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治法

一、單純中醫治療
(一)外治
中醫藥物外治就是采用藥物制成不同的劑型,用于腫瘤局部患處,并依賴藥物的性能使其直達病所,產生效果,從而取得治療腫瘤的目的。金代張子和《儒門事親》記載的枯瘤方、清代趙學敏《串雅內編》的枯瘤散都是將藥粉以冰或醋調勻,涂于腫瘤上,使其干枯而壞死自然脫落。
惡性腫瘤的中醫外治療法目前逐漸普及于臨床中 [11],應用范圍大體有:①外治消瘤視其是否直接作用于腫瘤而有所區分。直接作用于腫瘤可以稱為中醫腫瘤的局部治療,或通過藥物,或通過器具,或兩者結合,直接接觸腫瘤損毀之;間接消瘤就是藥物通過透皮作用于瘤灶而消滅腫瘤。②治療癌性疼痛。③治療癌性胸腹水。④治療放化療后毒副反應其中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化療后靜脈炎、放療后皮膚和黏膜損傷、化療后手足綜合征、藥物靶向治療后皮疹。⑤治療癌性潰瘍。⑥治療術后不良反應。⑦治療癌性腸梗阻具體手段有貼敷、涂抹、熏洗、坐藥、灌腸、灌注、含漱、針刺、灸、離子透入、磁療、超聲藥物透入、毫米波等。其中針刺、灸法治療形式多樣,有體針、耳針、電針、穴位注射、磁針、微波等,灸法可分為清灸、藥物灸、天灸等。這些外治法使用靈活,或單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或兩者結合,也可以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如化療后惡心、便秘可采用針、灸、灌腸、貼敷等多種手段同時進行治療。
(二)內治
1.扶正培本
扶正培本法又稱扶正固本法,是扶助正氣、培植本源的治療法則。中醫認為,腫瘤的形成、生長過程是一個機體內部邪正斗爭消長的過程,腫瘤的形成是正氣先虛,然后客邪留滯,引起一系列病變的結果。《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腫瘤患者中,絕大多數患者屬本虛標實之候,故治之大法,當以扶正培本、抗癌祛邪為務,扶正與祛邪又當依證辨證應用。一般而言,腫瘤早期尚小,機體正氣尚盛,多屬正盛邪輕之候,治當以攻為主,或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補,即祛邪以扶正之法;腫瘤中期正氣多已受損,但正尚能與邪抗爭,治當攻補兼施;腫瘤晚期多正氣衰弱,正虛邪盛治當以扶正為主,或兼以祛邪,或先補后攻,即扶正以祛邪。補虛扶正能預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所以扶持正氣、固本培元的治法是治療腫瘤的根本大法之一。
扶正培本治則所屬治法較多,包括益氣健脾、滋陰補血、養陰生津、溫腎壯陽等,目的皆在于增強機體抗病、防病及適應能力。
(1)益氣健脾法:
這是治療氣虛證的基本方法。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攝取的水谷精微依賴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乏源,“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進一步導致腎氣不足,而易致癌瘤之證,如《景岳全書·積聚》所云“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臨床常用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懷山藥、甘草等藥物。當氣虛影響到腎氣虛時,須用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枸杞子等填精益髓藥物配伍。在大劑量化療時應用益氣健脾和胃藥,往往可以減少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減輕化療對造血功能的損害。
(2)滋陰補血法:
適用于陰虧血虛證。惡性腫瘤患者或素體陰血虧虛,或熱毒傷陰,或化療后脾胃受損、氣血化源不足,常有陰虧血虛的表現。臨床常用熟地、當歸、阿膠、白芍、制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紅棗、花生衣、雞血藤等藥物改善癥狀,還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滋陰補血法通過增加人體陰血,調節陰陽平衡,改善晚期癌癥患者陰血受損或暗耗所致的營養障礙、代謝紊亂甚至全身衰竭。
(3)養陰生津法:
適用于陰虛內熱之證。常用藥物有生地、麥冬、北沙參、天冬、玄參、石斛、鱉甲、玉竹、黃精、天花粉、知母。這一類藥物具有養陰清肺、養陰增液和滋補肝腎的作用。晚期癌癥病人,尤其是在放療和化療過程中或治療后,往往出現陰津耗傷,表現為口干舌燥、舌紅絳少津、夜間盜汗等,應用此類藥物可減輕癥狀。
(4)溫腎壯陽法:
適用于腎陽或脾腎不足證。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依賴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發揮效應,故臨床上溫陽法往往包括溫脾腎之陽。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補骨脂、巴戟天。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在運用溫補腎陽藥物時還要配伍益腎精的熟地、龜甲、山萸肉、菟絲子等。
