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669字
- 2019-12-06 11:20:29
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從陰引陽”舉例
易某,女,2歲。泄瀉20多天,肌肉清瘦,口干目合,頭不能舉,精神困乏。檢視前服導滯、利尿、調氣、止瀉藥無效。紋紅,舌淡,顯系脾胃虛寒,清氣下流,泄瀉既久,不能為胃以行津液。法當升舉清陽,健運脾機。方用粉葛根、西黨參、焦白術、云茯苓、懷山藥、山萸肉、煨木香、藿香葉、炙甘草、炮干姜、炒粳米等味,渴瀉均減,更益脾胃中元氣。原方去萸肉、藿香、炮姜,加酒白芍、上安桂,調理而康。
“從陽引陰”舉例
楊某,男,20歲。勞倦過度,喘促怔忡,面色無華,噫氣不止,胸膈痞脹,左胸脅間瀝瀝有聲,且有麻痹瘙癢的感覺,胃納不佳,精神萎頓,脈虛弦,舌質淡。此勞倦傷脾,脾陽不足,水氣凌心,故心悸而滿,脾不散精,水精不布,故少氣息短;水谷之精氣反聚而成飲,故胸脅間瀝瀝有聲。法當辛開苦降,引濁陰之氣下達,甘溫提挈脾胃,濁降自然清升。方用:西黨參、姜半夏、枇杷葉、旋覆花、廣陳皮、漂白術、朱茯苓、煅赭石、姜竹茹、佛手柑、西砂仁、九節蒲、炙甘草,心悸、噫氣均減,胸膈舒暢,脈轉虛緩,胸脅間起細密紅疹,濕濁分化,當益肺扶脾:西黨參、朱茯神、姜半夏、炒棗仁、紫丹參、當歸身、酒白芍、柏子仁、麥門冬、廣陳皮、炙遠志、炙甘草為劑續服,面色浮澤,食欲增進而康。
為了闡述“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綱領。寒、熱、表、里、虛、實,景岳稱為“六變”,合陰陽為“八綱”。寒、虛、里為陰,熱、實、表為陽,所以稱陰陽為兩大綱。用陰陽為綱分析錯綜復雜的病理變化,綱舉目張,病無遁情。綜舉上例,說明陰陽學說的指導意義。 (1974年《湖南醫藥雜志》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