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針刀醫學

一、針刀醫學發展概況

朱漢章教授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于1976年發明了一種將針灸針和手術刀融為一體的醫療器械,命名為針刀。在對某些疑難疾病的病因病理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應用針刀進行閉合性手術治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療效,他逐漸將此種方法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從而創造了針刀療法,該療法將東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西方醫學的手術解剖基本理論融為一體,具體地說是在中國古代九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是與軟組織松解手術有機結合的產物。針刀療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近幾年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已逐漸形成了一個來源于中西醫又不同于中西醫的新的針刀醫學理論體系。針刀療法用一個完整的語言來概括應該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

針刀療法已為世人所重視,原國家衛生部部長張文康稱贊道:“針刀醫學吸收了中、西醫之長,具有簡、便、驗、廉四大特點,是中醫學術研究方面的一大進展。”著名骨科專家尚天裕教授評價為:“針刀醫學是熔中西醫學于一爐的新學科,既有中醫的長處、又有西醫的優點。”《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健康報》、《文匯報》、《經濟日報》等中央、國家級新聞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稱之為:“針刀創大奇跡。”

針刀療法從它誕生的那天起,便開始了不平凡的艱難歷程。伴隨著朱漢章大夫的艱辛探索和臨床經驗的積累,終于在1978年,這一全新的探索領域被江蘇省衛生廳列入了重點科研課題。從1979年開始,朱漢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針刀治療學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84年,江蘇省衛生廳組織數家省級大型醫院在對針刀療法進行嚴格的臨床論證的基礎上,通過了專家鑒定,標志著“針刀療法”正式步入臨床實踐階段。同年,朱漢章大夫在江蘇省衛生廳,省科協和省科技報的支持下,在南京的玄武湖畔創立了以“針刀療法”為特色的金陵中醫骨傷科醫院。1987年,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在南京舉辦了第一期全國針刀療法培訓班,針刀療法開始向全國正式推廣應用。從那時起,朱漢章義無反顧地常年舉辦針刀醫學培訓班,他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成千上萬的醫務工作者,從1987年開始至今,先后舉辦全國和地方性培訓班500多期,接受培訓的醫務人員數萬人,遍布全國(包括臺灣省在內)31個省、市、自治區。1991年,這項新技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出國門,開始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朱漢章及其學生通過出國講學和學術交流等方式,培訓了數百名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日本、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意大利、巴西和南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在全面推廣應用和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學術交流的基礎上,朱漢章大夫將其所著《小針刀療法》一書,三易其稿,于1992年6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中、英文兩種版本正式出版發行。針刀療法在進行全面推廣應用的同時,也開始了它嚴謹求實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爭鳴。1990年5月,中國小針刀療法研究會成立,并在深圳召開了首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會。這個學術團體的成立,標志著小針刀療法這一新的醫學學術思想體系開始形成,朱漢章和他的同道們在這片新的學術領域中開始了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和勤奮探索。1991年4月,第二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大會在沈陽召開,并且成立了中國中醫藥學會小針刀療法專業委員會,使原有的民間學術團體成為中國中醫藥學會的正式一員,一些省、市也相繼成立了分會,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這一新學科的發展進程。1993年10月,第三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當代醫學泰斗吳階平教授以及尚天裕教授、王雪苔教授等著名醫學專家光臨指導,這次群英薈萃的盛會掀開了針刀醫學史上光輝的一頁,樹起了針刀醫學的里程碑。在這次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創立針刀醫學新學科的理論構想和初步框架,并得到有關權威專家熱情的支持和鼓勵。他們殷切希望針刀醫學工作者們,繼續努力,在不斷擴大針刀治療范圍的同時,逐步完善其診斷和治療常規,并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會后,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正式成立了中國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在廣大針刀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隨著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針刀醫學的理論與實踐迅速得到極大的發展與提高。在這種形勢下,1994年2月國家成立了中國中醫研究院長城醫院,專門從事針刀醫學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任命朱漢章為院長。1996年4月在古都西安召開了第四屆針刀醫學學術交流大會。1997年8月,大型《針刀醫學系列教學錄像片》共15集相繼出版發行。該片集普及班、提高班、研修班等內容為一體,以具體病例為中心,以針刀操作為主體,采用電化形象教學手段,在針刀操作規范化上做了新的貢獻。