扶正培本法實際上并不單純是應用補益強壯的方藥,而是應該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臟腑、經絡功能平衡穩定,以及增強機體抗癌能力的方法也都包含在內。因而中醫的“補之、調之、和之、益之”等法都屬于扶正范圍,總的原則是“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脾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另外,諸如飲食調理、針灸、氣功等均有扶正作用。所以對扶正培本法應全面分析,根據辨證分析病情虛實而定。近年來,通過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確實證明了扶正培本法是一卓有成效和前途的抗癌重要法則之一。
2.攻邪抑瘤
(1)理氣活血:
腫瘤的發病原因多與氣滯和血瘀相關。《醫宗金鑒》曰:“乳癌由肝脾兩傷,氣郁凝結而成。”《丹溪心法》亦云:“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不得出,以生乳癌。”氣機不暢,則津、液、血運行代謝障礙,積而成塊以生腫瘤,故此法在腫瘤防治中較為重要。腫瘤多有形,歷代醫家多以為癥積、石瘕、痞癖及肚腹結塊等皆與瘀血相關,《醫林改錯》曰:“肚內結塊,必有形之血。”現代醫學認為,某些腫瘤的形成與局部外傷瘀血有關,如成骨肉瘤多有外傷史、多產婦宮頸撕裂傷易患宮頸癌等,癌細胞周圍有大量纖維蛋白的堆聚和血小板的凝集,這與瘀血理論相符合,故腫瘤之實質多有血瘀,常見有腫塊、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靜脈曲張、肌膚甲錯、脈澀等瘀血見癥,故活血化瘀法為腫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
使用活血化瘀法應注意辨別證因。血瘀患者其病因有因寒、因熱、因氣滯、因濕、因痰、因正虛之不同,其治療方法每不相同,故使用活血化瘀法時注意“氣為血帥”,在活血化瘀中佐入行氣理氣之品,以期“氣行則血行”。但虛證又宜加入益氣之品,以推動血液運行,因此又要辨明虛實。然血瘀證局部觀之屬實,但整體又多兼虛,故實者固可攻之,亦不可一味克伐,以免損傷氣血;兩虛者亦當補消并用,或以消為補,務使活血不傷正,補虛不留瘀。根據邪氣的性質及臟腑功能失調之不同,辨別瘀血的寒熱,參以溫經散寒或清熱涼血之法,切不可拘于“溫則行之”而一味溫熱,亦不可拘泥于“遇寒則凝”而忌用寒涼。
(2)祛濕化痰:
腫瘤之成因除了氣滯和血瘀外,還有痰凝和濕聚,表現為氣機阻滯、痰濕凝聚、血行瘀滯,故而對某些腫瘤或腫瘤發展的某些階段,治療當以化痰祛濕為主,據此處方用藥,審因論治,凡有痰濕凝聚征象者皆可用之。痰濕既為病理產物,又為繼發性致病因素。痰凝濕聚成核成塊,如許多無名腫塊,不痛不癢,經久不消,逐漸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治宜化痰散結。化痰祛濕法為腫瘤的常用治法之一,根據證之夾雜輕重,又常與理氣、清熱、軟堅、通絡、健脾、利水等法相合而用。
同時,化痰祛濕法雖為腫瘤防治的常用方法之一,但臨床及實驗研究有關單用化痰祛濕法治療腫瘤的報道不多見。實際上,化痰與軟堅散結、祛濕與健脾是密切相關的,許多化痰藥有散結的功效。因而,在扶正培本、理氣活血、健脾益腎、滋陰清熱、軟堅散結等法中常寓含化痰祛濕,如瓜蔞、半夏、薏苡仁、豬苓、貝母、防己、山慈菇等常配伍而用之。
(3)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法是以寒涼藥物為主,治療熱毒的方法。熱毒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病因之一,惡性腫瘤患者常有邪熱瘀毒蘊結體內,臨床上表現為邪熱壅盛。中、晚期患者在病情不斷發展時,常有發熱、疼痛、腫塊增大、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黃苔、舌質紅絳、脈數等熱性證候,應以清熱解毒藥治療。清熱解毒藥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的炎癥和感染,在惡性腫瘤某一階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腫瘤發展的作用,同時大量篩選出的有效抗腫瘤中草藥的藥性作用大多屬于清熱解毒藥,所以清熱解毒法是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
清熱解毒藥在治療中起到祛除病因和調整機體抗病能力的雙重作用。故在治療腫瘤中重視清熱解毒藥的應用和突出清熱解毒法也是防治腫瘤轉變惡化發展的關鍵。
同時,應用清熱解毒法時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和體質的強弱投以適當的藥量,因熱邪雖易傷津劫液,但寒涼之藥用之過早或過量,抑或惡邪不解,或損傷脾胃。
(4)軟堅散結:
對腫瘤的治療,多用軟堅散結法。凡能使腫塊軟化、消散的藥物稱軟堅散結藥。根據中醫藥理論及經驗,一般認為味咸中藥能夠軟化堅塊。至于散結則常通過治療產生聚結的病因而達到散結的目的,如清熱散結藥治熱結、解毒散結藥治毒結、化痰散結藥治痰結、理氣散結藥治氣結、化瘀散堅藥治血結、消導散結藥治食結等。本法藥物現已普遍應用于腫瘤臨床,與其他療法相結合,可增強消瘤除邪的效果。
