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551字
- 2021-04-07 17:38:11
一、保護理念的新共識
當今社會世界各地激烈競爭中,文化是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不僅構成和顯示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而且推動和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的發展,故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力的較量既是以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硬實力的較量,也是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的較量。因此,如何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文化遺產,使之形成良性循環,并直接反映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等領域已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早在20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就開始注重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比如讓整個社會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嘗試用新方法、新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闡釋與展示;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贏;將單純的文物實體轉化成文化景觀,利用文化遺產發展旅游,增加當地居民和地方財政收入等。美國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實際工作也開展得比較早。為了使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美國通過精心設計綠色游道,把自然和文化資源串聯起來發展形成遺產廊道,并使之承擔起城市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復興的功能。由于視遺產廊道為一項重大經濟產業,在建設上十分注重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問題、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平衡問題、土地資源管理與合理利用關系問題,同時又兼顧生態與歷史遺產保護問題。這種廊道式的保護,為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共同發展探索出了頗具世界影響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被國際社會遺產保護界廣泛認可的還有歐洲(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也存在)的文化線路,在經歷文化遺產保護的區域化和整體化轉變后,文化線路保護也強調社會的參與程度,表現在教育、宣傳、監督、接待等方面,同時認為它與旅游的結合更能體現出遺產在文化和社會上的整體意義,只不過在保護理念和管理工作上更嚴謹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并被賦予了更多傳統保護意義的分量。文化線路的保護在內容上雖然不像遺產廊道那樣傾向于無形遺產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注重在經濟上有一定的收獲比例,卻十分強調社會效益。激發公眾對文化線路相關地域的廣泛關注,是文化線路申報世界遺產的條件之一,也是文化線路保護理念提倡的重要目標之一。由此可見,無論是美國的遺產廊道的保護模式,還是歐洲的文化線路保護理念都包含著整體保護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已不是單純的文物的保護,而是與遺產區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實踐活動與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無論從觀念上、法律制度建設上,還是研究和管理上都遠不及國際社會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文物保護體系一直建立在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制度上,人們對文物保護的觀念被限定在只注重文物本身的物質存在,以后又嘗試建立起整體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制度,最終構建起了單體文物、歷史地段、歷史性城市的多層次保護體系。近十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理論上、方法上、管理上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帶動了遺產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們一方面對文化遺產價值內涵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另一方面則更加關注文化遺產在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因此,以什么樣的尺度合理利用歷史沉積下來的文化遺產和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如何讓簡單的文物景點過渡為集展示、利用、保護為一體的遺產保護區,并使它們充分發揮出社會、經濟效益,成為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這無疑是目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重要的命題。當然,基于不同的國家、地區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區域合作化的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比如中國的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就可能根據遺產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地區社會發展的保護模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