是傳記資料過少,歷史人物信息量過少。
二、新修小家譜的意義
范素素說:“從圖騰時代到神權時代,不可能有個人寫作家史。皇權時代的歷史,準確講就是一部帝王家史。……我們現在寫作家史,是人類進入人權時代,人權本性得到重視的體現。”
我們今天看一下小家譜編纂有什么意義。很多人會說,家譜,寫它干嗎,吃飽飯了沒事情干。我可以告訴大家,編家譜真的得吃飽飯才會干,肚子沒有填飽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這項活動的。今天為什么要提倡修家譜,至少有這幾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沒有家譜就沒有家族歷史,沒有完整的家族傳承。生活世界的傳承,一般不會超過三代,父親只能了解爺爺的中年和晚年,孫子孫女只能了解爺爺的晚年,越到后面了解的東西越少,會出現記憶遞減現象。如果沒有記錄下來的話,我們的記憶不會超過三代,三代以上的東西什么都不知道,文本可以解決生活世界記憶不能長久保留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家譜。沒有家譜,這個家就沒有歷史,你就會搞不清楚,這個家從什么地方來。
第二,家譜可以讓祖宗與后代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家族的老祖宗會離開人世間,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活人的世界,離開地球的祖先是不在生活世界里面的。但是,家譜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整個家族祖先的事跡容貌都放進一本書里面,這樣我們就要構建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個家譜就是我們整個家族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是一個精神家園。
第三,寫家譜是家族歷史文化積累的開始。我經常跟大家說,你這個家再有錢,官做得再大,但是如果沒有形成文本記錄,在以后的歷史上是沒有影子的。我們雖然考上了大學,好像有文化了,如果沒有進入文本世界的話,這樣的文化是看不見的。在生活世界,除了發家致富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事,等我們富有以后還要做家族文化建設。現在很多省市都在做文化建設工程,家譜就是我們家族的文化建設工程,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希望大家來做。家譜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希望能把這個傳統保存下去。
三、小家譜編纂的基本原則
古人編的家譜是以宗族為單位的,我把它稱之為“大家譜”。今天除了可以繼續編大家譜外,更提倡大家編“小家譜”。這些小家譜,可以是三代的,也可以是五代的,這樣操作起來比較容易,每個人都可以做。怎么做呢?我們要注意這么幾條原則。
第一,要編纂小家譜。
第二,修譜格式要簡化。以前修家譜有一套體例,如果不懂是不會寫的,今天可以更加簡化一點。2008年,四川有一個叫閻晉修的先生,他從我們經常填寫的表格中得到靈感,發明了一種表格式的家譜。它是一本書,模板式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只是,這個還是比較麻煩的,因為完全是手工的,比較適合不懂電腦的老年人。如果年輕人、中年人懂電腦的話,我更提倡電腦化設計的家譜,我們按照一定格式,直接在電腦里做,那樣的話,編修、排版、印刷,可以一步到位,更加方便。
第三,男女方家族均可立譜。在大學生中推廣小家譜的時候,有人會說,我對爺爺家族不太了解,反而對外公家族比較了解,怎么辦?那我會跟他說,你可以寫你的外公家族,也可以寫你的爺爺家族,男女方兩個家族都是可以來立譜的。
第四,根據始祖籍貫確定詳細譜名。家譜總是有名字的,稱為某地某氏家譜。今天很多人住到城里,與農村的爺爺奶奶之間有距離。在修家譜過程中,這個地名怎么來弄,是現在居住的城市還是以祖籍命名呢,他沒法定下來。我后來想了一下,還是根據古人三代或者四代為譜的規則,我們是根據你現在可考的祖先是什么籍貫,就用祖先的籍貫來作為家譜名。
第五,女兒要上譜。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出嫁的女兒即姑姑家,屬外姓人員,是親戚關系。所以,傳統大家譜是不允許嫁入外姓的女兒家族成員進入家譜的。今日的小家譜,規模小,可以靈活處理。尤其是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女兒,自然不能再遵循傳統的習慣,否則近半數中國家庭將無后代。不管如何,也盡量不要去破壞家譜的同姓原則。因為女兒是同姓,所以只要改變一下傳統的“男前女后”排列習慣,改為“女前男后”排列即可。具體地說,在譜系表中,姑姑名字放前面,姑夫名字放后面。在小傳排列中,姑姑家族成員放在姑姑一代中。其格式是,先列姑姑小傳,中為姑夫小傳,后為姑姑子孫小傳。因為姑姑的子女屬外姓,所以不能編入同姓子女中。譬如姑姑屬第二代,則姑姑子女小傳也放在第二代,而不能編入第三代,那會混淆家譜的同姓原則。
第六,要照顧直系與旁支。小家譜會涉及編纂者的堂兄弟,有的人偷懶,就只寫直系一支,建議旁支即堂兄弟這些也要寫進去,這樣的小家譜才接近于古人的家譜。
第七,要靈活處理配偶的變化。有的人會離婚再婚,或者前一個配偶死后又找了一個,譜系表該怎么做?要做一些靈活的處理,有子女的,譜系圖要單獨列出來;沒有子女的,譜系圖里可省略,在后面小傳中提一下即可。
第八,人物信息量要大。今天家譜編纂,傳記量要大。我設計了大傳和小傳兩種體例,凡是譜系圖中出現的人物都要立小傳,重要人物還可以用大傳來寫,這樣就解決了傳統家譜人物信息量過少的問題。
四、小家譜體例
我提倡大家編小家譜,那么怎么做呢?我這里設計了一套體例。文檔名與譜名相同,× ×(省)××(市縣區)××(鎮或街道)×氏家譜,以前我們叫某氏家譜,但是放在全國范圍里,空間單位太大,不便檢索,所以主張家譜的名字可以長一些,這樣是什么地方的家族就比較好檢索。
