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炳凡醫案精華
- 蔡鐵如
- 610字
- 2019-12-12 18:47:32
關格案
[病者]
陳永甫,年四十二歲。
[病證]
初患寒熱如瘧,醫治旬余,漸至二便不通,水入則嘔,腹部膨脹如石,按之則痛劇,四肢浮腫,上及頭目,且氣喘目努,其家以為無生望。
[舌]
苔白滑且厚。
[脈]
兩手寸關洪滑有力,兩尺不應(上逆下閉之證)。
[診斷]
此即《內經》所謂關格證也(格則嘔吐逆,關則不得大小便),雖下部無脈不能據認絕證,蓋嘔甚則氣逆,《難經》所謂“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也”(是吐則尚有生機,不吐而尺部無脈則系根本已脫)。
[治法]
此病之癥結在腸而不在胃,在下而不在上(病結于下而盛于上,所以拒藥而不能納),宜先用備急丸二十粒和麻油一盅,擂極勻灌入竹制小水吸筒內(注意排出筒口空氣),注射患者肛門,令其銳意忍便,直至腹內擾動,即取便桶預備。
[處方]
見治法內。
[效果]
按法施行瀉下便尿半桶,臭穢異常,病即大松,隨服力參(高麗參)湯半盅,以接其氣(且服此即不嘔矣),易方以理中去甘草合五皮飲加半夏,連服三劑,腫消而愈。
[按]
關格一證,多因陰陽交阻、氣機逆亂所致。本案之癥結在腸而不在胃,在下而不在上(病結于下而盛于上,所以拒藥而不能納),宜治病治人,急則治標,以備急丸和麻油注入肛門,實與當今之灌腸療法如出一轍。治此例疑難急癥,非常法之所宜,劉老據肺與大腸相表里,緊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內外,《金匱要略》云:“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但“吐下之余,定無完氣”,故以高麗參湯接其氣,并以溫中健脾之品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