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章 輪狀病毒感染

1963年,Adams和Kraft使用超薄切片電鏡在腹瀉的幼鼠腸道組織中發現了一種病毒顆粒,后從綠猴腎細胞中培養出這種病毒,命名為(SA11),隨之在多種動物中發現了這種病毒,如牛、鼠、猴、羊等。1973年由Bishop和Flewett用電鏡法分別從急性腹瀉患兒十二指腸活檢組織和糞便中直接觀察發現類似病毒,隨后多國相繼發現證實,1978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命名為輪狀病毒(RV)。輪狀病毒可以引起哺乳類和禽類動物感染。引起人類感染的RV稱人輪狀病毒,是嬰幼兒重癥脫水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人輪狀病毒主要有A組和B組,分別導致嬰幼兒和成人急性腹瀉,嚴重腹瀉時可出現不同程度脫水及腸道外感染。C組也偶然感染人類。我國嬰幼兒腹瀉主要發生在每年的秋冬季,俗稱“秋季腹瀉”,其病因40% ~60%是A組RV感染。無論衛生條件好壞,幾乎所有5歲以上兒童都感染過A組RV。

第一節 病原學特征

一、輪狀病毒分類

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形,大小60~80nm,表面光滑,無囊膜,具有多層衣殼的二十面體結構將分節段的雙鏈RNA基因組包繞在核心。

輪狀病毒根據基因組和抗原性特征,按照VP6的組特異性抗原表位可分為A~G等七個組。A、B和C組可感染人類和動物,而D~G組僅感染動物。A組輪狀病毒根據VP6亞組特異性抗原可以分為2個亞組或血清群。A組輪狀病毒根據中和試驗,可分為不同的血清型,主要由VP4和VP7決定。VP4和VP7構成了病毒的外層,可根據VP7分為不同G型(glycoprotein),根據VP4分為不同的P型(protease sensitive)。由于缺乏精確的免疫學試劑,加之測序越來越方便,血清型正在逐漸的由基因型替代。目前為止,27種G基因型,超過37種P基因型被確認。一種新的分類方法由ICTV輪狀病毒分類工作組(RCWG)推薦,即輪狀病毒的每一節段RNA序列都參與分類,表達形式如下:Gx-P[x]-Ix-Rx-Cx-Mx-Ax-Nx-Tx-Ex-Hx,x表示型別,按VP7-VP4-VP6-VP1-VP2-VP3-NSP1-NSP2-NSP3-NSP4-NSP5/6基因順序表示。如人Wa和KU株的基因型為G1-P[8]-I1-R1-C1-M1-A1-N1-T1-E1-H1,人DS-1和TB-Chen株的基因型為G2-P[4]-I2-R2-C2-M2-A2-N2-T2-E2-H2。由于NSP6的ORF位于NSP5的ORF內,NSP6的基因型應與NSP5的基本一致,并且不是所有的輪狀病毒株都具有NSP6的ORF,所以本分類系統未包括NSP6。由于本分類系統是基于完整的病毒基因ORF序列建立的,所以在對某個病毒株的基因進行分型時,首先應盡量獲得其完整的ORF核苷酸序列。此外,由于A組RV各基因片段的非編碼區(UTR)的核苷酸序列都較短,而且末端都高度保守,所以目前的分類系統未包括UTR序列。當滿足下列條件時,可對部分基因序列進行分型:①待分型基因至少包含有50%的ORF序列;②待分型基因至少包含500個ORF核苷酸;③待分型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對應基因型Cutoff值(表2)2%時。A組輪狀病毒分類還可以使用(http://rotac. regatools. be/)工具分類。這樣分類有利于發現病毒的跨宿主傳播,發現重配,溯源感染人的病毒等。各節段RNA序列分類標準如表7-1。

表7-1 輪狀病毒分型的11個節段的核酸(氨基酸)相似性界值

a臨界值是根據不同型別輪狀病毒間的氨基酸相似性的百分比確定的

bn指現有基因型別數

二、輪狀病毒顆粒結構

電子顯微鏡下,感染宿主的糞便中可見到3種類型的病毒顆粒(完整顆粒、雙層顆粒、單層顆粒)。完整顆粒為三層顆粒(TLPs),呈球形,表面光滑,直徑為70~75nm,密度為1. 36g/ml,具有感染性。雙層顆粒(DLPs)缺失光滑的外殼,表面粗糙,直徑約65nm,密度為1. 38g/ml,不含VP7和VP4,失去感染性。單層顆粒(SLPs)很少見,通常缺失了dsRNA,無感染性,如圖7-1所示。

