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國內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從2006年“線性文化遺產”理念正式提出以后,在文物系統的主導下,特別是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推動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化的趨勢漸成潮流,線性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長城、絲綢之路、中國大運河都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從它們目前的保護現狀,以及茶馬古道、蜀道、長征之路等線性遺產保護實踐來看,在理論研究、法規體系、管理機制、利用方式、展示闡釋、社區參與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研究欠深入

國內關于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分幾個方向:其一是線性文化遺產基本概念的研討,比較集中在“文化線路”“遺產廊道”“線路遺產”“線型遺產”“文化景觀”等幾個關鍵詞上。2008年,ICOMOS正式通過《文化線路憲章》后,“文化線路”有逐漸取代“遺產線路”之勢,但事實上所有的遺產線路都存在個體的差異,完全取代是不科學的。其二是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體制、機制及方式方法的研究,主要以包括遺產廊道構建、文化線路保護管理、文化線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線性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以及一些案例的具體分析研究等方面。

理論研究的不全面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實踐。如重申報輕管理,重概念輕實效,重保護輕利用,破壞性建設比比皆是,有的甚至發生保護性破壞,使保護工作流于形式。從國內線性文化遺產理論研究10余年來看,目前依然還存在理論研究不深入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概念不清。有的研究還不能明確地將所有線性文化遺產從概念上區別開來,對線性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也缺乏深入的探討。

二是創新不夠。研究學科背景主要集中在城市發展規劃、景觀學、建筑學、旅游學,雖然也涉及不少的文化遺產學,但作為研究的前沿領域,尚未凸顯它的學科優勢和創新性。

三是缺乏體系。目前的研究仍以“文化線路”為多,而且仍以保護為主題,缺乏對線性文化遺產體制機制創新、綜合利用、價值闡釋、社區參與、經濟支撐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構成線性文化遺產的理論框架體系。

因此,要立足當下,學習歐美國家成熟的理論,借鑒能在國內可操作的實踐經驗,平衡理論與應用的關系。特別要彌補在基礎理論和方法技術上的薄弱環節,發展符合國情的跨學科、多元化研究格局,崔衛華,胡玉坤,《我國大型線狀文化遺產的研究態勢——基于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城市發展研究》,2015年第7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新思路。

2.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國內與文化遺產保護關聯的法規體系,除了《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長城保護條例》等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外,另有《城鄉規劃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旅游法》《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間接相關法律、法規。問題就在于這些法律、法規分割比較嚴重,因為制定者分屬不同的級別和部門,難免造成一些空白,甚至出現相互矛盾的方面。在法規的執行上,省、市、縣各級政府從各自立場出發,不同部門多有“爭權”或“推諉”,造成區域之間協調難度加大,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狀況。跨區域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這種條塊分割管理與整體保護不同步的現象。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長城保護條例》頒布這么多年后依然得不到有效執行。

其他的部門規章制度及地方規范性文件,除了對本部門、本地區有約束之外,根本不具備法律的強制力。如《西安市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也只能適用于西安市,《大運河保護管理辦法》也只能對文化、文物部門有強制作用。因此,對跨區域、跨領域、跨部門線性文化遺產的管理而言,在“執法”和“執規”上必須有統一的國家法律體系才有可能使相關法律責任落到實處。

法規制定遲緩也是法規體系不健全的另一突出表現,特別是像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蜀道這樣的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僅依靠原來的法規體系是很難適應保護和利用需要的,因此,亟需在原有法規基礎之上建立專項法規。然而最大的困難在于平衡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其結果就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如《大運河保護條例》雖然經政協委員和專家大聲疾呼,相關部門也組織人員進行了調研,并提交了草案,但仍然沒有結果,原因不得而知。最后才由文化部出臺了《大運河保護管理辦法》。事實上,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制定像美國《歷史保護法》類似包容性比較強的法規,對各部門、各區域進行有效約束和統籌。

3.管理體制碎片化

法規體系的不健全直接造成了管理體制的碎片化。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跨區域性、跨領域性、跨部門性,使其必然面臨諸多需要統籌協調的問題。在國內,除了由政府統一安排,由專門機構負責督導落實的情況之外,凡由單一政府部門牽頭的工作都會遇到很多協調上的困難,以致很多工作無法推動。線性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面對不同的省、市、縣和鄉鎮村及不同的民族地區,而且要涉及文化、文物、規劃、建設、國土、環保、交通、水運、旅游等部門。由于條塊式的法規體系和遺產地負責制的管理體制,使各地區、各部門都有相應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機構,資金來源渠道又有所不同,如果缺乏溝通協調機制,且沒有統一規劃的約束,必然造成“多龍治水”“多規混行”管理碎片化的局面,最終使保護利用工作流于形式。如《大運河保護管理辦法》所確立的“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自從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就基本上失去了統籌協調的功能。同時,一些規劃執行評估制度、監測制度等也無法有效實施。因此,應當借鑒美國遺產廊道、歐洲文化線路的先進經驗,幫助建立和完善國內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制。

4.利用方式粗放

利用方式粗放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過度商業化。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將文化遺產作為資產交給或委托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緊緊盯著門票收入,為了吸引游客,不惜將文化遺產進行粗放的包裝和開發,破壞了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和教育性,使其價值受到破壞。二是文化遺產產權部門化和單位化阻礙了文化遺產的合理有效利用。國內文化遺產產權十分復雜,雖然法律規定只有國家、集體、私人所有三種形式,但部門管理、單位管理、私人管理的現象非常普遍,由于缺乏統籌,部門、單位、個人對文化遺產資源價值認識的差異,造成資源閑置、關閉、處置不當乃至拆除的現象時有發生,使文化遺產難以得到合理利用,線性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設想難以實現。三是由于缺乏整體利用規劃和統籌,沿線的文化遺產利用呈散點式,各自為政,加上項目規劃和項目設計缺乏對遺產資源深入研究和分析,粗放式、重復式、同質化、相互抄襲的利用方式比比皆是,使線路難以形成利用合力。四是缺乏各種資源間的統籌利用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多年以來,各級各部門都已經習慣于已有文化遺產資源、自然景觀資源以及其他旅游資源歸屬之間的界限,缺乏空間規劃角度的統籌,各種資源總是散點分布,各自為政。五是在開發利用上缺乏遺產資源專業性研究和文化創意,使得價值體系闡釋、解說系統規劃、利用方式、文化產品、標識標志等均顯得低級和粗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延长县| 吐鲁番市| 毕节市| 合水县| 石林| 清原| 志丹县| 水城县| 洛隆县| 松桃| 晋城| 兴和县| 蒲城县| 合水县| 罗山县| 清流县| 扎赉特旗| 华安县| 乌鲁木齐县| 凤庆县| 商水县| 军事| 望城县| 三都| 井研县| 本溪| 云梦县| 弥渡县| 潜山县| 丰都县| 洮南市| 钟祥市| 河间市| 乌海市| 宣恩县| 昭通市| 鄂尔多斯市| 松潘县| 桃园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