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黃芪
肺癌患者經常覺得呼吸急促,氣短乏力,稍微活動一下就上氣不接下氣,時感胸口憋悶;有些患者經常咳嗽,講話聲音低微,還有些患者特別容易感冒,抵抗力低下,汗多,臉色蒼白,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肺氣虛表現。中醫上講肺主氣,司呼吸,肺氣不足則會出現上述癥狀,應該使用補氣的中藥進行調治。黃芪就是補肺氣的代表藥物之一。
黃芪(huang qi),甘,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
黃芪的抗癌成分可以用于治療呼吸道腫瘤、消化道腫瘤、婦科腫瘤、乳腺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惡性腫瘤;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各種并發癥如癌癥惡病質、癌性腹水等,也可用黃芪治療;此外,黃芪還能緩解放化療的毒副反應。但凡癌癥患者在手術后恢復期、放射治療、藥物化療后出現正氣虛弱、免疫力下降、出血、骨髓抑制、心肺肝腎等臟腑的損害都可使用黃芪進行調補。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黃芪具有:誘導癌細胞凋亡、防止正常細胞癌變、抗腫瘤轉移、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抑制癌基因表達、抗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多藥耐藥、影響癌細胞代謝周期等抗癌藥理作用。
肺癌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即患者出現氣虛和陰虛并見的情況。黃芪可以補氣,如果與滋陰藥物知母配合使用,即為中醫名方升陷湯的配伍。臨床上還常用黃芪與仙鶴草、魚腥草、天門冬、浙貝母等藥物配合使用來治療肺癌,可以明顯改善患者氣短咳喘,咯吐黏痰的癥狀。黃芪、女貞子、淮山藥、靈芝四味藥組成的基本方加減,可以減輕手術及化療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黃芪配黨參為治療氣虛常用的藥對。當然,黃芪可以用于其他腫瘤。如治療肝癌,配合蚤休、牡蠣、白術、穿山甲等同用。
黃芪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
注意點:
黃芪是補益作用很強的中藥,中醫所謂氣有余便是火,黃芪用量過多部分患者可能會引發上火,有些病人消化功能不良,用了黃芪會發生腹脹氣滯,若配合一些行氣的藥物如木香、砂仁等同用,或者食用少許的蘿卜,都能起到在補氣的同時調理氣機的作用,靜中有動,可以有效避免脹氣。臨床常用的中成藥黃芪注射液可能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在大于50歲的人群中比較容易發生,皆因靜脈注射引起,多在20分鐘內發生,以循環、呼吸、全身性損害較多見。
黃芪藥名的來歷
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中醫,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墜崖兒童犧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黃,人們稱他為“黃耆”以示尊敬,意為面黃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們為紀念他,便將其墓旁生長的一種草藥起名為“黃芪”。黃芪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古人寫作“黃耆”,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名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