圖7-1 免疫電鏡下輪狀病毒顆粒結構和生物學特征

三、輪狀病毒理化特征

輪狀病毒上述三種顆粒可以通過氯化銫或蔗糖梯度離心分開。輪狀病毒對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非離子去污劑或蛋白酶可以使其感染性增加,但EDTA、十二烷基磺酸鈉(SDS)可破壞其感染性。A組輪狀病毒感染性相對穩定,在pH 3~9的范圍內,37℃1小時或25℃24小時,其感染性不被破壞,在某些物體表面或在污水或飲用水中可存活數周。B組和C組RV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相對較弱。RV的感染性可被酚、甲醛和95%乙醇等消毒劑滅活。

近年來使用低溫電鏡技術和三維圖像處理技術研究輪狀病毒的三維結構,證明輪狀病毒外層和中層是T=13的二十面體晶格,由132個通道跨越兩層,將病毒顆粒核心和外層聯系起來,這些通道可能與病毒的代謝和復制有關。外殼光滑的表面有60個由VP4的二聚體形成的穗狀刺突,VP4二聚體一端形成刺突,途經外殼VP7蛋白,與內層VP6相互作用(圖7-2)。

圖7-2 輪狀病毒結構示意圖

左:輪狀病毒dsRNA聚丙烯凝膠電泳圖,共顯示11節段;中:各節段RNA編碼的相關蛋白;右上各結構蛋白在病毒粒子的相應位置;右下:輪狀病毒的三層結構示意圖和刺突

四、輪狀病毒基因組

輪狀病毒基因組不連續,由11個雙鏈RNA節段組成,總分子量約為12×106,各片段的分子量不同,范圍為0. 2×106~2. 2×106。病毒核酸經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后呈現排列獨特的11條區帶的電泳圖譜,稱為電泳型(electropherotype)。根據第10和11條帶泳動距離的長短,可分為長型(L-type)和短型(S-type)。長型是第11階段位于第10階段后,短型即第11階段電泳圖上位于第9和10階段之間。不同毒株相應RNA片段具有不同的遷移率,是因為其編碼的三級或二級結構不一致所致,而不是因為序列堿基數不一致。一般來說A組輪狀病毒具有獨特的電泳圖譜,如圖7-2所示的4∶2∶3∶2,如果不是這種典型特征,那可能是A組的鳥類輪狀病毒,非A組輪狀病毒或個別基因發生了重排。電泳型分析對輪狀病毒的鑒定和分類、基因變異和基因片段重配、流行毒株的追蹤等都有重要意義,但是不能作為輪狀病毒分類的唯一標準。

輪狀病毒所有的11節段RNA缺乏多聚腺苷酸信號(polyadenylation signal),A+U豐富達58%~67%,3'和5'保守,每個片段5'末端有一個鳥嘌呤核苷酸,其后為5'保守區域,緊接著為ORF框,編碼一種蛋白。終止密碼后為3'保守區,5'保守區里有增強子,3'保守區里有啟動子和順式調節原件、轉錄增強元件等。5' 和3'高度保守可能與病毒的轉錄、復制或裝配有關,如圖7-3所示。

五、輪狀病毒蛋白

輪狀病毒基因組11個節段,每個基因節段編碼一個多肽,共編碼6個結構蛋白(VP)和5或6個非結構蛋白(NSP)。各編碼蛋白功能和特征見表7-2。最重要為結構蛋白VP4、VP6、VP7和非結構蛋白NSP4。最外層是VP7編碼的糖蛋白,并有數個根植于糖蛋白上由VP4編碼的刺突黏附蛋白,中間層是VP6編碼,最里層為VP2編碼,VP1編碼RNA依賴的RNA聚合酶,VP3編碼加帽酶,第10階段編碼NSP4。VP4在腸道內胰蛋白酶等的作用下裂解為VP5和VP8,從而觸發輪狀病毒進入細胞。輪狀病毒疫苗主要集中于VP4、VP6、VP7和NSP4的研究,因為VP4和VP7具有型特異性抗原決定簇,能夠誘導產生特異性中和性抗體,產生保護性免疫應答;VP6具有群特異性抗原決定簇;NSP4蛋白具有腸毒素作用,是引起腹瀉的重要因素。

