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326字
- 2021-04-07 17:38:11
三、“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指中國到中亞、中東再到歐洲的帶狀陸上“絲綢之路”;“一路”指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等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的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它推崇的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首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引起沿線國家的廣泛共鳴。“一帶一路”是建立在歷史文化基礎上的地區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倡議,其構想不僅是中國自身內政外交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沿線各國和地區文化、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它順應了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賦予了線路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深刻的寓意和新的歷史使命。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加強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勢在必行。現階段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在逐步增強。“一帶一路”和諧包容、和平發展、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精髓,不僅可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同時也可以給國內的文化建設提供借鑒,特別是借鑒到國內其他跨區域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戰略構想中,以整合各地區優勢資源配置,并與沿線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進行無縫對接,統籌和完善各個區域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規劃,逐步引導地方政府、私企、公眾的參與,使之建立起多方合作關系和合作機制,讓沿線區域范圍內的人民都能享受到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資源的成果。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上千年文化的傳承,而且還能增加沿線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穩定,同時維護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類的和平共處、和諧發展。
西南地區是中國線性文化遺產最集中和類型最復雜的地區,既有跨境連接南亞、西亞、東南亞的茶馬古道(國內部分路段與藏彝走廊重復)、南方絲綢之路、滇緬公路、滇越鐵路,又有往來于川、黔、滇、陜之間的蜀道、鹽道、明代滇黔屯軍線路(有專家也稱之為“苗疆走廊”),還有徐霞客旅游線路、紅軍長征西南之路、抗戰大西南遷徙之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等。它們相互交織于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之間,在歷史時期的民間通道、驛道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遍布西南各地的文化線路、遺產廊道、線路遺產、線形遺產、文化景觀等線性文化遺產網路。隨著城鎮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統籌沿線文物古跡的保護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越發凸顯,“保留”與“新建”的矛盾十分尖銳。同時,保護工作與線性遺產區域范圍民眾的生活也越來越靠近。而保護研究的內容不僅僅是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梳理、價值的評估,更迫切的是如何借鑒先進的保護經驗,根據線路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構建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和補充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使遺產地能轉化成為社區的標志和象征,并為大眾的文化生活服務,這在當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中顯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