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學·第二巻(第3版)
- 曹務春
- 28269字
- 2020-06-24 15:09:03
第一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總論
流行病學是在人類與傳染病長期斗爭的實踐中發展形成的一門醫學學科。醫學之始,源于病痛;流行病學之始,源于傳染病。早期或傳統的流行病學實際上就是傳染病流行病學。現代流行病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對象和內容雖已有了很大發展,但作為當今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重大威脅,傳染病仍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述
一、傳染病流行病學的基本特征
(一)傳染病的特征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體感染機體后產生的、能夠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動物與人之間傳播的疾病。與非傳染病相比,其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
1.任何傳染病都有特異的病原體(pathogen)
人類已知的傳染病都有其明確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真菌和寄生蟲等。傳染病是病原體和宿主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結果。
2.任何傳染病都具有傳染性(infectiousness)
傳染病能夠在宿主之間直接傳播或通過媒介相互傳播。傳染病的傳播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更換宿主的過程,也就是病原體從被感染的機體通過適當的途徑進入易感者機體并造成其感染的過程。傳染性是傳染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體雖然是引起傳染病發生的必要條件,但由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并非都具有傳染性,如由多種細菌引起的感染性腦膜炎和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且臨床上都可表現為化膿性腦膜炎,但前者無傳染性,病人不需隔離,而后者則有傳染性,病人必須隔離。因此,由病原體或其毒性產物引起的疾病通常稱為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傳染性的稱為傳染病。
(二)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特征
傳染病流行病學(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著重研究人群中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和傳播規律,探索傳染病的臨床識別標志,評價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傳染病流行病學是現代流行病學的發源地,也是現代流行病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染病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應用無異于非傳染病流行病學。但由于傳染病上述的兩個基本特征,使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流行病學意義不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每一個傳染病病例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危險因素(risk factor)
在非傳染病流行病學中,危險因素和病例的區分鮮明。例如,吸煙是肺癌的一個危險因素,輻射是白血病的一個危險因素,酗酒是肝硬化的一個危險因素。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可降低相關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疾病的發生不受任何其他同類疾病患者的影響,例如,某人有發生冠心病的危險并不受其鄰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影響。同樣,在醫院里對心肌梗死患者加強治療并不能減少其在整個人群中新病例的發生。然而,對于諸如流行性感冒(流感)等傳染病,一個人患流感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周圍流感患者的人數,及時發現并治愈流感患者,將會降低整個人群流感的發病率。一個傳染病病例可作為傳染源,這就需要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必須考慮與其接觸的人數、接觸方式與頻率,同時還要考慮周圍人群對該傳染病的免疫水平、防護措施等。
2.傳染病病人感染后產生免疫力
例如,感染過麻疹的人可獲得終生免疫力而不會再患該疾病。雖然每種傳染病感染后的免疫水平和持續時間有很大差異,但其免疫保護力是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病原體侵入人體后,發病與否不僅取決于其毒力和感染劑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機體的抵抗力(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力和特異性免疫力)。而其他化學因素和物理因素(如毒物、輻射等)引起的疾病,只要機體的暴露水平達到一定劑量或強度,就會發病并且不產生免疫力。
3.病原攜帶者可作為傳染源
病原攜帶者(carrier)是指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包括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恢復期病原攜帶者以及健康病原攜帶者(整個傳染過程均無明顯癥狀而排出病原體者)。病原攜帶者在許多傳染病的流行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忽略他們的存在,將可能導致疾病的暴發和廣泛傳播。
4.傳染病與非傳染病流行動力學不同
傳染病在非免疫人群中傳播時,發病常常按幾何級數甚至指數曲線增長,傳播迅速;而非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呈算術級數緩慢增長。因此,傳染病流行病學所研究的事件多需要緊急處理,決定采取某些預防控制措施的時限非常短暫,常常只有幾天甚至更短的時間。而大部分非傳染病流行病學所涉及的疾病的環境與行為危險因素,通常需納入大規模、長期調查的公共衛生項目,一般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
5.控制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效益不同
對傳染病而言,一旦采取特異性預防、控制措施,通常能很快發揮作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雖然對某些新發傳染病暫時尚無明確的針對性措施,但通常采取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措施都能取得顯而易見的效果。相反,非傳染病的防治效果一般不能與之相比。例如,對于膽固醇是否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十年,采取降低膽固醇預防這些疾病的效果亦不明確。許多學者認為,傳染病流行病學已經不僅僅限于一般的調查,正在更多地關注預防和控制對策;而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卻仍在糾纏于危險因素的研究中。
二、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發展史
傳染病流行病學既來源于歷代人類與傳染病流行的長期斗爭中所積累的科學認識和預防、控制的實際經驗,又來源于人類對疾病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正是由于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才逐漸形成了傳染病流行病學。
(一)傳染病流行病學的歷史沿革與發展
1.對傳染性的認識
通過對眾多疫情的觀察,人們逐漸認識到傳染病的傳染性,如《釋名》(約3~4世紀)中記載:“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肘后方》“尸注鬼注”記載:“其病變動,……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宋代(960—1279年)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指出:“不可入癆瘵之門吊喪問疾,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虛而染觸焉。”陶弘景早就指出“尸瘵”(肺結核病)具有傳染性。北宋的道書《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斷除尸瘵品》指出,該病有“屋傳”、“衣傳”、“食傳”三條傳染途徑,強調只有“斬斷死根,庶可復還生氣。”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醫生弗蘭卡斯特羅(Fracastoro)對歐洲傳染病的知識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出版了《論傳染、傳染病及其治療》(1546年)一書,闡述了傳染病的本質,并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傳染病是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的疾患,只有在兩個人發生完全相同的疾患時才可以說是傳染;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引起的,主要的預防措施是檢疫、隔離和消毒。
2.對病原體的認識
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蠱”字,意為腹中蟲。后來,我國醫學著作中常有把傳染病的原因歸之于病蟲者。對疫病原因的認識,除前文中已述及的蠱、尸蟲、疥蟲等被認為是活的生物外,古代人民則以“疫氣”、“癘氣”、“毒氣”、“瘴氣”、“邪氣”、“蠱毒”、“風”等名稱來概稱致病因子。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溫病候)。”明代醫學家吳又可進一步發展了疫氣說,他在《瘟疫論》(1642年)中認為疫病的原因是感染了天地間的一種“戾氣”,“戾氣”是通過空氣或接觸而傳染,經口鼻諸竅侵入人體。不同的“戾氣”引起不同的疾病。1876年,德國醫生科赫(Koch)在牛的脾臟中發現了炭疽桿菌,并把它移種到老鼠體內,使老鼠感染了炭疽病,并在老鼠體內得到了和牛完全相同的炭疽桿菌。這是人類第一次證明特定的疾病是由特定的微生物引起。科赫提出的關于確定病原體的原則,即“科赫原則”至今仍被應用。在歷史上,不少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確定是在病原體被發現之前,如斯諾(Snow)于1854年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確定霍亂是由糞到口經水傳播的,29年后(1883年)才從糞便中檢出霍亂弧菌。巴德(Budd)對傷寒的傳播途徑的判斷也是在傷寒桿菌被發現之前。