圖7-3 病毒的基因組特征

表7-2 輪狀病毒各蛋白的功能

六、輪狀病毒的變異和重配

輪狀病毒是11個節段雙鏈RNA病毒,其變異和進化主要在于病毒的重配、點變異的積累、基因內的重組和跨宿主傳播。新的輪狀病毒分型有利于判斷輪狀病毒的重配和跨宿主傳播。目前有多個人類輪狀病毒新型別疑似來源于動物或動物輪狀病毒來源于人。Hu/Ita/PAI58/96和Hu/Ita/PAH136/96兩株輪狀病毒其基因組成不同于在人群中循環的輪狀病毒:Wa-、DS-1-和AU-1-like gene,可能來源于人和貓輪狀病毒AU-1-like的重配;G12輪狀病毒最早于1987年在菲律賓發現,直到1998年才再次報道?,F在,G12輪狀病毒已經在世界各地均有報道,當G12的VP7基因進入一些地區后,與當地的輪狀病毒發生重配,產生多種新的變異病毒,這種重配可能發生在南亞國家,并向全世界擴散;G6P[6](B1711)至少有兩個基因節段來源于牛;在我國盧龍地區也分離到一株罕見的G5P[6](LL36755)輪狀病毒,顯示是人和豬輪狀病毒的重配。重配產生的新型輪狀病毒可以在人群中穩定存在和傳播。

第二節 流行過程

一、傳染源

輪狀病毒腹瀉患者(主要是患兒)和隱性感染者是重要傳染源。A組輪狀病毒感染者發病第一天的糞便中即可檢出病毒,發病后3~5天糞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排毒可持續7~10天,伴有發熱和嘔吐癥狀者排毒量更大。同時RV也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和禽類動物體內,是人類RV潛在的傳染源。家鼠和豬B組RV抗體的檢出率高于人類,提示動物也是人類RV感染潛在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RV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也可傳播。水污染是導致RV感染的暴發流行途徑。但也有資料報道輪狀病毒可能經呼吸道傳播,因為發現:①不管衛生狀況如何,RV的感染率并不下降;②有一些大規模的暴發流行找不到糞-口傳播的證據;③相當一部分患者在出現腹瀉前有呼吸道癥狀。

三、人群易感性

5歲以下兒童易感A組輪狀病毒,且大部分為隱性感染,感染后具有免疫抵抗力。主要感染人群為2歲以下兒童。2歲以下兒童感染1次的概率在90%以上,感染2次的概率約為60%,感染3次以上的概率在35%以上,少數人會感染4次甚至5次,如圖7-4所示。新生兒期輪狀病毒感染常無癥狀,可能由于母傳抗體的中和作用所致。不同性別之間輪狀病毒感染無差異。營養不良可能加重病情。成人也可感染輪狀病毒,尤其是護理A組RV患兒的成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人群對B組輪狀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的好發年齡為21~40歲。

輪狀病毒主要感染近端的小腸微絨毛上皮細胞。這些上皮細胞的破壞導致絨毛的吸收能力降低,造成腹瀉。輪狀病毒在上皮細胞中復制時可感染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病毒成熟后,感染細胞破裂釋放成熟病毒時進一步損傷腸黏膜的上皮細胞功能。RV的NSP4具有腸毒素樣功能,能引起試驗小鼠腹瀉,其相應抗體對腹瀉具有抑制作用,當感染細胞破裂釋放病毒時,NSP4也釋放出來,并作用于鄰近的腸黏膜細胞,通過信號傳導途徑,使細胞內Ca2+濃度升高,促使Cl-分泌,從而引起腹瀉。