家譜的體例有一下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是修譜緣起,就相當于前面的一個序言,內容可以寫一下本次修譜原因、經過和一些說明。
第二是姓氏源流,比如某姓在全國范圍是怎么來的,重點介紹自己這一支是怎么遷過來的。
第三是宅第變遷,看一下這個家族的住房是如何變遷的,你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展示,當年的老房子是怎么樣的,現在的新房子是怎么樣的。沒有照片的,可配相似圖或草畫圖。除了照片,也要配文字,加以說明。
第四是譜系世表,就是我們以前常見的譜系圖,譜系圖以前都是手工的,今天可以用電腦格式來寫,在Word里是有這個格式的。這個譜系圖弄好后怎么排列,除了直系外,建議旁系也要寫出來,每個格子內寫名字。其順序:丈夫寫前、妻子在后;如果有姑姑的話,那么姑姑放前面,姑夫放后面。譜系圖的排列,弄到后來字體會變小,所以最后框子里面的字體,要人工地設置一下,一般六號或小五號就可以了。這一部分,最新的方式可以用圖像來做,這種方式更加直觀。
第五是家族小傳。建議譜系圖出現的人物每個人都寫個小傳,這個小傳寫些什么東西呢?小傳格式:×××,(1931.3.5—),稱謂,生肖,身高,血型,家庭地址,學習的經歷,結婚的時間,工作的經歷,性格的特征,甚至一些生活事跡,這是每個自傳的寫作格式。注意要用第三人稱,不要用我們生活世界常用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種代詞。小傳弄好以后怎么排列,可以按照一代代排列,如果這個定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順序排下來,每一代里都有爺爺、奶奶,還有小爺爺、小奶奶,下面都是以此類推。姑姑也是這樣,姑姑放前面,她的丈夫放在后面,其子女在小傳里,可以做附錄形式,不要加附字,你就寫在姑夫事跡的后面。除了自己的直系之外,盡可能地也要寫出旁系即叔伯后裔,可能的話每一個人的傳記配備一幅照片。
第六是家風故事。2015年以來,在國家領導人倡導下,全國各地重視家風家訓建設,所以各家族也要重視家風故事提煉。可在家族人員事跡中提煉出幾個能傳遞正能量的故事。
第七部分是家族大事記。就是這五代人一百年歷史里面發生的大事,按時間順序來排,譬如說1905年什么事,1965年什么事情,2000年什么事情,某某人什么事情,某某人出生、過世這樣的事,也一年一條排序。這個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的,不是按照人來排的。有的人不太熟悉,會按照人來排。按照時間順序,即按整個家族綜合來排列。什么是家族大事?所謂家族大事是決策性大事,比如說高興的事,或者影響很大的事,比如他的出生、他的過世、他的結婚、他的學習、他的工作、他的遷移、他獲得的榮譽等,這些都可算大事。
第八是家族簡史。這一部分很多人一開始的時候不太搞得懂,家族簡史寫什么東西,家族簡史,不是全國的大家族,而指的是你那個小家族。內容是根據你前面的人物小傳大事記,根據大事記的順序排列,當然沒有那么細,把整個家族一百年的發展過程,用宏觀的視角勾勒一下,大概有幾百個字就可以了。
第九是詩文選萃。你可以選擇一部分家族成員創作的詩文,少的可以直接收上來,太多的可以列個目錄,××發在××地方。
最后是附錄:親戚錄,可寫與本家相關的親戚事跡。
五、小家譜編纂程序
小家譜體例定好后,該怎么做,可能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日積月累。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從容易的先做起,比如家族源流應該是容易的,你可以在網上搜集資料。然后做譜系圖。再接下去是人物小傳、大事記,后記放在最后來做,這樣基本的程序就出來了。家譜應該講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東西,很多人沒做過,不知道怎么做,就會有一種畏難的情緒,我這邊提出兩個原則,除了由易到難,還有日積月累。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有空的時候做一點,這樣日積月累,很多事情就能夠做好了。容易的先做,難的后做,這樣就可以做出來。
第二,編纂者要扮演主編的角色,做好與家族成員的合作,比如說我們做個人史,基本上自己就可以解決,家族史涉及家族成員,這個家族少的有十多個人,多的有幾十號人。所以,一個人是做不成事情的。那么你呢,就要發動家族中很多人來幫忙,你干什么?你就扮演主編的角色,協調、組織、指派某某人做什么事情。這樣,發動整個家族群策群力,家譜就可以做出來了。所以角色要定位好,你是個主編,不是樣樣事情都要你去做的。
第三,要充分利用檔案資料和口述資料。編書當然要資料,資料以前靠檔案,家族檔案可能也有一些,譬如說老照片,還有各種各樣的證書,但是涉及整個家族的其他文字可能不會太多。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口述史的發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你就用口述史的方式來搜集資料,你找家里的那些老人聊天,聊的時候旁邊擱一個手機,一邊問然后就把它錄下來,錄下來以后整理成稿,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最后一點,要注意技巧。要不斷補充新材料,在家譜的編纂過程中,要注意編排技巧,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文字的校對,還有一些細碎的東西要注意。修好后,家譜也不是擱在那,要不斷續修的。用電腦就比較好,方便修訂,所以我們提倡在電腦上做家譜。
總體來說,公眾家族史,基本上是民間的家族的,歷史上政府都是不管的。特別是宋元以后,基本上體現了民間老百姓的歷史,所以當然要老百姓來寫。家譜的整個趨勢就是大眾化,所以在未來,小家譜的編纂會越來越多。從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家族的成長過程中,家譜和家族文化的建設會越來越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