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軒到了翼國公府門口,讓門口的門房將秦雨兒叫了出來。
“現在就拿出高爐煉鐵是不是早了點。”
“不算早,將來很多計劃都要用到大量的鋼鐵,這點你也是知道的,現在就將高爐煉鐵拿出來以后的很多計劃都能很快的發展。不過我得先去煉鐵作坊去看一下,我怕工坊的人弄不明白。”
秦雨兒一聽李承軒想要去煉鐵作坊,也來了興趣,向李承軒表示也想要去看看。但是李承軒可是知道煉鐵作坊里面是什么樣的,里面不但環境臟的讓人難以忍受,因為煉鐵所導致的高溫,作坊里面的人可是都光著膀子的,反正作坊里面都是男的,大家也都沒有那么多的顧及,秦雨兒畢竟是女子,也不好進去,李承軒就拒絕了秦雨兒。
秦雨兒也不是糾纏不清的人,知道李承軒說的都是實情,便沒有說什么,兩個人膩歪了一會便分開了。
長孫無忌的煉鐵工坊是不在長安城里面的,但是李承軒只需要到長孫府上說一聲自然有人帶著李承軒過去。
此時的煉鐵工坊里面只是分出了幾個小作坊用以做實驗,其他的作坊還在生產當中,長孫府上的人自然是帶著李承軒去了做實驗的地方了,倒不是害怕李承軒偷師或者是搗亂什么的,只是感覺沒有那個必要,畢竟一個打鐵的地方罷了,那有什么好看的?
李承軒也不會說什么,產量低的可怕的作坊罷了,沒興趣去看那東西。李承軒到的時候的實驗地正在搭建高爐,高爐的樣子資料上寫的也很明白,倒也不用擔心工匠們做不出來,李承軒走近看了看,點了點頭,因為材料所限制,這個高爐并沒有現代社會的那種規模,但是也比其他作坊中的煉鐵爐大上不少。
顯然工匠們的手藝很是熟練,高爐的搭建速度很快,僅僅半天的功夫,高爐已經有了雛形了。李承軒走了一圈,實驗的地方一共搭建了三個高爐,還有一個用來煉焦的煉焦爐,觀察了一會,工坊得到負責人也到了李承軒的面前。
“小人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軒還在扒著門觀察著煉焦爐的內部構造,聽到工坊負責人的聲音,頭都不回的擺了擺手,聲音平靜的說著:“先起來吧,不用這么多禮,自然一些就好。”
李承軒說了自然一些,但是負責人可是不敢真的就放松了下來,看到李承軒沒有理會自己,便安靜的站在一旁,一點聲音都不出。
李承軒看了好一會,這個煉焦爐和自己見過的不太一樣,畢竟前世作為孤兒的李承軒可是在煉鋼廠里面打過零工的,所以對于高爐和煉焦爐都是真正的見過的。
帶著心里面的疑惑,李承軒將身邊的工坊負者人拉倒身邊,問道:“你的這個煉焦爐是不是密封的,還有耐不耐燒,別用過一會就要作廢了。”
這里的煉焦爐就是生產用來生產鋼鐵是要用到的焦炭,這是很重要的一環,一般的煤炭的發熱量倒是足夠融化鐵礦石的,但是其中存在的雜質特別是硫,會使得煉出來的生鐵太脆,特別容易斷裂,而焦炭就是用來代替煤的,焦炭是固體燃料的一種。由煤在約1000℃的高溫條件下經干餾而獲得。主要成分為固定碳,其次為灰分,所含揮發分和硫分均甚少版。呈銀灰色,具金屬光澤。質硬而多孔。焦炭的煉制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煤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到950-1050℃之間,經過干燥、熱解、熔融、粘結、固化、收縮等階段最終制成焦炭,這一過程叫高溫煉道焦(高溫干餾,注蒸餾的一種)。
簡單的說其實就是在密封容器里以一千度左右的溫度加熱煤炭,使煤炭焦化形成焦炭。
“殿下,您的資料小人是認真研讀過的,這什么叫焦炭的東西小人與其他幾位工坊里的大匠商量過,煉焦的過程作為重要的便是密封和溫度,這煉焦爐也是最后商量出來的結果,其實這煉焦爐的里面還有一個用來裝煤厚陶瓷罐子,這是最為耐熱的材料了,而且密封性也是足夠的,其他的地方其實是用來加熱的。”
聽完工坊負責人的話之后,李承軒也是點了點頭,古人從不缺少智慧,只是有的東西想不到就是了,不說其他的,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里陶瓷也是耐熱材料中最為實用的一種材料,李承軒記得曾經看到的資料上說的是陶瓷能耐高溫不是一樣但總的說在1000度以上。
至于用上那種陶瓷,中國幾千年的陶瓷文化里面總會有能夠用得上的品種,李承軒對這點是不擔心的,專業的事有專業的人做,不懂的地方李承軒不打算胡亂指揮,自己也不過是將方法告訴他們,具體的操作還是要這些人來做。
“資料你們看了?應該是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吧?不妨說出來吧。”不是李承軒吹牛,這里面肯定有這些工匠看不懂的地方,就說那個溫度,一千度什么的,他們就看不懂,畢竟這是后世西方人定下的標準。
一般的工坊負責人通常是由一些大匠擔任的,長孫無忌的工坊也是一樣,作坊的負責人可是長安遠近聞名的大匠,聽到了李承軒的話之后,很快就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問了出來。
李承軒自然是給他一一解答起來,工坊負責人名叫張文海,本來是前朝的將作監大匠,后來得長孫無忌看中,“高薪聘請”做了這作坊的負責人。有能力的人都是有一點傲氣的,在與李承軒討論時張文海還想過難為一下李承軒,但是在二人的交談中,張文海才發現,太子殿下的博學,而且越是交談,他越是佩服,而且李承軒的話中提及的很多東西都會給他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還有的東西是張文海所不知道的東西,到了后來,張文海已經不是在試圖為難李承軒了,更多的是在學習,就像是一個學生一樣在不斷地吸收新鮮的知識一樣。
看著張文海的表現,李承軒心里也是冷笑了起來,小樣咱多出來一千年的知識是跟你鬧著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