圖7-4 2歲以下兒童感染概率

抗輪狀病毒感染的保護是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系統共同介導。輪狀病毒第一次感染,血清學反應主要是針對特定的病毒血清型(即同型反應),而大于一次的輪狀病毒感染會誘導交叉血清型的體液免疫反應(異型反應)。繼發性感染,明顯比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癥狀輕。然而,印度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多次輪狀病毒重復感染,嚴重的疾病的風險將會增加。先天性免疫缺陷,骨髓移植或實體器官移植的患者如果感染輪狀病毒,通常癥狀嚴重,病程較長,甚至死亡。但研究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感染輪狀病毒,與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感染輪狀病毒所導致的腹瀉的嚴重程度并無差別。迄今為止,與輪狀病毒感染的免疫相關因素并不完全明確。

小兒和成人經輪狀病毒感染后可產生血清抗體,即特異性抗輪狀病毒IgM、IgG和IgA,均可呈現4倍以上增長,但IgA水平相對較低。IgM高峰在第9天,IgA在第14~17天,IgG在26~28天,隨后雖有下降,但一年仍保持有效水平。在輪狀病毒感染急性和恢復期血清IgM抗體陽性率分別為83. 3%和62. 5%。局部分泌性抗體(十二指腸IgA、空腸IgA和糞IgA)在發病后14~17天都可有4倍以上增長,并可保持有效水平至1年。實驗結果表明,糞特異性IgA與血清特異性IgA二者一致,均可反映局部抗體應答。血清抗輪狀病毒IgA抗體的反應已被用于作為衡量所有評價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血清特異性IgG和中和抗體也反映人體對輪狀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輪狀病毒再次感染有回憶反應。據調查,健康兒童和健康成人的輪狀病毒IgM陽性率為10%左右,說明人群無癥狀感染率為10%。90%以上成人中輪狀病毒IgG一直保持陽性,這與反復接觸輪狀病毒和不顯性感染有關。基本上100%的母親和臍帶血中輪狀病毒IgG都是陽性的,而且其保護性與母親抗體水平高低有關聯性;78%初乳和67%的過程乳汁中含有輪狀病毒特異性的IgA,但是當其傳給嬰兒時,抗體水平會下降4倍左右,56%的初乳和41%的過程乳汁中含有IgG。嬰兒出生時由母體獲得輪狀病毒IgG抗體,出生后4個月時中和抗體顯著下降,持續下降到6~8月齡,此時中和抗體陽性率可降為20%~30%。因此,從4月齡開始就可受輪狀病毒感染而發病,4~12月齡是嬰兒的危險期,易于感染而且臨床癥狀較重。隨后中和抗體陽性逐漸增多,到2歲時中和抗體陽性率已達80%以上,3歲時達90%以上。母親血液和乳汁中輪狀病毒抗體水平影響著輪狀病毒的流行和疫苗的免疫策略。

目前已肯定輪狀病毒各型之間有異型交叉保護作用。除抗體應答外,CTL細胞免疫以及非特異性防御機制也有一定作用。輪狀病毒感染后,可獲得一定的保護力,但不能完全避免再次感染(圖7-5)。自然感染1次后,38%的人可能獲得對由RV感染所致的無癥狀感染的保護力,73%的可能獲得對輕度腹瀉的保護力,87%獲得對中度、重度腹瀉的保護力,感染2次后,62%的人獲得對無癥狀感染的保護力,75%的人獲得對輕度感染的保護力,100%的人獲得對中度重度的保護力。感染3次后,74%獲得對無癥狀感染的保護力,99%獲得對輕度的保護力。

圖7-5 自然感染后輪狀病毒的保護力

第三節 流行特征

一、人群分布

我國輪狀病毒監測網絡數據顯示,在所有A組輪狀病毒陽性病例中,有19. 34%的病例發生在6月齡以前,有57. 73%的病例發生在兒童1歲以前,而有93. 03%的病例發生在兒童2歲以前。

二、時間分布

RV季節性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征。在北緯和南緯23°27'間,輪狀病毒流行季節并不明顯。在緯度小于10°的地區,也顯示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在緯度10°至23°27'間具有季節性,部分地區是秋季,部分地區是冬季或春季。濕度增加1%,輪狀病毒患者增加2. 6%(95%CI 0. 0~5. 3)。我國輪狀病毒以秋冬季為主,高峰發生在10月至次年的1月,高峰期輪狀病毒可占住院腹瀉50%以上。我國輪狀病毒全年可以檢出,但是季節分布明顯。南北方流行季節略有不同(圖7-6)。