3.對傳播途徑的認識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人們已觀察到傳染病是分別通過口(腸道)、鼻(呼吸道)、皮膚(接觸)等不同途徑而感染,因此提出了不同的預防措施。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梅毒傳入我國,始見于廣州,故又稱“廣瘡”。明代汪機在《外科理例》中已指出梅毒是由同床同廁傳染。李時珍更加明確地指出此病是由“男女淫猥”所得。竇漢卿的《瘡瘍經驗全書》(1569年)則肯定梅毒由性交傳染,并且認識到此病可由父母傳給胎兒。
在對病原細菌開始進行大量研究的10~20年后,許多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將關注點投射于媒介傳播疾病上。一組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是在古巴進行的,它使得人們從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的角度對黃熱病進行了闡述。1495—1496年,Hispaniola島發生了西半球第一次有記錄的黃熱病,許多土著人和西班牙人死亡。盡管在很長時間內黃熱病肆虐全球,但是對于它的傳播方式卻沒有被人們所了解,有人認為它的傳播方式是直接的人傳人。直到1804年,斯塔賓斯(Stubbins)發現在照料和看護病人的醫護人員中從未發生過二次感染的例子。于是,他進行了極具犧牲精神的一系列自身實驗,以證明人傳人模式是錯誤的。他口服并且注射了黃熱病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及病死者的血液,但并沒有感染黃熱病,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即黃熱病不能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19世紀早期,就有許多醫生提出黃熱病可能由蚊子傳播。古巴醫生芬利(Finley)于1881年又重新提出這一假說,但是沒有得到實驗證實。美西戰爭爆發后,美軍占領了古巴,在古巴的美軍特德(Ted)上校和卡羅爾(Karol)醫生發表了一篇科學報告,指出黃熱病這種可怕的熱帶病是由蚊子傳播。然而,這項工作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拉塞爾(Lazear)醫生作為志愿者被一只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不幸以身殉職。這篇報告還說,這種由蚊子帶入血液的不可思議的病原體能穿過細瓷過濾器,比人們知道的任何細菌都小,普通顯微鏡根本觀察不到,后來證實這種病原微生物是病毒。同樣,他們的研究也顯示黃熱病有一個昆蟲媒介作為中間宿主,而不是直接的人間傳播。
4.對動物傳染源的認識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動物疾病與人類疾病之間的關系。如遠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狂犬咬人,人會發病而死,從而捕殺狂犬。據《左傳》(公元前556年)記載:“十一月甲午國人瘛狗,瘛狗入華臣氏,國人從之。”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凡春末夏初,犬多發狂,必誡小弱,持杖以預防之。”印度的書籍中曾記載道:“當鼠自屋頂下墜,沿地板顛跳如醉而死,至此則鼠疫大致臨近矣。”宋代張杲的《醫說》認為“鼠淚墜器中食之得黃疸”。明代李時珍進一步指出,鼠涎、鼠類可以引起黃疸病。
5.對環境和社會影響因素的認識
從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隨處可見傳染病流行的記錄。我國傳統醫學很早就認識并總結出“天人一體”、“臟腑學說”等方面的理論,認為人體疾病的形成,與外界因素(自然界和社會條件)和內在因素(臟腑機能、精神狀態等)密切相關。東晉的葛洪在他的醫學著作中對致病的內因、外因及其相互作用作過進一步的闡述。南朝陶弘景則將先秦道家關于精氣一元論的思想用以解釋人的生理和病理現象。總之,葛、陶提及的致病因素大體可分為自然、生物、物理、化學和精神等方面。唐代孫思邈在全面分析致病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后,又進一步提出“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的積極思想。隨著人們對疾病自然史及其流行因素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些記錄才逐漸上升到理論高度。例如天花、麻風病、結核、腦膜炎和白喉等都曾在古希臘和埃及流行。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空氣、水與地點》中就將經常在某一人群中發生的疾病稱作地方性疾病(endemic diseases);將一些平時不常見,但有時突然出現多例病人的疾病稱作流行病(epidemic diseases)。認為疾病呈地方性流行(endemicity)或流行(epidemics)取決于氣候、土壤、水、生活方式和營養等因素。
6.統計學分析方法的應用
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發展得益于吸收了統計學分析方法。從18世紀中期開始到整個19世紀,人們對各種統計數據發生興趣并愈來愈重視,加強了生命統計中對患病率和病死率的計算。葛朗特(Graunt)是早期使用統計方法幫助人們了解傳染病產生及流行特征的領軍人物之一。他于1662年出版了著名的《關于死亡公報的自然和政治觀察》,應用其分析技巧,將一些龐雜、紛亂的數據歸結、簡化為幾個翔實、明了的統計表格。18世紀末,路易斯將父母有結核病與父母無結核病兩組人群的死亡率進行對比,和他的學生法爾(時任英國統計總監)都強調充分利用“數字的方法”來研究醫學。因為“以按年的死亡數來表示疾病流行的嚴重程度,遠比一般描述要明確得多”。法爾使統計總監的年報形成一個傳統,應用生命統計來研究各種公共衛生問題。事實上,他的工作已涉及“特異危險度”、“超額危險”等的計算。對于人年、生存概率及標化死亡率等概念也有貢獻。
7.分析流行病學的發展
倫敦醫師斯諾(Snow)于1848—1854年對霍亂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特別是關于霍亂在寬街地段的調查、倫敦超過30萬人口地區的霍亂流行與自來水供給網絡情況的調查等。他出色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斯諾(Snow)的成績遠不止通過實際資料分析,闡明了當年霍亂的傳播途徑,還在于展示出如何從疾病的分布入手,運用求同法、求異法的對比分析找出線索,形成病因假設,并通過大量實際資料來檢驗假設,從而更有力地論證寬街霍亂流行與水井的病因關系。同時,以實際資料推斷倫敦大面積霍亂流行與兩個自來水供水公司之間的關系。他的工作給后來的流行病學工作者以深刻的啟迪,也促進了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向縱深發展。
8.預防控制措施的實施
由于認識到疾病的傳染性與流行性,人們就采取了隔離、檢疫措施,以預防傳染病的蔓延。《晉書》中記載:“永和末(356年)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唐代對于麻風病人已設有“癘人坊”,“收養癘疾,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意即將麻風病人移居深山密林進行隔離。《圣經》中記載:如果發現麻風病人就被宣布為不潔凈的,穿上特殊的衣服被隔離起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其后羅世瑤在《行軍方便便方》(1852年)一書中寫道:“將初病疫氣人貼肉布衫,于蒸籠內蒸一炷香久,則全軍不染。”對于飲水,則很早就提倡飲開水。《呂氏春秋?本味篇》所描述的伊尹和商湯談話中,已提到飲水須“九沸九度”。宋代莊綽說:“縱細民在道路上,亦必飲煎水。”古代醫書上還記載了許多滅蟲、滅鼠以及藥物預防的方法。在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有人嘗試從天花病人的傷口采集痘苗接種到健康人身上以預防天花,但這種方法容易引起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后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大量的臨床試驗,終于發明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種法。
(二)我國近代傳染病流行病學發展史
可以認為,我國近代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發展主要歸功于伍連德博士。伍連德,字星聯,祖居廣東新寧(今臺山縣),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個華僑家庭。1902年伍連德獲醫學學士學位后,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從事醫學微生物研究。1903年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以破傷風桿菌為研究內容。1908年,伍連德應清政府聘請,出任北洋醫學堂協辦(相當于醫學院副院長)。1910年秋,東北三省突發鼠疫,清廷委任他為東北三省鼠疫防治總管。他急赴疫區,組織力量,培訓人員,隔離病患,消滅病源,迅速撲滅了傳染病。1912年改朝換代,他又被委任為大總統侍從醫官。同年,外交部咨照東北三省都督,在哈爾濱設立防疫總局(原址在今哈爾濱市道外區保障小學校院內),伍連德又被委任為防疫總醫官。1915年他創辦了《中華醫學雜志》,并任第一任主編。次年創立了中華醫學會,并擔任前兩屆會長。伍連德先后于1921年積極參與了協和醫學院的創建,1926年創辦了哈爾濱醫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1930年被任命為全國海港檢疫總管理處處長。1937年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伍連德移居香港。1946年他回到出生地,創建了吉隆坡醫學研究中心,直至1960年1月21日逝世。作為一位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伍連德的專著《鼠疫概論》和《霍亂概論》,成為被世界同行廣泛引用的經典。他一生訪問過歐美和亞洲近20個國家,先后獲得上海圣約翰大學榮譽科學博士、香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榮譽醫學博士和蘇聯科學院榮譽院士等十幾個榮譽稱號。伍連德在祖國辛勤工作了整整30年,為中國的預防醫學事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在拉斯特(Last)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伍連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國流行病學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就曾贊譽他:“科學輸入垂50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他獲得了清廷頒發的二級雙龍勛章,受到攝政王載灃的召見,還曾獲得“醫學進士”的功名,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在伍連德的建議下,清政府外交部于1911年1月27日通過駐外使節和各國駐華使館,邀請各國學者和醫生來華考察鼠疫并研討防制方法,當時有10個國家響應。伍連德以中國外交部特派醫官的身份被一致推舉為大會主席。會議分微生物學和理化學兩組開展學術討論。前者由鼠疫病原菌的發現者、日本著名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任組長,后者由英國學者皮特里和克里兩人負責。在近四周的學術討論中,代表們就鼠疫有關課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其間還開展了一些實驗。會后用英文發表的長達500頁的《1911年國際鼠疫會議報告》(馬尼拉出版局出版)對會議內容作了詳盡的敘述。