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解剖學叢書:腹盆部分冊(第2版)
- 劉樹偉 鄧雪飛 楊曉飛
- 2620字
- 2020-06-24 14:47:24
第四節 腹前外側壁外科切口的臨床解剖學應用要點
腹前外側壁切口的選擇應考慮包括手術要顯露病變的部位或器官、操作便利與否、患者情況、損傷程度、愈合后的情況等各方面因素而定,本節從解剖學角度一般地介紹各種切口的部位和層次。
一、腹壁切口涉及的解剖學因素
腹壁切口涉及除皮膚外,還有腹壁肌、腱膜、血管和神經。
1.皮膚
切口與皮紋平行,愈合后形成瘢痕較細小,若橫斷皮紋則瘢痕較寬大。
2.腹壁肌
對肌和腱膜主要應考慮:一是最小限度地破壞二者的聯結,二是肌收縮力對切口張力的影響。
3.血管
腹壁血供豐富,有縱行(腹壁上、下動脈,腹壁淺動脈)、橫行(肋間、肋下動脈,腰動脈,旋髂淺、深動脈)的動脈供血,并彼此間存在廣泛的吻合,故手術切口對這些血管的損傷,一般不致于影響腹肌的血供。
4.神經
腹壁皮膚神經支配來源于第7~11肋間神經、肋下神經和第1腰神經,各神經在皮膚呈帶狀分布,相鄰各神經分布區有互相重疊,故損傷1~2支神經并不一定引起所支配區域感覺障礙;腹壁肌受多支神經支配,上述神經分支在腹壁肌層間交錯成網,損傷1~2支神經也不一定產生部分肌癱瘓松弛。由于腹直肌是肌節融合形成,仍保留其節段神經支配之特點,故對由腹直肌外緣進入該肌的神經仍應盡量避免損傷,否則將影響腹直肌之張力和收縮力。
二、腹直肌切口
根據手術的需要選擇左側或右側,此切口適用于胃、十二指腸、膽囊、肝臟、脾臟、橫結腸手術,以及腎臟外傷手術而需同時探查腹腔臟器或對側腎臟,亦可用于雙側腎上腺手術、腎血管手術和較大的腎腫瘤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仰臥位,腰部墊高,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上起肋緣下,下至臍下2~3cm,正中線旁3cm(圖2-23);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鈍性分開腹直肌、切開腹直肌后鞘膜和腹膜。

圖2-23 腹直肌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操作簡單、迅速,易于向上、下延長,對大血管的暴露滿意,縫合方便;但創口未愈合前不耐腹壓,術后容易形成腹壁疝,可導致術后腸粘連、腸梗阻。
三、腹部正中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胃、十二指腸、膽囊、肝臟、脾臟、橫結腸、腎盂輸尿管成形手術、輸尿管松解術等。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墊高腰部,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起自劍突,繞過臍部至下腹部(圖2-24);依次切開皮膚、淺筋膜、腹白線(融合的腹直肌鞘及腹橫筋膜)、腹膜外組織和腹膜壁層。

圖2-24 腹部正中切口
(二)切口評述
此切口具有損傷輕、出血少、操作方便和進腹快的特點,但是切口瘢痕將承受較大張力,而且白線位于腹中部,兩側血供在此位置較差,故縫合后愈合較差,術后易發生切口疝。
四、腹部正中旁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胃、十二指腸、膽囊、肝臟、脾臟、膽管、胰頭盆腔器官、回盲部結腸、乙狀結腸及輸尿管等手術。在左、右側的上、下腹均可作此切口。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墊高腰部,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位于腹前正中線外側1~3cm,并與中線平行,上段可起于肋緣下,長約9~11cm(圖2-25);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牽開腹直肌、切開腹直肌后鞘和腹膜。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操作簡單、容易延長,能直接達需探查的器官,必要時可延長至恥骨;不損傷腹直肌或肋間神經,血供較好,愈合優良;但一側的旁正中切口不能很好地顯露對側的病變。

圖2-25 腹部正中旁切口
五、肋緣下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膽囊、膽道、膈下膿腫、肝膿腫、脾臟、腎臟及輸尿管等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墊高腰部,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在上腹部劍突下做向下的弧形橫切口,切口中點經上腹中部,兩端達肋下緣(圖2-26);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沿切口方向切開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切斷雙側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外組織和壁腹膜。

圖2-26 肋下緣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體位舒適,對心肺功能影響較小,但易引發腸粘連、腸梗阻。肋緣下切口根據需要可延長至對側,更好地顯露下腔靜脈,亦可根據情況不進腹腔,而采用腹膜外途徑,即在切開腹直肌后鞘和腹橫肌筋膜后不切開腹膜,而將腹膜向內側牽開。
六、腹部逆“L”形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腎上腺摘除術、肝門部盆式膽腸引流術,脾腎靜脈吻合術等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患側略抬高,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圖2-27);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和腹膜,臍水平線橫行切開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及腹膜。

圖2-27 腹部逆“L”形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術野良好,但切口大,切開層次多,手術創傷較大。
七、腹部斜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輸尿管中段、部分腸道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向健側前傾30°,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自髂前上棘內側3cm開始,斜向內下方,長約10cm(圖2-28);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推開或切開腹膜。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組織損傷小,愈合后抗張力強度大;顯露輸尿管病變局限時,可向上、向下延長切口。
八、下腹部斜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下端輸尿管等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略向健側前傾,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自髂前上棘內下方3cm斜向內下方,達恥骨聯合下緣,切口方向與腹股溝平行(圖2-29);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向側方推開或切開腹膜。

圖2-28 腹部斜切口

圖2-29 下腹部斜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顯露輸尿管近膀胱處不夠滿意時,可將切口下端向中線橫行延長或切斷部分腹直肌鞘至顯露滿意。
九、下腹部正中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膀胱、前列腺等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臀部墊高、頭端降低,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起于恥骨聯合上緣沿下腹正中線向上,達所需要的長度(圖2-30);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于正中線分開兩側腹直肌和錐狀肌、顯露膀胱前脂肪組織及腹膜。

圖2-30 下腹部正中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應注意避免損傷腹膜及腸管,術前可插入導尿管注水使膀胱充盈,膀胱頂部位置升高,有利于分離膀胱腹膜反折,遇有切口粘連嚴重,應仔細分離,避免進腹而傷及腹腔臟器。
十、下腹部弧形切口
此切口適用于膀胱、前列腺等盆腔臟器手術。
(一)操作步驟
調整體位:平臥位,臀部墊枕或將頭端降低,皮膚消毒,鋪手術巾,切口起于距離恥骨上緣2cm處作下腹部弧形切口。切口兩端達腹直肌外緣,必要時可延長切口(圖2-31);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鈍性分開兩側的腹直肌和錐狀肌直至恥骨聯合附著處、露膀胱前腹橫筋膜、脂肪組織和腹膜反折部。

圖2-31 下腹部弧形切口
(二)切口評述
該切口盆腔臟器可得到充分的暴露,且罕見有疝及內臟膨出。
(羅光恒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