三、地區分布

輪狀病毒呈全球流行,主要感染5歲以下兒童,無論衛生條件好壞都可感染,并且因輪狀病毒感染所致患兒住院率、門診率都比較高。在欠發達地區,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不但發病率高,而且還可導致死亡。據估計,全世界每年因輪狀病毒致腹瀉的有11 400萬例,有2500萬需要就醫,240萬需要住院,超過50萬例死亡,約99%死亡病例在中低收入地區,嚴重影響亞非貧窮地區幼兒第一年的成活率。在亞洲,日本每年的輪狀病毒疾病負擔為25 400萬美元,在我國為36 500萬美元,直接醫療費用達到27 100萬美元,每個患兒總負擔為460美元。

據報道,在一些地區或國家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疫苗的情況下,2008年全球全年共有約453 000例死于5歲以下兒童輪狀病毒感染,占因腹瀉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的37%,占所有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5%。1999—2007年,美國共有38例5歲以下輪狀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在38例死亡病例中,1~3月齡7例(18%),4~11月齡12例(32%),12~23月齡16例(42%),24~59月齡3例(8%),20例因脫水或電解質紊亂死亡。在這期間,輪狀病毒疫苗在美國廣泛使用,但是上述死亡病例無一例服用過輪狀病毒疫苗。據統計,在我國因腹瀉住院的5歲以下兒童中,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占50%左右。據估計,我國每年有1300萬人感染輪狀病毒,250萬人需要門診治療,約有3000例死于輪狀病毒感染,其中約70%發生在農村。

圖7-6 17所哨點醫院5歲以下腹瀉住院兒童輪狀病毒南北方季節分布(2009—2011年)

關于B群和C群輪狀病毒感染情況如下。1982—1983年,B組輪狀病毒在我國暴發流行,遍及20多個省。血清抗體調查發現,在其他國家人群中也有B組輪狀病毒的抗體,但是病毒僅在我國檢測到。近年來,全國輪狀病毒監測網絡沒有檢出B組輪狀病毒。C組輪狀病毒在多國引起散發小兒腹瀉,也曾在學校引起暴發,在我國流行甚少。

四、分子流行病學特征

目前,已經確定輪狀病毒至少有27種不同的VP7抗原(G型)和37個不同的VP4抗原(P型)。在人類輪狀病毒則至少有12種G型和15種P型。在全球主要流行的輪狀病毒G/P組合主要包括:G1P[8]、G3P[8]、G4P[8]、G9P[8]以及G2P[4],這5種基因型組合占輪狀病毒感染的90%。據WHO估計,在2008年,全球約453 000例(420 000~494 000例)嬰幼兒因輪狀病毒感染死亡,約90%的死亡病例在欠發達的非洲和亞洲。據估計39%的5歲以下住院兒童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的腹瀉所致。WHO的2009年監測結果如下:全球住院兒童輪狀病毒檢出率為36%(12%~68%),非洲為41%(16%~57%),美洲地區為25%(19%~42%),東地中海地區為38%(14%~54%),歐洲地區為36%(12%~52%),東南亞地區37% (32%~42%),西太區47%(24%~68%)。據估計在亞洲5歲以下兒童因輪狀病毒感染住院率為37. 5% (95%CI:34. 6,40. 5)門診率為23. 1%(95%CI:18. 4,27. 7),2000—2009年亞洲的輪狀病毒分子流行特征為G1P[8](23. 6%)、G2P[4](11. 8%)、G3P[8](18. 9%)和G9P[8](7. 4%),其他型別為16. 8%,混合型別7. 5%,未分出型別為14. 0%。在一些亞洲國家G1P[8]、G2P[4]、G3P[8]和G9P[8]占80%。

據全國輪狀病毒監測網資料,我國2009—2010年G/P組合的構成與2011年相差較大,2009年到2010年以G3P[8]型為主,2009年及2010年分別為占60%及44%,其次是G1P[8]和G9P[8],2009年分別占16%及10%,而2010年分別占12%及9%。G2P[4]型在兩年所占的比例均為3%。到2011年G9P[8]取代G3P[8]成為主導的G/P組合,占31%,但G3P[8]、G1P[8]及G2P[4]所占的比例也較大,分別為21%、18%及17%。