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寄生蟲病(日本血吸蟲病、絲蟲病、鉤蟲病、瘧疾、黑熱病)流行猖獗,烈性傳染病(天花、霍亂、鼠疫)經常發生,許多傳染病廣泛流行,嚴重威脅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健康。但專業防疫機構殘缺不全、寥寥無幾、經費短缺。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一些學者在多種寄生蟲病、烈性傳染病等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包括鉤蟲病(張奎、洪式閭等)、血吸蟲病(毛守白等)、瘧疾和絲蟲病(馮蘭洲等)、黑熱病(王兆俊等)。解放戰爭時期,我國在若干部隊中貫徹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執行了一套有效的防疫措施及衛生流行病學偵察,避免了在行軍戰斗中傳染病的流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力開展了日本血吸蟲病、瘧疾等危害嚴重的寄生蟲病及急性烈性傳染病的防治,短期內控制了人間鼠疫和霍亂疫情的蔓延。20世紀50年代初確立了衛生工作四大方針,開始建立衛生防疫站,在醫學院校內創建衛生系及流行病學教研組(在少數醫療系內也設有此教研組),舉辦流行病學師資進修班,創建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以后在許多省還建有流行病學研究所。1959年,衛生部召開了全國急性傳染病學術會議。1963年,中華醫學會首次召開以流行病學為名的學術會議“腸道傳染病流行病學學術會議”,集中交流了傷寒、痢疾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1964年,中華醫學會召開了“鉤端螺旋體病學術會議”。此外,對麻疹、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沙門菌病等都舉辦過學術會議。
第二節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傳染病的發生是病原體與宿主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表現在細胞水平、個體水平及群體水平,且不斷地變化著,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宿主感染病原體的趨勢和結局。傳染病的流行過程(epidemic process)是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蔓延的過程,表現為群體發病的特點。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這些基本環節相互連接、協同作用,不斷產生新的疫源地,導致傳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從而使流行過程得以延續。任何一個環節缺失,新的傳染就不可能發生,也不能引起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和流行。影響傳染病各流行環節相互作用的因素就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所處的環境條件,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這些因素相互聯系,不斷變化,使流行過程表現得更加錯綜復雜。
一、傳染病流行的生物學基礎
(一)病原體
傳染病的病原體(pathogen)種類繁多,包括: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病毒、真菌(酵母、霉菌)、寄生蟲、朊粒(可自我復制的蛋白質樣物質)等幾大類。根據病原體的形態特點、生長條件、抗原特征、核酸結構和特定序列等還可進一步對各種病原體進行分型。反映病原體生物學特性的指標包括:
1.感染力(infectivity)
是指病原體侵入宿主體內生長、繁殖,造成宿主感染的能力,以病原體造成感染的人數與易感人群暴露總人數之比來表示。在實際工作中,感染力可由續發率即易感者暴露于傳染源后在一定時期內發生感染的頻率來估計,通常稱為傳染力。
2.致病力(pathogenicity)
是指病原體引起宿主發病的能力,通常以病原體感染后引起臨床上發病的人數與易感人群暴露于該病原體的總人數之比來表示。
3.毒力(virulence)
是指病原體所致疾病的嚴重程度,以重癥病例數或死亡數與所有病例數之比為測量指標。
4.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是感染發生后病原體誘導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能力,這種免疫反應能對相同或相似的病原體感染產生保護作用。
(二)宿主
廣義的宿主(host)是指能供給病原體營養和場所的生物和非生物介質的統稱。人、動物及土壤、水等都可作為病原體的宿主,一般指傳染性病原體寄生的人或動物(包括溫血脊椎動物和少數變溫動物)。宿主對病原體產生免疫防御,包括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后者包括由皮膚、黏膜構成的天然免疫屏障,以及由黏膜上皮淋巴系統和巨噬細胞分泌的溶解酶、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等細胞因子所介導的局部免疫。與傳染病流行密切相關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宿主的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特征、生理功能、營養狀態、有無既往感染、行為方式等。
(三)感染譜
病原體感染宿主后的感染過程和結局并不完全相同,可以是隱性感染(無臨床表現,又稱亞臨床感染)、顯性感染(有臨床癥狀或體征)甚至死亡。易感個體對其暴露病原體所表現出的這種反應多樣性通常用“冰山”現象來描述(圖1-1)。宿主對病原體感染過程反應的輕重程度的頻率稱為感染譜(spectrum of infection)。

圖1-1 感染結局的“冰山”現象(Friis et al,1999)
1.隱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或亞臨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癥狀或體征,但通過組織培養能分離到病原體,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方法能檢測到病原體核酸,血清學試驗能檢測到特異性抗體。許多傳染病以隱性感染為主,如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的人數遠遠超過有臨床癥狀的結核病病人數。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脊髓灰質炎等也屬于此類傳染病。
2.顯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指機體在暴露于病原體后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如麻疹、水痘、天花等病原體多引起顯性感染。病原體感染是否發展成顯性感染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機體的免疫狀態、感染途徑、感染劑量、病原體的致病力等。顯性感染在臨床上一般經過潛伏期、前驅期、癥狀明顯期和恢復期。
(四)病原體的傳播方式
1.傳播鏈(transmission chain)
病原體只有滿足感染發生的一系列條件后傳播才能實現,即要具備完整的傳播鏈。首先,易感宿主是感染的首要條件;其次,病原體的存在是感染發生的必備條件;再次,病原體要有得以生存、繁殖直至自然死亡的儲存宿主;最后,病原體離開儲存宿主和進入易感宿主的“通道”也是感染的必要條件,這些“通道”通常包括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腸道、皮膚黏膜、胎盤、血液等。病原體的排出方式通常預示它進入下一個宿主的侵入途徑。
2.傳播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是指外源性病原體侵入和感染易感宿主的途徑。常見的傳播方式包括接觸傳播、普通介質傳播、空氣傳播和媒介傳播。宿主可以通過直接、間接或者飛沫方式接觸病原體。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觸摸、接吻和性接觸等。間接接觸通常需要一個無生命的介質將病原體從傳染源傳播給接觸者;飛沫傳播距離通常小于1米。普通介質傳播的介質可以是飲用水、食物、醫療器械或生物制品。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可以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傳播媒介通常是節肢動物,由其體外器官直接將病原體傳給宿主。
二、傳染病的流行環節
(一)傳染源
傳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主要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
1.病人
病人是重要的傳染源,特別是那些感染即可引起發病的傳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病人是其唯一的傳染源。不同病程的病人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不同,主要取決于是否有病原體的排出、排出量和排出頻度。有些傳染病在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末即可排出病原體,如霍亂、痢疾、傷寒、水痘、麻疹和甲型肝炎等。處在癥狀明顯期的病人都可以排出病原體,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對于大多數傳染病來講,病人在臨床癥狀消失的同時,即停止排出病原體,而不再成為傳染源,如天花、麻疹、水痘、流感等。但有些傳染病如白喉、傷寒、痢疾、乙型肝炎等,在恢復期仍可排出病原體。有些傳染病排出病原體的時間很長,甚至終身。
2.病原攜帶者
是指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病原攜帶者包括:潛伏期病原攜帶者(incubatory carrier)、恢復期病原攜帶者(convalescent carrier)及健康病原攜帶者(healthy carrier)。
3.受感染的動物
許多動物傳染病可以傳染給人,如布魯氏菌病、炭疽、狂犬病、森林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危險程度,主要取決于易感者與受感染動物的接觸機會和接觸的密切程度,同時還與動物傳染源的種類、年齡和密度等有關。
(二)傳播途徑
病原體更換宿主時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歷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route of transmission),即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宿主所經過的途徑。
1.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黏液飛沫。飛沫的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較短(通常不超過幾秒鐘)。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于病人或病原攜帶者的密切接觸者。
(2)經塵埃傳播:
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造成病原體的呼吸道傳播。
2.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1)經飲水傳播:
是飲用水被糞便污染而造成的傳播,常見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2)經接觸疫水傳播:
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的病原體主要經皮膚黏膜侵入體內。
3.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少數呼吸道傳染病(如結核病、白喉)可經食物傳播。引起食物傳播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4.經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指傳染源與易感者直接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傳播疾病、狂犬病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5.經媒介傳播(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是指經媒介昆蟲機械攜帶或叮咬吸血所造成的傳播。
(1)經媒介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
攜帶某些腸道傳染病病原體的蒼蠅、蟑螂等,當它們覓食接觸食物時,通過反吐或隨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受到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餐具時而被感染。
(2)經媒介動物生物性傳播:
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于菌血癥、立克次體血癥、病毒血癥、原蟲血癥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的腸腔或體腔內,再經過發育、繁殖后傳播給易感者。
6.垂直傳播
(1)經胎盤傳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是指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到感染。常見的疾病有風疹、乙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
(2)上行性傳播:
是指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
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出來后,暴露于母親的產道內。產道內若存在淋球菌、皰疹病毒等病原體,即可經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感染胎兒。
7.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用人糞施肥可使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如鉤蟲卵、蛔蟲卵污染土壤。某些細菌如破傷風梭菌、炭疽桿菌等的芽胞,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若有皮膚破損,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就容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的土地上勞動,易感染鉤蚴;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8.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指在醫療和預防工作中,由于未能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或操作規程,人為造成的傳染病的傳播。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于所用器械如采血器、導尿管、內窺鏡等消毒不嚴格或受到污染而引起的傳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由于輸血或生物制品、藥物受污染而引起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某人群的易感性取決于構成該人群的每個個體的易感狀態,如果該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數多,則人群易感性低,反之亦然。一般情況下,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新生兒增加、易感人口的遷入(如瘧疾、乙腦)以及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和死亡可增加人群的易感性。反之,計劃免疫的實施、傳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以及隱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可降低易感性。
三、傳染病流行的影響因素
(一)自然因素
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包括氣象、地理、土壤、植被等,其中最明顯的是氣候因素與地理因素。
1.氣候因素
氣候不僅對人類活動、動物宿主和媒介昆蟲的孳生、繁殖有明顯影響,而且與環境中的游離性病原體的存活時間密切相關。具有流行病學意義的氣候因素包括氣溫、降水量、濕度、風速與風向等。氣候因素對消化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及動物源性傳染病的影響最大。
2.地理因素
地形、地貌、植被、海拔和緯度等對傳染病的流行也有影響。例如,草原、耕地等土質疏松地帶和植物種類豐富的地區適于嚙齒動物繁殖,有利于鼠疫等鼠源疾病的傳播;血吸蟲病分布于我國南方12個省(市、區),由于血吸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要在有水的條件下完成,故此病為沿水系地理分布;沿河川小溪的河谷可能是蜱傳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的自然疫源地;沿湖、沼澤多的地段和草原及森林和草原結合的地方,可能同時存在蜱傳腦炎、蜱傳回歸熱和鉤端螺旋體病的自然疫源地。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生產和生活條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經濟、文化、宗教信仰、職業、醫療衛生狀況、人口密度、人口移動、社會動蕩和社會制度等。
1.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
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對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均有一定的影響。農民下水田插秧、收割、捕魚、摸蝦或打湖草時容易感染血吸蟲病;菜農在用未經處理的人糞施肥的菜地里赤手、赤腳勞動可感染鉤蟲病;牧民接產患布魯氏菌病的母羊所產出的羊羔可感染布魯氏菌病;南方在冬季興修水利時,民工在野外簡易的工棚中留宿可感染腎綜合征出血熱;東北地區伐木工人在林區勞動時可感染森林腦炎;醫務人員若在防護條件不佳、制度不嚴的醫院工作往往容易發生院內感染等。
2.生活條件
居住條件、營養水平、飲食衛生、衛生習慣等是生活條件的主要構成部分。居民區或公共場所的垃圾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是蠅類孳生的良好條件,可促進腸道傳染病的傳播;居住擁擠、室內換氣設施不佳等可導致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結核病的傳播。因此,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條件,有助于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3.生活方式
我國有些地區居民喜歡吃生的或半生的水產品,易發生肺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絳蟲病、甲型肝炎等。曾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流行的“察布查爾病”(由肉毒毒素引起的中毒)是由當地錫伯族人有生吃自制面醬的半成品即一種曬干的發酵饅頭“米送乎乎”(婦女在制作過程中反復嘗試,兒童因其味甜常作為零食偷食)所致。沒有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的人易患腸道傳染病。
4.醫療衛生條件
醫療衛生條件的惡化或改善,特別是衛生防疫措施對促進或抑制傳染病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計劃免疫工作推行較好的地區,脊髓灰質炎、麻疹、結核病、百日咳、白喉及破傷風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就會下降。
5.社會動蕩和社會制度
經濟貧困、戰爭或內亂、人口過剩或人口大規模遷移、城市衰敗等均可導致疾病的流行。
四、傳染病的傳播過程
(一)疫源地
1.疫源地的概念
是指傳染源向其周圍傳播病原體所能波及的范圍。疫源地是構成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單位。每個傳染源可單獨構成一個疫源地,一個疫源地內可同時存在一個以上的傳染源。通常把范圍較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為疫點,數個疫源地連成片且范圍較大時稱為疫區。疫源地隨病種及時間而變動,其范圍的大小取決于傳染源的活動范圍、傳播途徑及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況,若傳染源的周圍易感者比例較大,則疫源地范圍會波及傳播途徑所及的整個范圍。
2.疫源地存在的幾種情況
①當傳染源存在時,其排出的病原體向周圍播散,疫源地即存在;②當傳染源不存在即其體內的病原體被清除,或傳染源被移出(住院、死亡、移到他處)時,傳染源周圍物體上的病原體可以存活一段時間,疫源地仍然存在;③如果同時對傳染源周圍的物體進行了消毒,周圍的易感者沒有再被感染的可能,但已暴露于傳染源的易感者正處于潛伏期。
3.疫源地消滅的條件
①傳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體的狀態(治愈);②通過各種措施清除了外環境中的病原體;③所有的易感接觸者中,從可能受到感染的最后時間起,經過該病的一個最長潛伏期而再無新病例或新感染者出現。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時,針對疫源地的各種防疫措施方可結束。
(二)流行過程
每個疫源地既是續發于它前面的疫源地,又是其后發生新疫源地的基礎。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新舊疫源地相繼發生的過程稱為傳染病的流行過程(epidemic process)。疫源地是流行過程的必要環節,一旦被消滅,流行過程也就中斷。因此,要了解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必須明確疫源地發生的條件。
以顯性感染為主的傳染病如麻疹,不存在病原攜帶者,也無動物傳染源,其流行過程可以看成是傳染病在人群中連續發生、不斷傳播的過程。但以隱性感染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其傳染源不僅有病人,還有病原攜帶者或動物傳染源。這類疾病的流行過程比較復雜,單從傳染病的發生過程不能反映流行過程的全貌。
(三)傳染病的傳播方式
1.共同來源傳播(common source transmission)
是指一組易感者同時暴露于共同的傳染源,經相同的傳播途徑而引起的傳播,有下列幾種形式。
(1)一次短時間暴露:
易感者在一個相同的時間暴露,發病時間集中于一個潛伏期內,病例數驟然升高并迅速達到高峰,隨后緩慢下降。
