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689字
- 2019-12-06 11:20:27
“陰陽學說”的理論和應用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矛盾論》)。中醫學中的陰陽學說,就是闡述生理功能的矛盾運動與病理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
人身臟腑、經絡、血脈、筋骨、肌膚之間的活動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都要通過它們所產生的陽氣來實現的。形體內物質沒有自身所產生的陽氣活動的能力,則不可能進行生理上的整體活動,同時機體整體活動,是以各組織之間有形物質為基礎的。
由此可知,陽氣所表現的精神活動,必須賴陰精的化生,陰精所產生的形體結構,又必須賴陽氣而變化精微,即所謂“陽化氣,陰成形”。“化氣”與“成形”是對立的統一,是構成機體內陰陽的矛盾運動的結果。《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外而為固”,反映著陰陽運動的相對平衡。本來陰靜以“藏精”,卻包含著“起亟”運動,陽動以“衛外”,又借營氣之靜以“為固”。從陰陽的矛盾運動的生理現象觀察到,“陽動不息,陰靜有常”。說明“有常”的“靜”,不是靜止狀態,而是“亟起以內應”的運動。由此推動著營衛氣血的周流,促進機體代謝的發展。
在陰陽運動之間,“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是決定生命延續和“生、長、壯、老、已”的新陳代謝過程。在一定條件下,陰陽處于相對平衡的生理狀態。然在生理活動的長過程中,陰陽的消長是不平衡的。如果這種消長的不平衡超越了生理活動的正常范圍,“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會以病理狀態表現出來。下面結合臨床實踐,例舉部分病案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