軟堅散結法適用于無名腫毒、不癢不痛、痰核瘰疬、乳腺包塊、喘咳痰鳴、脈滑苔膩、舌質晦暗等癥,在使用散結軟堅藥時,必須根據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癥狀和兼癥以及個體差異等不同情況,恰當地選擇應用,不能不辨證地用于腫核、腫塊(腫瘤)等治療。
(5)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法是指用具有毒性的中藥對抗邪毒的方法。腫瘤的病因之一即為邪毒,癌癥之成不論是由于氣滯血瘀,或痰凝濕聚,或熱毒內蘊,或正氣虧虛,久之均能瘀積邪毒。邪毒與正氣相搏,表現為腫瘤患者的各種證候。但是,盡管病情變化錯綜復雜邪毒結于病體卻是本病根本之一。
使用本法者,應注意“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一般來說,因為腫瘤用善藥治療難以取效,故許多人求之于有毒之利。通過實踐,一部分以毒攻毒的藥物也確有攻堅蝕瘡、破瘀散結、消腫除痛之效。而實驗研究證明,這些藥物大多對癌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證明確系以毒攻毒效果。過去,一些有毒之品多作局部外用,但逐步掌握了它的適應證和用法用量后還是可以內服的,如將有毒的蟾蜍制成注射液靜脈注射,有毒的雄黃、鉤吻等都已應用于腫瘤治療。
以毒攻毒法應該與藥物的毒副反應相區別,例如,通常量的無毒藥物,有時用極大量也能變成有毒藥物。如馬兜鈴,一般用10~15g,無任何毒副反應,如加至30~45g,則可出現心律不齊。這里并不是以毒攻毒,而是中毒反應。另外,一些以毒攻毒藥物的特點是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很接近,因此,必須慎重地掌握有效劑量,并適可而止,即中醫所謂將邪毒衰其大半之后,繼之使用小毒或無毒藥物以扶正祛邪,逐步消滅殘余之癌細胞。
二、中西結合綜合治療
中醫藥治療與西醫治療手段綜合應用的目的是:①圍手術期,術前以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為主,以促進康復;術后以益氣、活血、解毒為主,以提高免疫功能,減少復發轉移。②放療期間以益氣養陰、活血解毒為主,以減少放療毒性,提高放療完成率,提高放療療效。③化療期間以益氣養血、健脾和胃為主,以減少化療毒性,提高化療完成率,提高化療療效。④辨證論治以配合其他西醫治療手段,減輕不良反應,提高完成率。⑤腫瘤緩解期或穩定期以益氣活血解毒為主結合辨證論治,以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發展,預防復發轉移。⑥不適宜手術、放化療和晚期腫瘤患者,以益氣養血、解毒散結為主結合辨證論治,以抑制腫瘤生長,減輕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各期治療過程中,均須結合患者病情和機體狀況辨證論治,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扶正祛邪兼顧,或二者交替進行。
(一)中醫配合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腫瘤治療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大部分的腫瘤以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法。但只有在腫瘤尚局限于原發部位及區域淋巴結時才有效,并可以達到手術治愈的目的。惡性腫瘤手術的特點不同于一般手術,即惡性腫瘤可有局部擴散及遠處轉移,手術的操作不當,便可以造成腫瘤的播散。
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創傷大,致殘率高。因此,臨床診斷和分期以及病理診斷是腫瘤外科治療實施的重要前提,同時應結合病人的體質狀況。選擇合理術式的一般原則是:早期腫瘤實施根治術或廣泛切除術;局部晚期腫瘤估計難以切除的局部病變,先做術前化療或放療,待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術后病理證實有癌殘留或多個淋巴結轉移者,再做術后輔助治療。
而中醫藥與手術的結合主要有兩種方式,即手術前中藥治療和手術后中藥治療。
1.術前——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
術前治療應以調整患者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等為首要。盡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接近“陰平陽秘”狀態,使之能順利完成手術,較少地損耗人體正氣,防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轉移,早日進行其他綜合治療。
術前的扶正治療,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使用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的方藥,如四君子湯、保元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湯等,或結合中醫辨證施治加以調理。許多等待手術的腫瘤患者都可接受這樣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的一般狀況。