(2)重復暴露:
共同因素間隔一定時間再次發生,導致兩次污染發生,發病曲線可以出現兩次流行波。
(3)多次暴露:
如果共同的傳播因素多次出現(如連續多次降大雨),將導致多次污染、斷續污染或長期污染,每出現一批病例在流行曲線上有一個高峰。根據暴露次數的多少其流行曲線可能表現為雙峰型或多峰型(鋸齒狀)。
2.連續傳播(propagated transmission)
是傳染病特有的傳播方式,病原體從一個感染者到另一個易感者,可通過直接接觸或經人、動物或媒介傳播。連續傳播時,最初發生的病例稱為原發病例(primary case)。凡在原發病例發病后一個最短潛伏期內發病者叫做同發病例,經過一個最短潛伏期后發生的病例叫續發病例(secondary case)。連續傳播的流行過程與潛伏期與病程長短、隱性感染及免疫者的比例等因素有關。
3.混合傳播
在一次共同來源的傳播發生之后,病人作為傳染源,引起連續傳播,兼備上述兩種傳播類型的特點,即為混合傳播,如一次水型傷寒暴發后,常常繼續發生以日常生活接觸為傳播途徑的連續傳播。疾病呈混合傳播時,發病數下降緩慢,流行持續時間長。
五、傳染病的流行強度
流行強度是指傳染病在某地區一定時期內發病數量的變化及病例間的聯系程度,常用散發、流行及大流行描述。
(一)散發
某病在某地區的人群中發病率呈歷年來的一般水平,各病例之間無明顯聯系,表現為散在發生,稱為散發(sporadic),散發應參照當地前三年該病的發病率水平確定。散發一般適用于范圍較大的地區如區、縣以上范圍的傳染病流行強度的描述,不適用于范圍較小的人群。有時將發病人數不多、病例間無明顯傳播關系的情況也稱散發,但是在小范圍的人群中出現這種情況則稱為散發病例或單個病例。散發常見于以下疾病:該病在當地常年流行,或人群因預防接種而維持一定的免疫水平,如麻疹;以隱性感染為主的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傳播機制不易實現的傳染病,如斑疹傷寒;潛伏期長的傳染病,如麻風病;感染機會少的傳染病,如狂犬病。
(二)流行
某地區某病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該病歷年的散發發病率水平時稱為流行(epidemic)。流行與散發是相對的,各地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病種做出判斷。一般認為,發病率超過該病歷年散發的發病率水平3~10倍即可判斷為流行。
(三)大流行
發病率顯著超過流行水平時稱為大流行(pandemic),常指超出省界、國界、洲界而形成世界范圍的流行。大流行的特征是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如流感、霍亂的世界大流行。
第三節 傳染病傳播特征調查
一、傳染力調查
傳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體能引起易感宿主感染的能力,主要指病原體在易感宿主體內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傳染力調查是傳染病傳播特征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通常采用流行病學隊列研究進行。
(一)傳染力的評價指標
傳染力大小可用續發率來衡量,即易感者暴露于病原體后的發病頻率。根據是否考慮傳播的代數,續發率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分別稱為易感暴露罹患率和家庭二代罹患率。
1.易感暴露罹患率(susceptible exposed attack rate)
是指在一個集體單位或家庭內,在考慮疾病傳播代數的情況下,所有易感接觸者的發病頻率,是一個較好的評價疾病傳染力的指標。
2.家庭二代罹患率
又稱家庭續發率,是指在一個家庭或集體單位內,在不考慮疾病傳播的代數情況下,第一個病例發生后,易感接觸者中發病人數占所有易感接觸者總數的百分率。
3.續發率的影響因素
續發率計算的準確性主要取決于易感暴露人數(分母)和發病數(分子)的界定是否準確,因此影響易感暴露人數和發病數統計的因素都將影響罹患率的大小。在調查暴露人數(分母)時,易感接觸者的判定非常關鍵。若漏報人數較多,將導致續發率偏高;反之,若將有免疫力的個體包括在內,則會導致計算的續發率偏低。在計算發病數時,檢測方法的敏感性低,則診斷的發病數就偏低,計算的續發率就低;續發率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病例”的定義,有時病例不僅包括臨床診斷病例,還應包括有可能在人群中傳播疾病的亞臨床感染病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
(二)影響傳染力的因素
1.易感者與傳染源的接觸情況
易感者與傳染源的接觸方式和密切程度往往影響暴露病原體的劑量。易感者與感染者之間接觸越密切,傳播的病原體劑量可能就越大,受到感染和發病的危險性就越高。
一般情況下,測量感染劑量即病毒或細菌的感染數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些暴發調查中,有時也會得到感染劑量的估計值。例如,發生細菌性腸道感染的暴發疫情時,若污染的食物得以保存,就可以通過檢測相關病原體的劑量來估計感染劑量。但是對于經接觸或空氣傳播等其他途徑傳播的傳染病,一般難以估計病原體的劑量,此時常用接觸的密切程度來代表感染劑量。
2.個體的免疫狀態
個體的免疫狀態能夠影響疾病傳播的危險性,因此在計算續發率時,已獲得免疫的個體是不應該計入易感暴露人群當中的。然而,個體針對某種傳染病的免疫狀態通常是未知的,即使采用免疫學試驗也很難區分出是由于以前感染而獲得的免疫還是由于暴露后亞臨床感染而獲得的免疫。但若事先知道機體的免疫水平,就會清楚地看到個體免疫狀態對疾病傳播危險的影響。
3.其他
機體的一般營養狀態、嗜好、文化水平、生活習慣、婚姻狀況、年齡、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患慢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影響感染發生的危險性,從而影響續發率的大小。如胃酸缺乏易導致腸道感染,特別是患霍亂的危險性顯著增加。此外,許多環境因素也會影響感染的發生。
二、傳染病自然史調查
傳染病的自然史包括傳染病發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和由此所致的所有結果。
(一)潛伏期調查
自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早出現臨床癥狀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各種傳染病的潛伏期長短各異,從數小時到數十年不等,主要受病原體數量、毒力、侵入途徑和機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
為確定疾病的潛伏期,需要對每個病例仔細詢問,確定其暴露時間,然后根據調查結果繪制詳細的流行曲線,從而推斷潛伏期。
對疾病的潛伏期調查的流行病學意義在于:①潛伏期的長短可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潛伏期較短的傳染病來勢猛,停息快,常呈暴發型,如流行性感冒;而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其流行持續的時間一般較長。②根據潛伏期判斷患者受感染的時間,以追溯傳染源,確定傳播途徑。③根據潛伏期的長短,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或醫學觀察期限。一般以常見潛伏期加1~2天作為留驗或檢疫的期限。對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可按最長潛伏期或有關規定予以留驗或檢疫。④根據潛伏期確定免疫接種時間,如麻疹只有在潛伏期最初5天內施行被動免疫才能有效。⑤根據潛伏期評價預防措施的效果。若實施某項預防措施以后,經過一個潛伏期出現病例下降,就可以認為有可能與該項預防措施的實施有關。
(二)一般臨床過程調查
主要采用個案調查和隊列研究。
如果調查表設計恰當,通過個案調查就能獲得許多有關傳染病一般臨床發展過程,包括前驅期、癥狀明顯期、恢復期的非常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確診病例的隨訪觀察,可記錄患病過程中各種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轉歸等,然后分析、歸納出不同傳染病的臨床特征和病程經過。
在研究傳染病的自然史時,應注意傳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的流行病學意義。①傳染期是決定傳染病病人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②傳染期的長短將影響傳染病的流行特征,傳染期短者引起的續發病例常成簇出現,傳染期長者引起續發病例的時間可以拖得很長。
有些傳染病還會出現無臨床癥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即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進行調查的流行病學意義,不僅取決于病原體排出的數量、持續時間以及病原體的性質,也與病原攜帶者的職業、生活衛生條件、衛生知識與習慣等有關。
(三)傳染病預后調查
目前,傳染病預后的研究多集中在急性感染的遠期轉歸方面。但多數急性感染無法檢測到既往感染生物標志,而且大多數人并不能回憶起10年或20年前所發生的急性感染,因此這類研究很難獲得可靠的結論。
(四)影響傳染病自然史的因素
病原體的暴露劑量、接觸的密切程度直接關系到傳染病的嚴重程度,從而影響疾病的自然史。
三、接觸方式調查
傳染病的發生除了與病原體的生物學性狀、宿主的狀況有關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群中個體之間的接觸方式,如接觸頻率和接觸的密切程度等。無論是人與人直接傳播的疾病,還是通過中間媒介傳播的疾病,接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疾病的流行模式。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特點,就需要研究接觸方式。
(一)接觸方式研究的意義
接觸方式影響傳染病的流行強度和分布特征。例如,因接觸機會較多而傳播的疾病多表現為成簇出現;多數上呼吸道感染如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冬季多發,除了冬季室內空氣濕度低,導致呼吸道黏膜表面脆弱而易受攻擊外,可能與季節寒冷,人們在室內停留的時間較長,接觸機會較多有關。對于某些疾病如性傳播疾病來說,病例常呈散發狀態,這是因為病例需與新的性伴接觸才有可能引起感染,而這一過程常常需數月或數年,病原體才有機會傳播。接觸方式的改變,可使一些傳染病的人群分布發生改變。某些過去多發于兒童的疾病,如甲型肝炎、水痘等,近年來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家庭人口的減少以及計劃免疫的實施等,發病多見于青少年及成人,且病情較重。
(二)接觸方式研究方法
1.網絡研究
社會學家常常使用圖和矩陣來描述一群人的接觸網絡,叫做社會聯系圖。用這種圖和矩陣來描述人群中疾病的傳播很有幫助。這種圖能反映傳染鏈。在繪制聯系圖時,可以用不同的形狀或顏色給出的節點表示性別、年齡等,以連線表示接觸時間和接觸類型。節點除了可代表個體外,也可以用來表示人群。我們把這種真實接觸方式的描述叫做網絡(networks)。
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和統計推導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顯著提高,已使人們能夠根據病原體基因數據推導病原體的傳播網絡。這也為接觸方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2.接觸結構調查
接觸結構(contact structure)研究主要用于描述有某種特征的人群(如鄰居、同事、朋友、同學等)之間接觸的可能性。首先采用訪問的方式獲取基礎數據,繼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接觸結構的差異和特點。