針刀療法從1976年誕生以來,通過以朱漢章教授為首的幾萬名醫務工作者的臨床運用和多項研究成果,針刀療法的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術日趨完善,朱漢章教授撰寫的《針刀醫學原理》于200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了有27所高等醫學院校、29名高級醫學專家參加的大型鑒定會,將“針刀療法”鑒定為一門新的醫學學科,并正式命名為“針刀醫學”。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針刀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基本成熟,建議進入大學的正規教育。2004年由教育部組織的有4位院士參加的關于“針刀醫學原創性及其推廣應用的研究”的鑒定會,進一步肯定了“針刀醫學在理論、操作技術、器械方面都是原創性的成果,特別是在診療技術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2004年11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針刀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一屆學術經驗交流會,創建了針刀醫學走向國際的學術平臺。2004年3月,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朱漢章教授組織全國37所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編寫了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針刀醫學》上、下冊,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由朱漢章教授任總主編,湖北中醫學院吳緒平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石現教授任副總主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刀醫學》系列規劃教材(共5本)于2007年8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該套教材的出版問世,標志著“針刀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走進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2005年,以北京中醫藥大學朱漢章教授任課題負責人的“針刀松解法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獲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資助,正式開始對針刀醫學的實驗研究。2006年2月在“272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針刀醫學具有原創性,以“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理論出發點,是中醫現代化的典范。

針刀醫學的適應證逐漸擴大,并取得滿意療效。已廣泛應用于骨傷科、外科、內科、婦科、兒科和整形外科等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

針刀的定義:

針刀是以針的理念刺入人體,在體內能夠發揮刀的治療作用的醫療器械,是針灸針和手術刀的有機結合。針刀治療的核心是恢復人體生命活動的平衡。

針具:

針刀療法針具是由金屬材料做成的,在形狀上似針又似刀的一種針用具。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镵(音蟬)針;圓針(音迪)針;鋒針;鈹(音披)針;圓利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其形狀和長短略有不同,一般長為10~15cm,直徑為0.4~1.2mm不等。分手持柄、針身、針刀三部分。針刀寬度一般與針體直徑相等,刃口鋒利。常用的針刀針體直徑1mm,刀刃寬0.8mm,既可以起針刺作用,又具有手術刀的功能。

針刀療法:

在針刀醫學的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精細解剖定位、立體解剖定位、動態解剖定位、體表定位等方法,運用針刀來治療多種疾病的方法,稱為針刀療法,是針刀治療學的總稱。

針刀醫學:

針刀醫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吸收現代西醫及自然科學成果,再加以創造而形成的醫學新學科。

二、針刀醫學理論體系

針刀醫學理論體系包括關于閉合性手術的理論、關于慢性軟組織損傷新的病因病理學理論、關于骨質增生病因學的理論、關于電生理線路系統的假說四大基本理論及針刀醫學病理生理學、針刀醫學影像學、針刀醫學手法學、針刀醫學診斷學、針刀醫學治療學、針刀醫學護理學六個部分組成。

新的解剖學理論體系包括精細解剖學、立體解剖學、動態解剖學、體表定位學。

精細解剖學:

以機體的精細結構為研究對象,為閉合性手術的精確定位服務。在盲視狀態下,要精確地對準病變組織施術,盡量減少對健康組織的損傷,就必須有精細解剖學作保障。

立體解剖學:

以機體的立體結構為研究對象。在閉合性手術當中,針刀必須從體外進入體內,才能作用于病變組織,因此只有精確的掌握機體的立體結構才能選擇一條安全的手術入路從體外進入體內。

動態解剖學:

以非標準體位下的解剖結構為研究對象。當患者因肢體畸形或強迫體位而處于非標準體位時,其體內結構在體表的投影位置較標準體位有較大改變,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完成閉合性手術就必須了解各種體位狀態下相對應的解剖結構。

體表定位學:

以體內解剖結構在體表的投影位置為研究對象。只有清楚了解體內結構在體表的投影位置才能有效避免損傷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和健康組織。

閉合性手術的操作原則即操作四步規程: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刺入。

定點:在確定病變部位和搞清該處的解剖結構后,在進針部位用紫藥水做一記號,局部碘酒消毒再用乙醇脫碘,覆蓋上無菌小洞巾。

定向:使刀口線和大血管、神經及肌肉纖維走向平行,將刀口壓在進針點上。

加壓分離: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其余三指托住針體,稍加壓力不使刺破皮膚,使進針點處形成一個長形凹陷,刀口線和重要血管神經及肌肉纖維走向平行。這樣,神經血管就會被分離在刀刃兩側。

