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教育:大學的聲音
- 林偉連
- 10046字
- 2020-06-05 17:12:55
2.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的興起,與當前中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并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邁向工業4.0這一時代趨勢密切相關。
(1)國際產業轉移與“三大紅利”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中央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見圖2-1)。

圖2-1 1978—2012年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曲線
資料來源:改革開放35年 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2013-11-07)[2018-04-13].http://www.gov.cn/jr2g/2013-11/07/content_2523576.htm.
由圖2-1可知,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18942億元,整整增長了141倍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從1978年的381元增長到2012年的38420元,也增長了近100倍。
改革開放35年來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比1978年下降28.4個百分點。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臺和21.5輛。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耐用消費品變動情況如圖2-2、圖2-3所示。

圖2-2 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耐用消費品變動情況

圖2-3 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耐用消費品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改革開放鑄輝煌 經濟發展譜新篇——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2013-11-06)[2018-04-13].http://www.gov.cn/jr2g/2013-11/06/coutent_2522445.htm.
那么,是什么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呢?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三大紅利”影響和支撐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35年的快速發展。
“三大紅利”分別是:政策紅利、勞動力紅利和原材料紅利。
1978年,中國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直接影響了第三波國際產業轉移。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指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多種方式,將產業(主要是制造業或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次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帶動移入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產業出現三次大轉移:
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轉移至日本、西德等國家,自己則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信、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二次是20世紀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家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他們自己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轉移,他們自己則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改革開放的國策使中國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當然,中國因國際產業轉移而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和國力的強大,又成為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國際產業轉移
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1991年,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嘗試階段,以輕紡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行業轉移為主。在這一階段,境外企業在中國境內投資處于小規模、試驗性階段,中國引進的境外資本主要是對外借款,對外借款金額是外商直接投資額的兩倍。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處于起步階段,承接的產業主要是服裝、玩具、鞋帽及家用電器等,加工貿易是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式。廣東是這一階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典型代表,廣東經濟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第二階段是1992—2001年,進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以承接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轉移為主。在這一階段,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制度基礎。因此,中國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開始承接大量制造業的國際轉移,境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開始在中國境內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華東沿海和環渤海地區,尤其是上海,極大地促進了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引進外資的重點轉變為外商直接投資,到2001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達到對外借款的三至四倍。
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今,進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新的高速增長階段,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仍然集中于制造業,但以制造業的加工組裝環節為主。中國在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市場的更加開放以及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對國際產業的吸引力,中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跨國公司更加重視中國的戰略地位,到2005年,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50家在中國投資。
外商在中國境內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04年突破600億美元,2006年接近700億美元,2007年突破了800億美元,中國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外商投資增加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現有企業從單產品、單環節的生產和加工,開始向下游產品及相關產業延伸。發達國家或地區將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汽車、石化產業等,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轉移。
資料來源:楊建偉.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國際產業轉移.(2008-12-01)[2018-04-13].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politic/reform/story20081201-142249.
改革開放的政策,是促使國際產業向中國境內轉移的直接原因,而國際產業的轉移,更是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廉價的勞動力和低廉的原材料資源,卻是支撐國際產業向中國境內轉移的重要因素。
促使產業轉移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創業成本的持續上升;二是區域對環境污染的限制;三是新市場的不斷拓展。產業發展對成本控制是比較敏感的,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或一般加工業,一般而言,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以下三方面的成本比較敏感: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土地價格。
而中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在改革開放初期,生活水平又低下,因此,無論是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還是土地價格都非常低。巨大的低成本優勢,再加上逐步打開的巨大的中國市場,中國境內成為國際產業轉移最理想的承接基地。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濟的發展,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從1978年的3645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51894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81元上升到38420元。這時候,我們猛然發現,原先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大紅利已經不再存在:改革開放已經不是中國的獨有專利了,周邊的越南、印度等國家也在強調改革開放了;低廉的勞動力已經沒有了,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提供的數據,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人口撫養比等結構性指標在2015年前后發生逆轉,人口紅利加速下降,直至變為人口負債;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勞工荒的困境,勞動力成本也已經大幅度上揚了,中國甚至放開了二孩政策;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廉價的原材料也越來越少,中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發展階段。
那么,當我們失去支撐經濟發展的傳統紅利時,中國經濟還能繼續發展嗎?未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增紅利又在哪兒呢?