3.社會接觸強度研究
社會接觸強度(intensity of social contacts)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相互接觸的頻度。
(三)網絡的隨機抽樣
完全描述整個人群真實的接觸網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通過網絡隨機抽樣(random sampling of networks)的方法獲得網絡的代表樣本,從而更好地理解個體間的聯系,這對于闡明人群中感染的傳播有重要意義。
四、聚集性調查
(一)聚集性的含義
病例呈明顯的時間和空間的集中現象,稱為聚集性(cluster),它是傳染病的一個重要特征。
判斷疾病是否具有傳染性時,可將病例之間的聯系和對照之間的聯系進行比較,若發現病例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顯著強于對照之間的聯系,則認為這種疾病可能具有傳染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時病例分布雖然呈現出時空聚集性,也可能不具有傳染性。
(二)聚集性的調查方法
進行聚集性調查時,首先可以列出每兩個病人之間配對的清單,n個對象配成的對子數就是n(n-1)/2,然后計算所有配對患者之間的距離和疾病發作的時間間隔。如果疾病不具有傳染性,病例在人群中隨機出現,那么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之間就沒有相關性。反之,如果疾病有傳染性,那么居住距離較近的病例就會有非常接近的發病日期。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
一、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原則
(一)充分認識防制傳染病的重要性和持久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傳染病的防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傳染病的危害依然嚴重。必須看到,我國不少傳染病的發病率仍然較高,防制工作稍有放松,就會出現流行反復。有些傳染病的流行規律還未被完全揭示出來,或呈現出周期性、隱蔽性的流行特征,并且還有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
(二)樹立大衛生觀念,開展社會防制
開展社會防制的基礎是樹立大衛生觀念。不能認為防制傳染病只是衛生部門和醫務人員的責任,必須在防制規劃中明確社會分工,逐層落實,人人參與。
(三)采取有主導因素的綜合性措施
綜合性措施是指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的防控措施的綜合。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具體條件,分清主次,突出主導措施。此外,每種疾病防制的主導措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對疾病研究的深入以及環境條件的變遷等,采取的主導措施也應隨之改變。
(四)講究策略,制定規劃,明確目標
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必須講究策略。全國及各省對傳染病防制工作必須根據每種疾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流行病學特點,制定控制傳染病的中期或短期規劃。對某些傳染病還須制定長期防制規劃,作為社會防制的統一部署。在規劃中,既要明確總的防制目標,也要明確階段目標;既規定發病率控制目標,又必須有諸如疫苗接種率、飲水合格率、疫情報告率等措施來保證。
(五)執法防制,地區負責
按地區負責是我國多年來防制傳染病的一個成功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的實施,從法律上保證了傳染病防制工作按地區負責的順利進行。當然,在實行按地區負責的同時,傳染病的防制工作仍需要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
(六)國際合作,執行傳染病控制的國際對策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頻繁的國際交往擴大了人員、物資的交流,使得傳染病的國際間傳播更易于實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協調下,加強國際間衛生合作,執行傳染病控制的國際對策。通過規劃、交流、培訓、資助、審評等國際活動,提升各個國家的傳染病控制能力,是最終消滅傳染病的必由之路。
二、傳染病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經常性預防措施
1.開展預防傳染病的衛生健康教育,普及人民群眾的傳染病防制知識;
2.廣泛發動群眾,深入開展以“除四害、講衛生”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
3.有計劃地建設和改建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
4.改善用水條件,實行飲水消毒,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
5.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與疑似病人一律不得從事易于使該病傳播的職業或工種;
6.各類醫療保健機構必須建立、健全與完善消毒隔離制度,杜絕醫源性傳播;
7.屠宰場、畜禽產品加工單位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防護制度;
8.托幼機構與小學要嚴格執行預防傳染病傳播的衛生保健制度;
9.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
10.生物制品和藥品不得有致病因子的污染;
11.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防止傳染病傳入與傳出;
12.鄰近地區發生傳染病時,針對具體情況,必要時實行國內交通檢疫。
(二)管理傳染源的措施
1.針對傳染病病人的措施
(1)加強疫情和疾病監測,做到早發現、早診斷。
(2)傳染病疫情報告
1)報告病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應作報告的法定傳染病有3類39種。①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②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③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對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肺結核要做分型(分期)報告。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并予以公布。
2)報告人與報告方式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采供血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其執行職務的人員和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責任疫情報告人。報告方式采用實時網絡直報,沒有條件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在規定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報告屬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攜帶者和陽性檢測結果五類。
3)報告時限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于2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對于乙類、丙類傳染病則要求責任報告單位在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無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單位應于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無網絡直報條件責任報告單位報送的傳染病報告卡后,應于2小時內通過網絡直報。
4)報告類型
①病例報告醫生首次接診甲、乙、丙類傳染病的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時,必須按規定時限報告。
②霍亂、脊髓灰質炎、艾滋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其他傳染病,按照規定報告病原攜帶者。
③審核: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每日應對轄區內報告的傳染病信息進行審核,對有疑問的報告信息及時反饋報告單位或向報告人核實。
④訂正報告:對疑似病例確診后,臨床診斷病例更改診斷時,或發現因填卡選擇病種錯誤時,應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并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選擇訂正項,并注明原報告病名。
⑤死亡報告:對已進行發病報告的傳染病病例,死亡后應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并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選擇訂正卡,并注明原報告病名;對未進行發病報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時,應同時填寫發病日期和死亡日期,如發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診日期。
⑥傳染病專項調查(報告):根據預防控制傳染病工作的需要,我們要組織人力和物力,開展某些特定重要傳染病的專項調查,并及時將調查信息載入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對于肺結核、艾滋病等專項報告的傳染病,除專病報告機構外,其余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根據相關規定只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
⑦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報告: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的情況,醫務人員對病例的監測和報告按照《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實施方案(試行)》和《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監測實施方案(試行)》的規定執行。
5)報告程序
傳染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傳染病報告卡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現場調查時發現的傳染病病例,由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現場調查人員填寫報告卡;采供血機構發現HIV兩次初篩陽性檢測結果也應填寫報告卡。
(3)早隔離、早治療:隔離病人是控制傳染病傳播的重要措施。它是將處于傳染期內的病人安置在特定的場所,使其不與健康者或其他病的病人接觸,以減少引起新感染者的機會。但有些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等,因有大量輕型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存在,單純依靠隔離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傳播,還須同時采取其他防疫措施。有些疾病不在人間相互傳播,可不必隔離。