第四節 預防控制

輪狀病毒感染與衛生狀況并無必然因果關系。在發達國家衛生狀況長期高速改善仍不能完全預防其感染和流行。因此,目前國際上公認,采用主動免疫措施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RV感染和流行的最有效手段。

一、預防策略

控制輪狀病毒感染的策略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個人和家庭衛生 食前便后要洗手;家庭或幼兒機構要妥善處理糞便。

2.改善飲用水衛生 保護和保持水源清潔;不喝生水。

3.加強飲食衛生 避免媒介昆蟲污染,滅蚊滅蠅。

4.改善營養 提倡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

5.寒冷季節居室勤通風。

二、預防措施

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就是疫苗接種。目前,已經使用的輪狀病毒疫苗有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的Rotarix、默克公司生產的RotaTeq、我國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羅特威。截止到2011年9月全球有28個國家將輪狀病毒疫苗納入了計劃免疫,其中使用Rotarix共16個國家,使用RotaTeq的共8個國家,兩種疫苗都在使用的國家有4個,但是還沒有亞洲國家將其納入計劃免疫。默克和我國公司聯合在國內開展RotaTeq的三期臨床試驗,如果獲批,也將進入市場,三種疫苗使用現狀和免疫程序,見表7-3所示。

表7-3 三種疫苗特點和免疫程序

(一)羅特威

蘭州羔羊RV口服活疫苗是由蘭州生物制品所研制開發的,于1984年開始研制,1998年6月31日獲得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新藥證書和試生產批件,2000年獲得正式生產批件,是目前國內唯一獲得批準上市的RV疫苗。該疫苗是我國從綿羊分離到的G10P[15]型輪狀病毒,經傳代42代后做成的單價減毒口服活疫苗,接種對象為2個月~3歲的嬰幼兒。雖然沒有納入計劃免疫,但是也廣泛使用,據估計到2012年已在中國累計使用了3000萬劑(人)次。由于該疫苗上市前的資料未公開,關于該苗上市后科學系統的評價研究較少,因此該苗的免疫效果尚存爭議,需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二)Rotarix

Rotarix由葛蘭素史克公司開發,于2005年1月在墨西哥上市,后在包括16個拉丁美洲國家、新加坡、澳大利亞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上市,并于2006年2月在歐盟獲準上市。Rotarix為口服RV減毒活疫苗,為兩劑疫苗,在兒童2,4月齡接種。Rotarix系含G1P[8]型的RIX4414株RV,經8912親代株傳代而來。雖然其為單價疫苗,但與RV自然感染一樣,Rotarix對大多數其他血清型RV可產生交叉保護。Rotarix對G1、G3、G4和G9型RV感染的有效性均超過85%,但其對G2型RV感染的預防效果較差(41%)。Rotarix在發達國家對重癥腹瀉的保護率較高,在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的保護率分別為96. 1%、95.8%以及80.3%。在非洲的馬拉維及南非的保護率分別為49.4%及76.9%。大規模國際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Rotarix可有效預防RV引起的嚴重胃腸炎,而且安全性較好,未發現疫苗接種與腸套疊相關性。

(三)RotaTeq

RotaTeq由默沙東公司開發,于2006年2月獲美國FDA批準在美國上市。經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與免疫咨詢委員會(ACIP)推薦,已納入美國嬰幼兒免疫接種計劃。RotaTeq為口服五價人牛重配型RV減毒活疫苗,3劑次,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推薦接種程序為2月、4月和6月齡各口服一劑。RotaTeq包括5種來自人和牛宿主的重配RV,型別包括G1,G2,G3,G4,P[8]。

歐洲和北美的研究顯示在接種RotaTeq后的第一年及第二年的保護率分別為73%及62%。該疫苗預防G1~G4 RV感染有效率為74%,預防G1~G4RV所致嚴重腹瀉的有效率為98%。接種后第2年里,該疫苗可減少63%輪狀病毒腹瀉及88%的輪狀病毒重癥腹瀉。在亞洲及非洲對1歲及2歲兒童保護效果不及歐洲和北美。臨床實驗研究表明:RotaTeq耐受性好,對重癥RV胃腸炎保護率高,對所有RV引起的胃腸炎都有保護作用。而且安全性好,疫苗接種后沒有發現發熱、嘔吐、腹瀉和過敏等副反應增加,亦不增加腸套疊危險性,其有效性持續至第2個RV季節。