(2)要素驅動與“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基本含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能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會陷入經濟滯增期。長時間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會上升,而它的產業結構及科技創新卻未出現顯著的改善或進步。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1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并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包括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內的創新力偏弱。技術創新弱使內需不足,難以發現新的投資機會,難以有創新產業和新產品開發,從而使有效投資的機會不足;制度創新不足使市場化競爭嚴重遲緩,導致越是稀缺的資源,越不受市場控制。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比較與原因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提出,是指各經濟體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對于它們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是不能夠重復使用的,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鎖定,人均國民總收入難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國很容易進入經濟增長階段的停滯徘徊期。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而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以韓國和馬來西亞、阿根廷為例,比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兩類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特征,對總結國際經驗有重要意義。
第一,經濟增長穩定性差別很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經濟增長往往出現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內取得高增長,也難以持續。
第二,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存在明顯差別。從研發人才來看,2006年,韓國每千人中的研發人員達到4.8人,而馬來西亞和阿根廷則分別只有0.42人和1.1人。
第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異較大。從基尼系數上看,2007年阿根廷達到0.51,馬來西亞始終保持在接近0.5的水平上,而韓國到20世紀90年代末下降到0.31。
第四,社會發展指標有明顯差別。從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來看,在教育領域,2010年韓國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領先于阿根廷和馬來西亞的8.9年和9.7年。
第五,對外部經濟的依賴程度存在差別。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對外部經濟的依賴程度要明顯高于韓國。阿根廷2002—2004年間的外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曾超過100%。
分析拉美地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錯失發展模式轉換時機。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后,未能及時轉換發展模式,而是繼續推進耐用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替代,導致過于依賴國際市場需求,極易受到外部沖擊。
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一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要克服增長動力不足的挑戰,就需要在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本方面持續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無法恢復高增長,就與經濟增長缺乏技術創新動力有直接關系。
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基尼系數高達0.44~0.66,巴西到20世紀90年代末仍高達0.64。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導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費嚴重不足,消費需求的拉動力減弱。
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從拉美國家來看,受西方新自由主義影響,政府作用被極度削弱,宏觀經濟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穩定性,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不平衡等頑疾難以消除,經濟危機頻發造成經濟大幅波動。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間出現了16年負增長,主要就集中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和2002年國內金融危機期間。
資料來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比較與原因分析.浙江日報,2011-05-27(00014).
近3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靠要素驅動,也就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這種從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30多年間,我國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續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家。然而,依靠要素驅動的中國經濟,缺乏技術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在世界經濟競爭格局中,只能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驅動賺取小額利潤。
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開始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安永(Ernst & Young)在2012年9月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中認為,2007年年初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增長了一倍多;土地、原材料等資源價格也在不斷提升。驅動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中國面臨著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風險,然而,中國剛剛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來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很大,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總量和規模也依然在逐步擴大。但是,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失衡和扭曲等問題長期沒有解決,可持續增長面臨挑戰,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和未來中國夢的實現,均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需要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正在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又應該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通過創新獲取新的紅利,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實施,是中國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3)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紅利