2.針對病原攜帶者的措施
(1)病原攜帶者的發現:
通過對從事某些職業的重點人群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實驗室檢查、病原體分離、特異性抗原或抗體檢測發現病原攜帶者。這些人群主要包括:從事飲食、賓館、水源、糞便管理、有不良性行為等人員;某些傳染病(艾滋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傷寒等)病人的密切接觸者;某些傳染病(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白喉等)恢復期病人;某些地方性傳染病(如瘧疾)疫區的人群;新生入學、新兵入伍、團體體檢以及婚前檢查等人群。
(2)病原攜帶者的管理
①登記和隨訪:對檢出的潛在傳染源應登記造冊,定期隨訪。隨訪內容主要為詢問一般癥狀、進行常規體檢、化驗檢查和了解周圍接觸者的健康狀況等。如發現病情加重則應隔離治療。病原攜帶者在治愈之前不得從事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②衛生教育:對慢性傳染病病人和病原攜帶者應加強衛生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減少向周圍人群傳播的機會。
③職業限制:霍亂病原攜帶者在病原體攜帶期間應強制對其隔離治療,在病原體檢查轉陰之前,不得從事飲用水的生產和管理、飲食服務、食品加工、保育和保教等行業的工作;乙型肝炎病原攜帶者,在乙肝表面抗原轉陰之前,不得從事生物制品、獻血、飲食、托幼機構、服務行業等工作;艾滋病病原攜帶者,不準從事生物制品、血站(庫)、醫療、美容、整容、托幼機構、服務行業等工作;傷寒和副傷寒病原攜帶者,在停止排菌前,不準從事飲食行業生產、加工、販賣、服務和保管工作,也不得從事飲用水的生產、管理和供水及托幼機構和游泳池管理等工作;活動性肺結核排菌者,經臨床、痰檢證明停止排菌之前,不得從事教師和托兒教師的工作。
④禁止供血:可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瘧疾)的病原攜帶者應禁止其作為獻血員。
⑤隔離治療:病原攜帶者的傳染概率不僅與病原體的排出量、期限和頻度有關,還與他們的職業和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因此,除重點進行定期或不定期隨訪檢查和指導外,還要給予積極治療。必要時,應住院隔離治療。
3.針對接觸者的措施
接觸者是指接觸過病人、受感染人和動物、或污染的環境,并有可能受到感染的人。他們是潛在的傳染源。對接觸者采取的管理措施稱為檢疫。檢疫的目的在于早期發現病人,給予相應的處置。
(1)檢疫的方式
①醫學觀察:即對接觸者每日進行視診、問診和測量體溫,注意早期癥狀的出現。有發病征象時進一步作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驗。當發病或疑似發病時應立即隔離。在接受醫學觀察時,接觸者日常活動不受限制。醫學觀察適用于乙類和丙類傳染病的接觸者。
②留驗:也稱隔離觀察,是將與甲類傳染病病人的接觸者隔離于專門場所,限制其活動,不準與其他人員接觸,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
③集體檢疫:又稱集體留驗。受檢疫單位或社區全體人員不得與外界人員接觸。在檢驗期間,除對全體人員進行醫學觀察外,可在單位內進行日常活動。
(2)檢疫措施:
檢疫期間,對接觸者除進行醫學觀察和必要的病原學、免疫學、血清學檢查外,尚可根據傳染病的性質進行衛生處理與整頓、健康教育等。對某些有特效藥物防治的傳染病,必要時可用藥物預防。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可對其接觸者進行自動或被動免疫應急預防接種。
(3)檢疫期限:
檢疫期限一般為該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但有下列情況時可延長或中止檢疫。如接觸者已接受過自動或被動免疫,應適當延長檢疫期;如確能證明接觸者未受到傳染,或具有充分免疫力或用人工方法已獲得免疫者,可提前中止檢疫;在檢疫期間,如受檢疫者中有該傳染病新病例發生,其余人員應從該病例隔離之日起,再延長一個檢疫期。
(4)針對動物傳染源的措施:
具有經濟價值的動物同時又不是患有烈性傳染病,可以進行治療。對家畜的輸出與進口應建立嚴格的檢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區的家畜、畜產品或動物原料,必須經過檢疫準許才能外運。對絕大部分野生動物或感染后失去經濟價值的家畜,可采取殺死、消滅的措施。
(三)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
1.控制措施
切斷傳播途徑是防制傳染病傳播的重要環節,應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2.消毒和殺蟲措施
(1)預防性消毒與殺蟲:
此為預防性措施。在懷疑曾有傳染源存在、外環境可能被污染,或在外環境中有傳播病原體的媒介生物存在的情況下所施行的消毒(殺蟲)措施,稱預防性消毒(殺蟲)。在人進住某居室或某駐地前常采取此措施,以切斷可能存在的傳染病傳播途徑。
(2)疫源地消毒與殺蟲:
此為防疫性措施,是指在傳染源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消毒(殺蟲)措施,又分為:①隨時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和殺蟲;②終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和殺蟲。
(四)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
1.免疫預防
免疫預防又稱預防接種,它是以具有抗原或抗體活性的免疫制品給易感者接種,使人體獲得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而免受病原體的侵襲,是防制傳染病發生、流行乃至消滅的最經濟、有效、方便的措施。
預防接種按免疫原理可分為三類:人工自動免疫,將抗原物質接種人體使人體自動產生特異性免疫;人工被動免疫,將含有特異抗體的免疫制品接種人體,使之獲得現成的特異性免疫保護;被動自動免疫,先接種被動免疫制劑,迅速獲得免疫力,然后再接種自動免疫制劑,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從防疫實踐角度預防接種可分為三種:計劃免疫,即常年進行的兒童基礎免疫和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期前對重點人群或重點地區人群進行的預防接種;應急接種,是在有傳染病流行威脅時所進行的預防接種;暴露后接種,是指暴露于某病的傳染源后或暴露于某種感染因子后的預防接種。
2.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也稱預防服藥,即給傳染病易感人群服某種藥物,防止傳染病在該人群中發生和傳播。它是一種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應急措施,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使用。藥物預防實施簡便、見效較快。但它是一種非特異性預防措施,預防效果持續時間較短,需要多次重復給藥,增加經濟負擔,且極易產生耐藥菌株。而且,病原體變異和毒力改變可降低藥物預防的效果。此外,藥物預防對絕大多數病毒性傳染病無效。因此,藥物預防在實際應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個人防護
接觸傳染病的醫務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護腿、鞋套等。
(五)傳染病暴發流行的緊急措施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在有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制,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采取下列緊急措施并予以公告: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控制、捕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在采用緊急措施防止傳染病傳播的同時,應立即組織開展傳染病暴發調查,并實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離傳染源、治療病人尤其是搶救危重病人、檢驗及分離病原體;切斷在暴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傳播途徑和危險因素,如封閉可疑水源、飲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殺動物傳染源、應急接種等。
三、傳染病疫點和疫區的劃分與處理
(一)疫點、疫區的劃分
疫點和疫區的劃分主要與傳染源的活動及疾病傳播方式有關。通常以病家及與病家密切相關的若干個住戶、有傳染源活動的一個或若干個辦公室、列車或汽車的車廂、同一航班、同一病區等為疫點。如果傳染源已經在更大范圍內活動并造成傳播危險,或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出現了數個傳染源,或出現了暴發、流行時,則可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報經上一級地方政府決定,將這個范圍如一個鄉、一個街道、一個小區甚至一個城市等宣布為疫區,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
(二)疫點和疫區的處理措施
處理措施除前述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對周圍環境的衛生處理外,還包括疫點和疫區檢疫和尸體處理等措施。
1.疫區檢疫
(1)甲類傳染病暴發、流行地區:
根據疫情狀況及需要,經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報請上一級政府批準,可以對該疫區實施封鎖。如要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跨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封鎖國境時,必須由國務院決定。解除疫區封鎖由原定宣布實施疫區封鎖的機關宣布。
(2)乙類、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地區:
不對疫區采取封鎖措施。對乙類傳染病病人,需要住院治療者都應動員其入傳染病病院(科)或臨時隔離病房進行隔離治療。對病原體所污染的環境和各種物品進行徹底消毒。蟲媒傳染病和動物源性疾病應徹底殺蟲、滅鼠。丙類傳染病病人,如無合并癥,則不需住院治療,可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自家隔離治療,并指導患者做好通風和食具消毒。發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時,可在工廠、機關、學校內設立臨時隔離病房,室內進行經常性消毒。
2.尸體處理措施
因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病死亡的病人尸體含有大量傳染性極強的病原體,不經徹底的處理,易造成環境污染或對接觸人群的危害,引起續發病例,甚至可能造成這些疾病的再度暴發和流行。因此,這些病的死亡者尸體必須由醫療單位負責消毒處理后,運送火葬場立即火化,不得舉行遺體告別等儀式。對患病毒性肝炎等乙類傳染病死亡的病人尸體亦應經消毒后火化。住院病人尸體由醫療單位負責消毒,留家病人尸體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消毒,然后火化。不具備火化條件的農村或邊遠地區,病人尸體可由治療病人的醫療單位或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消毒后,在遠離居民點和飲用水源(500m以外)的地方,將尸體深埋(與地面距離2m深以上)。
