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國內大型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

1.長城的保護歷程

長城是中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象征,也是我國最為典型的線型遺產。從1950年開始,長城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所發布的文物保護命令、指示、條例中,均被列入國家重點項目。196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榜上有名。隨后在1982年和1988年第二批和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玉門關長城烽燧、居延遺址(烽燧、塞墻)、金山嶺長城、興城城墻(寧遠衛城)等重點地段、關城、衛城再次被列入其中。1984年9月,《北京晚報》《北京日報》《經濟日報》等單位聯合發起了維修長城的社會贊助活動,鄧小平同志為之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把長城的保護維修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這一題詞的號召下,國家對長城許多重點地段進行了維修,如北京的居庸關、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等處長城,天津的黃崖關長城,河北的山海關老龍頭、金山嶺、馬蘭關長城,遼寧的九門口、虎山長城,山西的雁門關,陜西的鎮北臺,甘肅的嘉峪關、玉門關、陽關等等,使長城重現當年雄風。羅哲文.《萬歷長城的歷史興衰和輝煌再創》.《新湘評論》,2010年第3期.1987年,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3年4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7個部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保護長城是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建立健全保護長城領導責任制,加強對長城保護工作的領導”。2005年11月,國家文物局又下發了《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總體工作方案》,提出了“爭取用較短的時間摸清長城家底、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理順管理體制,在統一規劃的指導下,科學安排長城保護維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強監管,從根本上遏制對長城的破壞,為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目標,轉引李長城.《長城文物保護實踐的回顧與思考》.《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年12月.并就保護長城的系列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包括沿長城線的資源調查,建立健全保護管理機制,編寫保護規劃、條例,開展長城保護宣傳教育,落實保護經費等,體現了在中國踐行線性遺產保護的具體行動。2006年10月,國務院頒布《長城保護條例》,提出了“科學規劃、原狀保護”的原則和“整體保護,分段管理”的保護模式,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與線性遺產保護相關的國家法規。

2006年10月,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測繪局就開展長城地理信息資源調查達成協議,并于2007年4月聯合組建調查機構開展長城資源調查。2009年4月,兩局聯合發布了明長城調查相關數據。雖然國家層面十分重視長城保護工作,但由于區域協調、管理體制、經費投入、資源利用等存在的難題,長城的保護狀況卻一直不容樂觀。在全球100處瀕危遺址名單中,萬里長城榜上有名。為此,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2015)的規定,結合我國文化線路遺產/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實踐經驗和長城資源調查認定成果,編制了《長城保護規劃編制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旨在“為長城保護規劃體系建立提供技術指導”。并從文化線路遺產/線性文化遺產的角度,提出在2015年年內,制定并完成《長城保護規劃大綱》;在2016年年內,制定并完成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長城保護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啟動并逐步完成長城重要點段保護詳細規劃的體系建設目標,其主要任務包括建立規劃資源平臺、劃定保護區劃、保護長城本體、改善相關環境、健全管理機制、建立監測體系、合理利用遺產和銜接相關規劃等工作。可以看出,這份文件是在結合了我國近年線性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及保護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僅對長城保護規劃體系的完善具有指導意義,而且提出了可供其他線性文化遺產借鑒的保護方法。

2.絲綢之路內涵的提升

絲綢之路因源于中國“古絲綢之路”而聞名遐邇,它是亞歐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宗教、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文化線路。自19世紀末德國人李希霍芬將這條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之后,100多年以來,有關這條文化線路的研究從未停止過。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絲綢之路一時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1990年至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開展了包括西安到喀什的沙漠絲綢之路、威尼斯到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中亞草原絲綢之路、蒙古游牧絲綢之路、尼泊爾的佛教絲綢之路國際性考察,其結果轟動了中外業內人士。童明康.《從成功申遺到永續保護:寫于絲綢之路成功申遺一周年之際》,《世界遺產》2015年第5期.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絲綢之路沿線相關遺產保護工作,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將絲綢之路中國段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06年—2007年,中國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吐魯番召開了“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簽署《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遺產吐魯番初步行動計劃》,標志著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通過了絲綢之路概念文件,聯合啟動了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項目。2009年,參與絲綢之路廊道申報的所有締約國代表又成立了絲綢之路系列世界遺產申報政府間協調委員會。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最終確定由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2013年3月4日,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了《關于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聯合協定》,國家文物局將絲綢之路遺產保護和申遺作為一項關系全局的重點工作,全力支持相關地方人民政府做好相關工作,切實維護絲綢之路遺產價值和真實性、完整性,體現了國家文物局和各相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共識和決心,為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做好準備。彭雯.《中國絲綢之路首批22處申遺名單公布》,《中國藝術報》2013年3月15日.同年,在中國的推動下,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將“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申遺文本提交給世界遺產中心,絲綢之路最終于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0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234464公頃。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筑等遺跡,其中包括河南省4處、陜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遺產區總面積28421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204011公頃。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有8處和3處遺跡。彭雯.《中國絲綢之路首批22處申遺名單公布》,《中國藝術報》2013年3月15日.絲綢之路申遺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的世界遺產項目,它的申遺成功將對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和理念,遺產價值的評估,跨國、跨區域合作申遺,以及政府主導與大眾參與等方面探索一條新路徑。