2006年1月9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作《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報告,宣布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明確提出了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科技競爭優勢的創新型國家的目標。
世界創新型國家的共同特征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包括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征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此外,這些國家所獲得的三方專利數(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占世界數量的絕大多數;創新產出高,世界上公認的20個左右的創新型國家所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占全世界總數的99%。
資料來源:根據科技部.創新型國家具備四大共同特征.(2006-02-04)[2018-04-03].http://www.gov.cn/fwxx/2006-02/04/content_177579.htm整理。
雖然,我國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明顯回落,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科研投入的增長速度放緩,影響了區域創新要素的集聚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踐行期。
創新驅動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來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競爭優勢持續時間長,體現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為企業發展帶來高額利潤。
蘋果iPhone6的簡單利潤分成
2015年9月9日蘋果iPhone6發布,16GB售價5288元。其中,手機組裝的成本約為180美元。
蘋果iPhone6的手機組裝包括兩方面,一是配件生產。支持iPhone6生產的關鍵技術主要有:日本閃存屏幕等60美元;韓國處理器23美元;德國定位攝像和無線系統30美元;美國配件廠商藍牙3G材料等60美元。二是低端組裝。中國有40萬人參與零部件和組裝,每部手機6.5美元。
除了上述手機組裝的成本外,蘋果iPhone6剩余的成本,就是蘋果公司的自主設計與研發,這也是為蘋果公司帶來巨額利潤的核心競爭優勢所在。iPhone手機利潤的分配構成具體如圖2-4所示。

圖2-4 iPhone手機利潤的分配構成
資料來源: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分成.(2012-07-01)[2018-04-03].http://wwwi.c37c.om/htm.news/2012-7/260674_857940.html.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科技創新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水平。
從兩個關系轉變看創新驅動發展
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歷史過程,正處于邁向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轉折關頭。這種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在于能否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與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合作”關系向“互補合作”關系轉變,二是與發達國家的“互補合作”關系向“競爭合作”關系轉變。
未來10年能否實現這兩個轉變將直接影響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的歷史進程。因此,必須深刻分析兩個關系轉變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創新能力建設。創新能力建設是實現兩個關系轉變的重要技術基礎。一方面要強化制造業創新能力建設,以提升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在加速成熟先進技術應用和擴散的同時,加大復雜技術準備和系統的開發平臺建設力度,在構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新型競爭合作關系過程中找到立足點;另一方面要強化全球生產制造和創新體系建設,以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充分發揮中國科技基礎雄厚、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強、市場空間廣闊的比較優勢,加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和經濟合作方式轉變,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產體系和科技發展能力建設。
二是價值理念改造。“平等合作、互惠共贏”價值理念是實現上述兩個關系轉變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思想基礎。一方面要將“平等合作”作為合作的基本原則,著力構筑與發達國家的新型競爭合作關系以及與發展中國家的新型互補合作關系。另一方面要將“互惠共贏”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一切活動皆以“強調自我利益為中心和單邊利益最大化”的思維方式,更多地從利益共同體各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多地從長遠發展角度思考問題,將互惠共贏作為處理一切事務的基本理念,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環境建設和發展機會創造上,而不是放在資源的盲目爭奪上。
三是投入方式創新。投入方式創新是實現上述兩個關系轉變的重要經濟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財稅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杠桿作用,比如將目前的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政策力度提高到180%,加大針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實現創新價值增值循環。另一方面是要依托國家實驗室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開展使命導向的戰略技術系統和裝備研究開發,強化戰略高技術儲備和工程知識積累,構筑國家戰略高技術創新能力。
四是評價導向轉變。科技評價導向轉變是實現上述兩個關系轉變的重要動力基礎。一方面要改革創新人才計劃,堅持在綠色、低碳、創新發展實踐中發現人才,避免盲目攀比人才“帽子”的數量,弱化人才“帽子”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聯性,真正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才成長環境。另一方面要改革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項目為載體的科技獎勵評選,避免獲獎項目面臨的潛在知識產權糾紛,同時探索建立旨在激勵青年科學家的基礎學科獎,發揮市場機制和學術共同體激勵創新的根本作用,弱化獎勵與創新資源配置的關聯性,回歸獎勵的榮譽性本質。
資料來源:從兩個關系轉變看創新驅動發展.(2015-02-08)[2018-04-17].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208/c1057-26526088.html.
創新驅動戰略的成功實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強調要通過創新創業,提高生產效率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
近幾年,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崛起”的雙重擠壓,我國低端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已風光不再,需要通過創新驅動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推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在高水平研發基礎上向高端產業化攀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呢?
