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天干地支

共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干,亦可形容為是樹干;支,亦可形容為樹枝。古人就是用樹干與樹枝的關系,來形容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間的聯系。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主要用它來計算年、月、日、時,形容自然氣候及萬物的發生、繁華、衰老與死亡現象,亦即生旺死休的變化。天干、地支還按其陰陽屬性進行了劃分,其依據主要是《周易》中所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依此次序單數劃為陽,偶數劃為陰。
天干中的單數為陽:甲、丙、戊、庚、壬
天干中的雙數為陰:乙、丁、己、辛、癸
地支中的單數為陽:子、寅、辰、午、申、戌
地支中的雙數為陰:丑、卯、巳、未、酉、亥
此外,十天干還具有五行屬性,在五行中可繼續分陰陽:見表1-1。
表1-1 十天干五行分陰陽表
十二地支亦有五行屬性,亦同樣在五行中可繼續分陰陽:見表1-2。
表1-2 十二地支五行分陰陽表
十二地支中五行的分配是由寅至丑,每3個地支為一組,每組前兩個數配一行。即寅卯、巳午、申酉、亥子,依次分屬于五行木、火、金、水,再將每組3個地支數中的最后一個數,即辰、未、戌、丑配以土。依地支次序數,單數劃為陽,偶數劃為陰。
(一)天干地支的相生相克
十天干之間依據五行相生理論,存在著相生關系:即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

依據五行相克理論,十天干之間亦存在著相克關系:即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

十二地支之間依據五行相生理論,同樣存在著相生關系:即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丑辰未戌土、丑辰未戌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亥子水生寅卯木。

依據五行相克理論,十二地支之間同樣亦存在著相克關系:即寅卯木克丑辰未戌土、丑辰未戌土克亥子水、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

