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研究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及特征

一、相關概念辨析

在研究教師專業化內涵前,有必要先界定“職業”和“專業”的概念,以及職業與專業的關系。

(一)職業的概念

在中文里,從詞義學的角度分析,“職業”一詞是由“職”和“業”兩字組合而成的。“職”字包含著責任、工作中所擔當的任務等意思;“業”字包含行業、業務、事業等意思。《現代漢語詞典》將“職業”解釋為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對于“職業”的學術定義,各種不同學派的專家和學者著眼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闡述了對于“職業”的不同理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觀點。

1.社會學家對職業的定義

美國社會學家泰勒在其《職業社會學》一書中指出:“職業的社會學概念,可以解釋為一套成為模式的與特殊工作經驗有關的人群關系。這套成為模式的工作關系的結合,促進了職業結構的發展和職業意識形態的顯現。”

美國社會學家塞爾茲認為,職業是一個人為了不斷取得個人收入而從事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特殊活動,這種活動決定著從業者的社會地位。日本社會學家尾高邦雄認為,職業是某種一定的社會分工或社會角色的持續實現,因此包括工作、工作場所和地位。

我國學者吳國存綜合以上觀點,將社會學的職業含義概括為:第一,職業首先是一種社會位置,個人取得這種位置的途徑可能是通過社會資源的繼承或社會資源的獲取。但是,職業不是繼承性的,而是獲得性的,是個人進入社會生產過程之后獲得的。第二,職業是已經成為模式并與專門工作相關的人群關系,或者說是已經成為模式的工作關系的結合。它是某種從事相同工作內容的職業群體。第三,職業同權力密切相連。一種是擁有壟斷權,每一種職業(群體)的社會分工,都有自身的位置和作用,是別人對他們的依賴,對他們的需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對他人的權力,而且總要維持這種權力,保持自身的壟斷領域;另一種是經濟收益權,任何一種職業(群體)憑其被他人所需要、所依賴,獲得經濟收入。第四,職業是國家授予和認可的。任何一種職業,必定為社會所承認,職業的存在有法律效應。

2.經濟學家對職業的定義

日本勞動問題專家保谷六郎認為,職業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為了生活而連續從事的活動。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所謂職業,是指人們從事的相對穩定的、有收入的、專門類別的工作。職業是人的社會角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另有學者給職業以如下定義:職業是勞動者足夠穩定地從事某項有酬工作而獲得的勞動角色。

經濟學上的職業概念更強調職業的經濟特殊性。人們從事某種職業,必定從中取得經濟收入。換言之,勞動者就是為了不斷從中取得收入,才較為穩定、長期地從事某一項社會分工,從事該項社會職業的。沒有經濟報酬的工作,即使其勞動活動較為穩固,也并非職業。經濟學家同時也認同,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社會分工體系中勞動者所獲得的一種社會勞動角色。

3.職業的特征

雖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對職業概念的分析各有側重,但他們都涉及了職業的三個最重要的特征。

一是經濟特征。從個人角度看,人們從事特定的職業,必然從職業勞動中獲得經濟報酬,以達到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說,職業是個人獲得經濟收入的來源,是個人維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從社會角度看,職業的分工是構成社會經濟制度運行的主體,職業勞動創造出社會財富,從而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是社會特征。職業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每一種職業都體現了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職業崗位上為社會整體做貢獻,社會整體也以全體成員的勞動成果作為積累而獲得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三是技術特征。任何一個職業崗位,都有相應的職業要求,而要完成職業崗位的職責要求,必須具有特定的知識和技能。所有的職業崗位都對任職者的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專業技術考核證書、上崗培訓合格證、專業工作年限等有具體規定,只有達到職業崗位的起點要求才能上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為職業下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職業一般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以獲得物質報酬作為自己主要生活來源并能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會分工中具有專門技能的工作。

(二)專業的概念

專業,目前有兩種意義上的理解,一種是教育學意義上的,主要指學科分類(speciality),如中文學科專業;另一種則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指專門職業(profession)。本書的“專業”則特指后一種。

1933年,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和威爾遜在他們的經典研究《專業》一書中,首次為專業下定義。他們認為:“所謂專業,是指一群人在從事一種需要專門技術的職業,是一種需要特殊智力來培養和完成的職業,其目的在于提供專門性的服務。”臺灣師范教育學會.教育專業[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2.

鄭肇楨對于專業內涵的認定可以概括所有觀點,即專業具有八大特征:(1)有極重要的社會功能;(2)有相當的工作難度及復雜的技巧;(3)工作者常需解決新的問題;(4)需有一套在工作時的道德守則以自律;(5)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并且只在高等學府中或在相同的水平上才進行學習;(6)工作者必須有若干決策自由,以應付常規以外的事態;(7)工作者要有嚴謹的組織,以制定工作之應有標準,包括工作條件及應負之責任;(8)由于受較長時間訓練及負相當責任的影響,故其享有的社會地位及待遇,都比一般職業要高。鄭肇楨.教師教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8.