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呢?概括來講,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清理無效供給。2015年10月10日,中央財經辦公室主任劉鶴到廣東調研時強調,要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占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對此,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讓“僵尸企業”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重組的重組。過剩產能不去,中國經濟轉型無從談起。
第二,提高供給品質。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金額達到106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銷售額的近一半。每到假期,總見媒體報道中國人在國外搶購奶粉、手包、化妝品,甚至馬桶蓋,為什么?不是中國人沒有消費能力,而是中國的很多產品和消費環境著實讓人不放心。旅游消費本來是中國最有潛力的市場,但“黑一日游”“青島蝦”等宰客事件的屢屢出現對旅游消費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挖掘潛在供給。在中國的醫療、教育、金融、交通、通信等諸多領域,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短缺”,某些壟斷企業和特權部門從中獲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價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對此,唯一的辦法就是打破壟斷、放開市場。以出租車管理為例,如果不放開價格管制和牌照管制,再多的提價和補貼措施也解決不了打車難的問題。
第四,創造新供給。蘋果手機的故事告訴我們,消費需求確實是可以創造的。中國不能再一味依賴“后發優勢”,模仿和引進占領不了高端市場,而是要強調“先發優勢”,要靠產品研發和創新來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此,簡政放權、降低稅費,以降低企業成本,加大創新投入、發展多元金融市場,以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資料來源:供給側改革 要向創新創業要成效.(2015-11-27)[2018-04-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27/c70731-27861381.html.
自主創新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緊密結合,通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效率的提升,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從低端環節向上游高端攀升(見圖2-5)。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微笑曲線的兩端,一端是研發設計和零件生產,一端是品牌運作和渠道建立以及銷售,附加值最低的是處于中間環節的組裝。推進企業產品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關鍵是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一是向下游延伸,即向營銷、物流、品牌、市場網絡方向延伸,通過改變企業生產經營方式來提高企業附加值,實現轉型升級;二是向上游延伸,即向研發、設計、技術方向延伸,通過加大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如工藝(流程)升級,通過生產體系的重組或新技術的采用實現;產品功能升級,通過技術的研發及創新,不斷推出新品種和新款式等。

圖2-5 宏基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微笑曲線理論
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政府還要強化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直接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創新實踐,而國家的創新實踐最終又體現在企業這一創新主體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企業的發展隨時都處于變數之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創新。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企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創新活動主要由企業家來倡導、組織和推動,企業家是企業創新的核心和靈魂,在企業創新中起決定性作用。
然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并不僅僅取決于企業本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三個重要環節。
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主要來源于實驗室,它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知識創新的主體是高校。
技術創新是對知識創新成果的進一步開發,需要重點解決知識創新沒有解決的現場環境適應性、性能可靠性及生產加工工藝性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才能使技術的潛在使用者對技術的功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從而形成對技術的合理評價,這是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創新主要通過實驗基地的小試和中試來完成,技術創新的主體以科研院所為主。
產品創新是通過產品技術變化,進而給產品用戶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務。由于產品創新橫跨創新與市場兩大體系,它不僅要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產品,而且還需要推向市場并使用戶接受它、使用它,因此,與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相比,產品創新是一個更加復雜的過程。產品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最終用戶,企業負責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并將創新產品推薦給消費者。
成果轉化:越來越短的產品轉化周期
在新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生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科學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同時,轉化為產品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張麗杰等的研究表明,在18世紀,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歷時100年;在19世紀,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的周期縮短,電動機從發明到實踐應用歷時65年,電話的應用歷時56年,無線電通信則用了12年;到20世紀,科技應用的周期進一步縮短,噴氣發動機的應用歷時l4年,核裂變反應的應用歷時4年,激光器的應用僅歷時1年。
資料來源:張麗杰,藍曉丹.知識創新在技術創新中作用的日益凸顯.硅谷,2010(10).
由于三大創新的主體不同,并屬于創新的不同階段,任何單一主體均難以同時承擔三大創新的任務,但通過產學研協同,使三大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就可以將三大創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三大創新的協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也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保障(見圖2-6)。

圖2-6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