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文化線路

文化線路是目前國際社會遺產保護運動中既有成功實踐案例,又有較為成熟理論論證的線路類遺產保護概念。在《文化線路憲章》里其定義被描述為:“文化線路是陸路、水路或其他類型的交流線路,有明確地理界限,為實現既定目標而擁有動態的特定歷史功能,其形成源于人類的遷徙和與之相伴的民族、國家、地區或洲際間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等多維度的持續交流,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促進了相關文化的相互滋養并通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體現,文化線路把相關的歷史聯系和文化遺產整合為統一的動態系統。”CIIC.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e Route[EB/OL]. http://interna-tional.icomos.org/quebec2008/charters/ cultural_routes. 2008-10-04.具體包括具有漕運、郵驛、商貿、宗教、遷徙等特定功能的線路主體及其附屬設施,以及相關歷史環境和景觀、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文化線路成為國際性的文化遺產保護概念,最大推動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巴黎大會召開,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并組建了專門負責世界遺產申報管理的政府間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1987年,中國的“長城”和英國、德國、蘇格蘭的“羅馬防線”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開啟了線路類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但真正的揭幕者則是圣地亞哥朝圣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后,文化線路概念迅速引起了世界遺產委員會(WHC)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等相關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并逐漸從歐洲走向世界。2008年10月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16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上,文化線路被正式確認為“遺產保護領域的前沿概念”。會議通過的《文化線路憲章》,詳盡地對文化線路的定義、要素、指標、類型、辨識、完整性和真實性,以及方法論進行了闡釋。標志著文化線路成為了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成熟與定型的文化遺產概念。事實上,文化線路理論內涵的一些關鍵詞,早在1994年11月馬德里舉行的“線路: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國際會議所形成的《馬德里專家報告》中就已經出現,如文化線路是建立在動態遷移和交流基礎上的文化景觀;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整體價值大于各個部分的價值總和;具有多維度的,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種發展與附加的功能與價值;強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和對話等等。CIIC.Reports of Experre. Madrid, Spain, 1994[EB/OL]. [2007-05-08].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由此不難看出,文化線路凸顯和揭示的是線路上曾經因為一些大事件,或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流動和物資的互換而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現象,它們通過區域范圍內線性分布的人文環境、自然景觀、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體現,反映出一種跨時空、多維度,具有持續性的不同群體間的文化互惠和影響。

總之,從概念上講“文化線路”更接近線性文化遺產。目前,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西班牙圣地亞哥朝圣之路(1993年,宗教線路)、法國米迪運河(1996年,水利工程)、奧地利塞默林鐵路(1998年,交通線路)、印度大吉嶺鐵路(1999年,交通線路)、阿曼乳香之路(2000年,商業線路)、阿根廷科布拉達山谷(2003年,文化景觀)、日本紀伊山脈圣地和朝圣之路(2004年,宗教線路)、以色列香料之路——內蓋夫地區的沙漠城市(2005年,商業線路)等文化線路已得到多國遺產保護專家的認同。在《實施指南》里,2005年前收錄到世界遺產里的線路類遺產被定性為“線形遺產”,2005年以后新版《實施指南》修改為“遺產線路”,并與當時已有的文化景觀、歷史城鎮與中心,以及遺產運河等其他三種特殊類型并列。當然,其中也包含了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天门市| 长治市| 重庆市| 托里县| 依兰县| 顺昌县| 沅江市| 龙陵县| 隆回县| 宣汉县| 辰溪县| 措美县| 兴城市| 泽库县| 泰顺县| 黎城县| 靖远县| 亚东县| 徐闻县| 连山| 铁岭县| 三明市| 三台县| 岳普湖县| 南通市| 丰都县| 隆尧县| 饶河县| 沙坪坝区| 泾源县| 顺平县| 福鼎市| 长垣县| 炎陵县| 茂名市| 余庆县| 顺昌县| 眉山市| 赣州市|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