2.術后——補氣養血、健脾和胃
腫瘤患者手術后的中醫藥治療,是目前最常用的綜合治療措施之一。手術切除對腫瘤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也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損耗。患者新近失血,外創伐氣,多有神疲乏力、面白少華、食欲減退、創口疼痛結疤、組織割除,舌淡、脈細等表現。中醫認為,手術大都耗氣傷血,手術后多表現為氣血雙虧或氣陰兩傷,或脾胃失調等證候,如果產生了手術后并發癥,則可能出現更為復雜的證候。這時,消極地等待機體自然恢復和積極采取一些促使組織修復、調整機體功能的治療措施,將給患者帶來不同的后果。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腫瘤患者在手術后積極配合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等治法的中醫藥治療,有助于機體的康復,同時對于手術后進行必要的放療、化療做好條件上的準備是很有益的。
(二)中醫配合放療—養陰生津、活血解毒、涼補氣血
放射治療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療應明確診斷,確定腫瘤部位,以達到既對腫瘤部位的充分照射,又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組織器官。放射治療在腫瘤的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腫瘤,如鼻咽癌、喉癌、舌癌、宮頸癌等,如是早期、根治放療后,長期生存可高達90%左右。有些腫瘤術后進行輔助放療,防止局部復發,提高了長期生存率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對一些晚期腫瘤進行姑息放療,可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但是,放射治療只是對照射野內的腫瘤細胞局部控制和殺滅,對于亞臨床病灶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治療中還會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的副反應。因此,如能在放療的同時應用中醫藥,可以從全身與局部進行治療。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這方面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藥治療與放療結合的方法和目的有幾種:一是增強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增強局部效果;二是防治和減輕放療的毒副反應和后遺癥;三是放療后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和轉移提高遠期生存率。
首先,在抗腫瘤藥物中一些化療藥物被認為有“放射增敏劑”作用,如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氟尿嘧啶脫氧核苷、甲氨蝶呤、長春堿、放線菌素D、博來霉素,以及維生素K的衍生物等。現在發現中醫藥配合放療也有此類作用,主要是依照病人的正邪盛衰情況,以及放療中出現的毒副反應,通過辨證分析制訂相應的治則。
其次,放射線治療對腫瘤細胞及正常組織細胞均同時產生生物效應和破壞作用,產生全身和局部副反應。中醫認為,放射線的殺傷作用是一種“火熱毒邪”,火熱灼津,陰傷氣耗,氣血雙虧,同時熱傷血絡、毒滯血脈,瘀毒內結。因此,放療所致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熱毒傷陰、瘀毒化熱、氣血虧虛等證,在治療方面多以養陰生津、活血解毒、涼補氣血為主。
再次,放療后的中醫藥治療,一方面治療放射副反應,防止后遺癥產生,更為重要的是防止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長期生存率。此時中醫藥的治療首先應該辨病。其一,患者是惡性腫瘤放療后;其二,放療是局部治療,最好的療效只能達到可見病灶的消失,尚存有亞臨床病灶。因此,在辨病的前提下,中醫的辨證論治,除進行全身整體調節外,還要考慮到癌毒之邪未盡這一類惡性腫瘤的疾病特點,做到在辨證論治組方選藥時,選用那些既符合辨證論治,又具有治療腫瘤作用的藥物,以長期鞏固療效。
(三)中醫配合化療—健脾和胃、益氣養血、滋補肝腎