(三)疫區解除的條件
在疫區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之后,同時具備下列三個條件,才能由原宣布單位宣布解除疫區。①傳染源已消除:患傳染病的病人已隔離、治愈、死亡或移至他處,病原攜帶者基本被查清并治愈,患傳染病的動物被消滅或治愈,病死者尸體被焚化或深埋;②傳播途徑已切斷:被病人或患病動物所污染的環境以及各種物品被徹底消毒,疫區內的有關媒介昆蟲被消滅;③沒有新病例發生:經過全面巡診后,在傳染病的一個最長潛伏期內未再發生新的繼發病例和病原攜帶者。
四、傳染病的隔離與檢疫
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應立即采取防止疫情擴散、盡快撲滅疫情的措施。其中針對傳染源的措施是綜合防制中的重要一環。
(一)隔離
隔離是為了控制傳染病流行,針對傳染源采取的強制性預防控制措施。傳染病隔離主要用于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隔離對象主要是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
對傳染病病人的措施主要是“五早”措施,即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早隔離是防止傳染源進一步向周圍擴散病原體的重要措施,是將傳染病病人在傳染期內置于不再傳染健康人群的醫療監護環境中,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時有利于患者的治療、休息和康復,防止病原體向外擴散,起到控制傳染源的作用。隔離的期限依各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并參考微生物學的檢驗結果而定。
甲類傳染病病人和病原攜帶者以及乙類傳染病中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人,必須住院隔離治療。如拒絕隔離治療或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必要時可由公安部門協助采取強制隔離治療。乙類傳染病病人如麻疹、百日咳、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等,根據病情可住院隔離或在家中隔離治療,按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嚴格管理,直至痊愈;對那些傳染源作用不大的病人,如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腎綜合征出血熱等病人可不必隔離;臨時病房隔離治療的有流行時的傷寒、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熱等。應不斷創造條件,擴大住院隔離治療的病種和比例。丙類傳染病中的瘤型麻風病人必須經臨床和微生物學檢查證實痊愈后才可恢復工作和學習;其他傳染病病人在臨床治愈后即可工作、學習。
甲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隔離觀察和治療;乙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在醫療保健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人應盡快明確診斷。
如果需要轉送病人,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路線和交通工具,轉送路線應該安全、最短,且對病人的危害最小。交通工具應根據給病人提供的舒適度、隔離程度、對司機的防護及消毒的方便程度來選擇。轉送后,車輛應及時消毒。
(二)檢疫(quarantine)
檢疫是按照法律規定或實際需要對某些可能傳播傳染病的人群和地區進行的實驗室檢查和測量的醫學活動,是預防與控制傳染病蔓延的重要手段。根據檢疫的對象和方法分為接觸者檢疫(針對個體)、國內交通檢疫(針對集體機構)、國境衛生檢疫(針對國家)。
1.接觸者檢疫
接觸者是指曾接觸傳染源而有可能受感染者。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為最后接觸日至該病的最長潛伏期。對傳染病接觸者,根據傳染病病種、接觸方式和程度,對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或留驗;采取必要的服藥或針對性免疫接種;發現患病指征(包括臨床指征和檢驗指標),立即隔離治療;觀察該種傳染病的一個最長潛伏期未發病或確定未發生感染時,檢疫結束。
2.國內交通檢疫
依據《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發生傳染病疫情的疫區,為了發現檢疫傳染病,對出入檢疫傳染病疫區和在非檢疫傳染病疫區的國內列車、船舶、航空器和其他車輛交通工具進行檢疫,稱為國內交通檢疫。檢疫病種主要是鼠疫、霍亂以及國務院確定并公布的其他傳染病,國內交通檢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疫情在國內蔓延和擴散。
3.國境衛生檢疫
在一個國家國際通航的港口、機場、陸地邊境和國界江河的進出口岸,設立國境衛生檢疫機構,對進出國境的人員、交通工具、行李、貨物和郵件等實施醫學、衛生學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的綜合性措施稱國境衛生檢疫。國境衛生檢疫是傳染病控制的國際政策,是為了控制傳染病自國內傳出、由國外輸入或為了避免在國外感染而在國際間規定采取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國境衛生檢疫是各國同傳染病作斗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各國都制定了本國特有的法規和具體實施的條例,以維護本國的權益和執行傳染病控制的國際對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檢疫的傳染病為鼠疫、霍亂(包括埃爾-托霍亂)和黃熱病以及國務院確定并公布的其他傳染病,公布流行性感冒、瘧疾、脊髓灰質炎、斑疹傷寒、回歸熱和天花為監測傳染病。鑒于國際間交往的頻繁,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疾病傳播的機會越來越多,除國際上已確定的這六種監測傳染病之外,一些新的烈性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拉沙熱、裂谷熱、馬爾堡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等也日益引起重視。2003年發生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之后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讓國際上認識到新發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各國根據具體情況也可能將其列為本國的監測疾病。此外,隨著檢疫病種的改變以及社會經濟、貿易的發展,檢疫對象也將發生改變。例如現在日用雜貨多用集裝箱運載,從而對嚙齒動物和媒介昆蟲的控制提出了新課題。
由于飛機已成為現代主要交通工具,處于潛伏期的旅游者可在潛伏期內到達地球的任何地方,檢疫機構很難在進口檢疫時發現患者。近年來,許多國家的傳入性疾病都是通過疾病監測發現的,這些國家一般不實施進口檢疫,只由行政官員實施衛生監督,而把主要力量放在疾病監測方面。美國主要靠法律和行政手段對船舶、飛機負責人提出要求,要定期向檢疫機構報告衛生檢疫的執行情況,只有發現患者和出現鼠害時衛生官員才到現場進行檢查,并簽發限期改善的通知。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對進口船舶的50%~60%實施電訊檢疫,取消了查閱霍亂預防接種證書的規定,簡化了檢疫手續。
我國自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后,實現了衛生檢疫的法制管理。我國的國境衛生檢疫,根據所在口岸不同,一般分為海港檢疫、航空檢疫和陸地邊境檢疫。國境衛生檢疫機構與海關、邊防檢查、港務監督等部門代表國家共同擔負著對外執行檢查的任務。國境衛生檢疫機關對出入境人員實施傳染病監測,并且采取必要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有權要求出入境人員填寫健康申報卡,出示某種傳染病的預防接種證書、健康證明或者其他有關證件;根據國家衛生標準對國境口岸和停留在國境口岸的出入境交通工具的衛生狀況實施衛生監督。
在檢疫傳染病大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報請國務院決定采取下列檢疫措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①下令封鎖陸地邊境、國界江河的有關區域;②禁止某些物品由國外運進或者由國內運出;③指定某些物品必須經過消毒、除蟲后,方準由國外運進或者由國內運出;④指定第一入境港口、降落機場,對來自國外疫區的船舶、飛機,除因遇險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外,沒有經過第一入境港口、機場檢疫,不準進入其他港口或機場。
國境衛生檢疫機構不僅是國境口岸執行國家衛生法令、行使國家主權的機關,也是一個需要具有相當醫學技術水平的專業機構,必須不斷提高執法和技術水平,擴大國際協作,使檢疫、監測共同發展。
(曹務春 段廣才 馮子健 孫殿軍 王素萍)
參考文獻
1.Giesecke J.Moder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second edition).London:ARNOLD,2002
2.James C,et al.Epidemiologic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Infectious Diseas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Nelson K.E,Williams CM,Graham NMH.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Sudbury:Jones and Bartlett,2004
4.Johan Giesecke.Moder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A member of 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2002:160
5.Shiino T.Phylodynamic analysis of a viral inection network.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2,3:1-8
6.Thomas JC,Weber DJ.Epidemiologic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Infectious Diseas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曹務春.傳染病流行病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耿貫一,等.流行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9.沈福民,等.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10.王建華,等.流行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1.王隴德,等.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北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