(四)輪狀病疫苗使用風險

1999年,Rotashield由于與腸套疊有關被撤出美國市場。目前,Rotarix和RotaTeq疫苗均查出豬圓環病毒(PCV1)。在由默沙東公司生產的RotaTeq疫苗中發現了豬圓環病毒2型(PCV2)。但是兩種疫苗均有強安全性的記錄,其中包括涉及數萬例患者的臨床試驗,尚無證據證明PCV1或PCV2會對人類產生安全風險,且疫苗收益超過風險。FDA確定,Rotarix和RotaTeq可放心使用。

第五節 臨床特征與治療要點

(一)臨床特征

A組輪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2~3天,一般為48小時以內,最長可達1周。B組輪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38~66小時,平均為52小時。

A組輪狀病毒主要引起水樣便腹瀉、發熱和嘔吐,發熱嘔吐一般持續2~3天,腹瀉可能會持續4~5天(圖7-7)。嚴重者可能會因為電解質紊亂導致脫水,甚至死亡。部分患者也有腸道外表現,如抽搐、心肌損害、脾大、血小板減少等癥狀。

B組輪狀病毒癥狀與A組輪狀病毒類似,但比A組輕,主要見于我國大陸,可發生暴發流行。

(二)治療要點

臨床治療要點主要包括低滲ORS補液和補鋅。2005年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 ICEF)聯合發布了新修訂的《腹瀉病治療指南》,新配方ORS將鈉濃度降至75mmol/L、葡萄糖濃度降至75mmol/L、總滲透壓降至245mmol/L。研究表明,低滲ORS有助于縮短腹瀉持續時間,減少靜脈補液約33%,減少糞便排出量約20%,減少嘔吐次數約30%。低滲ORS可同時用于預防脫水和糾正脫水。

補鋅有利于縮短腹瀉病程、減輕病情,并預防以后2~3個月發生腹瀉。腹瀉病的關鍵性治療(預防和治療脫水、繼續喂養、抗生素合理使用和補鋅10~14天)將明顯降低腹瀉病死率。

圖7-7 輪狀病毒感染的癥狀期

(段招軍 編 劉殿武 審)

參考文獻

1.Adams WR,Kraft LM.Epizootic diarrhea of infant mice:indentification of the etiologic agent.Science,1963,141(3578):359-360

2.Bishop RF,Davidson GP,Holmes IH,et al.Letter:Evidence for viral gastroenteritis.N Engl J Med,1973,289(20):1096-1097

3.Bishop RF,Davidson GP,Holmes IH,et al.Virus particles in epithelial cells of duodenal mucosa from children with acute non-bacterial gastroenteritis.Lancet,1973,2(7841):1281-1283

4.Matthijnssens J,Ciarlet M,Heiman E,et al.Full genome-based classification of rotaviruses reveals a common origin between human Wa-Like and porcine rotavirus strains and human DS-1-like and bovine rotavirus strains.J Virol,2008,82(7):3204-3219

5.Matthijnssens J,Ciarlet M,Rahman M,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roup A rotaviruses using all 11 genomic RNA segments.Arch Virol,2008,153(8):1621-1629

6.Bernard N,Fields DMK,Peter M,et al.Fields Virology.5th edition

7.McDonald SM,Patton JT.Assortment and packaging of the segmented rotavirus genome.Trends Microbiol,2011,19(3):136-144

8.Greenberg H,McAuliffe V,Valdesuso J,et al.Ser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ubgroup protein of rotavirus,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fect Immun,1983,39(1):91-99

9.Cook SM,Glass RI,LeBaron CW,et al.Global seasonality of rotavirus infections.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90,68(2):171-177

10.Ray PG,Kelkar SD.Measurement of antirotavirus IgM/IgA/IgG responses in the serum samples of Indian children following rotavirus diarrhoea and their mothers.J Med Virol,2004,72(3):416-423