應用化療藥物治療惡性腫瘤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隨著新藥不斷涌現,對原有藥物進行重新評價,發掘現有藥物的潛力,以及用藥方法的改進,化學治療已成為與手術和放射治療并重的惡性腫瘤的三大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能明顯緩解癥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由于耐藥及化療的毒副反應等因素的存在,影響了化療療效的提高,中西結合在化療的增效減毒及防治毒副反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消化道反應、免疫功能低下等,有些還會導致心臟、腎臟、肝臟以及神經組織的損害,臨床多見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悸失眠等癥狀。以上表現中醫認為是脾胃失和、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中藥通過健脾和胃、益氣養血、滋補肝腎之大法使患者反應癥狀減輕。由于化療藥物能傷氣耗血損陰、損傷脾胃、累及肝腎,所以要針對各種化療藥物引起的不同反應,再予以辨證施治,常能減輕毒副反應使化療得以順利進行。如大部分化療藥物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有些導致腹瀉等消化道反應。中醫學認為,嘔吐乃胃氣不降、氣逆于上所致,不外乎與脾胃虛弱、情志失調、痰濁有關,治療多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溫化痰飲為主;腹瀉乃脾虛濕盛所致,與脾胃虛弱、肝木乘土、感受外邪有關,治療多以健脾利濕、柔肝扶脾、祛風散寒為主,療效也較確切。如骨髓抑制主要指白細胞計數下降,血小板減少及貧血等癥,臨床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甲色淡、疲乏無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癥,在中醫學屬于血虛證的范疇,治療以補血為要。同時針對脾胃虧虛,予以健脾和胃為法;針對精、氣、津的不足給予填精、補氣、生津為治;針對血瘀內停、新血不生,予以活血化瘀以生血。再如皮疹、紅斑、皮膚色素沉著及脫發等,多因毒熱傷陰,陰血不能潤養肌膚,中醫治療以益氣健脾、養血生發、滋養肝腎為主。其他如心臟損害,中醫學屬于心悸、怔忡的范疇,多由心虛膽怯、心血虧虛、心氣不足、肝腎陰虛、痰飲內停、血脈傷阻所致,治療以益氣養心、滋養肝腎、理氣化痰為主;肝功能損害,中醫學屬于脅痛、黃疸等范疇,治療多以疏肝理氣、祛瘀通絡、清熱利濕、養陰柔肝為法;一過性腎損害,中醫辨證多屬膀胱濕熱、肝郁氣滯、中氣不足、腎陰陽兩虛,以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健脾益腎為主。
(四)中醫配合其他治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工作者們對癌癥的認識逐漸深入,癌癥的治療方法也日趨完善,除三大傳統療法以外的新的治療方法正在推廣應用,如分子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以及冷凍、激光、介入、射頻消融、超聲聚焦刀、電化學治療等。中醫藥辨證論治配合應用,臨床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來腫瘤治療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已在胃腸間質瘤、淋巴瘤、乳腺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等治療中顯示出高效、低毒等特點。盡管靶向藥物相比放化療毒副作用小,但仍有毒副作用 [12],因此,也同樣有必要聯合中藥以預防和減輕其毒副作用。因為靶向藥與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有相似之處,具體方法可以互相參照,茲不贅述。
內分泌治療腫瘤有激素治療和內分泌腺切除療法兩種。現在臨床上經常應用激素治療的腫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腺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腎癌等。中醫藥辨證論治與內分泌治療配合應用,可從多環節、多靶點防治內分泌治療的相關不良反應。以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為例,中醫認為乳腺癌是內外二因導致“氣血瘀滯,痰濁結聚,邪毒蘊結,氣血虧損”的結果。而內分泌治療又使得機體腎精虧虛、肝郁氣滯,出現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痛、頭暈健忘等腎虛之候,以及煩躁易怒、抑郁寡歡、失眠多夢等肝郁之狀。故而臨床用藥時,應以滋陰清熱、調補肝腎為大法。再以前列腺癌為例,前列腺癌在傳統醫學中屬“癃閉”、“血淋”等范疇,常見的內分泌治療副作用包括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礙、陣發性潮熱、乳房脹痛及女性化,以及長期處于低雄激素狀態下所導致的骨密度下降、貧血等,中醫認為多與肝腎相關,辨證多屬肝郁氣滯、肝腎陰虛,故予以疏肝理氣、滋補肝腎等治法,可改善患者上述臨床癥狀。