在保護管理方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境內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遺跡逐漸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如敦煌莫高窟,1950年即在原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改建“敦煌文物研究所”,1951年即開始實施相關文物保護工程,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他如大雁塔、小雁塔、乾陵、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克孜爾石窟、唐長安大明宮遺址等很早就啟動了保護項目。從2005年開始,在國家相關部門支持下,新疆陸續實施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克孜爾石窟、樓蘭遺址等遺跡的保護。2010年、2013年,大明宮遺址和北庭故城遺址分別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經過了60余年的探索,中國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就單個文化遺產點的保護而言,雖然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和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總體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特別是在申遺工作的推動下,絲綢之路沿線地方政府建立了遺產保護管理的協調機制和專項法律保障體系,制定了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加大了經費投入力度,并組織實施了部分遺產的展示利用、監測管理、環境整治、安全防范等工程,改善了相關遺產的保護環境。最早將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納入專項法規保護的是西安,2008年西安市頒布了《西安市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下簡稱《辦法》)。其中第十二條:“市級相關部門、區縣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治理,對不符合保護要求和有礙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環境風貌的單位、村莊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應當進行改造或者拆遷,拆遷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安置補償。”第十三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搶救、修繕、安全設施建設等需要向市人民政府申請專項經費。”第十四條:“經依法批準,尚未對外開放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可以建立博物館、遺址公園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展示歷史和文物風貌。”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第53次常務會議通過.2008年8月25日.轉引周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的法治保障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該《辦法》的制定直接來源于《文物保護法》,是我國關于線性文化遺產保護一部重要的規范性文件。或許是絲綢之路太過于復雜和龐大,作為整體性保護與利用的研究與實踐,還有很多開創性的工作需要去做,有學者認為,目前絲綢之路的研究內容僅限于對遺產的評估、保護規劃編制,以及區域旅游的合作開發等,缺少作為文化線路遺產的系統保護研究,折射出絲綢之路整體性保護與利用的任重道遠。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倡議,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了實質推動階段。行動文件中提出“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互辦旅游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以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游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年3月28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可以預見,“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將促進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地區在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管理和展示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沿線各國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而重要”。童明康.《從成功申遺到永續保護——寫于絲綢之路申遺一周年之際》.《世界遺產》,2015年5月.

3.大運河的聯合申遺

中國大運河是中東部地區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的統稱,歷史上經歷過三次大規模興建,始于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線貫通。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是與長城交相輝映的線性文化遺產。兩千多年以來,大運河沿線城鎮隨著大運河的興衰而興衰,積淀了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

1996年和2007年,法國米迪運河、加拿大里多運河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類型,先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了申遺申請,并獲得成功。對世界范圍內運河遺產的保護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對中國大運河申遺起到重要示范作用。2005年12月,京杭大運河沿岸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6個省市18個城市市長同時收到國內知名學者的聯名信,提出大運河申遺。2006年3月“兩會”期間,58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吁高度重視京杭大運河保護和啟動申遺。同年5月,70多名政協委員在全線考察的基礎上,通過了《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研討會杭州宣言》,對大運河申遺進入國家文物局的工作序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國家文物局“十一五”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大運河納入了“100處重要大遺址”。同年,京杭大運河(春秋至清)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月,國家文物局將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9月,國家文物局宣布江蘇省揚州市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牽頭城市,標志著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正式啟動。萬書磊,于杭鑫《.京杭運河:一條流動中的千年文化長河》《.科學24小時》,2009年第4期.2008年3月,在國家文物局主導下,運河沿線8省(直轄市)33市在揚州召開聯合申遺會議,通過《揚州共識》,確定了運河申遺的計劃和時間表,決定分步編制運河保護規劃。8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第一階段編制要求》(下簡稱《編制要求》),用以指導和協調大運河遺產市級保護規劃工作,統一和規范各級各地規劃編制的成果。該《編制要求》提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體系,即總體保護規劃及(或)保護管理條例—分省保護規劃—分市保護規劃的縱向三級構成,并就運河遺產構成、遺產評估、保護區劃、展示規劃、保護管理要求、考古規劃等技術要求進行了明確。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牽頭,國務院13部門和大運河沿線的8省市共同成立了“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并于2009年4月23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各地也相繼成立了省級、地市級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會商小組或領導小組以及相應的工作機構,貫徹落實相關工作。《大運河保護和申遺2009工作報告》.《中國文物報》,2010年5月2日版.2009年11月,國家文物局下發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東南大學共同編制的《大運河遺產第二階段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用以指導省級(即六省,山東、江蘇、浙江、河北、河南和安徽;二直轄市,北京、天津)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要求》提請“考慮到中國大運河遺產的特點,規劃應以世界文化遺產的運河遺產類型為主,兼顧線形文化遺產、文化線路、文化遺產廊道等概念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大運河遺產第二階段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通知,文物保函〔2009〕1293號.”。2010年,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參與開展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基本原則、管理規定和措施。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實施的總體規劃。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通知文物保函〔2012〕2286號.

在大運河緊鑼密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2011年3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21名政協委員提出了《關于盡快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的提案》,希望能夠借鑒《長城保護條例》的經驗,出臺《大運河保護管理條例》。在此之前,國家文物局已經開展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立法的調研和起草工作,形成了《大運河遺產保護條例(草案稿)》。草案稿提出了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段管理,堅持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原則,并明確了相應的管理規定。2012年8月,文化部公布《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大運河涉及6個省、2個直轄市、25個地級市,包括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崔建利.《2014年中國大運河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5年第5期.其地域跨度之大,涉及面之廣,牽涉部門之多,保護工作之復雜,開創了我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八年的申遺之路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龙里县| 星子县| 玉门市| 鹿泉市| 毕节市| 望城县| 濮阳市| 内丘县| 盐城市| 扎鲁特旗| 泊头市| 菏泽市| 绵竹市| 天水市| 海安县| 南靖县| 项城市| 东兴市| 息烽县| 巴林右旗| 伊春市| 舞钢市| 丹江口市| 石门县| 密山市| 那曲县| 新化县| 页游| 龙泉市| 墨玉县| 随州市| 沐川县| 上犹县| 德令哈市| 定襄县| 建始县| 勐海县| 高清| 城市|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