(三)職業與專業的關系

通過對職業和專業的概念分析,從社會分工與職業分類的角度看,職業是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分工,是謀生的工作;專業又可稱為專門職業,是社會分工、職業分化的結果,是社會分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達到一定深度的表現。專業高于職業,專業更強調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精神,而職業只是一種謀生手段。職業的本質在于“重復”某一個行業的基本操作行為,并不需要過多的“心智”勞動。專業的本質卻在于不斷改進、完善和創造。一般來說,從事專業化勞動的群體多為腦力勞動者。他們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理論、專業素養和專業精神。梁麗珍,馬麗君.大學體育教師專業化的內涵、標準及實現途徑[J].考試周刊,2008(23):13-14.

(四)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

1.教師專業化

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含義包括:第一,教師專業化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準,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第二,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內容和措施。第三,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師專業化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陳永明,朱益明,胡章萍,等.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8.

2.教師專業發展

一般來講,按不同的構詞方式,漢語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教師專業·發展”,按這種構詞方式,“教師專業發展”可能被理解為教師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一門專業,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另一種是“教師·專業發展”,按這種構詞方式,“教師專業發展”則被理解為教師由非專業人員成為專業人員的過程。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研究者一般是采用后一種構詞方式來理解的。

3.聯系與區別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化”這兩個概念,在不同的研究文獻中,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研究者較為統一的認識是,“就廣義而言,兩個概念是相通的,均用以指加強教師專業性的過程。當將它們對照使用時,主要可以從個體、群體與內在、外在兩個維度上加以區分,教師專業化主要是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而教師專業發展則是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的提高”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08.

“教師專業化”更多的是從社會學角度加以考慮的,“教師專業發展”則更多的是從教育學的維度加以界定的。從“教師專業化”到“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變化或話語的轉變,還反映了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兩個轉向,即由教師群體專業化轉向教師個體專業化和由教師被動的個體專業化轉向教師積極的個體專業化,即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化”體現的是一種教育思想或思潮,是一種教育制度;而“教師專業發展”則包含的是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是一種具體的實踐過程。陳新文.論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特征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國內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第二類是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教育);第三類認為以上兩種含義兼而有之。我國學者傾向于把教師專業發展理解為教師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2-224.

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指教師個體專業性發展,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從專業思想到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心理品質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展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師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征

一是過程性。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過程,職業專業準備、入職專業輔導和在職專業提高都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二是專業性。教師專業發展是最后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是職業趨近專業的過程。

三是發展性。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積極的、持續的發展,是從職業新手到專家的趨勢,而不是消極、間斷向度下的變化狀態。

四是立體性。教師專業發展有不同側面和不同等級,包括專業理想的建立、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發展和專業自我的形成等專業維度的具體內容。

三、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特征

(一)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通過上述對教師專業發展概念的探討,可以推演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從教師個體內部維度探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指高職院校教師個體專業性發展,是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從專業思想到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心理品質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展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師的過程。

從教師個體外部維度探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則是促使高職院校教師成為專門人員、提高其專業地位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成為專門職業,即以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的專業標準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使高職院校教師從非專業人員或半專業人員轉變為專業人員的過程。劉育鋒.論職教教師的職業屬性[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33-35.

(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征

一是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師職業的根本屬性,是所有類型、所有層次教師專業發展必須具備的屬性。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建立在教育性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知識,并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以符合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二是知識性。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與學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活動,作為高等教育其中一種類型的高職教育自然也具備這一特征。高職院校教師雖然不像研究型大學教師那樣主要以探索未知知識為目的,教學中不是主要傳授那些“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的知識,但其傳授的知識、研究的內容仍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高深、專門知識”,以符合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性”的要求。

三是職業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強調校企合作,培養過程突出實踐導向、工學結合,課程結構和內容強調應用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具備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了解行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企業生產的基本流程,能夠指導學生職業實踐,以符合職業技術教育的“職業性”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教育性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規定,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根本屬性;知識性是高等教育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層次教育教師職業的根本屬性;職業性是職業院校教師——自然也是高職院校教師區別于其他類型學校教師的根本屬性。因此,教育性、知識性和職業性三者的交集才是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方向。其中,作為類型特色的職業性又決定了教育性和知識性要具備職業性的特征,如:高職院校教師要把握職業教育規律,能夠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設計并有效地開展教學;高職院校教師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應以技術知識為主。王琪.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向度[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4(5):212-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嵩明县| 青龙| 正阳县| 通州区| 鄂伦春自治旗| 漯河市| 田东县| 安乡县| 昆山市| 呼玛县| 嘉义县| 丹江口市| 定陶县| 贡觉县| 伊金霍洛旗| 正镶白旗| 城固县| 西平县| 宜黄县| 财经| 拉孜县| 汪清县| 招远市| 青岛市| 龙口市| 阿巴嘎旗| 涞源县| 昭苏县| 新丰县| 胶南市| 东乌| 池州市| 个旧市| 克东县| 色达县| 新营市| 绥棱县| 万宁市| 阜新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