刺入:當繼續加壓,感到一種堅硬感時,說明刀口下皮膚已被推擠到接近骨質,稍一加壓,即可穿過皮膚。此時進針點處凹陷基本消失,神經血管即膨起在針體兩側,此時可根據需要施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所謂四步規程,就是針刀手術在刺入時,必須遵循的四個步驟,一步也不能省略。定點就是定進針點,定點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定點是基于對病因病理的精確診斷,對進針部位解剖結構立體微觀的掌握。定向是在精確掌握進針部位的解剖結構前提下,采取何種手術入路能夠確保安全進行,有效地避開神經、血管和重要臟器,又能容易確保手術的成功。加壓分離是在淺表部位有效避開神經、血管的一種方法,這包括許多技巧(具體施術在后面章節詳述)。在前三步的基礎上,才能開始第四步的刺入。刺入時,以右手拇、食指捏住針刀柄,其余三指作為支撐,壓在進針點附近的皮膚上,防止刀鋒刺入皮膚后,超過深度而損傷深部重要神經、血管和臟器,或者深度超過病灶,損傷健康組織。

閉合性手術方法:共有23種不同方法,基本方法是切開、剝離、松解、鏟削等。

重新界定軟組織的范圍、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概念、軟組織損傷的各種類型、軟組織受到損傷后的病理變化、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根本病因。

重新界定軟組織的范圍:以往國內外醫學理論把軟組織限定在運動系統,而針刀醫學則認為軟組織包括人體除了唯一的硬組織(骨組織)之外所有的組織,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力學特性,其損傷的病理變化過程也有相同規律,這是對軟組織損傷理論的重大突破。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概念:內涵:軟組織受到各種損傷以后,在治療和自我修復的過程當中,在特定條件下會產生新的致病因素,導致新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外延:慢性軟組織損傷是一種遷延難愈的慢性疾病,包括內外婦兒各科多種疑難雜癥。

軟組織損傷的各種類型:包括暴力性損傷、積累性損傷、情緒性損傷、隱蔽性損傷、疲勞性損傷、侵害性損傷、自重性損傷、手術性損傷、病損性損傷、環境性損傷、功能性損傷十一大類。

軟組織受到損傷后的病理變化:軟組織受到損傷以后會產生粘連、攣縮、瘢痕、堵塞等病理變化,這些病理變化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破壞機體的動態平衡,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產生。

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體的動態平衡失調。動態平衡失調的含義:人體在生命活動允許的范圍內,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范圍內,自由的活動狀態叫做動態平衡,反之叫做動態平衡失調。

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體的動態平衡失調:造成動態平衡失調的病理因素有四大類,即粘連、攣縮、瘢痕和堵塞。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把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針刀醫學首次提出骨質增生的根本病因是人體內力學狀態的異常變化。針刀醫學首次從臨床和試驗室兩個角度論證了骨質增生的根本病因是人體內力平衡失調,并系統論述了力學因素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和力學因素失調對生命活動的影響。

人體不斷對體內外力學狀態的變化進行適應和調節,骨質增生是人體對力學狀態異常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即對抗性改變,硬化、鈣化和骨化是這種適應性改變的三個階段。

針刀醫學擺脫了傳統認識的束縛,闡明了骨質增生不是人體退行性變所致,在二十幾年以前就提出力學因素失常是導致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這一點遙遙領先于國際水平。

在以前專家對經絡實質研究的基礎上,針刀醫學提出了人體內存在一個龐大的電生理線路系統,經絡只是這一電生理線路系統的主要干線的假說。

針刀醫學認為電生理線路系統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第一推動作用,統領其他各個系統,它的病理變化成為認識許多疑難雜癥本質病因的突破口;論述了該系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各種表現以及人體生物能轉化為電能的生理過程和該系統的生物學特性等。

在臨床上,根據這一假說應用針刀調節電生理線路系統,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在經絡實質這個問題上,針刀醫學放棄了從形態學角度尋找有形結構的思路,轉而從電生理學角度對經絡現象做出了解釋,啟發人們不應當局限于前人的框框,而應該從更廣闊的角度探索問題。

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新認識、提出人體存在一個新的生理系統的假說、重視力學因素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提出生命的本質是平衡。

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新認識:人體是有生命的活體,受到損傷之后能夠進行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一方面人體的自我修復和調節功能能夠維持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另一方面在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新的致病因素。

提出人體存在一個新的生理系統的假說:從電生理線路系統的角度來解釋經絡現象和人體的各種生命現象。重視力學因素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突破前人對病因學認識的局限性,充分認識到力學因素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疑難雜癥的真正病因是力學因素的失常。提出生命的本質是平衡:治療一切疾病的目標就是恢復各種不同性質的平衡,針刀醫學的各種治療手段的目的在于恢復人體的各種平衡。