11.Chan J,Nirwati H,Triasih R,et al.Maternal antibodies to rotavirus:could they interfere with live rotavirus vaccin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Vaccine,2011,29(6):1242-1247

12.Martella V,Banyai K,Matthijnssens J,et al.Zoonotic aspects of rotaviruses.Vet Microbiol,2010,140(3-4):246-255

13.De Grazia S,Giammanco GM,Potgieter CA,et al.Unusual assortment of segments in 2 rare human rotavirus genomes.Emerg Infect Dis,2010,16(5):859-862

14.Rahman M,Matthijnssens J,Yang X,et al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global spread of the emerging g12 human rotaviruses.J Virol,2007,81(5):2382-2390

15.Matthijnssens J,Rahman M,Van Ranst M.Two out of the 11 genes of an unusual human G6P[6]rotavirus isolate are of bovine origin.J Gen Virol,2008,89(Pt 10):2630-2635

16.Li DD,Duan ZJ,Zhang Q,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unusual human G5P[6]rotaviruses identified in China.J Clin Virol,2008,42(2):141-148

17.王蓓.中國輪狀病毒腹瀉的經濟負擔分析.第三屆國際輪狀病毒疫苗研討會,2008

18.Tate JE,Burton AH,Boschi-Pinto C,et al.2008 estimate of worldwide rotavirus-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rot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m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ancet Infect Dis,2012,12(2):136-141

19.Desai R,Esposito DH,Lees C,et al.rotavirus-coded deaths in children,United States,1999-2007.Pediatr Infect Dis J,2011,30 (11):986-988

20.Chen CM,Hung T,Bridger JC,et al.Chinese adult rotavirus is a group B rotavirus.Lancet,1985,2(8464):1123-1124

21.Nakata S,Estes MK,Graham DY,et al.Antigenic characterization and ELISA detection of adult diarrhea rotaviruses.J Infect Dis,1986,154(3):448-455

22.Kuzuya M,Fujii R,Hamano M,et al.Outbreak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human group C rotavirus in a youth educational center in Okayama Prefecture.Kansenshogaku Zasshi,2003,77(2)::53-59

23.Ciarlet M,Schodel F.Development of a rotavirus vaccine:clinical safety,immunogenicity,and efficacy of the pentavalent rotavirus vaccine,RotaTeq.Vaccine,2009,27 Suppl 6:G72-81

24.Tapia MD,Armah G,Breiman RF,et al.Secondary efficacy endpoints of the pentavalent rotavirus vaccine against gastroenteritis in sub-Saharan Africa.Vaccine,2012,30 Suppl 1:A79-85

25.Vesikari T,Karvonen A,Prymula R,et al.Efficacy of human rotavirus vaccine against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in European infants:randomised,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Lancet,2007,370(9601):1757-1763

26.Keating GM.Rotavirus vaccine RIX4414(Rotarix).Paediatr Drugs,2006,8(6):389-395;discussion 396-387

27.Patel MM,Lopez-Collada VR,Bulhoes MM,et al.Intussusception risk and health benefits of rotavirus vaccination in Mexico and Brazil.N Engl J Med,2011,364(24):2283-2292

28.Buttery JP,Danchin MH,Lee KJ,et al.Intussusception following rotavirus vaccine administration: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in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 in Australia.Vaccine,2011,29(16):3061-3066

29.Yewale VN,Choudhury P.Rotavirus vaccine contamination with PCV1-statement of IAP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Indian Pediatr,2010,47(7):589-591

30.Victoria JG,Wang C,Jones MS,et al.Viral nucleic acids in live-attenuated vaccines:detection of minority variants and an adventitious virus.J Virol,2010,84(12):6033-60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汾西县| 苏尼特左旗| 汽车| 和顺县| 桃园县| 平昌县| 东台市| 龙南县| 临清市| 黎平县| 盐边县| 那坡县| 错那县| 双桥区| 新乡县| 汶上县| 民权县| 翁牛特旗| 城步| 南溪县| 汶川县| 玛纳斯县| 宜章县| 宿松县| 红河县| 芦山县| 双辽市| 广河县| 寿阳县| 察雅县| 津南区| 宕昌县| 攀枝花市| 新绛县| 永川市| 怀宁县| 尉氏县| 彰武县| 常德市|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