(二)天干地支與臟腑經絡相配
十天干、十二地支與臟腑經絡的相配關系:見表1-3、表1-4。
表1-3 十天干與臟腑經絡相配表
表1-4 十二地支與臟腑經絡相配表
(三)天干地支與季節相配
天干地支與季節相配情況:見表1-5。
表1-5 天干地支與季節相配表
在十天干與季節的相配對應中,將一年由四季劃分成了五季,這種對應古時有兩種劃分的方法:其一,僅將季夏一個月,即六月定為長夏,此法的五季時間長短并不相同;其二,將春夏秋冬四季的每季后一個月最后18天合并,共72天,歸屬于土,稱其為“土旺四季”,按這種方法一年分成了相等的五段,每段均為72天。
(四)季節與五行關系中的旺、相、休、囚、死
“旺、相、休、囚、死”是古人用五行生克關系對人體功能在不同季節時盛衰變化規律的一種描述:
旺:指正處于本行主氣之季,此時人體本行的功能活動最為旺盛。如心火在夏季最旺。
相:指正處于該臟所屬行之母主氣之季,此時人體該臟所屬行的功能活動由于母能生子的作用,由低下狀態逐漸增強。如春季木行主氣,由于木能生火,心火功能逐漸旺盛。
休:指正處于該臟所屬行之子主氣之季,此時人體該臟所屬行的功能活動由于子的牽制,由最旺階段逐漸下降。如長夏土行主氣,土為火之子,心火功能由最旺階段逐漸下降。
囚:指正處于該臟所屬行之所勝行主氣之季,此時該臟所屬行功能活動下降最為顯著。如火能克金,秋季金行主氣,火會被金困囚,火行功能下降更著。
死:指正處于該臟所屬行之所不勝之行主氣之季,此時該臟所屬行功能活動最為衰弱,如冬季水行主氣,水克火,火則為死。
(五)十二地支與月份、時辰的聯系
古人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月份,其與陰歷月份的對應關系是: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丑。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月,不同的朝代正月所對應的地支有所不同:夏朝以寅為正月,周朝以子為正月,秦代以亥為正月,到了西漢又復用寅為正月直至現代。夏朝、西漢直至現代以寅為正月,實與斗建相關。斗,是指北斗星;建,就是以十二地支固定地分配年的各月份。北斗星第一至第四星分別叫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第五至第七星分別叫玉衡、開陽、搖光。一至四為斗,五至七為柄,合而成酒斗。古代曾用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鹖冠子》就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記載。這種觀察北斗回轉以定季節的方法,在《夏小正》中亦有描述。因為在正月斗柄所指的是寅位,二月指卯位,三月指辰位……十二月指丑位,所以以寅定正月(圖1-3)。
古人亦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時辰,每個時辰又分為初、正兩部分,按現在的24小時鐘表時劃分,其與時辰的對應關系:見表1-6。
圖1-3 北斗七星的周年視運動
表1-6 十二時辰初、正與鐘表時的對應關系
我國古代還將一天分為一百刻,《靈樞·衛氣行》中就說道:“一日一夜,水下百刻”。水下,即古人所稱的“漏刻”。水從帶孔的壺里慢慢漏下,壺里的水就越來越少,再在水面上浮一個箭桿,水面下降,箭桿一并下沉,此即沉箭漏,可以此來計量時間;若將漏下的水收集在另一個壺里,水面上浮著的箭桿隨水面上升而浮起,叫做浮箭漏。為了使水漏下的均勻,古人還采用增加漏壺個數的方法來均衡,先讓第一壺中的水流入第二壺,再讓第二壺中的水流入第三壺,最后流入的一個壺中再浮有箭桿。這樣就提高了用水下計量時間的精確度。但一天是十二個時辰,若將一日一夜定為一百刻,用一百刻除以十二時辰,是除不盡的,那一個時辰究竟應該含有幾刻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國歷史上公元23年前的西漢末年曾將一天改為一百二十刻,6世紀初改為九十六刻,后又被改為一百零八刻等刻制,直至清朝初年方再改成九十六刻制,一直用至現在。
(六)十天干的化合
十天干的化合是由陰陽相合、剛柔相配的原則發揮而來。由十天干化合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運氣。依據《周易》的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十天干里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同樣如此分配:即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一二三四五被稱生數,六七八九十被稱為成數,《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天干化合是將生成數按順序各取一數相配:即甲一己六配合,乙二庚七配合,丙三辛八配合,丁四壬九配合,戊五癸十配合,將其中的數字去掉,即成為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此即天干化合。十天干通過以上化合衍化為五行,此種衍化又稱之為五運,五運即是五行的運動之氣。十天干原有其本氣: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而化合的五運之氣則為:甲己相合化為土運,乙庚相合化為金運,丙辛相合化為水運,丁壬相合化為木運,戊癸相合化為火運。亦即《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所述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若以天干數字簡示則為:一六為土,二七為金,三八為水,四九為木,五十為火。但又有新的問題:為什么甲己就化為土,乙庚化為金,丙辛化為水,丁壬化為木,戊癸化為火?清代高士宗在《黃帝素問直解》中認為:所以然者,因支干配合,始于甲子,流行一周,則為丙子,丙屬火為土之母而生土,故甲己化土。又行一周,則當戊子,戊屬土為金之母而生金,故乙庚化金……以此類推直至戊癸化火。此外,這還與二十八星宿有關,《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說:“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二十八星宿,是我國古代的恒星分群系統,它分為四個星區,均以動物來命名:東方為蒼龍,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宿;北方為玄武,含斗、牛、女、虛、危、室、壁七星宿;西方為白虎,含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宿;南方為朱雀,含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宿。“宿”,有宿舍的意思,故有人將二十八宿稱為二十八舍。所謂“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即天之赤氣經于牛女奎壁戊分時,在十天干正當戊癸的方位,故逢戊逢癸由火氣運化主事;“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即天之黃氣經于心尾角軫時,在十天干正當甲己的方位,故逢甲逢己由土氣運化主事;“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即天之青氣經于危室柳鬼時,在十天干正當丁壬的方位,故逢丁逢壬由木氣運化主事;“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昴畢”,即天之白氣經于亢氐昴畢時,在十天干正當乙庚的方位,故逢乙逢庚由金氣運化主事;“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即天之黑氣經于張翼婁胃時,在十天干正當丙辛的方位,故逢丙逢辛由水氣運化主事。明代醫家馬蒔在《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一書中對此亦寫道:“天地初分之時,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行定位,有政于四方,五氣分流,散支于十干。當是時,黃氣橫于甲己,白氣橫于乙庚,黑氣橫于丙辛,青氣橫于丁壬,赤氣橫于戊癸。故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天有此五行之氣,以御于東、西、南、北、中央之五位,而寒、暑、燥、濕、風、火所由以生”。
圖1-4 明代《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中的五天五運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绥阳县| 剑川县| 德令哈市| 廉江市| 郸城县| 驻马店市| 台山市| 滁州市| 霍林郭勒市| 佳木斯市| 安陆市| 英超| 鹿邑县| 金平| 靖安县| 东丰县| 麻栗坡县| 成都市| 南陵县| 旺苍县| 普兰县| 太湖县| 汕头市| 大埔区| 沭阳县| 江山市| 肃北| 扶绥县| 东阿县| 九台市| 龙陵县| 龙里县| 平乐县| 苏尼特左旗| 新巴尔虎左旗| 文安县| 皋兰县| 吴旗县| 噶尔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