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治療脾胃病經驗擷粹
- 單兆偉 沈洪
- 3243字
- 2019-12-06 21:05:43
二、孟河醫派學術思想
(一)顧護后天之本,調理營衛氣血
孟河醫學診療用藥特色多以調補脾胃、食補后天、健旺氣血、調理營衛、平衡陰陽為治,以平淡之藥食達神奇之療效;總以診治脾胃機樞為學術特色。無論是脾胃之病,還是以脾胃虛弱為主癥之諸疾,無不賴調理脾胃功能而康復。營衛調和、氣血旺盛、陰陽平衡、調治百病,全賴后天谷氣生化、營養充足、泉源不竭;后天足方可診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患,調理各種虛損勞傷之疾。正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二)斡旋氣機升降,務求調氣復平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主受納和運化水谷,乃機體生、長、化、收、藏之源泉。歷代名醫善治脾胃之疾,無論是攻下、養陰、溫補諸法,總以疏通脾胃氣機為要旨。斡旋氣機升降,務求調氣復平,勿使中焦壅滯,寒熱溫涼勿予偏頗。處方用藥當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處處以維護脾胃之生理功能為要,務求其平,不可偏執。
若脾胃功能失常,則可發生水谷受納、腐熟、運化功能障礙,可見脘腹痞滿、疼痛、嘔吐、呃逆、泄瀉等病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脾為陽土,升為健運,胃為陰土,降為和暢,故治療脾胃病需注意調節脾胃升降功能,勿使中焦壅塞。方藥宜選用輕清靈動之品,治療務求調氣復平,少用重濁厚味、剛勁燥烈之藥。如理氣重調升降,選用葛根、荷葉、升麻等,謹防香燥傷陰,“忌剛用柔”,喜用佛手花、玫瑰花等理氣不傷陰之品;益胃養陰貴在柔潤不膩,強調用藥宜柔宜潤宜涼,常用南北沙參、石斛、百合、麥冬、玉竹、甘草,或加烏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酸甘合化。補脾以健運為本,益氣以健脾為先,維護脾胃生理功能,處方用藥以甘平微溫之品健運中氣,常用黨參、太子參、白術、薏苡仁、山藥、扁豆等。
(三)藥用輕清醇正,補益脾胃氣陰
孟河醫學,藥用輕清,方藥醇正,是其一大特色,補益脾胃氣陰是其用藥特點。如益氣健脾用太子參、白術、山藥等清補之品,氣陰兼顧,又不滯氣;潤養胃陰用南北沙參、麥冬等清養之品,少用厚味重濁,以防膩滯不行;行氣用理氣而不傷陰之佛手、綠梅花等,忌用破氣之品,以免香燥傷氣;清泄郁熱,用黃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不用大苦大寒,以免損傷胃氣;利濕重用薏仁,取其“善利水,又不耗傷真陰之氣”(《本草秘錄》)。養血柔肝用白芍、百合、合歡皮等兼調情志。
處方輕清簡約,方藥醇正,處方不過八九味藥,一般不超過12味,藥味過多則龐雜不能切中病所,避免互相牽扯無功。每味藥物用量亦不宜太重,否則藥過病所,反傷正氣。病告基本痊愈,應中病即止,不可全仗藥物攻治以求所謂除邪務盡,而應以膳食調養,怡情悅性,節飲食,慎起居,待脾氣健旺,正氣恢復,余邪自去。
(四)精于藥用配伍,善用巧用藥對
健脾益氣配以助運之品,使補而不滯;養陰益氣配以和胃之藥,使補而不膩。清化濕熱治其標,不忘健脾補虛顧護其本。
白術配白芍
《本草匯言》云:“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白芍酸寒柔潤,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為養肝柔肝之要藥。兩者相合,陰陽剛柔,相合相柔,柔肝安脾,調和肝脾,配伍精當。
丹參配葛根
《神農本草經》謂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功在止渴生津、解肌退熱;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能擴血管,增加血流量,活血通絡。丹參專入血分,活血養血,降而行血,有功同“四物”之用。兩藥相伍,升降相配,氣血同治,生津通脈,祛瘀止痛,診治脾胃病“病久入絡”,伴見便溏泄瀉、胸痹心痛諸癥,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冠心病,癥見病程日久屢治難愈屬氣滯血瘀者。
黃芩配仙鶴草