以精細解剖學為基礎,針刀醫學影像學十分重視人體組織器官的微小改變,因為針刀醫學發現這些微小的改變足以造成多種嚴重疾病。針刀醫學影像學重新認識X線圖像,提出以往醫學影像學所不重視的一些觀察指標的改變是許多疾病的根源。這兩點正是它與以往醫學影像學的不同之處。精細化是醫學影像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刀醫學影像學必將對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針刀醫學手法學以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為基礎,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手法學。針刀醫學手法學與傳統中醫手法學的不同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精確、簡單、安全、科學、實用。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診斷、骨質增生病因的診斷、脊柱區帶病因的診斷、電生理線路故障的診斷、獨創功能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診斷:詳細論述了粘連、攣縮、瘢痕、堵塞四大病理因素的診斷方法和標準。

骨質增生病因的診斷:首先區別骨質增生與骨質增生癥,不對生命活動構成威脅的骨質增生可不予治療;其次判斷骨質增生癥是由哪部分組織力平衡失調引起,為針刀治療提供依據。

脊柱區帶病因的診斷:首先應用針刀醫學影像學檢查椎體位置有無異常,其次判斷脊柱區帶范圍內軟組織有無粘連、攣縮、瘢痕、堵塞等異常。

電生理線路故障的診斷:詳細論述了電生理線路短路、斷路、電流量增強、電流量減弱和異常放電等情況的診斷。

獨創功能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從功能上和總體上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從而極大地減少了誤診誤治的發生,提高了診斷學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針刀醫學治療學包括四部分:針刀為主、手法為輔、藥物配合、器械輔助。

針刀醫學獨特的治療作用:通過消除軟組織變性來恢復人體內力學平衡狀態,疏通體液潴留和促進體液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調節人體電生理線路系統,調動機體自我調控功能,促進生物能轉變為生物電流。

安全保障:在進行針刀治療時,如果操作規范,對解剖結構掌握清楚,針刀治療是很安全的。在手術操作不規范的情況下,可出現組織水腫、炎癥反應、神經血管損傷等,嚴重的可出現脊髓損傷。對長城醫院五年門診病房進行的42000人次針刀治療統計結果表明,因技術差錯出現事故為6人次,事故率為0.016%。其中有2例是治療軟組織損傷造成局部血腫,3例是治療手法不當造成類風濕關節炎已脫鈣骨的骨干骨折,1例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針刀操作不規范造成了脊髓損傷。有關文獻報道,通常外科手術事故率為1%~3%。

適應證:慢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頑固性疼痛;骨質增生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病等;肌肉、肌腱和韌帶積累性損傷、肌緊張、損傷后遺癥;某些脊柱相關性內臟疾病;部分關節內骨折和骨折畸形愈合;直線瘢痕攣縮。

禁忌證:嚴重內臟疾病或體質虛弱不能耐受針刀治療者;全身或局部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施術部位有重要神經血管或有重要臟器而施術時無法避開;凝血機制不良或有其他出血傾向者;高血壓,且情緒緊張者。

針刀醫學護理學除吸收了傳統護理學的有關內容以外,還根據針刀治療過程的自身特點制定了一套與之相配套的護理學方法,對接受治療的患者的體位、活動狀態、活動范圍、活動姿勢等都有精確的要求。這些要求對能否成功治療某些疾病及針刀手術后的安全和提高治療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針刀醫學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針刀治療所需費用當中,藥物所需費用僅占全部費用的15.7%;在針刀閉合性手術適應證范圍內,目前全國每年針刀門診比外科手術節約治療經費6.8億元,比藥物和其他療法節約5.6億元。在針刀閉合性手術適應證范圍內,目前全國每年針刀醫學閉合性手術比外科手術節約治療經費總共605.64億元,比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節約總共172.24億元。

目前針刀醫學的治療效果與外科手術及藥物和其他療法的治療效果比較如下;在針刀閉合性手術適應證范圍內治愈率是外科手術的1.26倍,是藥物和其他療法的4.15倍。

甘肅省中醫院風濕骨病科自2007年7月引入針刀療法后,由于在解決風濕骨病患者的關節功能障礙及疼痛方面的突出優勢,使該科室用短短的6年時間得到飛速的發展,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痹病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家藥品臨床試驗機構(中醫風濕病專業),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經濟收入增加了40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奈曼旗| 合川市| 浦北县| 云林县| 绩溪县| 天长市| 青州市| 周口市| 和田市| 呼伦贝尔市| 江陵县| 崇阳县| 衡南县| 郴州市| 贞丰县| 盐津县| 延吉市| 灵宝市| 龙口市| 朝阳市| 山西省| 乌苏市| 长宁县| 河南省| 淮安市| 安达市| 清镇市| 保康县| 隆尧县| 宜州市| 当涂县| 青田县| 师宗县| 枣强县| 汤原县| 漳平市| 彭阳县| 乳山市| 紫金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