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081字
- 2021-04-07 17:38:21
三、元明清時期治邊安邦通道
◆元中慶達鎮遠驛道
元朝建立后,朝廷大建赤站,擴大和修整四通八達的驛路。特別是至元十一年云南行省建立以后,先后開通云南至四川、云南至貴州和云南至南寧等多條重要驛道。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至元末年起于中慶(今昆明)、經云南曲靖、富源,入貴州普安(盤縣)、鎮寧、安順、貴陽、龍里、黃平、施秉達鎮遠,橫貫貴州全境的東西向跨省驛大道。此道是元、明、清云南、貴州進京的通衢,較之繞道清溪道、烏撒烏蒙道赴京的路途要平坦和快捷得多。明洪武年間的調北征南之路正是依托了該道。
◆元烏撒、烏蒙道
元時貴州分屬于湖廣、云南、四川三行省,除有云南連接湖廣,橫貫貴州中部地區的東西驛道外,還有連接云南與四川的烏撒、烏蒙道。根據《天啟滇志·旅途志》考證,烏撒道南起曲靖,中經云南的交水(今云南沾益)、沾益州(今云南宣威)、達可渡(今云貴交界處),其后經可烏撒(今貴州威寧)、瓦店、黑張(今貴州赫章)、周泥達畢節,再經臺層、白崖、達赤水河(今川黔交界處),渡赤水河后,過摩泥、普市,便可直達四川永寧(今四川永敘),最后再進入瀘州,此道一直沿用至明清。滇、黔、川、湘的驛道的整治和連通,為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它為相鄰省份之間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明清滇黔、川黔滇、湘黔等省際干道最終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清川、黔、滇驛大道
明清兩代基本沿襲元代西南地區的交通格局,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軍攻克大理后,朱元璋就把驛道的整治和建設視為鞏固邊疆地區的一項重大措施。先“遣人置郵驛通云南,宜率土人隨其疆界遠邇,開筑道路,其廣十丈,準古法以六十里為一驛”。在元朝原已開通的驛道基礎上進行整修,并在滇黔之間、湘黔、川黔之間的省際驛道上屯軍把守,不僅控制了云南,同時也加強對貴州的統治。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廷準建貴州布政使司。至此,滇黔驛道、湘黔驛道、川黔驛道和黔桂驛道及其眾多支線,聯合建構了明清之際西南地區省際之間穩定的交通網路,為人口的流動及南來北往的經濟、文化的互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以上諸道,從無到有,從雛形到完備,經過歷朝歷代的整治、擴建和增補,逐漸延續下來。特別是經過元、明、清三代的整治和管理,西南地區的交通無論是省際還是省內都已經十分通暢。歷史時期一些線路的功能、名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如連接川藏、滇藏的茶馬互市古道,連接川黔的運鹽古道,連接滇黔的省際驛道,到后來都名正言順地成為茶馬古道、川鹽古道和屯軍線路的一部分,并見證了西南地區古代交通要道的發展歷程,為西南地區各個時段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基礎條件,做出了極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