《名醫別錄》謂黃芩“療痰熱、胃中熱,消谷,利小腸”,《藥性論》曰:“治腸胃不利”,功能清熱燥濕,具有抗炎殺菌作用。仙鶴草又名“脫力草”、“瀉痢草”,功在健脾補虛,清熱止血。《百草鏡》云:“下氣活血,理百病,散痞滿,跌仆,吐血,血崩,痢、腸風下血”,《本草綱目拾遺》謂其“消宿食,散中滿,下氣,療吐血各病,翻胃噎膈”,藥理研究證明,其具有保護細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調節作用。兩藥相伍,清熱瀉胃,治療脾胃病濕熱為患,過食肥甘厚膩、久損脾胃,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胃鏡下黏膜炎癥、充血、水腫、糜爛等癥。
麥冬配半夏
麥冬養陰潤燥、益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止嘔。兩藥剛柔相濟,潤燥相宜,具生津養胃、醒脾開胃、降逆止嘔之功。
枳實(枳殼)配白術
枳實(枳殼)破滯氣,消積滯,瀉痰濁,除痞滿,以走瀉為主;白術補脾運中燥濕,以補以守為主。兩藥補瀉走守、急緩消補兼施,共奏健脾開結,消除痞滿諸疾之功。
萊菔子配決明子
萊菔子下氣定喘,消食化痰,通降胃氣;決明子清肝明目,利水通便;兩者同用,肺氣得下,胃氣得降,腎氣得充,氣機調暢。若配伍補益脾胃之品,則下氣通便不傷正,補氣培本無壅滯。
谷芽配麥芽
麥芽消食和中、助胃健運;谷芽健脾開胃、和中消食。兩者具有生發之氣,生發脾胃,開胃健脾,相得益彰,治療脾胃病納谷不馨,脘腹脹滿之癥。
西洋參配決明子
補氣養陰,潤燥通便,增水行舟,降壓降脂,無傷正之慮。
黃連配蘇葉
辛開苦降,寒熱并調,化濕暢中,清熱止嘔,治外感寒邪,并脾胃氣滯常見胃有郁熱者,可以兩藥1~3g泡水代茶,可收輕可去實之功。
(五)崇尚補益脾胃,注重正復邪安
脾胃之疾,不外虛實。所謂實證,有痰濕、氣滯、血瘀、濕熱、熱毒等病理變化,臨證出現胃痛、阻脹、泛酸、惡心嘔吐、嘈雜、納少等系列癥狀,此必與人體正氣不足有關,即《內經》所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以中焦脾胃虛弱為病理基礎。只有脾胃虛弱,諸邪方可乘虛侵襲而形成諸多實證病變。故脾胃虛弱為患病發病之本,健脾和中、補益脾胃為治療大法。正復邪安,邪祛正安,體現了提高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防病保健思想。
(六)善用食補療法,頤養天然之氣
補虛扶正,食療治病,膳食養病,乃孟河醫學之特長。在脾胃診治用藥上,側重飲食調攝、膳食分類以治病補虛。飲食療法是一種增強體質,糾正體質類型,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如治陰虛體質、虛熱內生者以甲魚、海參、百合等為治;陽虛體質者以羊肉、牛肉、鹿肉、姜、椒之屬食之;痰濕體質、形態豐腴之人多食海帶,或以煮湯;延年益壽用胎盤、烏龜抗衰益壽;高血壓治以決明肉,麻雀湯等;尿結石可進山慈菇、胡桃;糖尿病可食山藥、百合等;癌癥可多食薏苡仁、菇類、毛筍等,以防癌抗癌。
“以食代藥”,合理搭配飲食,調整膳食食譜,加強飲食調理,順應自然,頤養天然之氣,調理自身,可防病祛疾,康復保健,延年益壽,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七)倡導怡情悅性,揆度攝生起居
怡情悅性,慎起居,攝生養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診治各種疾病的主要保障。脾胃疾病常出現與常人不同的情志反應,不良的心態是患病的主要誘因,競爭激烈、負擔重、工作壓力大、節奏快、性情急躁、多思憂慮、高度緊張、精神刺激、恐病心理、不良嗜好、生活無規律、饑飽失節、冷暖不均、起居失時、好逸惡勞、營養過剩等,是影響氣機升降、氣血紊亂、脾胃損傷、調養失度、心境不佳的重要因素。
攝生養性得宜,生活起居有度,因體制宜,是脾胃養護之道,提倡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慢跑、打拳、氣功、跳舞、戶外運動等習慣,既能調節機體氣機,促進氣血暢運,舒筋活絡;又能健脾和胃,增強代謝,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及免疫功能。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多樣,不可偏嗜傷脾。慎配食物,不傷胃氣,積極配合食療。崇尚葷素搭配,精粗搭配,以食代藥,“謹和五味”、“食養盡之”(《內經》),方能營養充足,精力充沛,體格健壯。
附:馬培之1880年7月26日治療慈禧太后心脾不調:慈禧太后癥狀:腰酸、神疲乏力、納食不香、寒熱時作,診其脈:兩寸虛細,左關沉而微弦,右關沉而微滑,兩尺沉濡,辨為:積郁積勞,心脾兩虧,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處方:當歸、白芍、白術、山藥、生地、茯苓、陳皮、牡蠣、合歡花、紅棗、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