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3097字
- 2019-12-06 11:20:27
醫論摘選
關于“陰陽”的問題
“陰陽學說”,是中醫的辯證法,也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一直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這是陰陽學說的總綱。陰陽是天地(自然界)經久不息的運動和發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同處于“太極”的統一體內,相互排斥又相互關聯著;宇宙萬物,都是從陰陽相互排斥、相互關聯而運動和發展著。“陰陽是萬物之綱紀”。“總持為綱,分系為紀”,人體生理上的變化過程,也不能離開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和發展。夫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因為物質在一個統一體內是經常相薄的,“相薄”就是相互排斥。矛盾運動,是在體內外有機地聯系著進行其“成敗倚伏”的變化和發展。“成敗倚伏”,意味著新陳代謝的生理過程。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是“生化”和“極變”的過程,這種代謝作用,是以陰陽為本始。因此說“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的對立是永久的,統一是暫時的,寓統一于對立之中,以進行其繼續不斷的新陳代謝的運動和發展。違反這個自然規律,就會以疾病形式呈現出來,因而“治病必求其本”。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靜陽躁”,陰性能靜,“靜”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緩慢;陽性能躁,“躁”是運動的速度很快。陰陽動靜,是在矛盾運動中促進事物的發展。陰靜陽動,有時是統一的,因此“陽生陰長”;有時是對立的,因此“陽殺陰藏”。陰陽既統一又對立地運動著,推動了“生、長、化、收、藏”的物質發展和轉化作用。因此《內經》有“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之說。“升降”就是矛盾運動。陰靜則生寒,陰中包藏著陽,靜極生動,陰極則陽生,因而寒極就轉化為熱;反之,陽動則生熱,陽中包藏著陰,動極生靜,陽極則陰生,因而熱極就轉化為寒的。
自然界客觀事物的變化,反映到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上。說明正常生理現象,清氣總是向上的,如果“清氣在下”,就能引致腹瀉的病變,使用“升陽益胃湯”如葛根、柴胡、防風、黃芪、人參、白術、白芍、茯苓、澤瀉、陳皮、神曲、甘草、生姜之屬,引清氣上行而“飧瀉”可止;反之,濁氣應該下行的,如果“濁氣在上”,胃腸道內食物發生排泄障礙,由于過量氣體或痰食引起痞滿、噯氣、胸膈脹悶等,則使用“消痞調氣”之劑如枳實、神曲、厚樸、半夏、陳皮、白豆蔻、黃連、麥芽、萊菔子等味導濁氣下行,而“
脹”自解。

必須知道,機體內正常生理活動,清陽應該出上竅、發腠理和充實四肢。就是說營養物質和氧在組織內燃燒所產的熱量和能量,是“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的。濁陰應該出下竅、走五臟和歸于六腑。也就是說,營養物質通過胃腸消化、分解和吸收作用以后,由血液運送內臟和各部組織以供給需要及其燃燒后氧化分解所產的碳酸和廢料的處理,是“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的。一系列的物質代謝過程,是生命延續過程的主要因素。“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這一連串的物質轉化作用,用以闡述人體內部功能的相關作用。“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所有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是同一意義。“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機體生理作用相反相成,物質代謝在不斷變化過程中不斷地成長,體內新的營養物的供給和補償,使體內不斷產生溫熱,促進體力健壯,加強形體肌肉的發達。然而,飲食失節,傷害了胃腸而影響形體不足,是“味傷形”的;寒溫不適,傷害了心神而影響精神衰弱,也說明了“氣傷精”。
總之,“精微”物質,是產生機體內熱量和能量的泉源;如果外界物質的攝取對機體需要不相適應或者對機體有危害性,就會影響著機體整體的生理作用,從而破壞形神統一的正常活動。
推及藥物方面:如“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五氣”中有陰陽,“五味”中亦有陰陽,味厚如酸、苦、咸,是屬于陰的,味薄如辛和甘,屬于陰之陽;氣厚如溫和熱,是屬于陽的,氣薄如涼和寒,屬于陽之陰。大黃味厚屬于陰,有瀉下作用,麻黃味薄屬于陰之陽,能緩解支氣管痙攣,促進汗腺分泌,所謂“味薄則通”;氣厚如附子,屬于陽,能興起極度衰弱的代謝功能,促使體溫上升,茯苓氣薄,屬于陽之陰,有利尿作用,所謂“氣薄則發泄”。這種“升、降、浮、沉”的用藥準則,只有張潔古、李東垣及其弟子王海藏諸先輩按照陰陽學說,作過傳統的深刻的研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所謂“壯火”,是超過正常的體溫,所謂“少火”,是正常的體溫。壯火是損害元氣的,少火是長養元氣的。李東垣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所謂“壯火食氣”,壯火能耗散元氣,所謂“氣食少火”,是指元氣依賴少火的支持。
機體內生理功能活動平衡受到破壞:陰偏勝,就會使陽受病,一定反映出寒證的現象,例如《傷寒論》中“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需要用附子湯的“扶陽抑陰”法。相反,陽偏勝,就要使陰受病,一定會反映出熱證的現象,例如:“陽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必須用承氣湯“瀉熱存陰”。可是,“重寒則熱”。寒之極,陰中表現著陽,由于陰寒極盛,微陽被排斥而格越于外,呈現熱證的假象,例如“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而不因其呈現面赤咽疼的假象誤斷為熱。相反地,“重熱則寒”。熱之極,陽中表現著陰,由于陽熱極盛,微陰被排斥而格拒于外,呈現寒證的假象,例如“傷寒一二日或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法當下之,而不因其呈現厥逆的假象誤斷為寒。因此,在診斷中不但要觀察正面,還要觀察癥狀的反面。
進一步討論:寒是傷形的,外界氣溫低,如果機體內溫度不相適應而增高,必然影響營衛氣血對形體各部輸精作用。熱是傷神的,外界氣溫高,如果機體內溫度不相適應而反低,必然導致神志亂甚至昏厥。寒固傷形,“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然而麻黃湯不是專治形而不治氣,方內杏仁助麻黃定喘,就是起到“開發衛氣”的主要作用。暑固傷氣,“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口渴自汗,惡食、身重,小便短赤,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清暑益氣湯主之”。雖然本方組成以參、芪、炙草之甘溫除熱、固表、益氣、強神為主體,其輔佐之藥如蒼術、白術、澤瀉、黃柏燥濕,麥冬、五味子生津,當歸養血,葛根、升麻解肌熱,神曲、橘皮、青皮導積滯,說明是形神并重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總之,無論社會因素或自然因素對心神和形體上的侵擾、使生理功能平衡遭受破壞發生病變時,是以恢復機體整體功能的相對平衡為治療原則。“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在一個統一體內,是在“陰平陽秘”的生理活動中不斷地運動和發展。由此可知,氣候環境關系人類生活改變,必然影響生理功能的改變。
陰陽對立統一運動和發展形式:完成機體內物質新陳代謝的過程,推動著神經興奮和抑制活動過程,內分泌功能的亢進和減退過程,脈管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交換過程,以及每個組織細胞的生成和破壞過程,都是陰陽矛盾運動的過程。因此,陰陽是有物質基礎的,沒有陰陽運動和發展,就沒有物質世界的生生不已。生活體內沒有陰陽運動和發展,也就沒有生命的延續。 (1995年印發湖南醫學院龍山醫療隊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