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一、范圍界定

2000年,中央部署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前,我國習慣上的西南地區包括了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及西藏自治區,共3省1市l自治區,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稱之為“大西南”。據史料記載,從最早始于戰國時期連接黔滇的莊蹻入滇線路,到之后形成于各個朝代連接滇黔、湘黔、川黔、川陜、川黔滇、川藏、滇藏等跨區域的交通線路,在西南這個地區范圍內,編織成了一個蜘蛛網似的交通網路。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之所以如此豐富,應歸功于這個巨大的網路,無論是郵驛線、商貿線、運輸線、軍旅線和文化、宗教傳播線,還是主題指向較為明確的線路都不過是龐大網路中的某一條或多條線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持續地為某個特定的目標和某件特殊的歷史事件提供功能性服務,并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因為連接不同群體而帶來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的影響。如前所述,西南地區線性遺產紛繁復雜,線路的尺度有大有小,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絕大多數都跨越多個省區,有的甚至跨境。在中國提名的19個線性文化遺產,約25萬公里線性要素所構成的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中,俞孔堅 奚雪松.《中國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構建》.《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西南地區占了7個,幾乎占總數的36.84%。除了這7個尺度不等的國家線性文化遺產之外,西南地區還保存著其他未被重視的線性文化遺產。

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研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研究范圍總的界定在西南地區的范圍內,以蜀道、茶馬古道、明代滇黔屯軍線路、川鹽入黔線路、紅軍長征西南之路沿線具有代表性的遺產資源所涉及的區域為準,而不一定完全以線性遺產涉及的行政區劃為準。其中:

◆蜀道以漢中以南,大部分在四川境內的主干線為主。

學界對于蜀道提法有很多種,如秦蜀古道、古蜀道、川陜蜀道等。且在概念上蜀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古代關中翻越秦嶺、巴山到達成都的多條道路;狹義則指以漢中為秦蜀古道的中點,以南干道多在四川境內的蜀道(以北在陜西境內的道路稱秦道)。本書涉及蜀道研究取狹義之說。

◆茶馬古道以登錄第七批茶馬古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行政區劃為準。

茶馬古道既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它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主要穿行于今滇、川、藏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流域,外延至南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本書涉及茶馬古道研究僅限國內西南地區主要路段,并以登錄第七批茶馬古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行政區劃為準。

◆明代滇黔屯軍線路以明洪武年間,為實施“調北鎮南”“調北填南”大政方針而沿湖廣通云南驛道(南線)屯軍線路貴州境內路段為主,云南境內路段為輔。

明初,朝廷因“調北鎮南”和“調北填南”將屯軍的線路分為“一主一輔”南北兩線。主線(南線)基本與湖廣至云南的省際驛道主干線吻合,同時屯軍線路文化節點絕大部分在今貴州省境內。輔線(北線)由四川進入貴州,再到達云南。本書涉及滇黔屯軍線路研究主要以湖廣通云南驛道(南線)屯軍線路貴州境內路段為主,云南境內路段為輔。

◆川鹽入黔線路以清丁寶楨《四川鹽法志》中永岸、仁岸、綦岸和涪岸四大邊岸及其轉運進入貴州境內的線路為主。

川鹽入黔的運輸線路大多利用長江主干流與支流烏江、赤水、綦江、永寧河及其以下的陸路組成的水、陸綜合運輸網絡線,最有名的即是清丁寶楨《四川鹽法志》提及的永岸、仁岸、綦岸和涪岸四大邊岸。本書涉及川鹽入黔研究即以通過四大口岸轉運入黔的線路為主。

◆紅軍長征之路以1934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轉戰貴州、云南、四川等地所經過的主要路線為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和紅軍被迫實行跨越多個省區的戰略大轉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中,在貴州、四川、云南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役、召開了系列重要的會議,留下了眾多的紅色文化節點。本書涉及紅軍長征西南之路研究以紅一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轉戰貴州、云南、四川等地所經過的主要路線為主。

其次,還需要明確的是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重點以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有待在另外的研究計劃中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达尔| 淮滨县| 定结县| 甘德县| 育儿| 金沙县| 石楼县| 长兴县| 龙里县| 胶州市| 句容市| 临泉县| 西华县| 麻城市| 通榆县| 渝北区| 卢氏县| 阿拉善盟| 许昌县| 邓州市| 周口市| 天津市| 涞源县| 汉沽区| 信丰县| 米泉市| 沂源县| 潍坊市| 吴忠市| 大庆市| 炎陵县| 措勤县| 任丘市| 崇义县| 渭南市| 彩票| 福安市| 万盛区| 百色市|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