免疫治療惡性腫瘤中的一部分是冀圖通過調動機體內部防御系統功能,達到阻止腫瘤生長或擴散的目的,這一點與中醫治療時的扶正作用相類似。中醫治療腫瘤以扶正祛邪為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說,扶正可以祛邪,祛邪可以扶正。扶正的基本作用就是提高或調整人體的免疫功能(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扶植和增強免疫防御系統,以抵抗病邪的侵襲,防止疾病的發生;祛邪的基本作用就是祛除致病性抗原和消除異常的免疫反應,使疾病不致發生和發展。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中醫藥對機體免疫反應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根據其作用方式和作用部位不同,中醫藥對免疫反應的作用可以分為免疫促進劑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以及抗過敏介質劑等幾類。臨床應用時,應該按中醫理論辨證論治的原則來使用這些藥物。不論是用現代免疫治療或中藥免疫治療,兩者均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提高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效果。
(五)腫瘤緩解期或穩定期,中醫藥預防復發轉移
腫瘤經過根治術和放化療等西醫規范化治療后 [13],腫瘤患者進入疾病緩解期或相對穩定期,西醫一般建議患者定期復查,但這段時間往往缺乏確切有效的抗復發轉移的治療手段或藥物。但實際上體內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腫瘤病灶,即中醫所謂的“余邪”。如果不充分治療,有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是腫瘤復發轉移的根源所在。一貫強調“以人為本”、“整體觀念”的中醫療法,在預防復發、轉移方面起到了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癌癥的復發轉移,源自“伏邪”、“余毒”。正如《瘟疫論·勞復食復自復》所說“若無故自發者,以伏邪未盡”。《醫宗必讀·積聚》云:“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勝則一負,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喪亡從及矣”,提示“正不抑邪”是癌癥復發轉移的關鍵。“養正積自除”、“祛邪助瘤消”,對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復發轉移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臨床治療上提倡扶正與祛邪并舉,以益氣活血解毒為主結合辨證論治,共同抵抗腫瘤的復發轉移。
(六)應用中醫藥緩解、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人們對于生存的概念,從追求生存的數量進而追求生存的質量因此,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從過去的追求無瘤生存轉為重視患者的生活質量,以機體的反應性來指導治療措施的實施。對于不適宜手術、放化療和晚期腫瘤患者,中醫藥以益氣養血、解毒散結為主結合辨證論治,能夠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例如養心、安神、疏肝的中藥可以調節患者的精神狀態、改善睡眠、減少抑郁癥的發生;活血通絡、行氣的中藥具有止痛效果;益氣健脾的中藥可增進食欲,緩解消化道的癥狀;益氣養血中藥有保護骨髓,提高血細胞的功能等等。同時,通過各種中醫治療,不僅可以減輕腫瘤患者的癥狀,穩定瘤體,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這也是中醫藥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對惡性腫瘤的治療遵循著“早診早治,既病防變”、“辨證論治,三因制宜”、“中西結合,綜合治療”、“以人為本,身心兼顧”的原則;采用外治、內治等多種方法,以扶正祛邪為根本大法。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中,中醫與不同西醫治療相互配合起到減毒、增效、維穩之功。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中醫在腫瘤綜合治療中越來越顯示出較大的作用和強大的生命力,并為國內外腫瘤學者所矚目。所以,我們應充分理解中醫個體化、動態化、人文化的特點,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使其在腫瘤的防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張培彤 周天 趙煒 王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乌拉特前旗| 那坡县| 五指山市| 宁国市| 滦南县| 奉化市| 大名县| 怀柔区| 大石桥市| 报价| 天长市| 淮滨县| 高青县| 南木林县| 南平市| 法库县| 蓬莱市| 宁强县| 东辽县| 康定县| 肇源县| 米泉市| 耒阳市| 江阴市| 页游| 剑阁县| 大渡口区| 仁布县| 辽阳市| 定边县| 翼城县| 普兰店市| 武汉市| 泾川县| 红原县| 黑水县| 剑川县| 壶关县| 洞头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